卞海松
我國根據(jù)新時代黨的教育方針與國家教育改革相關政策文件建立了中國高考評價體系。該體系強調深化教育體制改革,健全立德樹人落實機制。在此基礎上,教育部明確提出要立足全面發(fā)展育人目標,構建包括“核心價值、學科素養(yǎng)、關鍵能力、必備知識”在內的高考考查內容體系。
筆者認為語文學科的學科特點非常有利于實現(xiàn)全面發(fā)展育人的目標,語文學科在高考評價體系中處于重要地位。反向來看,這一地位決定了語文學科的教學內容設置、教育教法和德育功能等必須高度符合新時代的教育方針和國家教育政策。
語文學科的內容設置必須具有正向引導方向。語文學科要落實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必須緊扣“培養(yǎng)什么人”這一首要問題。一代有其一代的人才目標,一國有其一國的培養(yǎng)方向。
我國教育需培養(yǎng)為人民服務、為中國共產(chǎn)黨治國理政服務、為鞏固和發(fā)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服務、為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xiàn)代化建設服務的時代新型人才。在此人才目標的指導下,語文學科的內容設置就有了正確而清晰的方向?!盀槿嗣穹铡睕Q定了內容設置具有利民性,“為中國共產(chǎn)黨治國理政服務”決定了內容設置具有政治性,“為鞏固和發(fā)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服務”決定了內容設置具有戰(zhàn)略性,“為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xiàn)代化建設服務”決定了內容設置具有階段性。
不同的性質決定了語文學科的具體內容。利民性要求語文教學內容強調為百姓發(fā)熱發(fā)光,為人民奉獻終身;政治性要求語文教學內容必須與國家方針政策高度一致;戰(zhàn)略性要求語文教學內容應該目光長遠,培養(yǎng)有高遠志向的時代新人,不能僅僅緊盯眼前利益或所謂的時代熱點;階段性要求語文教學在遠觀星辰大海的同時立足當下,一切從實際出發(fā)。
語文學科的自身評價體系必須堅持科學性。高考的總評價體系遵循嚴謹規(guī)范的原則,堅持理論和實踐相結合,在多個方面開展了透徹的研究,以確保體系內容的科學性。在該體系下的語文學科的自身評價體系必須與之高度一致。
如果語文學科自身評價體系模糊不清、混沌不明,充滿了不確定性、隨意性,不僅會削弱高考中語文學科的尊嚴,還會傷害高考總體評價體系的選拔科學性,長此以往,作為不可替代的母語學科的形象、地位將會遭到無法想象的重擊,其后果將嚴重到無法彌補的地步。
那么,如何保證語文學科自身評價體系的科學性?從大的方向來看,必須從科教興國戰(zhàn)略和人才強國戰(zhàn)略出發(fā),依據(jù)高校人才選拔要求和國家課程標準。從實際操作層面來看,必須保證語文教學和語文測試方向高度一致,杜絕命題主觀隨意;必須探索更為科學的考查測試方式,要隨著時代的發(fā)展而革新,不能僅拘泥于主客觀題目的比例變化或淺表的形式改革;必須重視語文學習的系統(tǒng)性和廣泛性,語文學科的評價也要隨之具有階段性和多樣性,堅決杜絕“一考定終身”的評價機制;必須深化落實語文教師的培訓,要突出培訓的科學性、示范性、參與性。
我國語文學科的自身評價體系堅持科學性,不僅能提升語文學科的自身地位,強化高考評價體系的科學權威性,還能增強母語魅力,擦亮華夏民族的無形標簽。
語文學科的教學手段必須保持時代性。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了新的時代,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之路正在億萬華夏兒女眼前綿延展現(xiàn)。語文學科當然不能與日新月異的時代割裂,國家和民族需要高質量、有個性、時代化的語文教學。
語文教學的“高質量”不僅指課堂充實,還有理念先進,達到高層次,方法具有面向未來的時代性。理念的先進性表現(xiàn)為教學設計的創(chuàng)新性、教學手段的豐富性、教學成果的多元化,它要求語文教學手段不斷演進發(fā)展而又多元共存,因課程課型或學情變化而改變,在這一理念指導下將沒有一成不變的教學方式方法。教學在服從課程的前提下,將與時代緊密相連,同時具備反哺時代的特點。面向未來的時代性表現(xiàn)在教學手段具有一定的前瞻性,如空中課堂、紙筆課堂,它讓學生在語文課堂上觸摸到時代的脈搏,在潛移默化中引領學生立足當下,暢想未來。
新時代語文教學手段的“有個性”指的是在立德樹人的總體指導理念下,充分滿足不同地區(qū)、不同高校、不同行業(yè)、不同受教育對象的個性化成長需要。不同地區(qū)根據(jù)教學條件的差異要因地制宜,文理類高校對學生的語文素養(yǎng)有不同的需求,不同行業(yè)對畢業(yè)生的語文能力和特長有不同訴求。針對以上不同的要求,語文教學手段需要具有個性。其中,不同受教育對象的個性化成長對目前的語文教學手段提出了更大的挑戰(zhàn),在同一課堂上、同一時間內,實施因材施教可謂難上加難。要實現(xiàn)這一目標,需要整合資源,統(tǒng)籌安排,更需要語文教學手段的革命性創(chuàng)新,從課堂教學到場景教學,然后到實景教學,再到實踐教學,最終到達創(chuàng)造式教學。只有如此,才能更好地服務于新時代人才培養(yǎng)需求,促進人的全面發(fā)展,推動社會全面進步。
語文學科必須全方位地承載民族精神。語文學科從內容到方法手段無一不體現(xiàn)出我國歷史的悠遠綿長、我國文化的博大精深。語文學科首先是本土的、民族的,然后才是教育的、課堂的。語文的民族性決定了語文教育、語文課堂必須扎根于中國這塊大地,必須尊重本民族的根本屬性,不能用他國的條條框框衡量不同文化背景下中國文化的科學性。
語文學科的本土母語屬性決定了它獨一無二、不可替代的地位。語文教育教學承擔著華夏文化繼往開來的傳承重任,它的內容選擇應同時具備民族經(jīng)典性、歷史全面性、民族理論性、民族情感性等特征。
語文學科的民族性大都飽含愛國主義精神。從弦高、屈原,到顏真卿、岳飛,再到聞一多、朱自清,上下五千年文明中讓人熱血沸騰的人和事,都體現(xiàn)在語文學科的內容中,能直接激發(fā)青年一代的民族認同感和自豪感,對形成一代代的中華民族向心力,凝聚中華民族集體力量有著無法估量的巨大作用和深遠的影響。這些精神力量恰恰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重視倫理道德的教育思想和德才兼?zhèn)涞娜瞬庞^高度一致。可以說,只有充分發(fā)揚語文學科全方位的民族精神,才能培育擔當中華民族偉大復興重任的時代新人。
寥寥數(shù)語可能無法準確定位語文學科在中國高考評價體系中的坐標,但只要內容設置遵從黨和國家的教育方向,明確自身評價體系的科學性,使教學手段保持時代性,全方位地凸顯民族性,語文學科的坐標必將正確而高遠,其衍生的其他正向價值或特質將如春回大地、萬物復蘇般不斷地呈現(xiàn)出來。
(作者單位系江蘇省儀征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