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都 楊凱
摘? 要: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是做好防疫時期乃至今后大學生思想指導、價值引導和輿論引導的重要課程?;诓苏J同理論視角,本文試從“抓住情感認同的共鳴點”“找到達成共識的對立面”“打通共享交流的傳播鏈”三個層面探索在疫情防控背景下優(yōu)化思想政治理論教育模式,提升當代大學生對主流意識形態(tài)理論認同度的有效途徑。
關鍵詞:伯克認同理論;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新冠肺炎疫情
中圖分類號:G64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9052(2021)09-00-02
自新冠肺炎疫情發(fā)生以來,黨中央向全國發(fā)出總動員令,嚴防嚴控、聯(lián)防聯(lián)控、群防群控。作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yè)的建設者和接班人,加強大學生主流思想理論的認同教育,對引導大學生樹立“四個自信”、培養(yǎng)正確的國家觀具有重要意義。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育要實現(xiàn)由多向一的轉變,并統(tǒng)一于社會主義主流意識形態(tài)的主導上,不斷提升和加強學生對主流意識形態(tài)的“認同度”。
認同說涉及政治學、社會學、心理學等在內的諸多領域。肯尼斯·伯克是20世紀美國著名的修辭學家,是新修辭學的開創(chuàng)者與奠基人,他擴展了傳統(tǒng)意義上的修辭定義,將“認同”作為貫穿修辭學說的核心要義,并創(chuàng)新性地提出,只有當我們能夠講另外一個人的話,在言辭、姿勢、聲調、語序、形象、態(tài)度、思想等方面做到和他一致,我們的言談方式和這個人的方式相認同時,我們才能說得動他。這里的“認同”包括了“理想化的認同”,即在主張、態(tài)度、感覺和價值觀等方面的共享,也包含“形式上的認同”,如傳播雙方共同參與事件的組織、安排和形式等。伯克認同理論的實質及精髓在于其同一性,而為了實現(xiàn)不同個人或實體的“同一”,他將認同細分為同情認同(identification by sympathy)、對立認同(identification by an antithesis)與誤同認同(identifi-cation by inaccuracy)三種情境下來實現(xiàn)。從這一理解層面出發(fā),伯克認同理論對于疫情防控背景下優(yōu)化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育方式以及提升當代大學生對主流意識形態(tài)認同度具有以下三點重要啟示。
一、以情融教:抓住情感認同的共鳴點
就疫情防控背景下的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而言,首先是精準定位以抗“疫”為主題的思政大課所要講授的理論。這其中的關鍵是要找準能與學生產生共鳴的情感交融點。在這場嚴峻的斗爭中,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無疑是每個中華兒女抗擊新冠肺炎疫情最堅實的情感基石。愛國是人世間最深層、最持久的情感。在抗擊新冠肺炎疫情中,涌現(xiàn)出許多有情感、有溫度的弘揚愛國主義精神、倡導家國情懷的故事,這些都是我們應當積極融入思政教學課堂中的教學素材。講授好疫情防控這堂鮮活生動的思政課,就必須要把思政小課堂同社會大課堂有機結合起來。積極培養(yǎng)學生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理論體系、制度優(yōu)勢、文化等諸多領域的“自信心”“獲得感”。其次,這種“同一”的實現(xiàn)基礎在于科學界定個體在特定場景下“作為誰”的角色定位。正如馬克思所說:“人是一切社會關系的總和?!痹谶@場抗“疫”斗爭中,學生應被賦予更多的社會屬性,而角色被社會化的同時也決定了在這場疫情防控“思政大課”中,大學生不應僅僅被定義為傳統(tǒng)意義上的教學對象,而更多的是講述人、參與者。2020年3月15日,習近平總書記給北京大學援鄂醫(yī)療隊全體“90后”黨員回信,向他們和奮斗在疫情防控各條戰(zhàn)線上的廣大青年致以誠摯的問候。此次支援湖北醫(yī)療隊中的90后、00后達到1.2萬人左右,差不多是整個隊伍的三分之一。社區(qū)工作者、警察、志愿者、記者中的年輕人的身影比比皆是,他們用自己的實際行動詮釋了什么是時代新人的責任擔當,向黨和人民交出了一份滿意的青春答卷。因此,思政教師可抓住抗疫過程中情感的共鳴點,促使學生在感動與祝福中厚植愛國情懷,在致敬和表白中樹立崇高理想,在奮斗與擔當中譜寫青春贊歌,在理解“同情點”中不斷加強對主流意識形態(tài)的價值認同。
二、尋異促教:找到達成共識的對立面
除了找尋情感的共鳴點、達到共情的價值目標外,還可從共同的“對立面”中汲取教學素材?;诓苏J同理論,可將其“對立認同”理論加以運用?!皩α⒄J同”是指雙方因共同反對而結成聯(lián)盟,強調不同實體之間的一種新的銜接形式,即一種通過分裂而達成凝聚的最迫切的形式。這種“敵人”是由不同實體之間的共同分裂或對立所形成的,因為它們有共同的敵人,因此更容易實現(xiàn)“同一”,這個敵人不限于人,它可能是對象、環(huán)境或任何東西。面對這場人類同重大傳染性疾病的斗爭,中國秉持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不僅對本國人民的安全和健康負責,同時在全球公共衛(wèi)生領域承擔起一個大國應有的責任與擔當。例如,向世界及時主動公開疫情信息,向各國分享診治經驗。2020年4月18日,中國工程院院士鐘南山、上海交通大學醫(yī)學院附屬瑞金醫(yī)院教授瞿介明、復旦大學附屬華山醫(yī)院感染科主任張文宏等國內防疫專家在全球進行了現(xiàn)場直播,對話美國、英國和中國香港等地專家,交流新冠病毒防治和診療的最新經驗。再如,在全球抗擊疫情的過程中,中國先后向有緊急需求的國家派遣醫(yī)療專家組和醫(yī)療物資,協(xié)助多國開展疫情防控。當下中國已經開始積極推進國內疫苗接種,并向多個國家提供疫苗援助和疫苗出口。印尼最新兩款郵票上都是印尼總統(tǒng)佐科接種中國疫苗的畫面,這表明中國在疫情中的義舉注定載入史冊,被世界人民所銘記。此外,當抗疫物資到達塞爾維亞機場之時,總統(tǒng)武契奇更是在五星紅旗上獻上了他深情的一吻,這一幕讓現(xiàn)場很多人為之動容。
通過融入抗疫過程中各國之間守望相助的案例,能夠幫助學生更好地認識到,唯有秉持“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各國同舟共濟、守望相助,才能戰(zhàn)勝人類共同的敵人。
三、糾偏共教;打通共享交流的傳播鏈
相較于“同情認同”與“對立認同”,“誤差認同”雖然是伯克認同理論中較難理解的一個概念,但卻是我們在日常生活中時常會經歷的一種行為認同模式。例如在一些宣傳視頻中,常常會創(chuàng)設這樣的場景:廣告中的男性在購買某款價格高昂的汽車后便化身成功人士的形象,抑或某女性在享受某項服務后立刻擁有了幸福美滿的家庭生活。所謂的“誤差認同”,就是讓信息的接受者在大腦意識中產生一種幻覺式投射,將兩個實體的屬性不自覺地等同起來,即如果“我”是宣傳片中的男性或女性在實行某種同樣行為后,也能成為與其相同的人或收獲與行為人等同的行為結果。
這樣的角色思維模式其實在思政課教學中也時有發(fā)生:在教學場域中,學生認為教師是教學場景中的主體,有目的、有意識地從事教學實踐活動,而自己作為信息被動接受的客體,是知識鏈底端的接收者。這樣固有的傳播鏈給學生造成了一種“錯誤的”的身份設定信號,把教師與學生之間的角色固化了。當教學活動開始進行時,教學“主體”與“客體”的關系就被割裂,這也是傳統(tǒng)思政課堂的弊端之一。忽略以學生主體參與實際教學的需要,會使思政課缺乏體驗感、參與度與認同度,以致學生的主觀能動性不能得到充分發(fā)揮,思政課教學達不到理想效果。
要打破在傳統(tǒng)思政課教學中教師和學生固有的傳播角色鏈關系,就必須在教育教學中著力突出學生的主體性地位,旨在擺脫學生在教學過程中臺下“看客”的心態(tài),鼓勵他們與教師共同站在知識傳播的“舞臺”中央,激發(fā)學生的自主思維,增強獲得感。鑒于此,教師應當更為積極地供給豐富精準的教學資源。例如,巧妙融入打贏疫情防控的人民戰(zhàn)爭、總體戰(zhàn)、阻擊戰(zhàn)的題材,講授好全國上下齊心協(xié)力抗擊疫情的重大舉措、感人事跡、生動故事等,提升學生參與學習、主動關注、自發(fā)討論的積極性。疫情期間,由于無法進行面對面授課,高校教師就要充分發(fā)揮信息化教學的優(yōu)勢,利用互聯(lián)網的時間延伸性與空間覆蓋性,及時關注學生學習的全過程,實現(xiàn)教育載體的有效延伸。從伯克認同理論中“誤差認同”角度出發(fā),改變學生在傳統(tǒng)教學中的原有角色定位,不斷優(yōu)化教學方法,提升學生在課前、課中、課后教學參與的有效性,成為學習的主動體,將“要我學”“叫我做”轉變?yōu)椤拔覒獙W”“我要做”。
四、結語
通過對伯克認同理論的教學運用,大學生能在疫情這一特定的案例場景中完成思政課預設的課程目標,如理想信念的樹立、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培育等。以情融教抓住情感認同的共鳴點,尋異促教找到達成共識的對立面,糾偏共教打通共享交流的傳播鏈,以伯克認同理論為基礎提出的以上三點措施為主流意識形態(tài)理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論教學提供了重要啟示。后疫情時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要因時而進、因勢而新,充分落實思政課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真正讓學生在學習理論后做到內記于心、外化于行。
參考文獻:
[1]孫建冰,周若婕.新修辭受眾理論視域下中國文化外譯研究[J].英語廣場,2021(2):38-40.
[2]呂飛,盧文麗.十九大精神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的實效性研究——基于肯尼斯·伯克的認同理論視角[J].遼寧農業(yè)職業(yè)技術學院學報,2018(5):34.
[3]蔡紅建.“90后”在抗疫中詮釋使命擔當[J].人民論壇,2021(1):88-90.
[4]胡益群,等.第二屆海峽兩岸消化論壇會議紀要[J].胃腸病學,2009,14(10):618-619.
(責任編輯:張詠梅)
收稿日期:2021-03-16 修改日期:2021-07-07
基金項目:2020年度江蘇高校哲學社會科學基金項目“新媒體時代大學生主流意識形態(tài)認同的挑戰(zhàn)與對策”(2020SJB0626)
作者簡介:許都(1992—),女,江蘇南通人,助教,碩士,主要從事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思想政治教育研究;楊凱(1988—),男,江蘇常州人,助
教,碩士,主要從事法學、思想政治教育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