韋永雕
摘要:簡單來說,歷史就是對人類已發(fā)生事情的探究,進而從中得到啟示,為社會更好地進行服務。而史料本身是具有客觀性的,因不同的人對歷史有不同的理解,所以導致史料具有了主觀性的特點,史料在歷史知識中占據(jù)非常重要的位置,是歷史教學的一種媒介。所以,在高中歷史教學中,合理的應用史料對于教學水平的提高有較大的作用。
關鍵詞:高中歷史;史料;應用策略
中圖分類號:G725.82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992-7711(2021)14-0006
一、教師對史料進行完善的搜集和整理工作
史料最為突出的特點就是種類繁多,內容復雜,史料可以彌補教材的不足,豐富課堂教學內容。但是,并不是所有的史料都可以起到促進作用,有些史料并沒有實際的教育價值,這就需要高中的歷史教師對史料進行有效的搜集,并進行整理。教師切勿盲目的對史料進行使用,要在海量的史料中篩選出有價值的史料,找出與教學內容相符合的史料資源,加以利用,這樣才能起到實際的教學效果。
例如,在教授北師大版《鴉片戰(zhàn)爭》的知識時,教師可以利用網(wǎng)絡搜集關于鴉片戰(zhàn)爭的視頻資料,對鴉片戰(zhàn)爭的背景和戰(zhàn)爭現(xiàn)狀進行還原,并將這些資料作為教學導入的資料。教師也可將民間研究的一些鴉片戰(zhàn)爭資料作為史料資源,從多個角度引導學生對鴉片戰(zhàn)爭進行還原,引導學生進行全面的思考。
二、將史料與教材相結合
教師主要的教學依據(jù)就是高中歷史教材,所以在應用史料的過程中必須要注意與教材內容進行有效結合,這樣才能讓史料補充教材內容,讓教材內容與史料進行呼應,構建更加全面的教學體系。但是,在應用史料的過程中需要注意的是史料是作為一種補充資料而存在的,不可取代教材,喧賓奪主。所以,在應用史料進行教學時,教師一定要注意史料與教學的配合,這樣才能最大化地發(fā)揮出史料的作用。同時,教師還可將史料作為一種提問的手段,這樣也可以更好的引導學生掌握歷史知識的重點,讓課堂教學效果得到提升。
例如,在教授北師大版《辛亥革命與中華民國的建立》的知識時,我們可知在辛亥革命期間,主要的歷史人物有孫中山、蔡元培、黃興等,教師就可將這些歷史人物的史料作為教學資源,與歷史教材進行有效結合,促使教學內容更加的豐富。
三、課外史料應用,培養(yǎng)學生自主學習能力
在高中歷史教材中涵蓋了一些史料資源,但是教材中的史料知識始終是有限的,無法滿足教學的需求,這就需要教師利用一些教材外的史料對課堂教學內容進行補充。這些課外的史料資源更具有開放性,學生可以根據(jù)自身的興趣對史料進行有效選擇,這樣可以激發(fā)學生學習的自主性,實現(xiàn)對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的培養(yǎng)。
例如,在教授北師大版《中華民族的抗日戰(zhàn)爭》一課時,我們可知抗日戰(zhàn)爭時期日本人在我國犯下了很多罪行,其一是日軍不斷擴大侵華戰(zhàn)爭的規(guī)模,讓戰(zhàn)火綿延了半個中國;其二是日本發(fā)動了南京大屠殺、細菌戰(zhàn)、毒氣戰(zhàn)、活體試驗、蹂躪婦女等戰(zhàn)爭手段;其三是為了鞏固和擴大占領區(qū),日軍進行了殖民統(tǒng)治。這些罪行累累的歷史事件在歷史教材中,均有一定的記載,但是具體的史料信息并不多,這就需要教師進行課外補充。在授課之前,教師可以讓學生自主結合教材內容,利用網(wǎng)絡搜集關于南京大屠殺的史料,不僅包括文字史料,還可有一些視頻史料,甚至可以下載一些現(xiàn)代的影視資料,讓學生對歷史事件有更加深刻的體驗,增加學生的歷史使命感。同時,這種自己搜集史料的教學方式,更能對學生自主學習能力進行培養(yǎng),讓學生產(chǎn)生學習的積極性。
四、合理應用地圖史料,培養(yǎng)學生國家意識
地圖是歷史史料的一種形式,地圖史料可以讓我們將一些歷史事件更好地進行還原,對歷史事件的地理范圍進行有效的體現(xiàn),更凸顯出民族的融合與統(tǒng)一。合理的應用地圖史料,可以對學生的國家統(tǒng)一意識進行培養(yǎng),讓學生的民族責任感得到提升。
例如,在北師大版高中歷史教學中有很多適合應用地圖史料的教學內容,如《夏商周的政治制度》、《秦始皇建立中央集權制度》的相關知識時都會應用到地圖史料,在教授《夏商周的政治制度》時需要對“西周分封示意圖”進行分析,在教授《秦始皇建立中央集權制度》時需要對“秦朝疆域圖”進行解讀。在對“秦朝疆域圖”解讀的過程中我們會知曉,秦朝的疆域西邊為隴西,東邊到達東海,北邊為長城,南邊直達象郡,這些基本的信息是非常直觀的。同時,從“秦朝疆域圖”中我們還可以了解到在秦朝時期就開始推行郡縣制度,并成為我國歷史上首個統(tǒng)一的民族國家。利用地圖學生可以對國家的疆土變化情況進行分析,還能對國家制度的發(fā)展進行總結,將歷史知識整體的串聯(lián)起來。
此外,地圖史料不僅可以體現(xiàn)出民族融合的過程,還能將我國的歷史事件,放到世界的大背景下進行分析,強化了我國歷史與世界歷史的聯(lián)系。例如,在教授《兩極對峙格局的形成》的知識時,從“北約和華約對峙示意圖”這個地圖中我們更能清楚地分析出二戰(zhàn)時期的兩極格局,對各個國家的地理范圍和勢力范圍進行展現(xiàn)。學生可以在了解國際環(huán)境的基礎上,對自己國家的發(fā)展情況進行對比分析,這樣更有利于學生國家意識的培養(yǎng),為學生的全面發(fā)展奠定基礎。
五、利用史料培養(yǎng)學生的應用和分析能力
從現(xiàn)今的高中歷史教學中我們不難看出,史料題目在考試中占據(jù)的比例越來越重,這就突出了培養(yǎng)學生應用和分析能力的重要性。所以,在高中歷史教學時,教師一方面要傳授學生基礎知識,另一方面也需要通過多樣化的素材,引導學生從多個層面對歷史事件進行分析,切實的去體會歷史的時代背景。
例如,在教授北師大版《甲午中日戰(zhàn)爭和八國聯(lián)軍侵華》知識時,很多學生對于這一歷史事件的印象就是“屈辱”,認為這是我國歷史上一段屈辱史,即使是面對如此不平等的條約,如此強硬的侵略手段,清政府依然選擇了妥協(xié),促使我國大量的歷史文化遺產(chǎn)流失,大量的白銀流入國外。在實際的教學中,教師可以將甲午中日戰(zhàn)爭和八國聯(lián)軍侵華戰(zhàn)爭過程中的大沽口影像資料作為史料資源,這樣會讓學生的感受更加的深刻,愛國情感也會就此產(chǎn)生。教師也可將八國聯(lián)軍侵華的一些圖片或者歷史文物資料作為史料資源,讓學生通過對這類史料進行分析,從思想上、理論上、實際上分析侵華戰(zhàn)爭。引導學生對史料進行分析,一方面讓學生對于歷史事件的了解更加的深刻,另一方面也讓學生的分析能力得到明顯提高。
六、總結
綜上所述,在高中歷史教學中合理的應用史料,對于提高歷史教學的水平有較大的意義。一方面來說,在教學中有效的應用史料可以讓教學內容更加的豐富,有利于課堂教學內容的延伸,另一方面教師可以利用史料對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應用分析能力等進行培養(yǎng),進而全面提高學生的歷史素養(yǎng)。高中的歷史教師,還需結合實際的教學情況,對史料進行有效的應用,整體提高高中歷史的教學水平。
參考文獻:
[1]張華芳.史料在高中歷史教學中的應用研究[J].山海經(jīng):教育前沿,2019,000(003):P. 294-294.
[2]張 靖.史料在高中歷史教學中的應用研究[J].新作文:教研, 2018,000(003):233-233.
[3]鮑學紅,張史敏.核心素養(yǎng)視閾下數(shù)據(jù)史料在中學歷史教學中的應用研究[J].上海課程教學研究,2019(10).
[4]張 寧.地圖史料在高中歷史教學中的應用研究[J].中國校外教育,2017,No. 616(33):67-68.
(作者單位:廣西武宣縣中學 5459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