蔣楠
【摘 要】小學教學《道德與法治》是助力學生身心健康的重要內容,具有極為顯著的教學成效。本文以《道德與法治》課堂的教學回歸生活實踐分析為主要研究對象,針對《道德與法治》課堂教學內容進行多角度、多層次、多維度的論述和分析,結合筆者多年從事小學《道德與法治》課堂教學工作的科研經驗,提出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教學策略,助力相關從業(yè)人員給予力所能及的幫助和支持。
【關鍵詞】道德與法治;教學回歸;生活實踐
《道德與法治》課堂,是當代小學教學的核心教育內容,對小學生的法治意識、思想道德品質、心理健康等多重領域起到重要的改善和引導作用。一方面,小學生對于道德與法治等相關理念了解不足,需要相關課程的教學和輔導;另一方面,現(xiàn)代社會法治意識、道德建設水平逐步提升,需要學生進一步掌握和強化,從而借助學習的知識強化自己、武裝自己。
一、《道德與法治》課堂教學回歸生活的實踐教學意義
開展《道德與法治》課堂教學回歸生活,既能夠實現(xiàn)我國小學素質教育的核心教學理念,推動小學現(xiàn)代化教學高質量發(fā)展進程,同時還能夠助力小學生培養(yǎng)良好的生活理念、價值理念以及文化理念,對學生的未來成長起到不可估量的教育意義?,F(xiàn)代小學生素質教育,不僅需要從日常生活中著手,同時也要借助《道德與法治》課程,幫助學生進一步了解我國的法治教育體系,助力小學生在小學期間能夠對我國法治環(huán)境以及社會道德等一系列內容能夠深刻了解,提升小學生的思想道德文化水平,助力小學生從小樹立健康的法治理念,從而實現(xiàn)我國小學《道德與法治》課程的教學目標。由此可見,《道德與法治》課程教育回歸生活的實踐教學意義,是促進小學生在相關領域不斷成長的重要基石,具有不可估量的教學價值與教學意義。
二、現(xiàn)代小學《道德與法治》課堂教學回歸生活實踐教學的主要問題
(一)學生與課程教學內容融合程度不足
隨著我國新課改教學工作的不斷延伸和影響,現(xiàn)代小學生的道德文化水平以及法治文化理念需要進一步提升和改善。一方面,傳統(tǒng)小學《道德與法治》課程教學內容,大多數(shù)采取“照本宣科”的教學方式,學生學習質量參差不齊,同時對應的教學成果無法應對生活中的具體問題;另一方面,《道德與法治》課程教學過程中普遍存在教學內容概念突兀,缺乏足夠的趣味性和文化性,學生的學習興趣普遍受到影響。眾所周知,小學生的學習狀態(tài)是確保學習質量的基礎和前提,當前《道德與法治》課程教學過程中普遍存在融合程度不足等教學問題,既影響了學生的有效學習,同時也浪費了學校的各項教學資源。作為小學階段的重要教學課程,缺乏良好的融合成效,必然導致學生對相關領域的認識存在不同程度的偏差,特別是法治課程,是助力學生提升和培養(yǎng)法治意識的重要內容,缺乏良好的融合教學,會引發(fā)學生對相關法律問題存在模糊性和不確定性,引發(fā)一系列連鎖問題。
(二)教師教學職業(yè)素養(yǎng)有待提升
現(xiàn)代《道德與法治》課堂教學回歸生活實踐策略的應用,需要相關教師具備良好的職業(yè)素養(yǎng)以及豐富的專業(yè)儲備。當相關教師對《道德與法治》了解不足或者認知有限時,既不能幫助學生有效解答對應的道德、法律知識,同時還可能引發(fā)錯誤的教學問題。例如,我國法治領域的發(fā)展日新月異,尤其是2021年正式實施的《民法典》,是新中國第一部以法典命名的法律,該法典的應用將傳統(tǒng)的部分法律廢除,相關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單純依靠教材必然引發(fā)一系列教學問題,需要結合最新的法律意見以及法律規(guī)章才能科學、合理開展《道德與法治》課堂的生活實踐教學。另外,作為相關教師,其自身教學水平不足,還會造成學生認知程度的偏差,影響學生對法治、道德等相關內容產生錯誤的誤解,特別是小學階段,學生正處于文化知識的啟蒙教育時刻,對相關基礎課程的學習認知強烈,當教師教學能力有限時,極有可能會引發(fā)學生的錯誤理解,從而影響了學生的健康發(fā)展。
(三)教學素材內容單一
《道德與法治》課程教學回歸生活實踐內容的開展,需要大量的教學案例以及教學素材,而單純依靠教材中的案例和知識,不僅會導致案例存在單一性,同時對應的日常問題以及特殊案例等相關內容,學生無法解答和判斷。因此,單純依靠教材,學生對應的知識掌握能力極為有限。隨著現(xiàn)代法治文化、道德文化的深度普及,社會對于相關人士的要求和標準進一步強化和明確,因此小學生需要在學習過程中不斷增加對應的視野和見解,當學習素材受限時,不僅會影響學生對其他同類問題的判斷能力,同時對于自身的成長也會受到不同程度的限制和影響,從而導致學生在《道德與法治》課程中的學習,大多屬于“表面文章”,不具備真實的應用能力,缺乏生活實踐意義。另外,作為現(xiàn)代《道德與法治》課程的科學化教學,需要為學生提供多元化的生活實踐案例,既要圍繞教材中的基本知識脈絡進行講解和教學,同時還要及時為學生補充和豐富多樣化的教學內容,提升日常教學的充實程度,滿足學生對于道德、法律知識的基本需求。
三、《道德與法治》課堂教學回歸生活實踐策略
(一)提升教學課程與學生教學的融合程度
隨著現(xiàn)代教學設備的應用和普及,教學課堂已經發(fā)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因此,教學模式過于傳統(tǒng)和保守,會造成學生學習興趣不足,同時在對相關知識的應用過程中,缺乏足夠的了解和認識,導致學生學習成效出現(xiàn)不同程度的偏差。不僅如此,隨著我國教育資源的不斷投入,不少學校已經增設智能白板、投影儀、多媒體等教學設備,但是《道德與法治》課程的應用程度極為有限,主要原因是教師在教學過程中,以自身的教學便利程度為考量因素,忽視了對于學生教學成效的影響,導致不少教學設備形同虛設,喪失了對應的教學價值。因此為了進一步提升學生的教學成效,深入發(fā)展《道德與法治》課程與學生日常生活的融合實效,以生活案例為依據(jù),不斷提升學生對于道德、法治的基本認知,同時借助大量教學設備,充分發(fā)揮教學設備場景化的教學作用,為學生的普法宣傳、道德傳誦等相關內容進一步科普和教學。例如,在《選舉產生班委會》課程中,對于班委會成員的選擇,每個學生都有相應的權利和責任,既要維護好班級的日常紀律和管理,同時還要借助班委會的選舉提升學生的參與意識。選舉,是我國法治進程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學生需要學習和掌握的重要內容,借助在班級中開展相關活動,能夠讓學生更加高效融合到相關的知識和內容,從而為學生的健康成長有效鋪墊,打下夯實的學習基礎。借助在生活中的有效運用,讓學生與法治文化緊密相連,從而不斷提升學生的法治理念,助力學生法治知識的充分掌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