宗學耀 楊燕格
摘 要 高考詩歌鑒賞題備考的關鍵在讀懂詩歌。而如何讀懂詩歌呢?基于調查研究,備考中應該特別關注四個層面的關鍵能力的獲?。阂皇敲鞔_高考詩歌鑒賞題選材的方向性,關注古詩詞的當代價值;二是增強詩體意識,熟悉詩歌體式對內容的內在規(guī)定性;三是要關注詩歌的整體性理解和多義性表達,構建詩性思維;四是要增強傳統(tǒng)文化常識和歷史典故的積累。
關鍵詞 詩歌鑒賞;詩體意識;詩性思維;文化積淀
當前,高考詩歌鑒賞備考側重題型研究,將考查題目分為形象鑒賞型、技巧分析型、語言賞析型、評價探究型四大類,并進一步細化為十幾個小類;與其配套的則是答題步驟的固化,美其名曰“答題建?!薄_@種備考思路雖不能完全否定,卻沒有抓住備考的關鍵。
高考詩歌鑒賞題備考的關鍵能力是什么?《中國高考評價體系說明》在“‘四層考查內容的構建原則”中給出了明確的答案:“對于語言類學科而言,語言解碼能力和閱讀理解能力是知識獲取能力群中的考查重點?!盵1]3相比于小說、散文,古典詩歌語言符碼更為抽象、概括、凝練。訓練學生的解碼能力,讓學生能夠透過符碼理解詩歌內容,把握詩人情感,領會詩人思想,才是高考詩歌鑒賞備考中需要培養(yǎng)的“關鍵能力”。
筆者以2017-2020年全國卷高考詩歌鑒賞題為材料,輔以調查問卷、學生訪談和學生自我評價,測試學生的語言解碼能力,尋找學生鑒賞過程中的“絆腳石”?;谡{研,筆者認為高考詩歌鑒賞備考過程中應該做好四個層面的準備,才能真正提升學生高考詩歌鑒賞的關鍵能力。
一、把握詩歌選材的方向性,重點關注古詩詞的當代價值
通過調研過程發(fā)現(xiàn),最突出的問題是學生解讀古詩詞時思維固化僵化,學生對古詩詞情感、主旨的把握不是從文本細讀中來,而是依托腦袋中的固有觀念解讀文本。
究其原因,主要在于學生視野不寬闊、思維相對封閉。這種現(xiàn)象的出現(xiàn)又與學生高中古詩詞學習經(jīng)歷有關。新課標推薦古詩詞達40首,單從數(shù)量看是比較龐大的,但題材卻并不豐富。40首古詩詞中抒寫功業(yè)之愁的達19首,表達男女之情的有7首,抒寫家國情懷的有5首,其他題材僅有9首。換句話說,功業(yè)未成之愁、離別相思之苦、亡國之痛三種情感占了推薦詩詞的四分之三以上。單一的情感在多首詩詞中不斷出現(xiàn),此類情感便在學生腦海中不斷得到強化,甚至走向了固化。出現(xiàn)這個問題,原因在于教材選編者在選擇、推薦古詩詞篇目時更多關注篇目的經(jīng)典性。雖然教材編寫者在統(tǒng)編教材中也反復強調要“認識古詩詞的當代價值”,但這種選擇標準客觀上影響了學生的視野,造成了思維的固化。
但高考選擇考查篇目時,對經(jīng)典性要求不是太高,在育人功能方面要求卻頗高?;诟呖荚u價體系的語文科考試內容改革要全面落實全國教育大會精神,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就需要從詩歌選材到題目設計都強化其育人功能,正如教育部考試中心張開所強調的:高考語文科“要發(fā)揮育人功能,讓學生在考查情境中得到品格之美的浸潤和熏陶,幫助學生提升思想道德品行,樹立正確的道德觀念,全面提升個人的人格境界和精神文明水平”。[2]這一目標任務在《中國高考評價體系說明》中有更為細致翔實地論述,認為即將進入高等學校的學習者應當具備良好的政治素質、道德品質和科學的思想方法,應當堅定理想信念、厚植愛國主義情懷、提升品德修養(yǎng)、培養(yǎng)奮斗精神、健全人格、錘煉意志、提高審美意識、培養(yǎng)勞動精神、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1]31這些論述直接影響著高考命題者對詩歌鑒賞題的選材方向。下面以2020年教育部命題中心命制的五首詩歌鑒賞題為例分析正確的價值取向對命題實踐的指導作用:
由此可見,在復習備考詩歌鑒賞時,首先在選擇訓練題時要依據(jù)全國教育大會精神,從解決“培養(yǎng)什么人、怎樣培養(yǎng)人、為誰培養(yǎng)人”這一教育根本問題出發(fā),選擇恰當?shù)脑姼桀}材,有效進行訓練;其次讓要讓學生領會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內涵,熟知《高考評價體系》中的“核心價值指標體系”。學生有了這樣的知識背景和有效訓練,面對高考詩歌鑒賞題才不會思維窄化、固化、僵化,才能摸準把握命題者的脈搏。
二、完善詩歌體式,明了詩體對內容的規(guī)定性
在調查中,課堂所學與高考真題不對路,除了題材問題外,還有一個重要原因就是學生詩體意識淡薄,不懂得文學的規(guī)范形式“有時會扼殺內容,強迫內容就范,預期內容,衍生內容”,理解詩句內容時不考慮詩體對內容的規(guī)定性。而出現(xiàn)這種狀況的根源在于備考中沒有強化學生的詩體意識,且涉獵的詩歌題材范圍不夠寬泛。
下面以2019年全國卷Ⅱ杜荀鶴的《投長沙裴侍郎》為例,談談詩體對詩歌理解的重要性。學生在初高中學過一些干謁詩,如白居易的《賦得古原草送別》、孟浩然的《望洞庭湖贈張丞相》等。但學習時老師并未明確提出“干謁詩”這一概念,只是當作一般的情景交融的詩歌來講,導致很大一部分學生看到“投長沙裴侍郎”這個題目時,一頭霧水,不明就里,不知道這是一首干謁詩。還有很少一部分學生了解干謁詩,但不懂得詩體對詩歌內容的規(guī)定性,導致對詩句的理解存在障礙。干謁詩是古代文人為推銷自己而寫的一種詩歌,它一方面要表現(xiàn)自己的才華,一方面要含蓄表達自己入仕的欲望。我們分析《投長沙裴侍郎》,其實整首詩是非常符合干謁詩的文體特征的:“此身雖賤道長存”表明自己雖然身份地位不高但一直在求道之路上,是一個有志向和學識的人;“男子受恩須有地”中也包含著對自己才華的肯定;“只望至公將卷讀,不求朝士致書論”則是在表達自己想入仕為官的訴求,但話語含蓄婉轉,不卑不亢,沒有卑躬屈膝、阿諛奉承和搖尾乞憐之感。總之,整首詩的內容還是圍繞求官入仕這一目的組織語言的。學生一旦明白干謁詩及其文體特征,其難度便降下來了。備考中,進一步強化學生對詩歌文本體式的理解和把控,理解詩體對內容的限制性,訓練學生能夠通過詩歌題目判斷詩歌題材,并大膽揣測詩歌內容。
此外,復習備考中,詠史懷古詩、山水田園詩、思鄉(xiāng)懷人詩、羈旅行役詩、贈友送別詩、閨怨宮怨詩、邊塞征戰(zhàn)詩、詠物抒懷詩等是重點準備的詩歌題材,而干謁詩這類題材很少涉及。從近幾年高考真題來看命題者似乎有意規(guī)避常見題材(近三年全國卷僅考過兩首),因此在備考過程中要擴大備考范圍,拓展學生視野。除了干謁詩外,題壁詩、題畫詩、唱和詩、哲理詩等也需要考生多加關注。
三、引領學生感悟詩化語言,構建詩性思維
從問卷調查來看,學生的語言層面的閱讀障礙并不是難字難詞,而是學生缺少詩句還原的本領,更進一步說,就是學生對詩化語言感受力差、詩性思維缺乏。有人說:詩歌是語言的藝術。其實更準確一點說,詩歌是語言變形的藝術。詩歌創(chuàng)作是一個在情感具像化指導下,依靠想象聯(lián)想,運用象征、比喻、雙關、通感、反語等技法裁剪、濃縮、變形語言的過程;詩歌鑒賞則與之相反,即是運用想象聯(lián)想,對詩句進行補充、擴展和還原的過程。
詩歌鑒賞過程的特殊性,呼喚讀者對詩歌進行整體性理解。中國古典詩歌用語上注重簡潔性、概括性、形象性、反?;头侵敝感?,邏輯上則富有跳躍性、無理性。一首詩中單抽出一個字、一個詞,甚至一句話都不能表達完整的意思,因此我們在鑒賞詩歌時不應過度重視個別字詞的釋義,而更要重視總體的品鑒和整體的理解。如《野歌》中學生對“黑肥”一詞不理解,其實將其放在前兩聯(lián)中整體理解就比較簡單:前兩聯(lián)塑造了一個仰天彎弓射鴻的射手形象,“黑肥”是在對其進行外貌描寫,表明其穿著又黑又肥大的麻衣。在古典詩歌中出現(xiàn)顛倒詞序、改變詞性、省略成分,不符合語法規(guī)范,不符合邏輯思維的情況是詩化語言本身的特點,這也是詩歌語言魅力所在,“貌離神合,無理而妙”。備考中引導學生改變逐字翻譯的思維,改用整體化策略,把難字難句放在整首詩的詩境中理解,方可化繁為簡、化難為易。
詩歌鑒賞過程的特殊性帶來的另一個問題是詩無達詁,也就是詩歌具有多義性特點。為了闡明古典詩歌的多義性,袁行霈先生提出了兩個概念:宣示義和啟示義。宣示義是詩歌借助語言明確傳達的意義,啟示義則是詩歌借助語言和意象暗示給讀者的意義[3]。詩歌的多義性要求學生鑒賞詩歌時,不僅要讀懂字面意義,更要透過語言和意象領悟其深奧的神秘的啟示義。在學習《野歌》時,我問學生“弓”“北風”等詞有深刻內涵嗎?學生一臉茫然者有之,顯然都沒有理解詩歌的深層意義。什么原因導致這種現(xiàn)象呢?孫紹振教授有過精辟的分析:“文本分析不下去,第二個原因是得象忘意,也就是把景語僅僅當作景語,忘記了為景語定性的情語,忘記了外在景觀是由內在情志選擇、定性的。[4]”引導學生抓住詩眼、調動聯(lián)想,從意象、意象群落中把隱藏的貫通首尾的意脈梳理出來,把詩人要表達的情志挖掘出來,這才是真正讀懂詩歌。比如《野歌》的意脈就應該這樣梳理:作者借用弓箭射落鴻雁說明自己有才能考中科舉,然而并未考中,因此黯然神傷。自己也曾借飲酒高歌抒發(fā)憤懣之情,也曾抱怨考官不能公平對待考生,但沉靜下來之后,又變的“心不窮”,依然決定“沖北風”,堅忍不拔,勇敢面對,依舊對未來充滿期望。在備考中要訓練學生能夠像魯迅筆下的狂人那樣“從字縫里看出字來”,把握詩歌的言外之意、弦外之音和象外之旨,能夠將詩歌意脈清晰梳理出來,明白詩歌的啟示義。
四、增加學生文化積累,積淀文化常識
“請回顧你做近三年高考真題的經(jīng)歷,分析阻礙你理解詩歌的主要因素?。ㄗ疃鄬懭龡l)”從收回的問卷看,認為文化常識會擾亂詩句理解的占63.5%,認為歷史典故是理解障礙的高達85.2%??傊?,古典詩歌中文化因子幾乎成了學生理解詩句難以逾越的高峰。
古典詩歌是一種高度提純的語言藝術。正是千萬條細小的根須在土壤中不知疲倦地吸收著水分和養(yǎng)料,才綻放了這朵嬌美的語言之花。而這土壤就是中國悠久的歷史文化,可以說沒有厚實的文化積淀,破解一首詩很困難。例如,想要讀透2017年全國Ⅰ卷的《禮部貢院閱進士就試》,就至少要熟悉三方面的傳統(tǒng)文化:一要了解中國官職體系、科舉制以及科舉考試的流程和時間,才能讀懂“禮部貢院閱進士就試”“紫案焚香暖吹輕”;二要知道古代行軍打仗夜襲時會“人銜枚,馬裹蹄”以保持安靜,才能理解“無嘩戰(zhàn)士銜枚勇”;三要知道古代人才選拔制度中的察舉制,才能把握“鄉(xiāng)里獻賢先德行”的內涵。在歐陽修寫作此詩時,這些文化因子是無意識的自動化的呈現(xiàn)出來的,但讓今天這些與當時的時代相隔久遠的學生來理解此詩時,這些文化因子就成了重重屏障。
用典也是詩人的一種文學的自覺,以典抒情、借典言志是詩人的慣用手法??梢哉f,幾乎找不到不用典的詩人。用典對詩歌表現(xiàn)大有裨益,這一點啟功先生有過經(jīng)典的論述:用典是把事物壓縮成為‘信號,即把一個復雜的故事及其蘊涵的意義,經(jīng)過剪裁、壓縮、簡化、命名等,做成一個小小的集成電路放到讀者腦子里,這樣就有助于引發(fā)聯(lián)想,有助于說理,有助于在有限的文字中表達了盡可能多的信息。[5]就詩歌表達來說,確實便利了詩人,可以用更簡練的語言表達豐富的多層次的內涵;但就詩歌理解來說,剪裁、壓縮、簡化的過程對學生來說就是一個設置理解障礙的過程,那些沒有相關典故積累的學生是接收不到典故發(fā)出的信號的,他們無法從語言層到達語源層,這就是學生畏懼典故的原因。2019年全國Ⅲ卷考查了劉禹錫的《插田歌》,最后兩句“齊唱郢中歌,嚶嚀如《竹枝》”就給絕大部分學生造成了理解障礙,只有那些對陽春白雪這一典故和竹枝詞這種詩體非常熟悉的學生才能領悟作者之用意。文化積淀不是通過短時間的詩歌鑒賞訓練可以解決的,它需要一個長期浸潤和積累的過程。這個過程中,學生要養(yǎng)成兩種意識:一是聚沙成塔,對學到的每首詩歌都要解剖麻雀,挖掘其中的文化因子,見一個積累一個,高中三年不停歇;二是追本溯源,對歷史典故除了不斷積累,更為關鍵的是要注重其本源義和發(fā)展義,在大腦中做好啟功先生所說的“集成電路”。
明確了高考詩歌鑒賞的難點所在,對癥下藥方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以上分析是在充分調研的基礎上提出的,這保障了高考詩歌鑒賞備考用力方向的正確性。我認為從以上四個方向發(fā)力,高考詩歌鑒賞的備考才不會浪費學生寶貴的時間。
〔本文系山東省基礎教育教學改革項目課題“高中語文經(jīng)典文本‘守正出新教學策略實踐與研究”(批準號:3703022)及2020年度山東省教師教育研究課題“基于語文實踐活動的高中生批判性思維能力提升策略實施研究”(編號:2020JXY298)階段性研究成果〕
參考文獻
[1]教育部考試中心.中國高考評價體系說明[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9.
[2]張開.基于高考評價體系的語文科考試內容改革實施路徑[J].中國考試,2019(12):22.
[3]袁行霈.中國詩歌藝術研究[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9:6.
[4]孫紹振.審美閱讀十五講[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3:217.
[5]啟功.漢語現(xiàn)象論叢[M].北京:中華書局,2005.95-102.
[作者通聯(lián):山東淄博第一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