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陽萍
摘 要 現(xiàn)代詩歌形式自由、內涵開放,注重意象的營造和修辭的應用,具有高度概括性和形象性,詩歌中蘊含著濃烈的情感。在高中階段引導學生閱讀并鑒賞現(xiàn)代詩歌,讓學生在現(xiàn)代詩歌中感受傳統(tǒng)文化的熏陶,培養(yǎng)學生的文化自信,引導學生通過審美體驗、評價等活動而形成積極向上的審美情趣和鑒賞品味,拓展學生的文化視野,從而促進學生正確價值觀的形成,助力學生健康成長。
關鍵詞 高中語文;現(xiàn)代詩歌;鑒賞
高中語文新課標中明確指出,要引導學生閱讀古今中外優(yōu)秀文學作品,感受作品中的藝術形象,理解作品的語言表達,把握內涵。要引導學生從語言、構思、形象、情感等多方面欣賞作品,獲得審美體驗。的確,現(xiàn)代詩歌因其自由的形式、豐富的形象、凝練的修辭而備受高中學生喜歡,在引導學生鑒賞現(xiàn)代詩歌時,要注重引導學生在誦讀基礎上理解詩歌的內容,結合詩歌的特點鑒賞其形式,對其表現(xiàn)手法進行分析,品味語言,抓住意象并體會情感,最終理解作品的主題。
一、誦讀詩歌,理解詩意
誦讀是獲得對現(xiàn)代詩歌感知最為重要的途徑。但從高中語文現(xiàn)代詩歌教學情況看,不少教師并不關注誦讀,因學生對詩歌誦讀較少,甚至沒有誦讀,對詩歌的內容不了解,故而在鑒賞其意象、體會情感時也就不知所措。誦讀不僅可以培養(yǎng)學生的語感,還可讓學生在讀中對詩歌的內容獲得感知,為深入體會奠定基礎。如《天狗》(郭沫若)的誦讀中,第一小節(jié)圍繞“吞”誦讀,體會“天狗”的豪邁氣概;第二節(jié)圍繞“光”誦讀,體會“天狗”的氣勢;第三節(jié)圍繞“飛奔”“狂叫”“燃燒”,在誦讀中感受“天狗”所顯示出的青春激情,個性和自由精神;第四節(jié)在誦讀中,感受瘋狂的飛奔、吼叫和燃燒;通過誦讀,學生對“天狗”的形象有了感性的認知,為理解詩歌的主題奠定了扎實的基礎。
在對學生進行調查中也不難發(fā)現(xiàn),通過誦讀,學生獲得了對詩歌內容、形式和形象的感知??梢?,在詩歌鑒賞教學中,誦讀為首要任務。在教學實踐中,課前要以任務形式引導學生誦讀,課堂中也要預留時間給學生誦讀。在誦讀中,要學會了解作者的經歷、作品的創(chuàng)作背景。如《天狗》是郭沫若詩集《女神》中的名篇,詩歌以一個狂放不羈、氣勢磅礴的天狗形象來象征五四時期覺醒的古老民族,也向我們展示了一個具有破壞性和大膽創(chuàng)新的時代新人的形象。同時,對于詩歌的內容,可引導學生在讀中自主嘗試概括,學生在誦讀中歸納后,教師在課堂中稍加點撥即可。如《一個農家的暮》(劉半農)的閱讀后歸納為“農婦夜炊”“農夫收工”“孩子觀月”三幅畫面。
二、抓住特點,鑒賞形式
聞一多先生強調詩歌應該有“三美”,“音樂美、繪畫美、建筑美”,“建筑美”即強調“有節(jié)的勻稱,有句的均齊”。“建筑美”更多體現(xiàn)在韻律和節(jié)奏感上。以《天狗》(郭沫若)的“建筑美”為例,詩人采用簡短的句式,并將其與疊句、排比等手法有機地結合起來,給讀者一種強烈的旋律感,誦讀時有一種急促有力、摧枯拉朽的氣勢。詩歌語言自由,押韻,讀來朗朗上口,韻律感極強。再以《也許》(聞一多)為例,全詩雖只有一節(jié)16行,但是每行字數(shù)一致,都是9個。一個不多,一個不少,整齊劃一,極好地體現(xiàn)了聞一多先生所提倡的現(xiàn)代詩歌的“三美”?,F(xiàn)代詩歌雖然形式自由,但也講究節(jié)奏和韻律,如《再別康橋》(徐志摩)共七節(jié),每節(jié)兩句,單行和雙行錯開一格排列,給人以美感。首句連用三個“輕輕的”,結尾以“悄悄的”收攏,首尾呼應。
對于詩歌的形式,要注重引導學生從詩歌的節(jié)、字數(shù)、節(jié)奏、韻律等展開賞析。以《蛇》(馮至)為例,整體上看,作者極其注重語言的內在和整合,由此而構建詩歌的音節(jié)美。每節(jié)詩歌四行,第二行和第四行押腳韻,各行的字數(shù)大致相等。如《死水》(聞一多)就很好地體現(xiàn)了詩歌的“建筑美”,全詩講究節(jié)和句的勻稱,全詩共五節(jié),每節(jié)四行,每行都是十個字,故而也被成為方塊詩。在引導學生對詩歌的形式進行鑒賞時,可先引導學生誦讀,在誦讀基礎上找出韻腳,結合詩歌的內容分析詩歌在節(jié)奏和旋律、節(jié)和句之間的關系,教師再給予相應的點撥。應該說,詩歌的形式只是詩歌的一種表現(xiàn)方式,現(xiàn)代詩歌形式較為自由,更多的要引導學生在欣賞中感受現(xiàn)代詩歌的形式自由的特點。
三、分析手法,品味語言
現(xiàn)代詩歌語言的巧妙使用讓詩歌更加富有魅力。如《一個小農家的暮》(劉半農)中,在第一段中用“嫣紅的火光”“嫣紅的臉”“閃紅了她青布的衣裳”,作者以顏色來刺激讀者的視覺,不僅美化了詩歌的意境,也讓讀者能在讀中感受這位妻子的美麗、溫柔和賢惠,在“農婦夜炊”的畫面中,利用顏色來營造一個農婦夜炊的畫面,給讀者呈現(xiàn)了一個年輕美貌的女主人形象,畫面感十足,意境豐富。又如《也許》(聞一多)的第一節(jié)中,“夜鷹不要咳嗽”“蛙不要號”“蝙蝠不要飛”,用“咳嗽”“號”“飛”將動物的叫聲和行動特點淋漓盡致地表現(xiàn)出來,第二節(jié)中“不許陽光撥你的眼簾”“不許清風刷上你的眉”,以“撥”和“刷”把陽光刺眼和清風拂面的感受表現(xiàn)了出來。僅僅就是幾個字,但卻極其講究凝練,整首詩也就富有了靈性。
在引導學生品味詩歌的語言時,要注重引導學生對詩歌中所采用的修辭進行分析。以《蛇》(馮至)中第一節(jié)為例,“我的寂寞是一條蛇”,以一個奇特的隱喻開始,將“寂寞”比喻為“蛇”,一是抽象的情感,二是具體的動物,這個隱喻將兩種事物聯(lián)系在一起,產生了新的意義,表達了戀人不在身邊,詩人倍感“寂寞”之情;“靜靜地沒有言語”,“靜靜”既是蛇的特點,又是寂寞的特征;“你萬一夢到它時,千萬啊,不要悚懼!”用“夢”而不用“見”字,也顯露了詩人的匠心?!皦簟笔枪媚镌谙肽?,“見”則似乎是“我”闖進了姑娘的眼簾;同時,“夢”字又與第三節(jié)的“夢境”相呼應,有著暗聯(lián)的作用。在引導學生對所采用的表現(xiàn)手法進行分析后,要引導學生對詩歌的語言整體特點進行分析。如《一個小農家的暮》(劉半農)語言質樸無華,如寫男主人的動作,“銜著”煙斗從田里“回來”,“掛去”了鋤頭,“坐”在稻床上,動詞的準確運用將農村悠閑的生活寫得較為貼切。
四、抓住意象,體會情感
詩歌的意象是詩歌中具體的形象,是融入了作者情感的物象。在引導學生分析詩歌的意象時,可結合“意”和“象”而展開。所謂“象”,是詩人情感的載體,是詩人情感投射物象,是具體的,可感知的。如《蛇》(馮至)中“我的寂寞是一條蛇”,這是一個暗喻,“蛇”是具體可感知的形象,是直觀的。詩人以“蛇”這一意象來暗喻寂寞,表現(xiàn)了戀人不在身邊時的寂寞之情。所謂“意”就是作者的情感,是借助“象”而可以揣摩和體會的。如《半棵樹》(牛漢)中“半棵樹”就是具體的物象,“半棵樹”帶給讀者的是殘缺的、不完整的形象,這就容易讓讀者聯(lián)想到“一棵樹”的完整形象,從而形成一種視覺沖擊力。詩歌的第二節(jié)由第一節(jié)寫樹的地理位置向心理空間推進,“像一個人”,架起了“象”和“意”之間的橋梁,讓讀者由“樹”聯(lián)想到“人”,深入體會“半棵樹”的象征意義。
引導學生對詩歌的意象進行探究時,先要引導學生在誦讀的基礎上找到具體的物象,即“象”,再由“象”而探究“意”,體會作者借助意象所要抒發(fā)的情感。以《邊界望鄉(xiāng)》為例,通過誦讀詩歌不難發(fā)現(xiàn),作者以“登山”開篇,由“登山”而“望鄉(xiāng)”,自然滋生“思鄉(xiāng)”之情,于是想象家鄉(xiāng)的各種情景,但最終“夙愿難償”,思鄉(xiāng)之情也就孕育其中。結合整首詩來看,作者選取了“杜鵑”“白鷺”“鷓鴣”三個意象來表達自己的思鄉(xiāng)之情。“杜鵑”所表示的是凄婉哀怨的情調,在詩歌中則表現(xiàn)了詩人不能回歸故鄉(xiāng)的哀怨和悲苦;“白鷺”象征的是對安靜祥和的生活的向往,在本詩中則表現(xiàn)了詩人想像白鷺一樣飛回故鄉(xiāng)的渴望;“鷓鴣”又名山鷓鴣,其聲凄厲悲慘,似云“行不得也哥哥”。詩人用“以火發(fā)音”發(fā)出“冒煙的啼聲”的鷓鴣使自己“雙目盡赤,血脈賁張”,抒發(fā)了自己回望故國時急劇沸騰、摧肝裂肺、肝腸寸斷的情感。
五、綜合分析,領悟主題
詩歌的主題即詩歌的思想內涵,是詩人借助語言文字所要表達的觀點,抒發(fā)的情感。對詩歌主題的探究,不能局限于某一方面,而要引導學生結合詩歌的內容、語言和意象等展開綜合探究。以《蛇》(馮至)為例,全詩以“蛇”這一意象的游走、相思和歸來,寄托的是一個年輕人對愛情的向往,但當無法看見自己的戀人,變得寂寞而苦悶,整首詩歌所表現(xiàn)的情感是熱烈的。整首詩中,“蛇”可以說是“愛”的同義詞,詩人的寂寞和苦悶則是一種比喻和象征,是一種“剪不斷、理還亂”單相思情結。借助“蛇”這一意象,抒發(fā)了作者對愛情的渴望。
在引導學生領悟詩歌的主題時,要引導學生通讀全詩,抓住意象展開探究。如《井》(杜運燮)中,“井”象征著多災多難的中華民族,象征著一種堅忍、高潔的品格;“你們”象征的是日本侵略者;“黑暗的地層”象征社會最底層的民眾;“垃圾”象征的是侵略者給我們的神州大地留下的創(chuàng)傷。結合詩歌的創(chuàng)作背景(本詩寫于1944年)來看,作者旨在借這首詩鼓勵廣大國民眾志成城、同仇敵愾,頑強地應對民族的苦難。
現(xiàn)代詩歌對豐富學生對祖國語言文字知識,提升學生語文素養(yǎng)有著極其重要的作用。在高中語文現(xiàn)代詩歌教學中,要認真分析學生的特點,結合現(xiàn)代詩歌的特點,引導學生圍繞詩歌的內容、語言、意象、主題等多角度展開鑒賞,這樣才能讓學生更好地走進現(xiàn)代詩歌的國度,在現(xiàn)代詩歌鑒賞中汲取豐富的知識。
[作者通聯(lián):江蘇寶應縣曹甸高級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