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晗笑
文化是一個國家與民族生存發(fā)展的精神支柱和不竭動力。中華文化推動中華民族的繁衍生息、奮斗進取并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在高中英語教學中,圍繞課程目標,拓展和滲透中華文化教育,增強學生民族文化意識,堅定中華文化自信,是高中英語課程改革的理念和要求,也是教師提升學生英語學科核心素養(yǎng)的途徑之一。在英語教學中培養(yǎng)學生的文化自信可具體從以下幾個方面著手:
一是精選中華文化素材,結合課堂教學對學生進行文化熏陶。教師要尋找合適的切入點引入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達到文化滲透的目的。人教版高中英語教材中的文章體裁多樣,話題廣泛,其中有不少與中華文化相關的內容。例如,在育人導向上對我國各領域代表人物的介紹,包括“鐵路之父”詹天佑,“萬嬰之母”林巧稚,“航天之父”錢學森,“水稻之父”袁隆平等,教師應通過這些主題對學生進行愛國主義教育。此外,教師還可以補充契合單元主題的中華文化材料。例如人教版高中英語教材必修二Unit 4 History and traditions這一單元設計了view-sharing板塊,通過聽對話,讓學生了解孔子、孔府以及孔子的教育思想,體會孔子的思想對中國歷史、教育及社會的影響。教師可以在這個基礎上進行延伸,向學生提供相關英文資料,鼓勵學生舉一反三,用英語陳述孟子、老子等人的思想,通過這種方式滲透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教育。
二是利用網(wǎng)絡資源,讓學生了解西方人對中華文化的解讀方式。信息化時代,網(wǎng)絡為廣大英語學習者提供了大量的語言資料。教師可以利用多媒體技術給予學生更直觀、更生動的文化體驗,讓學生了解西方人對中華文化的解讀方式,加深學生對中華文化的領悟。例如教師可以通過網(wǎng)絡收集和播放紀錄片Chinese New Year:The Biggest Celebration on Earth,向學生介紹西方人視角下的中國春節(jié)。讓學生了解西方人是如何理解和看待中國人過春節(jié)吃團年飯、放爆竹、拜年等習俗的。教師可以啟發(fā)學生探索南北方的不同之處,領略中華文化的博大精深。同時,教師還可設計如主題演講、錄制拜年視頻等方式讓學生從跨文化交流的視角,用英語介紹春節(jié)的起源、習俗以及祝福語,用英語講好中國春節(jié)的故事。
三是通過閱讀,增強學生進行跨文化交流的意識和能力。書籍中蘊含著豐富的文化知識。教師可以科學利用英文讀物,擴充學生文化知識儲備,增強學生進行跨文化交流的意識和能力。以近年來流行的漢服文化為例,某APP中推送的文章就用優(yōu)不美的語言介紹了漢服:Dressed in a flowing long robe adorned with beaded floral embroidery from a bygone era, stylist Xiao Hang looks like she surfaced from a time machine as she strides across the bustling Beijing metro,at-tracting curious glances and inquisitive questions.這段英文的中文意思為:身著一襲古代珠花刺繡的飄逸長袍,設計師肖航(音譯)大步流星地穿梭在人潮涌動的北京地鐵,宛如從時光機中走出的她引來人們好奇的目光和追問。這樣規(guī)范和地道的英文表述在擴充學生中華文化知識的同時,也增強了他們的英語語言涵養(yǎng)和進行跨文化交流的意識和能力。
四是通過寫作訓練,讓學生學會用英文傳播中華文化。語言是人們溝通交往的工具,學生學習英語的最終目的是交流。近年高考英語注重傳承和發(fā)揚中華文化,培養(yǎng)學生愛國主義精神,試卷中融入了較多中國元素。教師可以乘著這股“中國風”,整理“中華文化”的相關材料,無論是藝術、風俗還是歷史、人物,將方方面面都囊括其中,帶領學生理解和欣賞、挖掘文化內涵,培養(yǎng)他們的家國情懷。此外,教師還可將文化相關的高考題作為日常訓練題,拓寬學生的文化知識,教會他們用恰當豐富的英語傳播中華文化。
讓學生了解中華民族的優(yōu)秀文化,是高中英語教師的基本職責。教師要讓英語課堂擔負起傳播中華文化的使命,增強學生的文化意識和文化自信。
責任編輯:劉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