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銳彬
【摘要】《道德與法治》教學旨在以學生的品德建設為關鍵,以生活化的素材和情境為依托,培養(yǎng)小學生良好的道德水平和法治意識,關乎小學生身心健康發(fā)展?;诖耍治霈F(xiàn)階段小學《道德與法治》課程的問題,實現(xiàn)生活化的《道德與法治》教學,拉近課程與學生的距離,是社會主義現(xiàn)代化人才培養(yǎng)的重要舉措。本文將從兩大方面進行論述:一是小學《道德與法治》課程教學的問題分析,由課堂氛圍、作業(yè)形式、實踐活動去分析當前存在的問題;二是小學《道德與法治》生活化情景教學的實施策略分析,從創(chuàng)設生活情境,實現(xiàn)理論教學簡易化、在思考和探索中對話生活、從故事中回歸到生活、將課堂回歸生活去論述。
【關鍵詞】道德與法治;生活化情境;實施策略
以人為本的教育理念指引下,各個學科教學都要承擔好道德教育的使命,以學生所看到、所接觸到的真實生活世界為基礎,組織走進生活、關注生命、注重情感的生活化情境教學。新課程改革背景下,生活化情境教學在學科課堂中的應用更廣泛,而對于抽象的《道德與法治》教學而言,實現(xiàn)生活教育和情境教學的融合,有利于學生理解正確的思想,擁護正確的思想。換言之,小學《道德與法治》生活化情境教學具有明顯的現(xiàn)代意義。
一、小學《道德與法治》課程教學的問題
第一,《道德與法治》課堂氛圍沉悶。《道德與法治》這一課程旨在培養(yǎng)學生良好的思想品質和價值觀念,讓學生成為品質高尚的社會主義接班人。部分教師沿襲傳統(tǒng)的授課方式,照本宣讀講解假大空的抽象理論,缺乏接地氣的案例詳解,對于小學生而言晦澀難懂。授課內容與實際生活之間的嚴重偏差,阻礙學生對課堂知識的理解,整個課堂在壓抑、沉悶的氛圍下展開,難以激發(fā)學生參與《道德與法治》學習的積極性。
第二,《道德與法治》作業(yè)形式單一。課后作業(yè)是對課堂教學內容的拓展延伸,現(xiàn)階段的《道德與法治》課堂中,教師布置以課后習題為主的作業(yè),并要求學生保質保量完成,忽視了《道德與法治》課程的特殊性。單一的《道德與法治》作業(yè)形式,導致學生停留在理論知識的學習過程中,難以在實踐中有所收獲和成長。學生在完成枯燥的作業(yè)過程中,逐漸產(chǎn)生抗拒和叛逆心理,影響《道德與法治》課程的整體教學效果。
第三,《道德與法治》實踐活動脫離實際。素質教育全面發(fā)展的時代背景下,若要讓學生真正投入到《道德與法治》課堂,掌握《道德與法治》教學的精髓,就要組織形式多元的實踐活動,幫助學生緩解課堂的緊張情緒,在愉悅的實踐活動中展開教學。部分教師的活動設計忽視對學生實際情況和生活情境的把握,導致活動與實際情況嚴重脫離,難以促進學生更好地內化和吸收知識。
二、小學《道德與法治》生活化情景教學的實施策略
第一,創(chuàng)設生活情境,實現(xiàn)《道德與法治》理論教學簡易化。生活情境的構建在《道德與法治》學科教學中的價值更明顯,《道德與法治》知識是源于生活又回歸到生活當中的,難以回歸到生活的知識是毫無價值的?;诖?,融合生活化的情境于《道德與法治》教學當中,能讓抽象的理論知識教學更通俗易懂,貼近小學生的實際生活,降低他們的理解難度。例如,在學習五年級下冊《認識公共生活》這一課時,教師可以創(chuàng)造這樣的生活情境:班級上有位同學總是隨意污損書桌,將教室內的公共物品隨意破壞,甚至還會占為私用。在這樣生活化的情境下,學生將自己帶入到生活情境當中,作為集體的一分子對破壞公物的不文明行為產(chǎn)生抵觸情緒;《道德與法治》老師再實現(xiàn)范圍擴大,在社會公共生活中,我們在圖書館閱覽、在商店購物、在公園散步等都是處于社會公共生活當中,有序參與公共生活有利于增進關心社會的情感并培養(yǎng)社會公德,培養(yǎng)學生正確的思想道德觀念。生活化的情境能讓小學生實現(xiàn)知識遷移,將原本復雜的社會理論簡易化,便于學生理解和支持教師所要傳遞的觀點,實現(xiàn)《道德與法治》教學生活化,幫助學生從內心產(chǎn)生真摯的情感,消化和內化知識。
第二,創(chuàng)設問題情境,在思考和探索中對話生活。問題情境在《道德與法治》的生活化教學中扮演著重要的角色,問題情境模式能激發(fā)學生們思考和探索的積極性,跟隨老師的授課思路,在師生互動中開拓思維,解決實際問題。例如,在學習六年級上冊《公民的基本權利和義務》一課時,教師基于內容結合學生的生活提問,將學生帶入到思考的情境下,激發(fā)學生思考的積極性和法治意識?!澳阒朗裁词枪竦幕緳嗬麊幔俊薄澳銓竦牧x務是怎么理解的?”在一系列問題引導中循循善誘,組織學生在小組合作教學中對問題提出觀點并形成小組統(tǒng)一的意見,學生在結合個人的生活閱歷談談對權利和義務的看法,啟迪和開發(fā)學生的思維。順勢引導,將憲法規(guī)定的權利與義務傳遞給學生。問題情境的創(chuàng)設旨在提升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提供課堂教學的方向,引導學生帶著問題學習新知,能在問題解決過程中學習新知,實現(xiàn)知識學習的價值歸屬感。
第三,創(chuàng)設故事情境,從故事中回歸到生活。引人入勝的故事往往比教材中的文字更能吸引學生的關注,教師若要讓學生明白其中道理和規(guī)律,可以故事情境引導再從故事回歸于生活的方式。借助與課堂授課內容高度關聯(lián)的簡短、明了的小故事,能形成深入淺出、化繁為簡的教學效果。例如,在五年級下冊的《奪取抗日戰(zhàn)爭和人民解放戰(zhàn)爭的勝利》一課時,教師可生動地講述戰(zhàn)爭年代人民群眾艱苦奮斗、革命先輩拋頭顱灑熱血的偉大故事,體會人民戰(zhàn)爭的巨大力量,在引人入勝、跌宕起伏的故事情節(jié)中,學生感受幸福生活的來之不易,感受中華民族復興之路的偉大。教師順勢拓展,指導學生學習“烈士紀念日”《中華人民共和國英雄烈士保護法》。借助故事情境創(chuàng)設,學生從故事中獲得愛國主義思想的熏陶,增強中華民族的歸屬感,在學以致用中做到從生活中來,到生活中去。
第四,創(chuàng)設實踐情境,將《道德與法治》課堂回歸生活。實踐探索能讓生活化情境教學更有特點,通過實踐和理論的融合強化《道德與法治》實踐教學。小學《道德與法治》課程要真正為學生接受,需要以實踐方法檢驗。新課程改革標準下,任何學科都需要實現(xiàn)理論和實踐的結合,《道德與法治》課程依然如此,在實踐活動情境中組織教學,能讓《道德與法治》課堂回歸生活,豐富學生的情感體驗。例如,在學習五年級上冊《與人溝通講方法》這一課時的內容時,教師組織學生針對“我眼中的班集體”這一話題進行面對面溝通,教師作為指導者在學生表達過程中認真觀察他們的肢體動作、表情神態(tài)和語言技巧,指出學生在溝通實踐中的問題,提升溝通的技巧和溝通的效率。在有現(xiàn)場感的實踐情境中,讓學生感受到溝通的細節(jié)和溝通的策略,讓《道德與法治》課堂真正回歸到生活當中。學生在實踐活動中運用溝通技巧并應用于現(xiàn)實生活當中,能實現(xiàn)理論學習和實踐內容的融合,達到知識內化的目標,提升學生《道德與法治》知識學習的生活價值,拓寬學生的眼界和思維。實踐教學能讓傳統(tǒng)的知識教學貫徹到實處,讓《道德與法治》的學習更具象化和科學化。
總而言之,小學階段《道德與法治》教學需要結合小學生的實際生活,實現(xiàn)生活化情境教學。小學高年級的學生處于個人思維發(fā)展的重要階段和個人價值觀發(fā)展的重要階段,教師需一改傳統(tǒng)教學模式中氛圍沉悶的課堂、單一的作業(yè)形式,創(chuàng)設生活情境,實現(xiàn)《道德與法治》理論教學簡易化,創(chuàng)設問題情境,在思考和探索中對話生活,創(chuàng)設實踐情境,將《道德與法治》課堂回歸生活,創(chuàng)設故事情境,從故事中回歸到生活。
參考文獻:
[1]穆鈺.談生活情境在初中《道德與法治》課堂中的應用[J].中國校外教育,2017(16).
[2]胡照松.是誰撥動我心靈深處的那根弦?——淺析小學品德與生活(社會)課程的生活化教學策略[J].中華少年,2016(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