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吾平
摘 要:隨著當前新課改的不斷落實,在初中物理教學當中,教師就可以使用生活化的思維開展教學,為學生創(chuàng)設一個生活化的學習氛圍,這樣不僅能夠幫助學生理解和接受物理知識,也能夠有效提升教學質量?;诖?,文章分析了初中物理生活化教學的必要性,然后探討了當前初中物理生活化教學中存在的問題,最后結合自身實際教學經驗提出了在初中物理開展生活化教學實施中的具體策略,希望能夠培養(yǎng)初中生的物理核心素養(yǎng)。
關鍵詞:初中物理;生活化;教學實踐;高效課堂
一、 引言
物理是與我們的生活有著密切聯系的,生活化教學方法的出現為初中物理教學提供了新的思路,那么讓生活走入初中物理課堂,讓初中物理教學生活化是現今初中物理教學改革的重要舉措,通過這樣的教學方式來鍛煉學生的物理思維,讓學生在生活小事中認識物理知識,以提升自己的綜合能力。因此,教師需要在教學過程中實踐“生活化”思想,充分開發(fā)和利用生活元素開展教學,培養(yǎng)初中生的物理核心素養(yǎng)。
二、 初中物理生活化教學的必要性
(一)學科本身的需要
物理學科的教學目標并不是只讓學生學會做題和考試,而是要學生將所學知識與生活進行聯系,然后再應用到生活實際當中去,從中感悟物理對我們的生活和社會帶來了哪些幫助,進一步感受物理學科的內在魅力。由此可見,物理學科本身就是與生活有著密切聯系的,并且具有極強實踐性的一門學科,那么教師在開展物理教學的時候與生活相連,就是從物理學科自身的特性出發(fā),能夠達到培養(yǎng)學生能力的目的,是物理學科教學的需要。
(二)學生發(fā)展的需要
對于學生來說,是我們國家和民族的希望,而教育的目的不僅僅是促進教育體系的完善,更是需要為社會培養(yǎng)出人才。在初中物理教學當中融入生活化理念,有利于學生思維和能力的培養(yǎng),可以讓學生通過物理來感受社會的發(fā)展,從而讓學生樹立通過學習來改變社會的思想,樹立起終身學習的目標。
三、 當前初中物理生活化教學中存在的問題
(一)忽視了生活化情境的創(chuàng)設
對于初中生來說,仍然處在身心發(fā)展的起步階段,那么學習環(huán)境對于其影響是十分巨大的,那么教師若要有效地開展生活化教學,就需要注重為學生創(chuàng)設一個生活化的情境。但是,在實際的教學實踐當中,許多教師仍然受到傳統觀念的影響,仍然以學生的成績?yōu)橹鳎鲆暳松罨榫车膭?chuàng)設,導致學生在日常學習過程中僅僅是進行大量的習題訓練,生活化教育相對比較匱乏。
(二)忽視了學生的體驗過程
在開展初中物理教學時,物理實驗是其中的一項重要組成部分,通過物理實驗能夠讓學生直觀地看到物理現象,并且了解物理原理,從而獲得更佳的學習體驗。但是許多教師并沒有重視物理實驗教學,那么就無法有效培養(yǎng)學生的動手能力,導致學生的體驗感比較差,對于物理知識的理解相對片面。
四、 初中物理生活化教學實踐策略
(一)展現生活現象,強化物理觀念
在開展初中物理生活化教學時,教學內容是教師組織物理教學活動的依據,那么生活現象則是一項不可或缺的教學資源。因此,教師可以根據課本的教學內容,再聯系學生的實際生活,尋找一些與學生生活密切相關的生活現象,將其呈現在物理課堂之上,這樣不僅能夠讓學生對物理教學內容產生一定的熟悉感,產生學習和探究的興趣,還能夠讓學生就已有認知和物理規(guī)律產生認知沖突,從而進一步地走進生活,去學會探究物理,逐步形成物理觀念和意識,培養(yǎng)學生的物理核心素養(yǎng)。
例如,在講授滬科版八年級上冊第二章第三節(jié)《運動的快與慢》一課時,教師需要讓學生通過學習能夠用速度來描述物體的運動快慢。在開展物理教學時,教師面對這樣的教學目標,可以分析出這節(jié)課的主要教學目標就是讓學生掌握速度的計算,那么從教學目標和重難點來看,可以發(fā)現這節(jié)課如果進行單純的講授,可能會十分得枯燥,學生也不會對學習產生較大的興趣。因此,教師就可以引入生活中的現象,如以學生的跑步為例,讓學生思考一下我們在跑步時,每個人的速度是否一樣,而說一個人跑步快也僅僅是相對的,這樣就可以讓學生清楚地理解速度概念,以及如何用速度來描述物體的運動快慢。由此可見,通過引入生活中的常見現象,可以有效激發(fā)學生的探究興趣,產生一定的沖突認知,并且認識到物理知識是與自己的生活息息相關的,從而形成一個正確的物理觀念。
(二)結合生活經驗,培養(yǎng)問題意識
在物理核心素養(yǎng)的維度當中,科學思維能力是其中重要的組成部分,而科學思維的形成離不開學生對問題的發(fā)現、思考和解決。因此,教師在開展物理教學活動的時候,必須要選擇合理的教學內容,立足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精心設置教學問題,在課堂提問的助力下,提升學生學習的興趣,讓學生在一個愉快的氛圍當中學習,不斷探索新的知識,去進行更加深入的學習,發(fā)揮出學生的內在潛能。
例如,在探索滬科版八年級第四章的《凸透鏡成像》時,教師必須要聯系學生生活中對放大鏡使用的已有經驗,引導學生自主的利用凸透鏡由遠及近的觀察書本上的文字,再聯系自身生活中使用照相機的經驗,然后教師可以為學生提出思考問題:同學們,我們使用凸透鏡的時候,能夠發(fā)現呈現出來的像有什么特點呢?并且凸透鏡之所以會呈現出不同的像,又與哪些因素有密切的關系呢?由此可見,在這一問題的引導之下,學生能夠通過思考和分析將生活經驗轉化為物理問題,并且可以在已有的生活經驗輔助之下,構建對物理知識的感性和理性認識,并且逐漸發(fā)展相應的物理思維能力。
(三)設計串聯問題,培養(yǎng)探究能力
在經歷過生活現象和思考生活問題之后,大部分學生都已經有了探尋物理本質的欲望,那么教師就需要為學生提供發(fā)展物理本質的機會,其中物理實驗是一項十分有效的方法。在探究物理現象的過程當中,教師就可以使用問題教學法,再聯系生活經驗,讓學生的思維從問題中來又到問題當中去,始終與問題進行緊密的鏈接,讓學生自主地去探究物理現象。因此,教師在組織初中物理教學活動的時候,需要根據教學內容為學生提出不同的問題,并且進行課堂提問的時候,必須要遵循合理性的原則,采用一定的提問順序,讓問題從易到難,形成一個梯度,面向不同層次的學生,形成一連串的問題鏈,讓學生有順序地進行思考,使得核心素養(yǎng)走向一個更新的高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