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廣祥
[摘要] 法治教育是貫徹依法治國的重要組成部分,培育法治素養(yǎng)是法治教育的價值旨歸。法治素養(yǎng)的培育成效直接關系到青少年的健康成長,關系到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建設的成敗,關系到法治中國的推進進程。道德與法治課程是實施法治教育的主要陣地,教學中要明晰法治教育的價值定位,在情境創(chuàng)設中樹立法治信仰,在文本學習中滲透法治知識,在案例分析中培養(yǎng)法治思維,在實踐體驗中提升法治能力,引導學生自覺做社會主義法治的忠實崇尚者、自覺遵守者、堅定捍衛(wèi)者。
[關鍵詞] 法治素養(yǎng);培育路徑;法治教育;道德與法治課程
黨的十八屆四中全會之后,法治教育被納入了國民教育體系,青少年從小開始學習法治知識。黨的十九大強調(diào)要深化依法治國實踐,提高全民族法治素養(yǎng)?!肚嗌倌攴ㄖ谓逃缶V》明確指出“將法治素養(yǎng)作為學生綜合素質(zhì)的重要組成部分”?!鞍宋濉逼辗ò亚嗌倌曜鳛橹攸c對象,把提升全民法治素養(yǎng)作為增強國家軟實力的戰(zhàn)略重點,實施公民法治素養(yǎng)提升行動,推動全社會尊法學法守法用法,使法治成為社會共識和基本準則。對中小學生進行法治教育,培育學生的法治素養(yǎng),已經(jīng)成為學校教育的重要內(nèi)容。
法治素養(yǎng)一般是指人們通過學習法律知識深入理解法律的內(nèi)涵和本質(zhì),正確運用法治思維、依法維護權利與依法履行義務的素質(zhì)、修養(yǎng)和能力。主要包括法治知識、法治思維、法治能力和法治信仰等內(nèi)容。青少年法治素養(yǎng)的水平直接關系到他們的健康成長,關系到依法治國的實施進程。道德與法治是落實立德樹人根本教育任務的關鍵課程,承擔著對中小學生進行法治教育的重任,我們必須明晰課程中法治教育的價值定位,創(chuàng)新教學形式和方法,培育學生法治素養(yǎng),培養(yǎng)學法守法的新一代小公民。
一、在情境創(chuàng)設中樹立法治信仰
法律不僅是一套行為規(guī)則,而且是自由、民主、正義、安全的制度化價值體系。法治應成為人們的一種信仰,法治信仰是法治的“靈魂”。法治信仰是人們對法治的情感認同、自覺意識和精神力量,具體表現(xiàn)為對法治價值目標的信任和用法律維護公平正義的追求。法治信仰倡導全社會都尊崇法律,遇事運用法律規(guī)范解決。
法律與我們的生活息息相關,我們每時每刻都在使用法律。有人想到法律就會認為法律有用,法律是維護自身合法權益的工具,繼而就有這樣的態(tài)度:法律對我有用時就遵守,對我沒有用時就置之不理。這種態(tài)度會導致法律的根基不穩(wěn)。法律不僅有用,它也是我們心中公平正義的象征。一個幼兒園的孩子沒有學過法律,但他已經(jīng)對物權有初步意識,他會說:這個皮球是我的;他會有遵守約定,有類似合同法的主張,比如他會說:你答應過我的。這種質(zhì)樸的思維方式可以看出他對法律的信仰。當全社會都信仰法律,法律就會慢慢成為人們的一種生活方式,法治中國的目標就能真正實現(xiàn)。
在日常教學中,筆者通過創(chuàng)設情境,讓學生感知法律的神圣,崇尚法律,樹立法治信仰。六年級上冊《國家機構有哪些》旨在讓學生了解國家機關的法定職權,知道國家機關如何產(chǎn)生、如何代表人民行使國家權力。教學中,筆者播放了2018年3月17日習近平當選為國家主席、中央軍委主席時進行憲法宣誓的視頻,總書記右手握拳莊嚴宣誓:“我宣誓忠于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維護憲法權威,履行法定職責,忠于祖國、忠于人民,恪盡職守、廉潔奉公,接受人民監(jiān)督,為建設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美麗的社會主義現(xiàn)代化強國努力奮斗!”莊嚴的場景震撼了學生的心靈。公開宣誓強化了被任命人員依法執(zhí)政的理念,增加其履職的責任感和使命感,這樣的情境也增強了學生對于法律的尊重感和認同感。
教學《我們受特殊保護》一課時,筆者組織了模擬法庭活動,教室進行了場景布置,盡可能呈現(xiàn)法庭的原貌;學生穿上法官服,按照法庭庭審的流程,莊嚴而神圣地“判案”。拿起法律手冊時的“恭恭敬敬”,法庭提問時的“義正詞嚴”,宣讀審判結果時的“浩然正氣”……這一幕幕場景就像錘子一樣在學生的心中一下又一下地敲擊,“法律至上”的意識在他們心中扎了根,法治信仰在他們心中慢慢萌發(fā)。
二、在文本學習中滲透法治知識
近年來,我國青少年犯罪現(xiàn)象不容樂觀,而且有低齡化、隱蔽化傾向。青少年學生對于自己的行為缺乏理性認知,不知道自己的行為是否違法,會給別人帶來什么傷害,也不知道如何合理維護自身的合法權益,這反映了當前中小學生法律知識的缺乏,也反映了當前中小學法治教育的缺失。學法是守法、用法、護法的前提,小學法治教學的著力點是“初步認知”,要幫助少年兒童學習基本的法律知識,養(yǎng)成守法意識。教者要關注兒童學習法律的要求,從兒童身心發(fā)展的特點出發(fā),引導學生掌握法定的權利與義務等基本法律知識。
教學《國家機構有哪些》時,筆者組織了模擬體驗活動,讓一部分學生帶上證件,模擬教育局、公安局、城管局、環(huán)保局、食品衛(wèi)生監(jiān)督局等國家機關公務員,“公務員”要認真學習所在崗位職責,了解工作范圍。其他同學在小組合作任務袋里領取“生活中的問題”,根據(jù)自己的理解去找相關部門處理問題。如果“公務員”認為此項業(yè)務在受理范圍之內(nèi),就發(fā)放給他一張“受理卡”,否則就發(fā)給他一張“不予受理卡”。體驗活動之后組織了交流采訪活動,學生圍繞“為什么要找這個部門”“你為什么給他發(fā)放受理卡(不予受理卡)”等問題,引導學生初步了解了國家機關的職責范圍,初步感悟“法定范圍必須為”“法無授權不可為”等與國家機關有關的法律知識。
《青少年法治教育大綱》指出:青少年法治教育的目標之一是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引領,普及法治知識,養(yǎng)成守法意識,使青少年了解、掌握個人成長和參與社會生活必需的法律常識和制度、明晰行為規(guī)則,自覺尊法、守法。小學階段的法治教育是面向全體學生、普及化的法治教育,不以培養(yǎng)法律專業(yè)人士為目標,更不應該是單純的法律條文的教育和法學理論教育。中低段的法治教育是一種“前法律教育”。教材中涉及許多關于規(guī)則和規(guī)范的教育、基本文明素養(yǎng)的培養(yǎng)、基礎性的道德教育的內(nèi)容。五年級教材結合相關內(nèi)容的學習,將法治教育融入其中,以相關鏈接的方式向?qū)W生呈現(xiàn)嚴謹規(guī)范的法律要求;而六年級上冊更是法治專冊。小學道德與法治教師應充分挖掘教材每課蘊藏的法治知識點,結合具體的教學情境,靈活滲透法治知識,培養(yǎng)學生的法治素養(yǎng)。如一年級上冊《校園里的號令》可有機滲透國旗法,讓學生初步了解國旗的寓意以及參加升旗儀式的具體要求:面向國旗肅立致敬,唱國歌。二年級下冊《小水滴的訴說》在充分感受水的珍貴的基礎上,可有機滲透《中華人民共和國水法》《城市節(jié)約用水管理規(guī)定》中的相關條文,讓學生明白節(jié)約用水不僅是道德教育的要求,也是法律規(guī)范的要求。對于內(nèi)容相近的一個單元的內(nèi)容也可以根據(jù)教學目標,靈活選擇不一樣的法律知識滲透點,比如三年級上冊第二單元“我們的學校”《說說我們的學校》可有機滲透《中華人民共和國義務教育法》中學校的權利與義務,《走近我們的老師》可有機滲透《教師法》中全社會都應當尊重教師的法律知識,《讓我們的學校更美好》可有機滲透《憲法》中關于公民參與權的相關知識。一滴水可以匯成海洋,通過這樣的日積月累,每課一得,幫助學生逐步掌握基本法律常識,為學生法治素養(yǎng)的提升奠定基礎。
三、在案例分析中培養(yǎng)法治思維
法治是治國理政的基本方式,要確保法治在治國理政上發(fā)揮重要作用,就要發(fā)揮法治思維在法治進程中的引領和推動作用。法治思維是指以法治價值和法治精神為導向,運用法律原則、法律規(guī)則、法律方法思考和處理問題的思維模式,是一種以法律規(guī)范為基準的邏輯化的理性思考方式。
青少年階段是人生的“拔節(jié)孕穗期”,他們受認知水平和思維方式限制,很容易受到外界的消極影響而誤入歧途。但他們又具有很強的可塑性,“最需要精心引導與栽培?!毙W生法治思維大致可以分為兩個層次。第一層次是認知判斷,大多數(shù)學生都能達到這個層次,也就是運用法治知識,根據(jù)自己的理解,對社會問題進行綜合判斷。比如打人侵犯了他人的人身權,如果造成嚴重后果將會處以行政處罰;損壞公物違反了《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應該由監(jiān)護人進行賠償?shù)?。第二個層次是邏輯推理,這一層次思維是以通過法律解決個案為主要特征,是高年級學生要努力達到的方向。
對于小學生來說,法律抽象又難懂,他們需要借助生活情境去理解法律的內(nèi)涵,在具體的案例中形成法治思維。在六年級上冊《公民意味著什么》“國籍的取得”板塊教學中,筆者選用了一個案例:小能爸爸是中國人、媽媽是美國人,小能出生在美國,小能是哪國的公民?學生閱讀了憲法中的相關條款,通過小組合作,分析判斷并進行邏輯推理,了解取得中國國籍的兩種方式并制作成思維導圖。這樣的案例分析既培養(yǎng)了學生的法治思維,也促進了學生解決問題能力的提高。
六年級上冊《知法守法 依法維權》一課,筆者設計了“與法同行共成長”板塊,出示一則案例:趙志剛的姑姑懷孕了,喜歡安靜的環(huán)境??墒切^(qū)外面的廣場上,每天都有一些跳廣場舞的人把音箱音量開得特別大。趙志剛的姑父多次找跳舞的人交涉,他們卻說:“廣場又不是你家的,跳舞健身是我們的權利,你管得著嗎?”在討論中,學生很快發(fā)現(xiàn)了問題的關鍵:居民確實可以在廣場上跳廣場舞,但他們行使自己娛樂權的時候,不能侵犯附近居民的休息權。在此基礎上,教師出示趙志剛的姑父和親戚、鄰居準備采用的三種做法,學生借助《治安管理處罰法》等法律法規(guī),發(fā)現(xiàn)這三種做法都是以暴制暴的方法,不僅解決不了問題,還激化了矛盾,甚至違反了法律,讓自己從一個維權者成為犯罪者。在案例分析中,學生明白了:權利人應當在法律的范圍內(nèi)行使和保障權利,不能超越范圍濫用權利,超越法律的訴求得不到法律的支持。“法治社會要依法維權”的意識進入了孩子的腦海。如何依法維權?經(jīng)過討論,學生找到了物業(yè)投訴,讓物業(yè)出面協(xié)調(diào);請社區(qū)里的鄰里調(diào)解中心幫助協(xié)調(diào);還可以撥打“12319”向城市管理服務熱線投訴等合理的方式。這節(jié)課的最后,學生分享了自己的感悟:“要合理維權,依法維權”“有法可依,違法必究”“我們享受法律的保護,也有遵守憲法的義務”“我們應該學習法律,遵守法律”……
案例教學引發(fā)了學生的認知沖突,引導學生思考和探究,實現(xiàn)由感性到理性、由個性到共性的飛躍,讓法律知識入腦入心。小學德法教學結合鮮活的案例,讓學生直接面對法律事實,然后帶著有思維含量的問題去學習法律知識,再用法律知識來解決問題,在潛移默化中培養(yǎng)了學生的法治思維。
四、在實踐體驗中提升法治能力
法治思維是法治行動的先導,提升學生法治實踐能力是培養(yǎng)其法治思維的歸宿?!肚嗌倌攴ㄖ谓逃缶V》強調(diào)要“引導青少年參與法治實踐”,道德與法治教材編寫也貫徹了知行統(tǒng)一的原則,小學教師要引導學生積極參與法治實踐,要多采用實踐式、體驗式、參與式等教學方式,通過故事教學、情境模擬、角色扮演、法治辯論等形象直觀的教學方法,在學生的生活和法治學習中架設一座橋梁,幫助學生初步掌握處理問題的方法,提升法治觀念,增強法治能力,讓法治成為他們的一種生活方式。
在教學《知法守法 依法維權》時,圍繞“當我們的權利受到侵害時,我們應該怎么辦”核心問題,筆者創(chuàng)設了“模擬小法官”的教學情境,學生分成四個小組,根據(jù)自主學習任務單和法律小貼士進行模擬判案。“當事人什么權利受到了侵害?”“這種行為違反了哪部法律的哪一條文?”“遇到這種問題該怎么處理?”在學習單的引導下,學生充分合作、深度探究,在實踐體驗中初步掌握了用法律維權的基本方法。在教學過程中,教者還不斷追問:“你有沒有遇到類似的問題?”“你當時是怎么做的?”如此,將法治教學和學生的生活緊密結合起來,讓學生體會到法治讓我們的生活更美好,從心里認同法律、崇尚法律、遵守法律、捍衛(wèi)法律。
教學不只是模擬,更應該基于真實生活。道德與法治教師應充分重視課外活動的作用,讓教學從課內(nèi)延伸到課外,給學生更多實踐體驗的機會。如開展“走進法庭”活動,讓學生了解法院在國家機構中的地位、職能以及法院審理案件的流程等,思考什么是違法?什么是犯罪?為什么會違法犯罪?判定是否有罪的法律依據(jù)是什么?走進法庭,旁聽審判,使學生在親身經(jīng)歷中,提高自身辨別能力,讓學生今后在自身權益受到侵害時懂得運用法律武器維護自己的合法權益。
揚州市汶河小學以“培養(yǎng)具有民族文化底蘊的世界公民”為核心辦學理念,多年堅持在全校五年級學生中開展小公民教育實踐活動。各班學生從身邊尋找公共生活問題,分析公共政策,撰寫報告,在聽證會上向市政府辦、市人大、市文明辦、市城管局環(huán)衛(wèi)處、市教育局等政府部門負責人匯報研究成果,并提出解決問題的合理化建議。筆者在現(xiàn)場看到孩子們思維敏捷,態(tài)度大方,應對聽證官的現(xiàn)場提問自如回答,甚是驚嘆。在小公民實踐活動中,學生走向公共生活,進行社會參與,使法治素養(yǎng)的形成不止于認知層面,逐步內(nèi)化、實化。
青少年法治教育是時代交給我們的新命題,培養(yǎng)學生法治素養(yǎng)是法治教育的根本價值追求。小學道德與法治教師要充分領會法治教育的目標,創(chuàng)新青少年法治教育的形式與內(nèi)容,引導學生在生活中增強法治意識,運用法治思維,踐行法治理念,樹立法治信仰,使尊法、守法、用法成為他們的自覺行動!
[參考文獻]
[1]教育部 司法部 全國普法辦.教育部 司法部 全國普法辦關于印發(fā)《青少年法治教育大綱》的通知[EB/OL].[2016-6-28]. http://www.moe.gov.cn/srcsite/A02/s5913/s5933/201607/t20160718_272115.html.
[2]王喆瓊.涵育素養(yǎng):法治教育的價值旨歸及其實現(xiàn)路徑[J].福建教育,2021(08):39-42.
[3]任燕妮.小學生法治素養(yǎng)的時代訴求與提升策略[J].教學與管理,2020(36):73-76.
[4]程艷霞.法治素養(yǎng):學生發(fā)展核心素養(yǎng)測評的重要維度[J].教育測量與評價,2019(10):15-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