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琳琳
[摘? ?要]強烈的時代感是通俗歌曲的主要特征之一。隨著時間的推移,音樂教材中的通俗歌曲會慢慢變成音樂教學中的不利因素。如何讓教材中的通俗歌曲重現(xiàn)往日的生機與活力,讓學生對這些過去的歌曲依舊保持熱情,值得我們在教學中進行探索與思考。
[關鍵詞]時代性;通俗歌曲;音樂教材
[中圖分類號]? ? G633.95? ? ? ? [文獻標識碼]? ? A? ? ? ? [文章編號]? ? 1674-6058(2021)21-0018-02
我國的通俗歌曲誕生于20世紀二三十年代,在近一百年的發(fā)展過程中,誕生了一大批優(yōu)秀的作品,這些作品在不同的歷史時期產生過不同的影響,成為時代的痕跡。通俗歌曲能夠受到人們的喜歡,與其大眾性、張揚性、自然性與時代性等特征有著重要的關系。而其中的時代性最為明顯。猶如時效對于新聞通訊的重要性一樣,離開了某一時代背景,通俗歌曲是難以普及與流行的,所以通俗歌曲又叫流行歌曲。有流行就必然有落伍、有過時。很多歌曲會隨著時間的流逝而淡出人們的視線。老作品不斷消逝,新作品不停推出,這本來就是音樂發(fā)展過程中十分正常的現(xiàn)象,但是通俗歌曲一旦被編進了教材,就會一直伴隨該教材的始終。教材的更新速度是無法趕上流行音樂的發(fā)展速度的,這樣就會出現(xiàn)一個令人尷尬的現(xiàn)象:很多早就退出了大眾視野的歌曲還要求學生在課堂上學唱,這勢必會使學生失去學習興趣,難以引起學生的情感共鳴。如不加以巧妙的調整,強行將這些內容塞給學生,就會出現(xiàn)學生喜歡音樂卻不喜歡上音樂課的怪異現(xiàn)象。如何改變這一現(xiàn)象,成為音樂教育工作者應該思考的問題。從長期的一線教學中,筆者整理了一些自己的想法,僅供大家參考。
一、教學導入時找到歷史與現(xiàn)實的超鏈接
蘇霍姆林斯基說,如果老師不想辦法使學生產生情緒高昂和智力振奮的內心狀態(tài),就急于傳授知識,那么這種知識只能使人產生冷漠的態(tài)度,而給不動感情的腦力勞動帶來疲勞。這段話指出了課堂導入的地位和作用。那么怎樣導入,怎樣尋找歷史與現(xiàn)實的通道呢?這就需要教師用心去發(fā)現(xiàn)。借用法國醫(yī)學家、犯罪學家羅卡的一句精辟的言論,“凡是走過,必留下痕跡”。既然人與人之間一次輕微的觸碰都會留下痕跡,那么曾經風靡一時的歌曲必定會影響過很多的人和事,這些人和事就有可能是我們穿越歷史的最佳入口處。下面以蘇教版七年級下冊的歌曲《唱得響亮》為例。眾所周知,這首歌曲是當年湖南衛(wèi)視的節(jié)目《超級女聲》的主題歌,曾經紅遍大街小巷,備受少男少女們的追捧。因其主題是傳播快樂與夢想,被編入教材也在情理之中。隨著2006年《超級女聲》的停播,這首歌曲漸漸地被人們忘卻?,F(xiàn)在的初一年級的學生可能2006年還沒有出生,跟他們講當年《超級女聲》中的女孩們是如何超越自己,實現(xiàn)夢想的,估計很難引起他們情感上的共鳴。要使學生對這首歌曲產生“情緒高昂和智力振奮的狀態(tài)”,教師可以尋找當年《超級女聲》留下的痕跡,以及現(xiàn)在依然有熱度的相關信息。比如現(xiàn)在熱播的節(jié)目《我是歌手》就是湖南衛(wèi)視推出的另一個音樂類的節(jié)目。這樣湖南衛(wèi)視就成了連接過去與現(xiàn)在的通道,而《我是歌手》則是那個通道的最佳入口處。我們還可以尋找當年通過《超級女聲》成名的至今還受歡迎的歌星,如李宇春、周筆暢、何潔、張靚穎等等,從這些學生熟悉的歌星入手也是一種行之有效的導入方法。教師要善于找到這些能連接歷史與現(xiàn)在的通道,讓學生迅速地興奮起來,進入積極的學習狀態(tài)。
二、教學過程中翻新音樂
俄國著名作家車爾尼雪夫斯基說過:“每一代的美都是而且也應該是為那一代而存在的,它毫不破壞和諧,毫不違反那一代美的要求,當美與那一代一同消逝的時候,再下一代就會有它自己的美,新的美……明天是新的一天,有新的要求,又有新的美才能滿足他們。”這段論述告訴我們,審美與時代是緊密相連的,不同的時代有不同的審美標準和要求。同時也在提示我們,同一個作品在不同時代是可以有新的表現(xiàn)形式的。下面以蘇教版九年級上冊的歌曲《心愿》為例。這首歌曲創(chuàng)作于20世紀80年代,當時中國流行歌壇刮起了一股西北風。此類歌曲多數(shù)采用陜北民歌高亢的音調,體現(xiàn)了強烈的西北音樂的色彩,主要以熱愛家鄉(xiāng)或是改變西部落后的面貌為主題內容。該時期誕生過不少優(yōu)秀作品,形成了一股不可抗拒的音樂潮流?!缎脑浮纷鳛檫@股音樂潮流的代表作品,被選入教材也是無可厚非的。這首歌曲流行時,絕大多數(shù)學生的父母還沒有記憶,甚至還沒有出生,整整兩代人的距離,學生難以接受它是很正常的事情。若不想方設法去翻新音樂,課堂教學很難收到良好的效果。怎樣去翻新?方法當然是多樣的,融入爵士、搖滾、藍調等音樂元素都是不錯的思路。筆者在執(zhí)教這一課時就在教材下方的提示下,用RAP對這首歌進行節(jié)奏上的翻新。實際教學效果也證明,學生對這個RAP版的《心愿》更感興趣。從心理學的角度來講,人們在接受音樂時往往會有一種求異的心理,這種心理是人的一種本能。音樂創(chuàng)作中重復與變化的手法就遵循了人類這一求異心理的規(guī)律。RAP是指有節(jié)奏地說話的特殊唱歌形式,它源于黑人的貧民區(qū),是黑人音樂的重要部分,是街頭文化的主要基調。不僅黑人音樂中有RAP,我國很早也就有了說唱藝術,如京韻大鼓就是在民間說唱藝術的基礎上發(fā)展起來的。因為根植于民間的土壤,所以說唱藝術在當下有著廣闊的前景和市場,很多的流行歌曲中都加入了各種各樣的說唱。比如大家熟悉的周杰倫的《霍元甲》中,開始的一段剛勁有力的說唱就給歌曲增添了特殊的魅力。音樂的翻新形式是多樣的,大家熟悉的節(jié)目《中國好聲音》中,有不少曲目就是通過翻新老歌而取得成功的,這或許正是很多觀眾喜歡該節(jié)目的原因之一吧。當然這也給我們的課堂教學帶來了很有價值的借鑒和思考。舊歌新唱法,不斷翻新節(jié)奏、旋律、和聲等音樂的表現(xiàn)形式,可以讓音樂真正走進學生的心靈深處。
三、為歌曲填寫新的歌詞,賦予它時代性
流淌的旋律可以是歷史的記憶,也可以成為時代的號角。舊的旋律一旦被填寫上反映新時代內容的歌詞就會重獲生機。因此《義務教育音樂課程標準(2011年版)》中對歌詞的創(chuàng)編提出了要求。該版課標指出,學習并掌握必要的音樂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拓展文化視野,發(fā)展音樂聽覺與欣賞能力、表現(xiàn)能力與創(chuàng)造能力,形成基本的音樂素養(yǎng)。這里的創(chuàng)造能力就包括音樂與歌詞的創(chuàng)編。相對于旋律的創(chuàng)編,歌詞的創(chuàng)編來得更加容易一些。把握好歌詞的韻腳、詞曲的對應,一段新的歌詞就有可能誕生。下面以蘇教版七年級下冊的歌曲《生死不離》為例。這首歌曲創(chuàng)作于2008年汶川大地震后,現(xiàn)在大部分的初一學生在2008年時還是襁褓中的嬰兒,因此對這一事件沒有太深的感觸,難以感悟到歌曲要表達的中華民族在大的災難面前手牽手、心連心,生死不離的情感。如果說汶川大地震對他們來說是遙遠的,那么2020年的新冠疫情他們應該都是有深刻的體會的。他們都曾經歷過待在家里不能走動、不能旅游、不能上學的痛苦與無奈。如能對這首歌曲填上與抗擊疫情有關的歌詞,相信學生定能領悟到這首歌曲所要表達的情感。本著這一想法,在執(zhí)教這節(jié)課時,筆者和學生重新填了歌詞,內容如下:“生死不離,我的明天在哪里?往日繁華消失,才知道要去珍惜,面對新冠病毒肆虐橫行,你的身影融在了逆行大軍里。生死不離,盼望你平安的消息,相信未來可期,一切都會美好無比??床灰娔隳橗嫞秤傲粼谖倚睦?。堅守化作生命全部的意義,無論你在哪里,都要照顧好自己,我要等你回來。衷心謝謝你,無論你在哪里,都要照顧好自己,心連著心,生死不離!”新的歌詞對學生的觸動很大,不少學生一邊哭泣一邊歌唱。在哽咽的歌聲中,師生一起感受了中華民族一方有難,八方支援,親如家人,息息相關的動人情感。其實舊曲填新詞,這樣的例子在革命戰(zhàn)爭年代就屢見不鮮了,如歌曲 《八月桂花遍地開》 就是采用商城民歌《八段錦》的曲調填詞而成的,它歌頌了黨領導下的蘇維埃政權深得人心,表達了勞苦大眾的心聲。舊瓶裝新酒,讓歌曲的情感在時代的節(jié)拍中得到升華。
就像新的事物必定要代替舊的事物一樣,音樂一直都在吐故納新,我們的教學思路和理念也要與時俱進,賦予教材中陳舊的內容新的內涵、新的思想,從而讓舊的旋律唱出時代的節(jié)拍,唱出時代的心聲。
[? ?參? ?考? ?文? ?獻? ?]
[1]? 蘇霍姆林斯基.給教師的建議[M].杜殿坤,譯.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1984.
[2]? 許自強.歌詞創(chuàng)作美學[M].北京:首都師范大學出版社,2000.
(責任編輯? ? 柳? ? 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