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淑娟
(濟寧市第二人民醫(yī)院脊柱外科,山東濟寧 272100)
腰椎間盤突出癥是骨科常見病, 以男性患者居多,中青年群體是該病的高危人群。 該病發(fā)生在腰椎部位,纖維環(huán)破壞后,髓核突出,導致周圍組織嚴重損壞,患者腰椎功能明顯下降,出現不同程度的疼痛,伴隨腹痛、排便困難及下肢疼痛,嚴重影響其日常生活及工作[1]。 再加上該病病程長,反復發(fā)作,給患者帶來的負面影響大,使其身心均受折磨。 手術是腰椎間盤突出癥的主要治療方式之一,但部分患者術后腰部以下組織仍伴有不同程度的疼痛,因此術后早期對其實施康復護理十分重要[2]。 科學合理的康復護理能縮短患者的康復時間,提高手術效果,預防術后并發(fā)癥發(fā)生,提高生活質量[3]。 隨著醫(yī)學的發(fā)展,康復護理在腰椎間盤突出癥術后患者中應用廣泛,且發(fā)揮出重要作用。 鑒于此,該文選取 2015 年 2 月—2016 年 6 月該院收治的96 例行手術治療的腰椎間盤突出癥患者為研究對象,探討早期康復護理對患者術后恢復效果及焦慮、抑郁情緒的影響。 報道如下。
選取該院收治的96 例行手術治療的腰椎間盤突出癥患者為研究對象。納入標準:(1)經影像學檢查確診為腰椎間盤突出癥,無腰椎不穩(wěn)征象,腰部有叩擊痛、壓痛,下肢肌力降低,感覺減退;(2)滿足手術指征;(3)患者配合度高,均簽署知情同意書。排除標準;(1)合并心肝腎功能不全;(2)合并免疫性疾病、感染性疾病及精神類疾??;(3)合并惡性腫瘤;(4)手術禁忌證者。 采用隨機抽簽方式分組,抽取單號及雙號的患者分別納入對照組與觀察組,每組48 例。 對照組:男性與女性患者分別為34 例及14 例;患者年齡最小28 歲,最大 72 歲,平均年齡(46.21±5.05)歲;椎間盤突出部位:L3~43 例,L4~515 例,L5~S130 例;病程 1~25 個月,平均病程(10.23±3.23)個月。 觀察組:男性與女性患者分別為32 例及16 例;患者年齡最小27 歲,最大70 歲,平均年齡(46.26±5.09)歲;椎間盤突出部位:L3~42 例,L4~517 例,L5~S129 例;病程 1~26 個月,平均病程(10.26±3.28)個月。 兩組患者一般資料比較,組間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該研究經該院醫(yī)學倫理委員會批準。
對照組采用常規(guī)護理。對患者進行常規(guī)的健康知識教育,告知其術后需要注意的具體事項,囑患者多臥床休息,給予其對癥藥物治療,結合實際情況給予其止痛藥物,為患者提供一個舒適的住院環(huán)境,注意個人衛(wèi)生習慣,保持病房環(huán)境干凈整潔。
觀察組采用早期康復護理,按照早期、規(guī)律及堅持強化的康復原則指導患者進行康復鍛煉,共分為3個階段實施,具體為:(1)第一階段(術后4 h~術后3 d):患者在床上鍛煉,以被動訓練為主,家屬在護理人員的指導下對患者進行被動抬腿運動,使患者膝關節(jié)處于伸直位,協(xié)助其提高腿部至 30°~60°,停留 15 s,雙下肢交替練習。另外,指導患者進行踝關節(jié)背伸、環(huán)轉及跖屈運動;根據患者疼痛程度,逐步進行主動抬腿運動,幅度從小至大,在患者耐受的情況下,抬高至30°為宜,20 次/組,3 組/d,雙下肢交替進行。對患者開展積極的心理健康教育,告知患者保持積極樂觀的心態(tài)可對疾病起到的積極作用,使其明白堅持康復訓練的重要性,形成正確的思想觀念,配合醫(yī)護人員的工作,提高其依從性。 (2)第二階段(術后4 d~術后 2周):指導患者進行貼墻運動,佩戴腰圍后靠墻,頭部、肩部、臀部及足部與墻面貼近,維持5 min,3 次為1組,每日鍛煉2 組;指導患者進行伸背運動,取俯臥位,肘部支撐到床面,小腹緊貼床面,抬頭并將上半身后仰,維持15 s,逐步增加后仰幅度直至其雙手直臂平升并抬頭后仰; 指導患者進行髖膝關節(jié)屈伸運動,取仰臥位,屈伸髖關節(jié)及膝關節(jié),將手環(huán)抱單側膝關節(jié),逐漸向胸部靠攏,停留5 s,每組5 次,每日鍛煉3組。護理人員在開展護理服務過程中需要使用溫和的話語安慰患者,態(tài)度要和藹可親,主動與患者交談,給予其鼓勵及關懷,讓患者感受到如親人般的溫暖及照顧。 告知患者堅持康復訓練的重要性,遵循循序漸進的原則,一定能取得良好的康復效果,列舉疾病恢復良好的案例,給予患者信心,使其能持之以恒,堅持到底。 (3)第三階段(術后 3~4 周):指導患者下床鍛煉,提高腰背部肌肉強度,采取腰背肌五點式運動,指導患者取仰臥位,上肢屈肘、屈髖及屈膝,利用枕骨、雙肘及雙足力量支撐, 將腰背部舉高, 停留20 s 為1組,每日3 組;指導患者進行伸腰運動,佩戴腰圍,雙手護腰,將雙腳分開,與肩部寬度保持一致,將腰部后伸,停留20 s,然后再放松;指導患者進行腰背肌飛燕式運動,取去枕平臥位,將雙手置于背部,抬頭挺胸,將膝關節(jié)伸直,頭部、胸部及大腿保持同一水平線,逐漸離開床面抬高至身體承受的最大幅度,維持5 s,然后逐漸放松回位。護理人員在開展護理服務過程中要對患者抱有同理心,以人性化的護理服務讓患者感受到被尊重與理解,傾聽患者內心訴求,告知其出現不良情緒的正確疏導方式,采用適宜途徑宣泄。 出院后鼓勵患者仍按照上述方式堅持鍛煉3 個月。
(1)腰椎功能評分及疼痛評分:采用日本骨科協(xié)會評估治療 (Japanese Orthopaedic Association,JOA)分數評估患者的脊柱功能障礙情況,0 分表示功能障礙嚴重,29 分為正常, 分數越低表明功能障礙越明顯。采用視覺模擬評分法(visual analogue scale,VAS)評估患者的疼痛癥狀,畫一條10 cm 長線段,上有可移動的游標,左邊0 cm 為無痛或無麻木現象,記為0分,右邊10 cm 為劇烈疼痛,記為10 分,指導患者根據自身疼痛感覺移動游標,分數越大表示疼痛程度越嚴重。
(2)焦慮、抑郁評分:干預前及干預后3 個月,采用焦慮自評量表(self-rating anxiety scale,SAS)和抑郁自評量表(self-rating depression scale,SDS)進行評估,SAS 共包含 20 個題目,采用 1~4 分制, 50~59 分為輕度焦慮,60~69 分為中度焦慮,70 分以上為重度焦慮;SDS 共包含 20 個題目,采用 1~4 分制,50 分為臨界值,50~59 分為輕度抑郁,60~69 分為中度抑郁,70 分以上為重度抑郁。
(3)生活質量評分:采用生活質量綜合評定問卷(generic quality of life inventory-74,GQOLI-74)對患者的生活質量進行評分, 共74 個條目, 每個條目為1~5 分,正向評分為 1~5 分,負向評分為 5~1 分,從軀體功能(5 個因子)、心理功能(5 個因子)、社會功能(5個因子)及物質生活狀態(tài)(4 個因子)共4 個維度進行評估,分數越高表示患者的生活質量越高。
采用SPSS 21.0 統(tǒng)計學軟件進行數據分析,計數資料用[n(%)]表示,采用 χ2檢驗;計量資料用()表示,采用t檢驗,P<0.05 表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干預后, 觀察組患者的VAS 評分低于對照組,JOA 評分高于對照組, 組間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P<0.05)。 見表 1。
表1 兩組患者 VAS 及 JOA 評分對比[(),分]
表1 兩組患者 VAS 及 JOA 評分對比[(),分]
組別VAS干預前 干預后JOA干預前 干預后對照組(n=48)觀察組(n=48)t 值P 值7.12±1.02 7.15±1.05 0.142 0.887 4.29±1.08 2.11±0.72 11.636 0.000 10.23±3.23 10.28±3.25 0.076 0.940 16.14±1.78 25.11±1.17 29.175 0.000
干預后, 觀察組患者的SAS 及SDS 評分均低于對照組,組間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見表 2。
表2 兩組患者焦慮及抑郁評分對比[(),分]
表2 兩組患者焦慮及抑郁評分對比[(),分]
組別SAS 評分干預前 干預后SDS 評分干預前 干預后對照組(n=48)觀察組(n=48)t 值P 值60.58±5.22 60.89±5.20 0.291 0.771 52.59±5.28 44.87±5.23 7.197 0.000 60.57±5.27 60.53±5.23 0.037 0.970 52.23±5.21 45.27±5.11 6.608 0.000
干預后,觀察組患者的軀體功能、心理功能、社會功能及物質生活狀態(tài)評分均高于對照組,組間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見表 3。
表3 兩組患者生活質量評分對比[(),分]
表3 兩組患者生活質量評分對比[(),分]
組別 軀體功能 心理功能 社會功能 物質生活狀態(tài)對照組(n=48)觀察組(n=48)t 值P 值70.11±9.23 81.27±8.36 6.209 0.000 71.23±9.08 82.09±9.14 5.840 0.000 70.22±8.28 81.23±9.19 6.167 0.000 71.23±8.23 82.21±9.02 6.230 0.000
手術治療腰椎間盤突出癥在臨床較為常見,效果也得到肯定,但部分患者術后仍會復發(fā),可能與手術過程中纖維環(huán)的完整性及穩(wěn)定性遭到破壞有關,導致剩余髓核組織再次突出,同時手術瘢痕形成使得神經根粘連,導致術后短期出現疼痛及肌力下降的情況[4]。早期進行系統(tǒng)的康復護理可刺激患者神經元突觸,使神經功能得以改善,提高腰椎功能,使其盡早恢復健康,回歸正常的生活軌道。
早期康復護理的實施分為三個階段,每個階段的側重點不一樣,需要根據患者恢復進度制定不同的訓練方案來刺激神經根,防止術后神經根粘連[5]。以往研究報道顯示,90%的腰椎間盤突出癥患者術后存在腰部僵硬及脊柱側凸的情況,因此針對性地采取康復護理措施對其腰部功能提升具有顯著意義[6]。 該次研究采取的早期康復護理對患者實施被動康復訓練,指導家屬掌握訓練方法,輔助患者進行訓練,可促進術區(qū)血液循環(huán),改善局部水腫情況[7]。 該次研究結果顯示,觀察組干預后的VAS 評分低于對照組,JOA 評分高于對照組,組間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說明術后3 d 開始進行少量被動訓練能夠避免腰背部肌肉僵硬,緩解神經根疼痛情況,使患者腰椎功能得到提升??祻陀柧毿枰驖u進,根據患者的恢復進度,中期增加運動量,對脊柱進行塑形,使腰背部柔韌性得以提高,有利于改善椎體的平衡,促進術區(qū)血液循環(huán),使腰背部活動范圍擴大[8]。 王海燕[9]的研究結果顯示,干預后, 觀察組的VAS 評分低于對照組,JOA 評分、SF-36 評分高于對照組,與該次研究結果一致,可見早期康復護理能夠促進術區(qū)血液循環(huán),使患者疼痛得以緩解,腰椎功能得以盡早恢復,縮短康復進程,促使患者盡早恢復到正常生活,提高其生活質量[10-11]。 同時,護理人員在實施早期康復護理的過程中加強對患者的心理干預,為患者樹立康復目標,使其認識到康復鍛煉需要長期堅持,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按照步驟實施康復鍛煉才能獲得理想的康復效果,鼓勵及安慰患者堅持鍛煉,使其獲得疾病康復的信心,更加配合護理人員的工作,積極開展鍛煉[12-13]。 該次研究結果也顯示, 觀察組干預后的SAS 及SDS 評分低于對照組,組間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分析其原因為早期康復護理注重心理護理,通過耐心與患者溝通,獲得患者及其家屬的充分信賴,通過熱情的服務緩解患者的消極情緒,使其能積極面對疾病,且對于患者疑問耐心傾聽并進行解答, 掌握患者的心理狀態(tài),選擇更優(yōu)的護理方案,促進護患交流。早期康復護理體現了以人為本的核心護理理念,不僅關注患者生理功能,同時注重其心理健康,確保獲得最佳的康復效果。
綜上所述,腰椎間盤突出癥術后患者采用早期康復護理,可顯著提升其腰椎功能,緩解疼痛及負面情緒,提高生活質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