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詞】自我意識;心理輔導課;教學設計
【中圖分類號】G441? 【文獻標志碼】B? 【文章編號】1005-6009(2021)50-0067-05
【作者簡介】王曉娜,山東省濟南第十一中學(濟南,250031)教師,一級教師。
【設計理念】
《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指導綱要(2012年修訂)》指出,幫助學生確立正確的自我意識,是心理健康教育的具體內容之一。高中生正處于自我意識飛速發(fā)展的時期,常常面臨著“我是誰”“我是一個什么樣的人”等困惑。根據(jù)埃里克森的心理社會發(fā)展理論,達成自我同一性是青少年階段的主要發(fā)展任務,他們會“嘗試”不同的角色,認識復雜的個性,形成多面的自我概念。
本課通過“肢體語言秀”“說出你的名字”“書寫人物卡”“找到鉆石般的我”四個層層遞進的環(huán)節(jié),引導高中生探索和整合自己的多面性,建立自我同一性,進而積極接納自我,以樂觀自信的心態(tài)投入學習和生活。
【教學過程】
一、暖身階段:肢體語言秀
教師:同學們,我們來玩?zhèn)€游戲。當我發(fā)出口令時,請大家用聽到的肢體部位名稱做出任意動作。
教師:我的一根手指。
學生豎起大拇指點贊。
教師:我的兩根手指。
學生用大拇指和小拇指擺出“六六六”、用大拇指和食指擺出“比心”、用食指和中指擺出“耶”的手勢。
教師:我的手掌。
學生做出招呼、鼓掌、攤手、頭頂比心、胸前比心、祈禱等動作。
教師:我的胳膊。
學生展示肌肉、用肘關節(jié)推別人、擁抱等。
教師:剛才,大家上演了一場精彩的肢體語言秀。肢體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扮演著非常重要的角色,感受和運用肢體力量也是我們探索自我、了解自我的一種方式。今天,這節(jié)課的主題與“自我”有關,讓我們一起來“尋找多面的自己”。
設計意圖:通過暖身游戲,活躍課堂氣氛,調動學生的興趣,同時導入本課主題。
二、轉換階段:說出你的名字
教師播放電影《千與千尋》的片段。
教師:大家知道這部電影為什么叫《千與千尋》嗎?
學生:用的是主人公的名字。
教師:電影《千與千尋》的取名具有一定的寓意。前一個“千”代表“小千”,是湯婆婆給千尋的名字。白龍叮囑千尋,務必要牢牢記住自己的名字“千尋”,因為名字一旦被湯婆婆奪走,就再也找不到回家的路。對于千尋來說,記住名字才能回到家,她的靈魂才能回歸。同學們,你的名字是誰起的?有什么寓意?現(xiàn)在的你變成父母期待的模樣了嗎?
學生小組內討論,派代表分享。
學生1:我叫冉晨陽,媽媽給我起的名字。她希望我像早晨冉冉升起的太陽,內心有熱量,未來有希望。我覺得自己充滿陽光和正能量,符合媽媽的期望。
教師:任何時候你都充滿正能量嗎?
學生1:不是,遇到挫折時我挺悲觀的。
學生2:我叫劉子墨,爺爺給我起的名字,希望我肚子里有“墨水”,懂很多知識。很遺憾,我的學習成績一般。但是,我喜歡計算機,了解很多編程知識。
教師:我的名字是爸爸起的,爸爸希望我成為婀娜多姿、輕盈柔美的姑娘。在給大家做心理輔導時,我很溫柔;在好朋友面前,我又很霸道。通過解讀名字,大家可以感悟到,在不同的情境下,我們對自己的評價也不一樣。
設計意圖:通過解讀名字的方式,引導學生從不同的視角評價自己,從而為“認識多面的自己”做準備。
三、工作階段:探索“我”
1.角色扮演:分裂的我。
教師:我們來欣賞情景劇——分裂的我。
學生分角色表演。
小敏:小宇,你滿臉愁云的,這是怎么了?
小宇:我很煩,覺得自己是個分裂人,都懷疑自己有心理問題了!
小敏:什么?分裂?心理問題?不至于吧,我覺得你一直都積極樂觀?。?/p>
小宇:在大家面前,我樂觀開朗,可是在父母面前,我就像完全變了另外一個人,沉默、壓抑。
小敏:聽你這么一說,我覺得我也分裂了。朋友認為我豁達開朗,父母卻認為我內向、安靜、敏感。
小宇:我覺得自己有很多面,每天都戴著面具生活。
小敏:我也有同感。
教師:同學們,你們遇到過類似的困惑嗎?又是如何看待這樣的自己?
學生1:我有時候也會這樣,內心在乎別人的評價,卻表現(xiàn)出滿不在乎的樣子。我覺得自己活得不夠真實。
學生2:我很渴望和同學交流,但也喜歡一個人安靜地看書,每個人都有很多面吧。
2.書寫人物卡。
教師:看完了情景劇,很多同學都在感嘆“這不就是我嘛”。其實,每個人都有很多面,在不同的場合、不同的人面前,我們可能會變得完全不一樣。接下來,我們一起探索“多面的我”。
教師分發(fā)多面向自我清單(見下頁表1)。
教師:如果你同時具備一個單元格中的兩種特質,請在括號里打鉤。
學生活動。
教師:請?zhí)暨x三對最能代表自己多面性格特點的描述詞填寫在人物卡上(見圖1):“當_______(情境)時,我遇到了_______(特點)的自己”。
學生填寫,小組分享后派代表發(fā)言。
學生1:當和好友在一起時,我遇到了外向的自己;當面對陌生人時,我遇到了內向的自己;當對待自己喜歡的人時,我遇到了細膩的自己;當面對化學題時,我遇到了粗心的自己;當參與班級活動時,我遇到了率直的自己;當孤身一人面對漫漫長夜時,我遇到了內省的自己。
學生2:當組織班級活動時,我遇到了理性的自己;當看電影時,我遇到了感性的自己;當考試成績下降時,我遇到了自我批評的自己;當在運動場上,我遇到了自我欣賞的自己;當畫畫時,我遇到了有創(chuàng)意的自己;當遵守班級規(guī)則時,我遇到了保守的自己。
3.故事嵌入:化矛盾為統(tǒng)一。
教師:你認可這樣多面的自己嗎?我們來看兩個故事。
PPT展示:高中生,男,在單親家庭里長大。初中時曾逃學、打架,高中時數(shù)次輟學,換了三所學校。上課愛講話、屢勸不聽,作業(yè)經(jīng)常不交,人生沒有目標。
教師:你們如何評價這個男孩?
學生1:差生。
學生2:墮落、頹廢。
學生3:不懂事、很社會。
PPT展示:高中生,男,小學、初中時長期受到父親的身體虐待。上小學四年級和五年級時,喜歡學校和學習,上高中后,半工半讀。帶弟弟同住,遠離爸爸的暴力。兼兩份工作,付房租并照顧弟弟。目前在學西點,未來想開一家蛋糕店。生存下去的動力——要照顧弟弟。
教師:你們又如何評價這個男孩?
學生1:堅強、有毅力。
學生2:有人生目標。
學生3:懂事、有愛、會照顧人。
教師:同學們,這其實是同一個男孩。此刻,大家有什么想法?
學生1:我們只看到了他的某些特點,評價片面了。
學生2:每個人都有優(yōu)點和缺點,有的同學在學校里呈現(xiàn)出來的都是缺點,可是回到家,在父母前面表現(xiàn)出來的可能都是優(yōu)點。
教師:這個男孩身上的優(yōu)點和缺點共存,我們如何定義這個男孩,在于從哪個角度敘述他的故事。我們來看一張圖片(見圖2),照片中的男子透過相機看到了什么?
學生:左邊的男人在傷害右邊的男人。
教師:真相又是什么呢?我們再來看另一張圖(見圖3)。
學生:?。⊥耆喾戳?,右邊的人在追殺左邊的人。看來,我們只看到了局部。
教師:只有以廣闊的、整合的視角看待世界、他人和自我,我們才會離真相越來越近。加拿大著名人格心理學家布賴恩·利特爾認為,人格是自由可變的,我們會依據(jù)外界環(huán)境變化,調配出適應環(huán)境的一部分自由的性格。比如,一個內向的人站在眾人面前時可以變得富有激情,一個外向的人在復習備考時也可以安靜地坐在書桌前讀書。艾爾·賽伯特在《韌性——尋找壓力之下的韌性,在逆境中反彈》一書中同樣感慨,最有韌性的人的性格都如此,既外向又內向,既深思熟慮又率真友好,既嚴肅又幽默,既辛勤工作又有時懶惰,既自信又自我批評。所以,一個人只有以廣闊的、整合的視角看待自己,才會堅不可摧。
設計意圖:通過角色扮演,呈現(xiàn)出學生的自我困惑;以多面向自我清單和人物卡為載體,帶領學生探索自己的多面性;通過生活化的案例讓學生懂得化矛盾為統(tǒng)一,以整合的視角看待自己。
四、升華階段:整合“我”
1.找到鉆石般的我。
教師:每個人都擁有很多面,就好像鉆石一樣。多面的鉆石折射出閃耀的光,多面的你也將會更加立體、豐富多彩。請參照多面向自我清單里的性格描述詞,將本節(jié)課所發(fā)現(xiàn)的自己的所有性格特點寫在活動單中“鉆石”的各個面上。
學生活動,學生作品示例圖見下頁圖4。
教師:同學們,我們每個人都有很多面,復雜的個性讓我們看到自己的更多可能性,如同一枚耀眼的鉆石,承載著生命的光芒,邁向浩瀚的未來。
2.課后作業(yè):重構你的名字。
教師:本節(jié)課的開始,我們分享了自己名字的由來。如果我有機會為自己起名字,我要叫“墨魚”,“墨”代表有知識、有修養(yǎng),“魚”是借用了安徒生童話中《海的女兒》的美人魚形象,意味著自由、美麗、奉獻。如果你們擁有一次重啟自己人生的機會,你會選擇一個什么樣的新名字?請同學們課后完成這個任務。
PPT展示:字數(shù)限定為4個字以內;不要求姓氏;能充分詮釋個人顯著特點;呈現(xiàn)出接納自我的態(tài)度。將自創(chuàng)的名字寫在活動單“人物卡”的中央。
設計意圖:通過“找到鉆石般的我”,引導學生整合并接納多面的自己。課后作業(yè)“重構你的名字”和轉換階段的活動“說出你的名字”前后呼應。重新命名是一種隱喻,也是自我認同的一種具體行動。
【教學反思】
“自我”是一個重要但難以出新意的主題。如何從一個全面的視角認識自我,以一種漸進的、別出心裁的方式引導學生探索自我、整合自我,喚醒學生內心真正的覺知,是筆者在上課前反復思考的問題。
本課設計的四個環(huán)節(jié)層層遞進,讓學生初步感知自我、認識自我,深入地探索自我、整合自我。課堂上,學生樂于探索并分享自己性格的多面性,也愿意進一步去整合自我、接納自我,取得了良好的課堂效果。但是,認識自我并不是一蹴而就的,學生需將課堂所思、所悟切實應用到現(xiàn)實生活中。由于本課的環(huán)節(jié)較多,某些問題可能無法達成深度思考、充分交流的效果。
【點評】
高中生正處于自我同一性形成的關鍵時期,在此階段引導學生澄清自我的多面性,以整合的視角看待自己,可以幫助他們接納自我,養(yǎng)成樂觀自信的心理品質。本課有以下幾個特點。
1.教學目標明確具體。
本節(jié)課以幫助學生全面地認識自我為出發(fā)點,旨在通過一系列的活動引導學生體驗、思考和分享,在活動中凸顯學生的主體性。
2.教學內容層層遞進。
感受“我”—認識“我”—探索“我”—整合“我”,四個環(huán)節(jié)層次分明,對自我的探索由淺入深,幫助學生在全面認識自我的基礎上,潛移默化地實現(xiàn)自我接納。
3.教學設計巧妙新穎。
本節(jié)課視角獨特,創(chuàng)意不斷,立足學生的需求,用活動育人。豐富多樣的活動貫穿整個課堂,學生在活動中體驗,在體驗中感悟思考。
(點評嘉賓:石建軍,山東省濟南市教育教學研究院心理健康教研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