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文凱
(華東政法大學 上海 201620)
中美兩國的貿易關系從建立以來就在不斷摩擦中曲折發(fā)展。近些年來中美兩國的貿易摩擦更是愈加頻繁。2018年7月10日,美國政府公布對華加征關稅清單,擬對約2000億美元中國產品加征10%的關稅,其中包括海產品、農產品、日用品等項目。2018年8月23日,中國在世貿組織起訴美國301調查項下對華160億美元輸美產品實施的征稅措施,并在當日對約160億美元自美進口產品加征25%的關稅。中美兩國的貿易摩擦自2018年有逐步升溫的趨勢。美國是世界上主要的農產品進口國之一,美國市場也是中國農產品的主要輸出市場之一,中美兩國的農產品貿易的良性發(fā)展對世界經濟的發(fā)展、對兩國的經濟發(fā)展和消費者福利的改善都會有很大的促進作用,而制度因素正是影響兩國貿易的重要因素。因此,針對中美兩國貿易摩擦頻發(fā)的現狀,對中美兩國在政府效能、監(jiān)管質量、法治等方面的制度距離的研究就變得尤其重要。本文將利用2003年至2018年世界銀行全球治理指標(WGI)項目構建的六大治理維度綜合指標來測算制度距離,然后利用貿易引力模型來對中國農產品出口美國市場的貿易效率和貿易潛力進行估計。結論是:中美兩國的制度距離與中國農產品對美國的出口貿易額呈顯著的反向關系。隨著中美兩國的制度距離不斷縮小,中國對美國農產品出口的貿易效率不斷提升。本文最后就中美兩國縮小制度距離提出相應的建議。
傳統(tǒng)的貿易引力模型得出的結論是:兩國雙邊貿易規(guī)模與它們的經濟總量成正比,與兩國之間的距離成反比。人口規(guī)模與貿易規(guī)模成正相關關系。由于本文研究的是中國農產品對于美國的出口貿易潛力,因此在變量的選擇上,僅僅選取美國國家的人口總量、美國國家的GDP總量作為貿易引力模型的基礎變量。本文在貿易引力模型當中加入制度距離這一主要研究變量和美國的平均進口稅率、美國的貿易自由度這兩個控制變量,從而研究制度距離對中國農產品對美國出口貿易潛力的影響。具體的貿易引力模型構建如(1)式所示:
在(1)式中Vt表示中國t年當年對美國出口的農產品貿易額,其以億美元為單位。POPut表示美國t年當年的人口總量,其以億人為單位。GDPut表示美國t年當年的國民生產總值,其以億美元為單位。insdcut表示t年當年中美兩國的制度距離,tafut表示t年當年美國的平均進口稅率,trafut表示t年當年美國的貿易自由度,ε表示的是隨機擾動項。β0為常數項,β1、β2、β3、β4、β5分別為以上變量的系數。由于中美兩國的制度距離insdcu通常為貿易非效率項中的變量,故其前面系數的符號為負。
本文在計算中美兩國的制度距離時,采用世界銀行全球治理指標(WGI)項目構建的六大治理維度的綜合指標:法治、政治穩(wěn)定和沒有暴力/恐怖主義、監(jiān)管質量、發(fā)言權和問責制、政府效能、控制腐敗。本文使用上述六個指標,并根據kogut的制度距離測算方法,計算出中國與美國的制度距離。普遍認為,貿易阻力的大小與制度距離成正比。因此,貿易制度距離與貿易雙方的貿易流量成反比。制度距離的測算公式如(2)式所示:
在式(2)中,sd,c表示中國在第d維度的制度得分,sd,u表示美國在第d維度的制度得分,vd為各國在d維度上的方差。
按照海關編碼(stic rev.3編碼)選擇代碼0食物和動物;代碼1飲料和煙草;代碼2原油,不可食用,燃料除外;代碼4動植物油,脂肪和蠟這四種分類來計算中國出口美國的農產品貿易額。本文的樣本選擇時間段為2003年至2018年,選擇這一時間段的原因是,在測算中美之間的制度距離時所需要的六大維度的治理指標在這一時間段能夠完整獲取。這六大指標來自The Worldwide Governance Indicators數據庫,并利用這六項指標通過(2)計算得出制度距離insdcu每年的數據。中國對美國的農產品出口貿易額Vt的相關數據來源于Un Comtrade數據庫。美國的每年的總人口數據POPut和美國的每年的國民生產總值數據GDPut來源于World Bank數據庫。適合所有商品的進口關稅tafut的相關數據來源于WTO Data數據庫。貿易自由度trafut的相關數據來源于美國傳統(tǒng)基金會(The Heritage Foundation)公布的全球經濟自由化指數。
本文使用stata16軟件對中國對美國的農產品出口貿易額的對數lnVt與中美兩國的制度距離insdcut進行畫圖,使得這兩個變量有一個直觀的趨勢表現,如圖1所示。
圖1 中國農產品對美出口額與中美制度距離的比較趨勢
由圖1可以明顯看到,中美制度距離與中國農產品對美出口貿易額存在反向關系。中美制度距離逐年減小可能是由于在這十幾年的中美貿易當中,雖然美國的政府效能、監(jiān)管質量、法律制度的完善程度以及控制腐敗等方面一直處于領先地位,但是隨著中國的法律體系和治理體系不斷完善,進出口監(jiān)管質量不斷提升,特別是中國的反腐工作不斷獲得成功,中美兩國在這幾個維度的得分越來越接近,使得中美兩國的制度距離不斷縮小。從圖1還可以看出,中國對美國的農產品出口貿易額在2010年出現小幅度下跌之前,增長速度是比較快的。而在2010年之后,中國向美國出口的農產品貿易額增長速度變得緩慢,這與2010年之后,美國對中國的貿易制裁,以及中美兩國之間的貿易摩擦有著緊密的關系。
本文還使用stata16軟件對(1)式進行有常數項的回歸和無常數項的混合回歸,回歸結果如表1所示。
表1 常數項的回歸和無常數項的混合回歸結果
在表1的回歸結果中可以看到,在有常數項的混合回歸中,美國的國民生產總值的對數lnGDPu是不顯著的,故本文將對(1)式進行修改,將去掉(1)式中的常數項。在沒有常數項的混合回歸中,可以看到美國的人口總量lnPOPut、美國的國民生產總值的對數lnGDPu、中美兩國的制度距離insdcut、美國的進口平均關稅tafut等變量的參數估計都是在1%的水平上是顯著的。其中中美兩國的制度距離insdcut所估計出來的參數為1.614,由于(1)式中我們設定的其待估參數為負,故其就可以解釋為:中美兩國制度距離縮小一個百分點,中國對美國的農產品的出口貿易額將會增加1.614倍。中美兩國制度距離的縮小對于中國對美國農產品的出口影響巨大。中國需要不斷地縮小與美國之間的制度距離,例如通過健全法制體系和治理體系,提高政府的效能,加強中國出口農產品的質量監(jiān)管等方面,縮小中美制度距離從而實現中國對美國的農產品出口的穩(wěn)定上漲。美國的進口平均關稅tafut的被估計參數為-1.445,這表明美國的進口關稅對中國的農產品出口影響也是巨大的。這也就說明了,中美兩個經濟大國,和則兩利,斗則兩傷。以相互的關稅減讓措施替代單方面的關稅制裁,對中美兩國都有好處。中國應該不斷地與美國進行經貿磋商,共同協(xié)商一個合理的關稅水平,同時中國還應該積極完善對美國出口農產品的技術壁壘預警機制。
為研究中國對美國農產品出口的貿易效率和貿易潛力,本文首先將表1中的無常數項的混合回歸得到的顯著的被估計參數代入(1)式中,然后代入2003年至2018年的相關數據得到預測值,然后將實際貿易值除以預測值得到中國向美國農產品出口的貿易效率。貿易效率與貿易潛力之間的關系為:1-貿易效率=貿易潛力。故得到貿易效率之后,自然可以得到貿易潛力。通過計算得到趨勢圖,如圖2所示。
圖2 2003-2018年中國農產品出口至美國的貿易效率和貿易潛力
從圖2可以看出,2003-2018年,中國農產品出口至美國的貿易效率是不斷上升的,貿易潛力是不斷下降的。這說明中美之間的制度差距不斷縮小不僅僅是增加了中國對美國的農產品出口貿易流量,而且提高了中國對美國農產品出口的貿易效率,不斷開發(fā)了中美之間的貿易潛力。這為中國在提高政府效能、提升監(jiān)管質量、堅持完善法治體系等制度方面不斷縮小與美國的制度距離、提高中國農產品向美國出口的效率、不斷開發(fā)中美之間的貿易潛力提供了理論支撐。
本文的實證分析結果表明,傳統(tǒng)貿易引力模型中的國民生產總值、一國的人口規(guī)模,以及在本文所探究的中美兩國的制度距離和進口關稅水平都對中國對美國的農產品出口貿易有著顯著的影響。利用回歸方程估計出的參數求得的貿易效率在2003年至2018年間是不斷提升的,貿易潛力是不斷減少的。中美之間的制度差距逐年縮小是由于中國的法治體系和政府的治理體系的不斷完善。對農產品出口質量的監(jiān)管不斷加強,特別是中國的反腐工作不斷獲得成功,中美兩國制度的各個維度的得分越來越接近,從而使得中美兩國之間的制度距離不斷縮小。這表明,想要提高中國對美國的農產品出口貿易效率、不斷擴大中國農產品對美國的出口份額,不斷縮小中國與美國之間的制度距離是重要的方法。
根據以上結論,本文將從進一步深化國內改革、提高政府效能、加強我國農產品質量監(jiān)管等方面,提出縮小中美之間制度距離的相關建議。
1.進一步深化國內改革
一是健全作為市場經濟核心的市場競爭機制。中國在發(fā)展市場經濟的過程當中,市場競爭機制的建設是關鍵。中國《中華人民共和國反不正當競爭法》和《中華人民共和國反壟斷法》的相繼實施對于市場競爭機制的建立健全有著顯著的作用。但是,一些造成市場扭曲的現象,比如壟斷、假冒偽劣、歧視等也阻礙了市場競爭機制的運行。中國應該強化市場競爭的導向作用,建立健全懲罰偏離市場競爭機制行為的法律法規(guī),減少行政干預行為,保證相關農業(yè)產業(yè)政策有效、透明地公開披露,形成良性競爭的市場環(huán)境。
二是積極推動國有企業(yè)改革。明確區(qū)分應由國有企業(yè)所承擔的公共政策領域和應由市場承擔的市場競爭性領域,推動國有企業(yè)退出競爭性領域,將本就應由市場承擔的競爭性領域交還給市場。促進國有企業(yè)所有制多元化,提高其市場活力。改變國有企業(yè)被其他發(fā)達國家所批評的依靠強大的行政資源進行發(fā)展的方式,促進市場的良性競爭,并維護好市場秩序。
2.提高政府效能
一是中美政府相關部門建立廣泛合作,共同推動中美兩國的經貿發(fā)展。建立一套囊括對于政府工作人員腐敗行為懲戒、農產品質量監(jiān)管、雙方已簽訂合同執(zhí)行力度以及政府的行政效率等指標的風險檢測和管控機制。加強中美兩國之間的政策交流,增進兩國的互信與理解,對各自的農業(yè)政策變化進行及時的公布,增加政策的透明度。從而使得兩國在互信的基礎上,進行廣泛的合作,減少兩國農產品貿易摩擦。
二是中國政府應該不斷完善對美國農產品出口技術性貿易壁壘的預警機制。目前很多發(fā)達國家都有針對與本國有著密切貿易來往國家的技術性貿易壁壘的預警機制,例如美國就有著成熟的技術性貿易壁壘信息中心和數據庫。中國政府不僅需要不斷完善農產品出口技術貿易壁壘的預警機制,而且還需要不斷地推進和引導中國的相關企業(yè)全面地進行ISO國際認證標準,以防止中國出口企業(yè)受到發(fā)達國家的技術性貿易壁壘的限制。
三是加強中國農業(yè)產業(yè)的扶植力度。美國是一個對農業(yè)產業(yè)扶植力度很大的國家,幾乎每五年就會有一個新的農業(yè)法案。新的法案都會得到相應的改進和增強,由此來保護國內農業(yè)生產者的利益。例如:針對本國不同作物實施了價格損失保障政策、農業(yè)風險保障政策、營銷援助貸款、貸款支付差價等政策,中國政府可以借鑒其相關成功經驗,出臺與美國相對應的扶植政策。
3.提高監(jiān)管質量
世界貿易組織有專門的農產品出口的質量監(jiān)管協(xié)議——《衛(wèi)生與植物檢疫措施》協(xié)議,簡稱SPS協(xié)議。該協(xié)議有以下幾個原則:科學證據原則、檢疫國際標準相協(xié)調原則、區(qū)域化原則。中國應該從SPS 協(xié)定的三大原則出發(fā)加強中國農產品出口質量監(jiān)管:第一,對中國出口農產品進行風險評估,并建立和完善相應的預警機制。政府還應該建立完善中國出口農產品的質量安全追溯機制。同時還應將中國分散經營的農業(yè)生產散戶集中起來,進行規(guī)模化生產,形成一條能夠全程監(jiān)管的產業(yè)鏈;第二,健全質量安全體系認證制度,并與國際檢疫標準相協(xié)調。通過行政命令或者法律法規(guī)將安全生產認證制度化。政府還可通過一些政策以鼓勵農業(yè)生產企業(yè)積極進行安全防疫認證,例如:提供減免稅收、低息貸款、技術支持等;第三,通過設置“病蟲害非疫區(qū)”和“病蟲害低度流行區(qū)”提高中國農產品出口效率,并為病蟲害的區(qū)域網絡檢測提供有力的技術支持,保障對“病蟲害非疫區(qū)”和“病蟲害低度流行區(qū)”的實時監(jiān)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