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建軍
生活在社會中的每個人,既是他自己,又不完全是自己,因為每個人都不可能離開他人而生活。正是你、我、他的共同生活構成了集體,組成了社會與國家?,F實中的每個人既要為自己而生活,也要為他人、為社會、為國家而生活,既要承擔起對自己的責任,也要承擔起對他人、對社會、對國家的責任。
責任是一種對他人、社會和國家主動承擔和履行的職責和義務。責任是人之存在的社會要求,也是人格完善的標志。一個人如果只考慮自己的利益,而不對他人、社會和國家盡責,就是自私自利的人,既沒有高尚的人格,也不會得到他人的尊重和社會的承認。責任與利益相伴,我們享有利益就必須擔當責任。一個人只有盡到對家庭的責任,才是一個家庭好的成員;只有盡到對國家的責任,才是一個國家好的公民;只有盡到對社會的責任,才是一個社會好的建設者。只有每個人在生存的環(huán)境中意識到自己的責任,我們的世界、我們的國家才會變得更加和諧,更加美好。
審視現實,我們看到一些人見利忘義、唯利是圖、損人利己、損公肥私,一些人造假欺詐、不講信用,一些人我行我素、肆意任性,一些人事不關己高高掛起……所有這些道德失范的背后都是社會責任的缺失。因此,《新時代公民道德建設實施綱要》提出,要引導學生“更好認識社會、了解國情,增強社會責任感”。
責任是一種主動的、自覺的擔當。責任區(qū)別于義務,義務是被動的,不得不做;責任是主動的,自覺擔當。責任不是來自法律的強制,而是來自良知的呼喚。責任教育要求學生明白為什么要擔當責任,要擔當哪些責任,怎樣擔當責任,做一個有責任感、責任心、負責任的家庭成員、國家公民和社會建設者。
責任就在我們身邊,愛護花草是責任,文明出行是責任,保家衛(wèi)國是責任,民族振興是責任。責任是一種意識、一種能力、一種行動。責任教育是一種生活態(tài)度、一種生活方式,因此,責任教育是“做”出來的,只有在負責任的行動中,才能感受、體驗責任,學會負責,做一個有責任感的人。責任教育必須從學生的生活著眼,引導學生認識責任、理解責任、踐行責任,養(yǎng)成責任意識、責任精神,勇于擔當世界、國家、民族、社會和自我責任,成為有理想、有本領、有擔當的時代新人。
【作者系南京師范大學道德教育研究所所長,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