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玉武 王耀林 翟玉波 范文忠
摘 要 選擇氯蟲苯甲酰胺、甲氨基阿維菌素與聯苯菊酯、溴氰菊酯進行復配,開展室內測定及田間試驗,以明確不同藥劑對黏蟲的室內毒力及田間防效,篩選防治黏蟲的有效殺蟲劑。結果表明,甲基阿維菌素與高效氯氟氰菊酯、聯苯菊酯復配為增效,氯蟲苯甲酰胺與高效氯氟氰菊酯、聯苯菊酯復配為增效;在黏蟲發(fā)生盛期,使用“氯蟲苯甲酰胺+聯苯菊酯4∶1(30+7.5)”“氯蟲苯甲酰胺+高效氯氟氰菊酯 4∶1(20+5)”“甲基阿維菌素+ 高效氯氟氰菊酯 1∶2(3+6)”“氯蟲苯甲酰胺+聯苯菊酯4∶1(20+5)”“氯蟲苯甲酰胺+高效氯氟氰菊酯 4∶1(15+4)”防效在87.5%以上。在殺蟲劑濃度降低20%~50%時,增加助劑,可以有效地提高對黏蟲的防效。
關鍵詞 黏蟲;殺蟲劑;復配組合;毒力測定;田間防效
中圖分類號:S435.132 文獻標志碼:A DOI:10.19415/j.cnki.1673-890x.2021.13.003
黏蟲為主要的農業(yè)害蟲,遍布各地,寄主于麥、稻、粟、玉米等禾谷類糧食作物等16科104種以上植物。近幾年黏蟲已成為吉林省重要農業(yè)害蟲之一。2012年8月14日,全國黏蟲發(fā)生面積近333萬公頃,危害程度為近十年最重。近年來,吉林省主推氯蟲苯甲酰胺作為防治黏蟲的主要藥劑,我們在做預試的基礎上,選擇氯蟲苯甲酰胺、甲氨基阿維菌素與聯苯菊酯、溴氰菊酯進行復配,于2019年6—7月開展室內測定及田間試驗,以明確不同藥劑對黏蟲的室內毒力及田間防效,篩選防治黏蟲的有效殺蟲劑,為指導農業(yè)生產防治提供依據[1-3]。
1 材料與方法
1.1 供試藥劑
20%氯蟲苯甲酰胺EC(美國富美實公司);5.7%甲氨基阿維菌素苯甲酸鹽ME(河北善思生物科技有限公司);10%聯苯菊酯EC(山東奧維特農藥有限公司);2.5%高效氯氟氰菊酯EC(山東東合生物科技有限公司)
1.2 試驗方法
1.2.1 室內毒力測定
采用浸漬法。以當地發(fā)生黏蟲為靶標,供試殺蟲劑為氯蟲苯甲酰胺、甲氨基阿維菌素、聯苯菊酯、高效氯氟氰菊酯。每種藥劑以有效成分計算配制5~7個不同濃度待測藥液。在室內,篩選2~3齡,個體大小一致的黏蟲25~40頭,在不同藥液中浸3 s,用濾紙吸去多余的藥液,置于塑料方盒中,盒內放置新鮮的玉米葉片,每一濃度重復3次,移入25 ℃、24 h光照的生化培養(yǎng)箱中,12 h后針刺蟲體,確定死亡率;統(tǒng)計校正死亡率;根據濃度對數—死亡率機率值分析法(Bliss),采用DPS2000數據處理軟件求出毒力回歸方程和抑制中濃度(LC50)及LC90的值[4-8]。
進行二元復配。以氯蟲苯甲酰胺、甲氨基阿維菌素為主,分別與聯苯菊酯、高效氯氟氰菊酯,按有效成分質量比進行不同比例復配,方法同上;采用Wadley法評價。增效系數SR>1.5為增效作用,1.5≥SR≥0.5為相加作用,SR<0.5為拮抗作用。
計算公式:
校正死亡率(%)=[(處理組死亡率-對照組死亡率)/(1-對照組死亡率)]×100
毒力指數TI=標準藥劑LC90/待測藥劑LC90×100
LC50(理論)=(單劑a%+單劑b%)/[單劑a%/(單劑a%×LC50)+單劑b%/(單劑b%×LC50)]
增效系數(SR)=LC50(理論)/LC50(實際)
上式中,a、b分別表示不同的單劑,a%、b%分別表示單劑a、單劑b百分比。
1.2.2 田間藥效試驗
試驗在吉林省農安縣農安鎮(zhèn)玉米田進行,供試品種為先玉335。
試驗在室內生物測定的基礎上設17個處理,即分別采用聯苯菊酯20 g/hm2、“聯苯菊酯15 g/hm2+助劑邁飛150 mL”、高效氯氟氰菊酯15 g/hm2、“高效氯氟氰菊酯12 g/hm2+助劑邁飛150 mL”、氯蟲苯甲酰胺45 g/hm2、“氯蟲苯甲酰胺30 g/hm2+助劑邁飛150 mL”、甲基阿維菌素4 g/hm2、“甲基阿維菌素2 g/hm2+助劑邁飛150 mL”“氯蟲苯甲酰胺+高效氯氟氰菊酯 4∶1(15+4 g/hm2)”“氯蟲苯甲酰胺+高效氯氟氰菊酯4∶1(20+5 g/hm2)”“氯蟲苯甲酰胺+聯苯菊酯4∶1(20+5 g/hm2)”“氯蟲苯甲酰胺+聯苯菊酯4∶1(30+7.5 g/hm2)”“甲基阿維菌素+ 高效氯氟氰菊酯1∶2(2+4 g/hm2) +助劑邁飛150 mL”“甲基阿維菌素+高效氯氟氰菊酯 1∶2(3+6 g/hm2)”“甲基阿維菌素+聯苯菊酯1∶4(2+8 g/hm2)”“甲基阿維菌素+聯苯菊酯1∶4(3+12 g/hm2)”(以上藥劑含量均為有效含量),以清水為對照(CK)。助劑使用北京廣源益農化學有限責任公司邁飛150 mL。重復1次,順序排列,大區(qū)面積1 000 m2,在黏蟲發(fā)生盛期,進行施藥。每處理區(qū)間預留6行為保護行,按試驗設計的用藥劑量,使用植保無人機進行施藥,飛行高度為5 m,飛行速度為5 m·s-1,更換藥劑時將藥箱清洗干凈,再進行下一個處理施藥。田間調查在藥后15 d進行,對角線法,選擇取樣100株/點,每一處理取3個樣點,調查黏蟲量,最后進行防效方差分析[9-11]。
相對防效(%)=(對照蟲量-處理蟲量)/對照蟲量×100
2 結果與分析
2.1 不同藥劑對黏蟲的室內毒力
由表1可見,藥劑對黏蟲的毒力指數排序為聯苯菊酯>高效氯氟氰>甲氨基阿維菌素>氯蟲苯甲酰胺。
由表2可見,甲氨基阿維菌素與高效氯氟氰菊酯復配增效系數為0.54~1.55,藥效評價為相加或增效,當甲氨基阿維菌素、高效氯氟氰菊酯質量比為1∶2時,增效系數極值為1.55,說明甲氨基阿維菌素與高效氯氟氰菊酯質量比1∶2為最佳配比。
由表3可見,甲氨基阿維菌素與聯苯菊酯復配增效系數為0.92~7.72,藥效評價為相加或增效,當甲氨基阿維菌素:聯苯菊酯質量比為1∶4時,增效系數極值為7.72,說明甲基阿維菌素與聯苯菊酯質量比1∶4為最佳配比。
由表4可見,氯蟲苯甲酰胺與高效氯氟氰菊酯復配增效系數為0.73~1.68,藥效評價為相加或增效,當氯蟲苯甲酰胺與高效氯氟氰菊酯質量比為4∶1時,增效系數極值為1.68,說明氯蟲苯甲酰胺與高效氯氟氰菊酯質量比為4∶1為最佳配比。
由表5可見,氯蟲苯甲酰胺與聯苯菊酯復配增效系數為0.70~3.10,藥效評價為相加或增效,當氯蟲苯甲酰胺與聯苯菊酯質量比為4∶1時,增效系數極值為3.10,說明氯蟲苯甲酰胺與聯苯菊酯質量比為4∶1為最佳配比。
2.2 不同藥劑組合對黏蟲的田間防治效果
由表6可見,復配組合處理“氯蟲苯甲酰胺+聯苯菊酯4∶1(30+7.5)”“氯蟲苯甲酰胺+高效氯氟氰菊酯 4∶1(20+5)”“甲基阿維菌素+ 高效氯氟氰菊酯 1∶2(3+6)”“氯蟲苯甲酰胺+聯苯菊酯4∶1(20+5)”“氯蟲苯甲酰胺+高效氯氟氰菊酯 4∶1(15+4)”之間差異不顯著,且均高于單劑的防效,說明二元復配,可以有效地提高對黏蟲的防效,防效在87.5%以上?!案咝确杈挣?2+助劑”與高效氯氟氰菊酯15處理間差異不顯著;甲基阿維菌素4與“甲基阿維菌素2+助劑”處理間差異不顯著,說明助劑可以有效地提高對黏蟲的防效,在殺蟲劑濃度降低20%~50%時,增加助劑,可以有效地提高對黏蟲的防效,減量的多少依不同殺蟲劑而不同。
3 小結
室內毒力測試表明,甲基阿維菌素、高效氯氟氰菊酯質量比為1∶2時,增效系數極值達1.55,為最佳配比;甲基阿維菌素、聯苯菊酯質量比為1∶4時,增效系數極值達7.72,為最佳配比;氯蟲苯甲酰胺、高效氯氟氰菊酯質量比為4∶1時,增效系數極值達1.68,為最佳配比;氯蟲苯甲酰胺、聯苯菊酯質量比為4∶1時,增效系數極值達3.10,為最佳配比。
田間藥效試驗表明,在黏蟲發(fā)生盛期,使用“氯蟲苯甲酰胺+聯苯菊酯4∶1(30+7.5)”“氯蟲苯甲酰胺+高效氯氟氰菊酯 4∶1(20+5)”“甲基阿維菌素+ 高效氯氟氰菊酯 1∶2(3+6)”“氯蟲苯甲酰胺+聯苯菊酯4∶1(20+5)”“氯蟲苯甲酰胺+高效氯氟氰菊酯 4∶1(15+4)”可以有效地提高對黏蟲的防效,防效在87.5%以上。使用助劑可以有效地提高對黏蟲的防效,在殺蟲劑降低20%~50%時,增加助劑,可以有效地提高對黏蟲的防效。
試驗中發(fā)現,甲基阿維菌素、氯蟲苯甲酰胺、聯苯菊酯、高效氯氟氰菊酯復配,對藥劑具有互補作用,可以解決生產的實際問題,但對田間天敵的影響尚待研究。
參考文獻:
[1] 范曉培,余正軍,王清文,等.7種殺蟲劑對玉米草地貪夜蛾幼蟲的室內毒力測定及田間防效[J].陜西農業(yè)科學,2020,66(8):37-40,64.
[2] 黃守敏,胡向奇.4種植物粗提物對粘蟲及小菜蛾的毒力作用[J].綿陽師范學院學報,2020,39(5):60-63.
[3] 陳垠彤.三種植物源殺蟲劑對粘蟲的室內生物測定及田間藥效試驗[D].楊凌:西北農林科技大學,2019.
[4] 劉華梅,胡虓,王應龍,等.對草地貪夜蛾高毒力的蘇云金桿菌菌株篩選[J].中國生物防治學報,2019,35(5):721-728.
[5] 袁偉寧,魏玉紅,牛麗敏,等.甲氨基阿維菌素苯甲酸鹽對3種鱗翅目害蟲與赤眼蜂的毒力[J].中國農學通報,2019,35(26):148-152.
[6] 來有鵬.12種殺蟲劑對茴香薄翅野螟幼蟲毒力的測定與分析[J].青海師范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19,35(2):45-48.
[7] 袁敏,歐后丁,楊茂發(fā),等.煙草粉螟對5種殺蟲劑的敏感性測定[J].山地農業(yè)生物學報,2018,37(5):36-40.
[8] 趙玉玉,李伯遼,李梅梅,等.黏蟲對高效氯氰菊酯抗性機制的初步研究[J].應用昆蟲學報,2018,55(5):857-864.
[9] 黃芊,蔣婷,蔣顯斌,等.廣西回遷粘蟲產卵能力及其對11種殺蟲劑敏感性測定[J].環(huán)境昆蟲學報,2017,39(6):1363-1368.
[10] 趙玉玉,李帥,李怡萍,等.中國陜晉兩省部分地區(qū)粘蟲田間種群的抗藥性[J].農藥學學報,2017,19(2):182-188.
[11] 高雪瑤,楊現明,陸宴輝,等.共生菌Asaia在四種鱗翅目害蟲中的感染情況[J].應用昆蟲學報,2016,53(4):830-836.
(責任編輯:丁志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