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婷婷
摘 要:寫作能力是語文素養(yǎng)的綜合體現(xiàn)。在語文教學中,對教師而言,最難教的是作文。對學生來講,最難寫的也是作文。教師在寫話教學中要創(chuàng)設良好的環(huán)境和活動情境,充分調(diào)動學生的感官,讓學生充分展示自己的思維能力和想象能力;鼓勵學生大量地閱讀;在游戲中培養(yǎng)講故事的能力;在教學中開展寫話活動;開展活動以構建寫話平臺。
關鍵詞:小學低年級;寫話教學;作文教學
在作文教學過程中,學生往往望“文”生畏,不知寫些什么,不知從何下筆。那么,教師應該如何消除學生的畏難心理,指導學生寫好幾句話的同時,又為以后的作文教學做鋪墊呢?下面筆者簡單談談自己的幾點做法。
一、寫作教學的階梯:調(diào)動多種感覺器官
教師在寫話教學中要創(chuàng)設良好的環(huán)境和活動情境,充分調(diào)動學生的感官,讓學生聽得到、看得見、親身體驗,觸發(fā)學生寫話靈感和興趣,充分展示自己的思維能力和想象能力,張揚自己的個性。這樣,學生在良好的心境下,思維就會活躍,感情才能真摯,想象力才能豐富,個性才能發(fā)展,文章才能寫得好。
寫話的來源很多都是通過生活的觀察,筆者在上完《我要的是葫蘆》一課后,從文中種葫蘆的人為什么最后得不到葫蘆入手,引導學生采用不同的方式去種綠豆,再談談自己的收獲。并趁機提出寫觀察日記的要求,每天都讓學生記錄,這樣就調(diào)動了他們主動觀察的積極性。
開展活動、提出寫話要求,不能讓學生看完就算,而是需要他們把聽到的、想到的寫進文章中。例如,在種綠豆時產(chǎn)生了疑問,可以問父母、教師或者有經(jīng)驗的人,聽取了意見之后才去做,就可以產(chǎn)生意想不到的效果,那么這樣的效果是什么呢?這就要構思一番才寫得出來,所以就需要主動地思考。
只是親身嘗試還不夠,還要把自己在種綠豆過程中的一些體驗說出來,于是開展綠豆分享會,大家一起討論自己的種植方式,碰到的困難和解決辦法,于是各種關于綠豆故事的文章就隨之產(chǎn)生了。在主動地做、主動地說的情況下,感覺器官得到更充分的調(diào)動,學生寫起作文就水到渠成。
二、寫作教學的階梯:多讀好書,讀寫結合
“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笔翘拼鷤ゴ笤娙硕鸥Φ拿洹_@詩句指出了學習作文的有效途徑——多讀多寫。莎士比亞說過這么一句話:“生活里沒有書籍,就好比沒有陽光;智慧里沒有書籍,就好比鳥兒沒有翅膀?!倍魑膩碓从谏?,閱讀則是寫作的基礎。教師要多鼓勵學生大量地閱讀,同時拓寬課外閱讀渠道。
檢驗讀書的方式有很多,比如可以借助課前一分鐘開展與所任教課文相關的知識性故事講述,這是鍛煉學生口才跟思維的一種途徑,也是對他所讀過書籍進行一個縱向發(fā)展的好方式。作為課前一分鐘講解的主角,學生可以先寫一個簡單的提綱,提前對自己要講的內(nèi)容簡單地總體布局,不謀求語言詞匯的華麗與否,但希望能對大家所學的課文起到普及常識的作用,同時對課文的引入也起到很好的鋪墊作用。而參與活動的每一個學生都能得到口頭、筆述多樣訓練機會,讓學生敢于說、敢于做、敢于想,借助平臺奠定寫話的基礎。
再者,開展好詞好句的摘抄跟閱讀感受的訓練也是必要的,正所謂“磨刀不誤砍柴工”。不追求華麗的辭藻,而是當學生感受到作者用新鮮的詞語時,能觸動開啟寫話之旅的那一把鑰匙,從而打開寫話的大門,與作者產(chǎn)生共振。當他們動筆的時候,能多想想這樣寫的好處,這樣使用是否真的能得心應手,以及這樣的反思對自己有什么寫作上的啟發(fā)。學生多思多想,才能有所獲,教師也才能得到更好的反饋。
三、寫作教學的階梯:骰子游戲中培養(yǎng)講故事的能力
大量購買繪本閱讀容易忽略學生講故事的能力,對于低年段的學生來說,他們富于幻想。要在游戲中激發(fā)學生的想象力,開始進行有效的表達和邏輯的訓練。在講故事時注意學生能否清晰地表達自己的想法、描述身邊的世界,就是衡量語言表達能力的基礎標準。比如可以設計6顆故事骰子,每顆骰子有6個元素,共計36個元素,分為角色類、工具類和場景類。它們構成故事的基本要素。當骰子扔出來后,元素就隨機組合,學生需要根據(jù)已經(jīng)選擇好的元素編一個故事。
有些故事我們聽起來就像身臨其境,其實往往是因為它們包含了很多細節(jié),這些細節(jié)就是精準表達的效果。平時和學生溝通時,多使用名詞、動詞、形容詞等,少用代詞,盡量做到精準沒有歧義。例如:“請你幫我拿那個東西”要說成“請你幫我拿那個綠色的杯子?!痹谟螒蛑袧B透作文的一些方法也是喜聞樂見的教學方式。
四、寫作教學的階梯:抓住教學的契機恰當切入
學生在寫話時常常感到無從下筆,不知該寫些什么,也不知道該如何寫讓人滿意。筆者借著教學《我是一只小蟲子》的契機,讓學生在熟知課文內(nèi)容的前提下開展“假如我是……”的寫話活動,這樣讓學生從自己喜聞樂見的方式走進文本,真正把自己代入了動物或者植物中,寫出自己的真實感受。有的把自己當成了魚,寫道:“早上醒來游到珊瑚上把鱗片洗得閃閃發(fā)亮,再用海草洗一下臉蛋……”有的把自己當成了小鳥,寫道:“清晨在高高的大樹上伸懶腰,用一些水來把臉洗干凈,把柔軟的羽毛擦得亮亮的……”
學生在學習了原文的基礎下初步對結構、表達方式進行模仿,能幫大家拓寬選材的思維,在模仿中磨煉自己遣詞造句的能力,讓語言更具表現(xiàn)力,從而逐漸對有主題的文章產(chǎn)生不抗拒的心理,并隨著模仿程度的逐步提升,慢慢形成自己的寫作風格。
五、寫作教學的階梯:借助學校開展的活動構建寫話平臺
豐富學生的校園生活,能有效提升學生的審美能力、文化修養(yǎng)以及道德情操。校園文化生活的開展對學生寫話平臺的構建主要體現(xiàn)在以下3個方面。
每次科技節(jié)都是讓學生大開眼界的時刻。曾在春晚跟廣州燈光節(jié)大放異彩的新型機器人居然來跟學生見面了,大家都興趣盎然。面對機器人的沖天飛炮、極速賽車、靈動舞蹈,學生看得如癡如醉??粗@些機器人是如何靈活地擺動自己身姿,舞動旋律時大家的心情也隨之跌宕起伏。通過操作人員的介紹跟相關科技活動攤位的開展,又一次使學生投入了活動中,很多人在活動結束后還津津樂道地談論著這次的有趣活動。筆者借機激發(fā)了學生的寫話熱情,在活動開展后學生都思如泉涌,涌現(xiàn)許多精彩的佳作。
元宵節(jié)那天,學生都洋溢著幸福的笑臉迎接節(jié)日的到來。為了抓住年味的尾巴,學校趁著濃濃氣氛開展包湯圓活動。這次較以往有所不同,在單純品嘗湯圓的基礎上增添了親手制作這個項目,并請了有經(jīng)驗的家長現(xiàn)場解說、示范包湯圓的過程,然后讓學生嘗試制作。大家都熱情高漲,全情投入制作自己的“特色湯圓”。很多學生由于親身參與了活動,對制作方法有了初步的了解,并且?guī)е鋹偟男那橥瓿闪诉@次湯圓制作,所以在寫話時特別得心應手,很容易暢所欲言,特別是對細節(jié)的描寫,有自己的獨到之處。
參與公益事業(yè),獻出自己的一份愛心。學校一直跟街道的公益組織保持長期合作關系,這樣公益活動的開展極大地激發(fā)了學生的參與熱情。例如有一次,我們迎來了為貧困山區(qū)孩子捐贈圖書的好機會:你的舊書,他們的新圖書館。筆者便借此機會讓學生用文字的形式一展心中所思、所想,趁著捐贈舊書的機會寫上自己的心意,就算只有寥寥數(shù)筆,但都蘊含著學生真摯的情感。
正是因為讓他們從不同角度、不同層面發(fā)散思維,給他們提供選材新穎獨到,鼓勵獨創(chuàng)一格的寫話方式開展。因此學生能在寫話的道路上越走越順利,這樣就為提高學生習作水平奠定了良好的基礎。
參考文獻:
[1]高詩佳,侯紀萍.寫給小學生的創(chuàng)意作文課[M].貴陽:貴州教育出版社,2019.
[2]肖月紅.小學生創(chuàng)意思維與寫作技巧[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18.
[3]錢惠.“模仿寫作”在作文教學中的運用[J].讀寫算·教學研究與管理,20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