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文莉,李寶新,張穿洋,李曉冉,傅曉明
包蟲病是一種常見的人畜共患性寄生蟲病,多發(fā)于我國畜牧業(yè)發(fā)達地區(qū)。包蟲病是由細粒棘球蚴幼蟲感染引起,幼蟲在胃和十二指腸內孵化,隨血液擴散到全身,肝臟是最常見的部位。肝包蟲病約占人類包蟲病的70%[1-3]。肝包蟲病分為肝囊包蟲病和肝泡包蟲病,其中肝囊性包蟲病由細粒棘球蚴卵引起,約占總數(shù)的90%,而肝囊性包蟲病由多房棘球絳蟲卵引起[4-6]。全世界約200萬人受肝包蟲病的困擾,疫區(qū)新發(fā)和復發(fā)病例并存,嚴重危害當?shù)厝嗣竦慕】岛托竽翗I(yè)生產,不利于社會經濟的發(fā)展[7,8]。肝包蟲病本身具有特殊的生物學特性,與肝囊腫在臨床表現(xiàn)和影像學表現(xiàn)形態(tài)上非常相似,但兩者在手術方法和術后用藥等方面有明顯的區(qū)別[9-11]。近年來,256層CT掃描和三維血管造影重建技術在原發(fā)性肝癌的診斷方面得到了廣泛的應用。本研究回顧性分析了111例需要鑒別診斷的肝包蟲病與肝囊腫患者的臨床資料,著重比較了兩者在256層CT檢查的表現(xiàn)異同,現(xiàn)報道如下。
1.1 研究對象 2017年4月~2020年11月我院診治的肝囊腫患者77例,男37例,女40例;年齡為21~56歲,平均年齡為(34.4±7.3)歲;體質指數(shù)(body mass index,BMI)為(21.4±1.5)kg/m2;病變部位在肝左葉28例,在右葉49例;囊腫直徑為(11.4±2.9)cm;單發(fā)52例,多發(fā)25例。肝囊腫患者均在本院治療,排除有惡性腫瘤患者。另選擇肝包蟲病患者34例,男17例,女17例;年齡30~63歲,平均年齡為(37.2±10.4)歲;BMI為(21.7±1.6)kg/m2;病變部位在肝左葉10例,右葉24例;囊腫直徑為(10.6±3.3)cm;單發(fā)24例,多發(fā)10例。兩組性別和年齡比較均無顯著性差異(P>0.05)。本研究納入的所有患者簽署知情同意書,本研究方案經我院醫(yī)學倫理委員會審核。
1.2 血清指標檢測 使用日本日立公司生產的7060型全自動生化分析儀檢測血生化指標;常規(guī)檢測血常規(guī);采用ELISA法檢測血清抗囊液抗原抗體(EgCF)、抗頭節(jié)抗原抗體(EgP)、抗囊液半純化抗原抗體(EgB)和抗泡球蚴抗體(Em2,試劑盒購自中國新疆兆豐生物技術有限公司)。
1.3 CT檢查 受試者取仰臥位足先進,檢查前口服溫水300 mL。使用 GE Discovery HD750 256排CT的GSI模式平掃。隨后,使用高壓注射器經肘前靜脈團注對比劑碘海醇(300 mgI/mL)80 mL,速率為3 mL/s。于注射開始后30 s、60 s、180 s行3期增強掃描檢查。掃描范圍從膈頂部至髂前上棘水平,部分包括盆腔。掃描參數(shù):GSI-2 7體部螺旋掃描方式,sFOV為Large-body,機架旋轉時間0.8 s/圈,準直器寬度40 mm,螺距 1.375:1,層厚5 mm。在掃描后,重建kVp圖像,由2名放射科醫(yī)師共同進行圖像重建和分析。選擇病灶最大層面,勾勒圓形或橢圓形感興趣區(qū)(region of interest,ROI),保持ROI面積約占病灶的1/2左右,測量同層面CT值并記錄。
1.4 治療與隨訪 本組111例患者均在本院接受治療。對肝包蟲病患者,采取腹腔鏡聯(lián)合膽道鏡下行肝包蟲內囊摘除術,術前7 d開始口服阿苯達唑400 mg,1次/d,至術后6個月;肝囊腫患者接受超聲引導下經皮穿刺置管引流術治療。術后,采取門診和電話隨訪,末次隨訪時間為2020年3月。
2.1 典型肝包蟲病和肝囊腫CT表現(xiàn) 256排CT掃描可見肝囊腫患者肝內存在類圓形或圓形囊性灶,增強掃描病灶無強化;肝包蟲病患者肝內存在類圓形、圓形或分葉狀囊性灶,囊壁鈣化(圖1)。
圖1 典型肝包蟲病和肝囊腫患者腹部CT表現(xiàn)A:肝囊腫患者CT平掃見肝右后葉下段多發(fā)類圓形囊性低密度灶,大小不等,囊壁薄,囊內密度均勻;B:增強后,動脈期病灶未見明顯強化;C:肝包蟲病患者腹部CT平掃可見囊腫鈣化病灶;D:肝包蟲病患者CT平掃可見囊內鈣化
2.2 兩組肝功能和囊腫CT值比較 手術前后,兩組肝功能指標和CT值比較,無顯著性差異(P>0.05);術前,肝包蟲病患者血嗜酸性白細胞計數(shù)顯著高于肝囊腫患者(P<0.05,表1)。
表1 兩組肝功能和囊腫CT值比較
2.3 兩組血清抗體陽性率比較 肝包蟲病患者血清抗EgCF和抗EgB陽性率均顯著高于肝囊腫患者(P<0.05,表2)。
表2 兩組血清抗體陽性率(%)比較
2.4 CT診斷情況 在111例患者中,經256排CT檢查,3例(2.7%)肝包蟲病被誤診為肝囊腫,1例(1.0%)肝包蟲病被誤診為肝轉移癌;2例(1.8%)肝囊腫被誤診為肝包蟲病。
肝包蟲病屬于一種肝臟占位性病變。CT對肝包蟲病的診斷優(yōu)于MRI和B超等常規(guī)檢查,手術治療是肝包蟲病的一線治療方法。因此,通過病史及相關輔助檢查進行診斷,并與類似疾病,如肝囊腫等鑒別,以便制定良好的手術計劃和術前準備[12,13]。CT檢查可顯示肝包蟲病發(fā)生的位置、數(shù)量、大小、與周圍組織臟器的鄰近關系、周圍組織臟器的病理學形態(tài),反映肝包蟲病發(fā)生、發(fā)展和預后的不同階段的病理學變化。隨著CT技術在臨床的廣泛應用,其對肝包蟲病的診斷、預后判斷和治療具有突出的作用[14]。
根據(jù)包蟲囊腫的不同病理學發(fā)展階段,WHO包蟲病專家組將囊性肝包蟲病分為以下六型:囊性病灶型、單囊型、多子囊型、內囊塌陷型、實變型和鈣化型。①通常,囊性病灶在CT表現(xiàn)上為類圓形,存在肝實質內囊性占位陰影,囊內充滿水樣囊液,密度均勻,CT值為-5~10Hu,張力較高,囊腫壁不能顯示;②單囊型病灶處于包蟲生長的早期階段,在CT上可見囊壁結構,厚約0.1~0.3cm,肝組織形成的外囊壁肥厚、粗糙,其內形成厚薄均勻的囊壁結構,周圍低密度肝實質與囊壁存在明顯界限,偶見少量液體。在增強掃描后,邊界更加清晰,其密度和形態(tài)與肝囊腫極其相似,是否可見清晰的囊壁是區(qū)分二者的關鍵;③多子囊型病灶的子囊特征是包蟲病所特有的表現(xiàn),母囊內有多個大小不等的子囊,CT平掃呈現(xiàn)多房性,增強掃描可見子囊沿母囊內壁排列,子囊囊壁強化明顯。隨病情發(fā)展,子囊由排列松散的“車輪征”發(fā)展為擠壓變形的多角型和不規(guī)則形,母囊囊液渾濁,囊液密度從中心到邊緣逐漸降低。相較之下,肝內多房性囊腫的液體密度基本趨于均一相。通過囊液密度亦可鑒別肝包蟲病與肝囊腫;④內囊塌陷型病灶CT可見囊內密度不均勻,內囊部分分離,顯示為“雙邊征”,內囊分離部分塌陷并懸浮于囊液中,呈“飄帶征”。在增強掃描后,內囊壁不強化或輕度強化;⑤實變型病灶中的內囊發(fā)育速度更快,呈折疊存在,部分內囊甚至遠離囊液,出現(xiàn)蛋白質變性,而囊液積聚濃縮使囊壁萎縮甚至塌陷,內囊和子囊壁可退化溶解而呈干酪樣實性包裹,或者實性包塊,CT影像顯示肝內低密度包塊,邊界不規(guī)則,伴或不伴有鈣化。在增強掃描病灶內無強化。若包蟲發(fā)生感染、與膿液相混雜,將引起CT值增高。由于外囊充血水腫增厚,增強可見明顯的外囊壁的強化;⑥鈣化型病灶是包蟲演變和轉歸的最后階段,肝臟鈣化率是所有臟器中最高的,鈣化作為包蟲病的病理學特征,是臟器限制包蟲病變而產生的防御性反應,病程越久,其改變越明顯,大面積鈣化才能劃分為鈣化型,CT值一般大于60 Hu[15-20]。
本研究入組111例患者,明確77例肝包蟲病和34例肝囊腫。一般認為[20-22],肝包蟲病囊腫CT值高于單純肝囊腫。血清抗EgCF抗體和抗EgB抗體檢測有助于對肝包蟲病的診斷。本研究中根據(jù)CT圖像分析,3例肝包蟲病被誤診為肝囊腫,1例肝包蟲病被誤診為肝轉移癌,2例肝囊腫被誤診為肝包蟲病,提示256排CT檢查能夠滿足對肝包蟲病與肝囊腫的鑒別。出現(xiàn)誤診的原因考慮為未仔細詢問并記錄患者病史,容易忽視狗、貓等包蟲宿主的接觸史;對血常規(guī)和血清抗體檢測重視不夠。針對此類疾病,臨床醫(yī)生應提高專業(yè)知識水平,充實醫(yī)學知識儲備,提高對疾病診斷的能力。加強病史收集,詳細詢問患者所在地、接觸史和既往史,并力求不遺漏關鍵信息。同時,積極合理地利用相關實驗室和影像學檢查手段,在不增加患者經濟負擔的情況下積累更多的診斷依據(jù),結合以上措施,可減少或避免對肝包蟲病的誤診。CT技術不僅可以診斷囊性肝包蟲病,還能通過不同的病理學表現(xiàn)變化特征判斷蟲體活性、預測疾病發(fā)展,可以為臨床治療計劃的選擇、術中情況的預測、手術效果的評價等提供依據(jù),并為臨床治療提供更好的指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