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善明
摘要:在高中政治課教學中,經(jīng)常會利用案例來進行教學。組織學生運用案例教學不僅能夠很好地達成老師教學的目標和滿足學生學習的需求,這種參與學習的方式還能讓學生更好地融入學習情景,探究課堂知識,并從中提高自身的學習能力,因此具有不可替代的實效價值。
關鍵詞:高中政治;案例教學;運用
中圖分類號:G633.2 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992-7711(2021)07-019
在高中政治教學的過程中,我們發(fā)現(xiàn)在理論教學中融入案例是解決這種問題的有效方案。學生們更偏向于將政治課堂理論知識放入真實的案例中去理解和思考,因此課堂教學應當從學生的興趣點入手,營造一種政治實踐教學的情景,用案例吸引學生們的眼球,鼓勵他們運用政治知識分析和討論,從而提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一、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
因為政治課本身理論性較強,相對于其他學科更加乏味,因此教學過程受到的阻力更大,學生的課堂參與性更低。要解決這種問題就應當想辦法提高學生參與政治課堂的興趣,將案例教學融入政治課堂的理論教學中,用生動的案例教會他們理解相關的理論知識。如在講解“意識”的概念時,可以從學生感興趣的聰明的動物說起,讓學生去說聰明動物的表現(xiàn),比如聰明的小狗會算數(shù),聰明的猩猩愛動腦筋,進而問學生這些聰明的動物有意識嗎,很多學生肯定會說有意識。然后帶學生學習意識的概念,最后讓學生來討論分析聰明的動物為什么沒有意識。通過這樣的案例來激發(fā)學生學習的興趣,讓學生通過討論、思辨等理解課本上的理論知識,在討論中展示自我、學習他人。
二、加深理解所學知識
常言道,“授之以魚不如授之以漁”,教師應當引導學生將書本上的理論和生活中的真實實踐結合,利用案例實踐加深學生對知識的理解,做到感性和理性的深刻領悟。例如,在區(qū)分“違法”和“犯罪”時,以案例方式舉出生活中哪些行為是違法行為,哪些又是犯罪行為,用具體解釋抽象,樹立學生遵紀守法的規(guī)范性意識。
三、縮短理論與實際的距離
一個個真實案例是理論知識的具體表現(xiàn)形式,它們印證了理論的真理性,即“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在政治課堂中所學知識皆為生活事件的“甜蜜”化身。因此案例的運用對教學而言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學生們只有將理論和實踐結合,運用案例分析所學政治知識,才能更好地理解書本里的內容。如在講“民主選舉”時,向給學生展示民主選舉的一些鏡頭,讓學生去對比,找出選舉方式的異同,在學生了解選舉方式的異同后,再展現(xiàn)幾組鏡頭,通過直觀的呈現(xiàn),讓學生懂的每個公民都與選舉息息相關,那種“選誰都可以”“選舉與我無關”的想法都是公民主人翁意識不強的表現(xiàn)。最后再讓學生去模擬選舉,在參與活動中感受和理解課本知識。
四、培養(yǎng)創(chuàng)新能力和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
要培養(yǎng)學生創(chuàng)新和解決問題的能力應當鼓勵學生積極參與,并充分討論政治課堂上教師列舉的真實案例,以案例理解和分析理論知識,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新能力。比如在講民主監(jiān)督時,我們可以結合社會“反轉新聞”現(xiàn)象讓學生參與課堂。首先給學生提供一則新聞,讓學生對這一事件作出評論。接著呈現(xiàn)讓人瞠目結舌的戲劇性反轉,輿論會把矛頭指向另一方,繼續(xù)讓學生作出評論。在這種案例的分析中,讓學生懂得在面對新聞報道時,我們要理性、審慎、實事求是地發(fā)表言論,要堅持權利和義務的統(tǒng)一。同時作為政府部門,要切實履行職能,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質和科學文化素質,增強公民辨識新聞中真假是非的能力。這樣的案例分析既讓學生掌握了理論知識,又幫助學生提高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我們在思想政治課教學中經(jīng)常采用案例教學法,但在運用中要把握好度,不是案例越多越好。我們應該結合課本理論知識,精選具有代表性的案例,做到有的放矢,提升課堂的效率。在多年的教學實踐中,筆者認為案例教學應當注重案例本身的幾大特性:
1.案例的選取應當注意其即時性。政治學科的教學內容一直強調與時俱進,所以我們在選取案例時也要選取當下的時政新聞熱點。只有大家都熟悉的案例才能引發(fā)學生的興趣。比如在學習經(jīng)濟全球化與對外開放時,我們可以選取歷經(jīng)7年的《中歐投資協(xié)定》談判,讓學生了解這個投資協(xié)定的達成,顯示了中歐雙方使世界經(jīng)濟依舊在合作的主旋律下發(fā)展和進步的決心和愿望,進而分析這個協(xié)定達成的重大意義。
2.案例應當具有正面思想導向。政治教學應當秉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基本理念,宣揚正能量的思想精神。例如我們在講解民主監(jiān)督時基本會運用官員貪污腐敗的案例,在選取時我們要選取典型,具有代表性的來分析。如果教師上課時大談特談這些消極的東西,容易讓學生產(chǎn)生錯覺,再加上學生辨別是非和分析問題能力欠缺,容易讓學生在思想上動搖,違背了思想政治課的教學目的,不利于學生的健康成長。
3.樹立“群眾”路線,選取親民性的案例。要與學生生活相關,讓學生在感知身邊事、身邊人的前提下有話說、有事做。比如在講解民主決策時,我們運用許多老年人面臨“數(shù)字鴻溝”的現(xiàn)象,他們對科技既觸手可及,又觸不可及。在討論中,有學生提到智能水表的“創(chuàng)新”,不是讓老年人“適應”新技術,而是讓新技術“適配”老年人。
4.注重案例的趣味性。選取的案例要趣味橫生,同時適合學生的認知水平。在每節(jié)課導入新課時選取一些有趣的小故事來調動課堂氛圍,例如,“意識的能動性”這一知識點的講解過程中,教師可以用游戲的方式將知識點串聯(lián)起來,一方面讓學生理解理論知識,另一方面能夠加深知識點的記憶。
總之,思想政治課教學中選取和利用教學案例為素質教育提供了具有可行性的方法,它區(qū)別于傳統(tǒng)“灌輸式”教育,體現(xiàn)的是一種綜合性探究學習的方式,讓學生的思想政治學習更加生動,讓教師真正發(fā)揮其引導作用。因此,這種方式將會是政治課堂教學發(fā)展的必然趨勢,應當倡導該種模式。
(作者單位:鎮(zhèn)江崇實女子中學,江蘇 鎮(zhèn)江212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