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鄭淑玉(興義民族師范學(xué)院)
圖︱作者提供
尋橦,古代雜技之一,即用一根三至四丈的長竿,豎在頭上,穩(wěn)穩(wěn)地頂住,另有兩三個人爬到竿頂進(jìn)行表演,又稱“都盧”“擔(dān)幢”“緣橦”“高橦”“頂竿”“扛竿”“緣竿”“戴竿”“爬竿”等。
戰(zhàn)國時,尋橦已見于文獻(xiàn)記載。晉國宮廷中曾表演一個被稱為“侏儒扶盧”的節(jié)目(《國語?晉語四》)。“扶盧”,古諸侯國名,漢時稱為“都盧”。所謂“侏儒扶盧”,就是身材矮小的人攀援到兵器柄上,做滑稽表演。漢代,尋橦之戲已很盛行。張衡的《西京賦》中詳細(xì)描述道:“侲僮程材,上下翩翩,突倒投而跟絓,譬隕絕而復(fù)聯(lián)。百馬同轡,騁足并馳。橦末之伎,態(tài)不可彌。彎弓射乎西羌,又顧發(fā)乎鮮卑?!保ā读甲⑽倪x》,涵芬樓藏宋刊本卷二,第117頁)傅玄《西都賦》:“妍妯凌七盤,言舞用盤七枚。梁謂之盤舞。伎梁又有長蹻伎,跳鈴伎,擲倒跳劍伎,吞劍伎……今有緣竿伎,又獼猴緣竿,未審何者為是。”其詩序云:“乃有材童妙妓,都盧迅足,緣修竿而上,下形既變,而景屬忽垂身而倒絕,若將墮,而復(fù)續(xù)。”(《太平御覽》卷569“樂部”七)從現(xiàn)存漢畫像石看,漢代的尋橦之戲多為一人頭頂長竿,竿上可有一至三人的表演形式(見圖1)。
圖1 漢畫像石“尋橦”圖(山東安丘漢墓出土)
圖2 北魏雜技俑(山西博物院藏)
魏晉南北朝時期,尋橦出現(xiàn)了齒上緣橦、肚上緣橦、馬車上緣橦,以及竿上立竿、桌上頂竿等多種項(xiàng)目。晉?陸翙《鄴中記》記載:“備有額上緣橦,至上鳥飛左回右轉(zhuǎn),又以橦著口齒上亦如之。設(shè)馬車,立木橦其上,長二丈,橦頭安橫木,兩伎兒各坐木一頭,或鳥飛,或倒掛?!保ā段墨I(xiàn)通考》,明?馮天馭刻本,第5813頁)此處展示的是“齒上橦”。據(jù)《三朝會記》載,南朝曾產(chǎn)生過竿上立竿、桌上頂竿,獼猴尋橦技、啄大尋橦技等風(fēng)行一時的眾多竿技。梁代有“雷尋橦技”“金輪尋橦技”等節(jié)目。山西省大同市曹夫樓村出土有北魏雜技俑(見圖2),由七個胡人俑組成,一個俑佇立仰首,額正中有圓孔,頭頂長桿,上有兩個小童正在做驚險(xiǎn)動作,其余六個俑神態(tài)各異。
唐代,尋橦之戲更為流行。唐?蘇鶚《杜陽雜編》載:“上降日,大張音樂,集天下百戲于殿前……于百尺竿上張弓弦五條,令五女各居一條之上,衣五色衣,執(zhí)戟持戈,舞《破陣樂》曲。俯仰去來,越節(jié)如飛。是時觀者目眩心怯……文宗即位,惡其太險(xiǎn)傷神,遂不復(fù)作?!保ㄋ膸烊珪揪?19,第14500頁)這段文字描述了百尺竿上,五名女伎正于竿弦之上表演《秦王破陣樂》。唐明皇時,宮廷常有樂舞百戲表演。尋橦藝人王大娘,戴百尺之竿,上置小山,擬方仗、云州等神山,令小兒手捧絳節(jié)出沒其中,且歌舞不停?!睹骰孰s錄》卷上載:“明皇御勤政樓,大張樂,羅列百技。時救坊有王大娘者,戴百尺竿,竿上施木山,狀瀛洲方丈,令小兒持絳節(jié)出入于其間,歌舞不輟。時晏以神童為秘書正字,方十歲。帝召之,貴妃置之膝上,為施粉黛,與之巾櫛,令詠王大娘戴竿。晏應(yīng)聲而作。因命牙笏及黃紋袍賜之?!保ㄋ膸烊珪荆?頁)劉晏有《詠王大娘戴竿》詩云:“樓前百戲競爭新,唯有長竿妙入神。誰謂綺羅翻有力,猶自嫌輕更著人。”(《全唐詩》(第3冊),黃山書社,1999年版,第845頁)可見,唐代百戲表演中,戴竿最為引人。唐?佚名《透橦童兒賦》感嘆道:“卓絕之技,不為則已,為必陵群駭目,駕俗驚耳?!辈H之技作了精彩的描述:“觀透橦之兒,信其然矣。云竿百尺,繩直規(guī)圓。推有力者,樹之君前。傅傅就日,亭亭柱天。鬼魅不敢傍其影,鶿鸞不敢翔其巔。此兒于是肢雙足,戢兩臂,踴身而直上,若有其翅。盡竿而平立,若余其地。人以為難,我以為易。人以為恐,我以為戲。難中有戲,戲中有難。倒輕軀,墜高竿,如更贏之雁下空里,似蒲且之鴿落云間?!保ā豆沤駡D書集成?博物匯編?藝術(shù)典》卷,第805頁)唐代詩賦對尋橦盛況多有歌詠,如柳曾的《險(xiǎn)竿行》、梁涉的《長竿賦》、王邕的《長竿賦》、金厚載的《都盧尋橦賦》、王建的《尋橦歌》等。
圖3 《宋國夫人出行圖》(局部)頂竿圖(敦煌莫高窟第156 窟)
圖4 唐代戴竿雜技俑(西安博物院藏)
敦煌莫高窟第156窟《宋國夫人出行圖》局部繪有“頂竿”表演的畫面(見圖3)。該圖表現(xiàn)的是唐代貴族夫人出行時聲威顯赫的場面。走在這支浩大隊(duì)伍最前面的就是“尋橦”演員,竿上有四個兒童正在表演。頂竿藝人張開兩臂,闊步前進(jìn),場面十分驚險(xiǎn)。此外,1991年,陜西西安市灞橋區(qū)新筑鄉(xiāng)還出土了金鄉(xiāng)縣主墓唐代三組戴竿雜技俑(見圖4)。日本奈良正倉院博物館藏繪制于12世紀(jì)的《唐儛會》(又稱《信西古樂圖》),繪有50余種由唐朝傳入日本的樂舞雜技節(jié)目。其中有一幅“柳格倒立”圖(見圖5),一位力士頭頂分插雙竿,而每一竿端均有一童在做倒立動作,這一頂技要求表演者的平衡性更高。
圖5“ 柳格倒立”圖(來源:《信西古樂圖》)
宋代,尋橦之戲技藝更高,且多在元宵節(jié)期間演出。據(jù)宋孟元老《東京夢華錄》卷六記載:“正月十五日元宵,大內(nèi)前自歲前冬至后,開封府絞(結(jié))縛山棚立木正對宣德樓。游人已集御街,兩廊下奇術(shù)異能、歌舞百戲,鱗鱗相切,樂聲嘈雜十余里。擊丸蹴鞠,踏索上竿。更有猴呈百戲,魚跳刀門,使喚蜂蝶,追呼螻蟻。”(《東京夢華錄》,中國畫報(bào)出版社,2016年版,第147頁)《宣政雜錄》載,宣和初年來開封居住的“遼民”中,“宣和初,又有伎者,以數(shù)丈長竿系椅,于杪伎者,坐椅上。少頃,下投于小棘坑中,無偏頗之失”,并念詩“百尺竿頭望九州島,前人田土后人收。后人收得休歡喜,更有收人在后頭”。(《遼史拾遺補(bǔ)》,清道光五年汪氏振綺堂刻本卷三,第95頁)可見,宋代尋橦之戲所用竿更高,表演藝人可以作出更為復(fù)雜的動作。宋代詩人對緣竿伎也很感興趣,多有詩詠。晏殊《詠上竿伎》詩云:“百尺竿頭褭褭身,足騰跟掛駭傍人。漢陰有叟君知否,抱甕區(qū)區(qū)亦未貧?!保ā端卧娂o(jì)事》,上海古籍出版社,2013年版,第175頁)楊萬里《緣竿》詩云:“猛士緣竿亦壯哉,踏空舞闊四裴回。一聲白雨催花鼓,十二竿頭總下來?!保ㄑθ鹕WC《誠齋詩集箋證》,三秦出版社,2011年版,第1984頁)敦煌莫高窟第61窟也有宋代頂竿圖場景(見圖6)。
圖6 宋代頂竿圖(敦煌莫高窟第61 窟)
明代,尋橦之戲仍然盛行不衰?!度障屡f聞考》載:“京師宴中有爬竿戲,即古尋橦戲。其制用二橦,衣花禰襠、紅褲褶,緣竿而上,顛倒翔舞,最奇者但以臍柱竿而張其手足若鷹翔然,或以手措竿而離其踵趾,若猿躍然?!雹俸贾菀灿芯壐捅硌?。明田汝成《西湖游覽志余》記載,杭州的三月三,為佑圣觀北極佑圣真君的生日,“是日,觀中有雀竿之戲。其法:樹長竿于庭,高可三丈,一人攀緣而上,舞蹈其巔,盤旋上下。有鷂子翻身、金雞獨(dú)立、鐘馗抹額、玉兔搗藥之類,變態(tài)多方。觀者目瞪神驚,汗流浹背。而為此技者。如蝶牌鴉翻,蘧蘧然自若也?!雹诿魅怂L《三才圖會》卷十有“緣竿圖”一幅(見圖7)。繪于明代的《憲宗元宵行樂圖》(局部),處于中心位置的即為緣竿表演(見圖8)。
清代,尋橦之戲在民間廣為流行。清人李聲振《百戲竹枝詞》中有《蹬梯》詩一首,詩云:“雙趺不惜紫云撐,香屐長梯緩款承。更聽紅兒聲上下,弓腰翻向十三層?!逼湓娦蛟疲骸敖鈰D類仰臥,翹雙足以承梯,一小兒作反腰,歌唱于梯之上,不傾鼓焉。近梯有十三層者。”(《中華竹枝詞全編》,北京出版社,2007年版,第62頁)民間甚至還出現(xiàn)了緣竿(爬桿)會。中國歷史博物館藏有清代的一組天津《天后宮行會圖》共89幅,其中就有“猴扒竿會”(見圖9)。扒竿,即緣竿,該會會名為“勝議扒竿老會”,共20人,兩人執(zhí)會旗,會旗上寫著會名,抬座抬夫四人,十個童子在竿上做種種表演。畫上題字云:“□□猴□□□□□□扒竿會,非是深山曠野不見人的山島的野猴子扒竿行為,俱是小嬰孩等操練功夫扒竿?!雹蹐D9可見,正中央是四方形竿座,竿座四周為黃色帷幔,四人抬座。十個童子在竿的各個部位及道具上赤足表演,若猿躍然。最上面的小孩站在竿圈上表演的動作是“天官賜?!保腿ο旅孀筮叺男『⒈硌莸膭幼魇恰绊橈L(fēng)打旗”,右邊的小孩表演的動作是“獨(dú)釣寒江”,竿信子上從左至右的小孩表演的動作分別是“順?biāo)毒薄帮w虎盤車”“高跳龍門”“拔山舉鼎”“海底撈月”,還有兩個小孩正在爬竿。④
圖7 明代緣竿圖
圖8 明代緣竿表演圖
圖9 猴扒竿會圖
新中國成立前,民間練地?cái)偟乃嚾酥?,常有頂竿表演。清末民初魏元曠的《都門瑣記》記載一則有關(guān)頂竿的表演:“有人用極大的貓頭竹竿一根,竿頂上用五色彩綢扎了一個一丈來大的蝴蝶。人用頭頂起來向上扔去,兩手叉在腰里,仰著臉去接,竹竿正落在前額上,端端正正,紋絲不動。再扔,上去用鼻子接住,再用牙齒接住。最后用肚皮接住,身體彎成一座拱橋的形狀?!雹萁▏?,國家曾一度將爬竿作為推行《勞動與衛(wèi)國體育制度》的一項(xiàng)民間運(yùn)動予以提倡,使這項(xiàng)活動很快普及到學(xué)校和農(nóng)村。1960年停止推行《勞動與衛(wèi)國體育制度》后,此項(xiàng)活動逐漸減少,目前在少數(shù)學(xué)校和公園還有此項(xiàng)活動。
注釋:
①[清]于敏中:《日下舊聞考》,北京古籍出版社,1981年版,第2333頁。
②[明]田汝成:《西湖游覽志余》,劉雄、尹曉寧點(diǎn)校,上海古籍出版社,2018年版,第239頁。
③高惠軍、陳克整理:《天后宮行會圖校注》,天津古籍出版社,2017年版,第142頁。
④史靜、管淑珍:《靜??h蹬竿圣會》,山東教育出版社,2013年版,第13頁。
⑤[清]阮葵生編:《茶余客話》,商務(wù)印書館,1912年版,第51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