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論述以問導讀法在古詩教學中的應用,以使學生興趣盎然地誦讀、深入淺出地解讀、由此及彼地品讀、感同身受地美讀。
【關鍵詞】以問導讀 古詩教學法 誦讀 解讀 品讀 美讀
【中圖分類號】G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50-9889(2021)13-0088-02
中國古典詩歌的魅力在于唱誦,它既是文學更是藝術,其講究音律便是明證。學習古詩既可以提高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又能提升學生感受美、創(chuàng)造美的能力?!读x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11年版)》針對古詩教學有明確的提示:“誦讀優(yōu)秀詩文,注意在誦讀過程中體驗情感,展開想象,領悟詩文大意?!薄伴喿x詩歌,大體把握詩意,想象詩歌描述的情境,體會作品的情感。受到優(yōu)秀作品的感染和激勵,向往和追求美好的理想?!备哦灾?,古詩教學就是要引導學生循序漸進地誦讀古詩、把握詩意、想象情境、體驗情感。在古詩教學中,筆者提煉出以“四讀”(誦讀、解讀、品讀、美讀)為核心的以問導讀法。
一、以問激趣,讓學生興趣盎然地誦讀
我們一向喜歡用“小和尚念經”來形容徒有其形而缺乏神韻的朗讀。所謂“小和尚念經”問題的癥結是朗誦者對朗誦的材料了無興趣。如何激發(fā)學生對詩歌的興趣,進而激起其朗誦的興趣呢?教學有法,教無定法。教師只有因“材”施教,針對不同的朗誦材料采取不同的教學手段,才能有效地激發(fā)學生的朗誦興趣。
中國是一個詩歌王國,歷代流傳下來的詩作汗牛充棟,多彩的詩壇逸事也豐富著詩歌愛好者的囊篋。教師如果能夠挖掘詩壇背后的趣聞逸事,那么就可以很好地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例如,在教學《涼州詞》時,筆者先講了一個故事:有一天,唐代三位大詩人王之渙、王昌齡和高適結伴漫游,信步來到一處旗亭。當時,旗亭里正好有樂伎獻歌,唱的正巧是這幾位著名詩人的大作。于是,他們就統(tǒng)計比賽誰的詩被唱得多。王昌齡和高適的詩先后有一兩首被唱到,而王之渙的卻一首也沒有。有點尷尬的王之渙就自我解嘲,指著一位一直沒開口的樂伎說:“如果她唱的不是我的詩,我就終身不再和你們爭了。”沒多久,那位樂伎開口了,果然唱的是王之渙的一首名作。剛講完這個故事,學生就興奮起來,于是筆者順勢提問:“同學們知道樂伎唱的是王之渙的哪首詩嗎?”在學生交流、猜測,胃口被充分吊起來之際,筆者用課件展示《涼州詞》,學生這才發(fā)現(xiàn)古詩竟然是可以唱的!在筆者的帶動下,學生紛紛唱誦起來:“黃河/遠上//白云/間,一片/孤城//萬仞/山。羌笛/何須//怨/楊柳,春風/不度//玉門關?!痹姼璧钠截婆c韻腳讓詩歌讀起來跌宕起伏、回環(huán)往復。在誦讀過程中,有內斂的,有夸張的,有荒誕的,有搖頭晃腦、煞有介事、有板有眼的。節(jié)奏美感令學生齒頰生香,欲罷不能,學生從中深深感受到詩歌的音韻美,并從美的熏陶中積累語言、提升語感、加深領悟。
二、以問啟思,讓學生深入淺出地解讀
古詩跟現(xiàn)代文所使用的語言雖一脈相承,但差別還是很大的,學生讀古詩的第一個攔路虎就是詩意。語文課標明確了小學生對詩意理解的要求,“領悟詩文大意”“大體把握詩意”?!按篌w”上把握“大意”,就是說理解古詩,不必逐字逐句地翻譯解釋,關鍵是突破重難點讓學生從整體上把握意脈和含義。對此,筆者在古詩教學中巧設問題,以問啟思,讓學生深入淺出地解讀詩意。
首先,緊扣重難點設置問題。詩意難點體現(xiàn)在詞匯、句式方面。如辛棄疾《清平樂·村居》中的“最喜小兒無賴,溪頭臥剝蓮蓬”中的“無賴”,現(xiàn)代文中是指放刁、撒潑,蠻不講理。這首詞中卻是可愛的意思。為了幫助學生深入理解“無賴”和這句詩,筆者設置以下問題:“詩中的‘無賴是說小兒子撒潑蠻不講理嗎?為什么?你覺得它是什么意思?你又是從哪里看出來的?”學生反復朗讀詩句后,陸續(xù)舉手發(fā)言:“小兒子在剝蓮蓬呢,雖然坐沒坐相站沒站相,但絕對不是蠻不講理嘛?!薄靶鹤优吭诘厣?,雙腿翹起來,雙肘撐在地上,剝著蓮蓬。說不準還時不時偷偷吃上兩粒。真是好可愛?。 边@樣,在突破難點的過程中,學生對詩意也有了深入的理解,并且能夠用自己的語言直白地表達出來,可以說這樣的理解比逐字逐句解釋更加富有成效。
其次,緊扣沖突處設置問題。有的古詩的語言習慣和我們當代的用語習慣不同,比如杜牧《山行》:“停車坐愛楓林晚,霜葉紅于二月花?!睆默F(xiàn)代漢語的語言規(guī)范來看,“楓林晚”應該是“晚楓林”。在教學中,教師必須幫助學生認清這一點,否則學生對詩意的理解就會出現(xiàn)障礙。再如葉紹翁的《游園不值》,為了幫助學生理解詩義,就得引導學生領會“應憐屐齒印蒼苔,小扣柴扉久不開”也是一個倒裝句式。語言的理解是有邏輯的,而詩歌的創(chuàng)作可能是反邏輯的,這些所謂“反邏輯”的內容,可能正是詩歌藝術價值所在。
三、以問導悟,讓學生由此及彼地品讀
詩歌是文學王國的皇冠,它善于用凝練的語言、充沛的情感以及豐富的意象高度集中地表現(xiàn)社會生活和人類精神世界。閱讀的時候便需要讀者發(fā)揮想象力去理解、再現(xiàn)和活化。語文課標也要求學生“展開想象”“想象詩歌描述的情境,體會作品的情感”。詩歌之所以膾炙人口,因為詩人運用創(chuàng)造力和語言文字營造了一個個獨特的意象,這些意象既是作者所見所聞的人、事、物,又是作者對人生、社會、時代的思考和個人精神世界的訴求的外顯。
比如《春夜喜雨》,有學生在課前預學中,將“江船火獨明”抄成“江船火燭明”。“火獨明”這個意象在詩歌中并不是一種可有可無的存在,所以不容篡改。學生的錯誤正好成為筆者開展品讀教學的契機。筆者以問導悟:“‘火獨明能不能換成‘火燭明?為什么?結合詩歌談談自己的理解?!睂W生再次細讀之后,陸續(xù)舉手:“古詩中多數(shù)是單音節(jié)詞,像‘火燭這樣表示一個意思的詞語是很少見的,在惜墨如金的五言詩中不應該出現(xiàn),所以用‘火燭明肯定不對、不妥?!薄啊氉钟刑厥獾暮x,而‘燭跟‘云俱黑想營造的氣氛不相吻合?!薄皬那皟删湮覀冎?,夜里正在下雨,下雨時天地間一片漆黑,這‘獨明之火正好可以襯托夜的黑。”“夜黑雨濃,‘知時節(jié)的‘好雨啊。江船上獨明之火讓作者看到這‘喜雨之景,心里越發(fā)地欣慰。”這個“獨”字讓學生展開豐富的想象,走進了詩人創(chuàng)作的情境之中,切身感受到“好雨知時節(jié)”給詩人帶來的喜悅。
四、設問體驗,讓學生感同身受地美讀
說到底,情感不是“說出來”的,情感需要借助于美讀宣泄、表達出來。每一首古詩都會有一個情感基調,首先,教師要引導學生借助詩歌語言準確把握古詩想要表達的真情實感,引領學生設身處地地感受詩人的快樂(如杜甫《聞官軍收河南河北》)、悲痛(如陸游《示兒》)、堅貞(如于謙《石灰吟》)、高潔(如王冕《墨梅》)等情感或情志。其次,教師要準確抓住詩歌中表情達意的關鍵詞匯,體驗詩人借助這個(些)詞匯所傳達出來的獨特而真摯的情意,并通過美讀表達出來。
比如,教學《曉出凈慈寺送林子方》一詩時,學生的注意力都在“接天蓮葉無窮碧,映日荷花別樣紅”上面。這兩句是本詩的精粹,“無窮”和“別樣”照應了首句“畢竟”,寫出了夏日西湖美景的獨特性。寫人所未見,發(fā)人所未發(fā)。學生也讀得美美的,音韻悠遠,令人神往。那么,表達對西湖美景的熱愛是本詩所要表達的情感嗎?筆者在咀嚼詩題時,感覺這樣的理解過于膚淺,所謂的美讀也特別牽強?!八汀庇讶?,理應有所體現(xiàn)吧?在反復誦讀中,筆者發(fā)現(xiàn)了“畢竟”二字。這才是本詩情感表達中的關鍵詞匯。于是,筆者設計了這樣的教學環(huán)節(jié):唐宋詩詞中有大量的送別友人的詩篇,例如:“勸君更盡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薄昂却嬷?,天涯若比鄰?!薄澳钋奥窡o知己,天下誰人不識君?!敝笔阈匾苁降谋磉_太多太多了。獨創(chuàng)“誠齋體”的楊萬里從來不落窠臼,他的詩作總是那么獨特清新,《曉出凈慈寺送林子方》也不例外。你能通過哪個詞看出詩人是在送別友人呢?從猜測到設身處地地體驗,當學生逐步聚焦到“畢竟”二字時,才恍然大悟——原來詩人是想用西湖六月特有的景致來挽留友人哪!無論是在送別詩還是描寫西湖的詩中,它都是獨具魅力的。再讀時,“畢竟”的味兒才被學生成功捕捉??梢姡挥芯珳式庾x詩意、領會詩人初衷,我們的美讀才會準確地表達出詩歌的情感基調。
總之,要想讓學生從誦讀、解讀、品讀上升到美讀,需要教師精心設計問題,“以問導讀”,循序漸進地提升學生學習古詩的能力。
【作者簡介】曹亞美(1983— ),女,江蘇泰興人,大學本科學歷,一級教師,研究方向為小學語文教學研究。
(責編 黎雪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