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洪周
(尉氏縣人民醫(yī)院 泌尿外科,河南 開封 475500)
腎癌為常見泌尿外科腫瘤,多發(fā)于50~70歲人群,統(tǒng)計顯示,泌尿系統(tǒng)腫瘤中腎癌發(fā)生率僅低于膀胱癌,在全部實體瘤中占比為3%~4%,嚴重危害患者生命安全[1]。腎部分切除術為治療早期腎癌的有效方法,可清除病灶,控制病情進展,降低病死率。但隨著微創(chuàng)外科技術不斷進步,腹腔鏡下腎部分切除術可縮小切口,減輕手術創(chuàng)傷,促進術后恢復,逐漸取代傳統(tǒng)開放式手術,成為現階段治療早期腎癌主要術式[2]。經腹入路、經后腹腔入路為腹腔鏡腎部分切除術常見入路方式,但各入路優(yōu)劣不一,各有不足之處[3]。本研究選取73例腎癌患者作為研究對象,探討經后腹腔入路腹腔鏡腎部分切除術治療腎癌患者的效果。
1.1 一般資料選取2017年8月至2019年10月尉氏縣人民醫(yī)院收治的73例腎癌患者作為研究對象,按手術方法分為經腹組(n=36)與經后腹腔組(n=37)。經腹組男22例,女14例;年齡42~64歲,平均(53.28±5.24)歲;腫瘤部位20例右側,16例左側。腫瘤直徑1.5~3.6 cm,平均(2.46±0.37)cm。經后腹腔組男24例,女13例;年齡43~62歲,平均(52.65±4.59)歲;腫瘤部位18例右側,19例左側。腫瘤直徑1.6~3.4 cm,平均(2.52±0.35)cm。兩組性別、年齡、腫瘤部位、腫瘤直徑比較,差異均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經尉氏縣人民醫(yī)院醫(yī)學倫理委員會審核通過。
1.2 選取標準(1)納入標準:①經病理學診斷確診為腎癌,MRI、CT、B超檢查無遠處轉移、無腔靜脈及腎靜脈癌栓;②符合手術指征,術前血肌酐、尿素氮正常;③自愿簽署同意書。(2)排除標準:①合并心腦血管病、糖尿病、凝血功能障礙;②合并惡性腫瘤;③合并嚴重感染;④既往有腹腔手術史、外傷史;⑤對側腎功能異常;⑥精神疾病。
1.3 手術方法
1.3.1經腹組 接受經腹入路腹腔鏡腎部分切除術?;颊呷扰P位,接受全身麻醉,臍旁行約1 cm的穿刺孔,置入氣腹針,創(chuàng)建氣腹。置入腹腔鏡,分別于腋前線平臍、平髂嵴水平及腹直肌外緣肋緣下2 cm位置進行穿刺,置入5、10 mm套管針,結腸旁溝切開后,內下方游離結腸、結腸系膜,超聲分離粘連,暴露腎腫瘤、腎實質,以超聲刀行腎門脂肪組織鈍性分離,打開血管鞘,以直角鉗行腎動脈游離并以血管夾夾閉,腫瘤邊緣約0.5 cm處以超聲刀進行切割,止血,用2-0可吸收線縫合腎實質,恢復腎血供,降低氣腹壓,明確無出血后取出器械,置管引流,閉合切口。
1.3.2經后腹腔組 接受經后腹腔入路腹腔鏡腎部分切除術?;颊呷扰P位,接受全身麻醉,腋后線12肋緣下行約2 cm的穿刺孔,以血管鉗行腰背筋膜分離,置入水囊,行腹膜間隙擴張,于腋前線平髂嵴、腋前線肋緣下2 cm、腋中線髂嵴上2 cm位置穿刺并置入套管針,分離腰大肌,切開腎脂肪囊、腎周筋膜。分離腎周脂肪、腎實質,超聲分離粘連,暴露腎實質、腎腫瘤,以超聲刀行腎門脂肪組織分離,打開血管鞘,游離并夾閉腎動脈,于腫瘤邊緣0.5 cm位置以超聲刀切割,止血,用2-0可吸收線縫合腎實質,恢復腎血供,明確無出血后放置引流管,閉合切口。
1.4 觀察指標(1)手術指標。包括術中出血量、手術時間、術后進食時間、住院時間。(2)術后1、2 d疼痛程度。通過視覺模擬量表(visual analogue scale,VAS)評估,總分0~10分,分數越高,疼痛程度越嚴重。(3)生活質量。通過Spitzer生活質量指數(Spitzer quality of life index,SQOL)評估,總分0~10分,得分越高,生活質量越高。(4)并發(fā)癥發(fā)生情況。如應激性潰瘍、切口感染、腸梗阻、肋腹部神經痛等。
2.1 手術指標兩組術中出血量、手術時間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經后腹腔組進食時間、住院時間短于經腹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手術指標比較
2.2 術后疼痛程度和生活質量術后1、2 d,經后腹腔組VAS評分均低于經腹組,SQOL評分均高于經腹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且術后2 d,兩組VAS評分低于術后1 d,SQOL評分高于術后1 d,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術后兩組VAS、SQOL評分比較分)
2.3 并發(fā)癥發(fā)生情況經后腹腔組并發(fā)癥發(fā)生率與經腹組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 兩組并發(fā)癥發(fā)生情況比較[n(%)]
腎癌為一種常見的惡性腫瘤,嚴重損害腎功能,發(fā)生惡性轉移時,嚴重威脅患者的生命安全。手術為治療中早期腎癌的有效手段,有研究指出,腎癌Ⅰ、Ⅱ、Ⅲ期患者經有效手術治療,其5 a生存率分別為92%、86%、64%[4]。因此,臨床應及時選擇合理手術方案,以控制患者病情,降低病死率,改善預后。
腎部分切除術為治療腎癌的主要手段,可有效延緩腫瘤進展,延長患者生存期[5]。近年來,隨著微創(chuàng)醫(yī)學不斷進步,腹腔鏡技術在腎部分切除術中得到廣泛應用,其可縮小手術切口,減輕手術創(chuàng)傷。同時,腹腔鏡直視下可充分探查患者腹腔,清晰呈現腎腫瘤位置及其和周圍組織的解剖關系,便于實現微創(chuàng)性操作[6]。經腹入路腹腔鏡腎部分切除術作為目前腎癌常用治療術式,可有效清除病灶,控制病情,具有操作范圍廣、可操作性強等優(yōu)勢,但由于其動脈分離、阻斷時不直接,易誤傷腸管、腹腔器官,引發(fā)腹膜炎、腸梗阻、腸麻痹等并發(fā)癥,不利于術后恢復[7]。而經后腹腔入路可直接到達腎門,能較大程度避免誤傷其他器官,且無需切開患者腹膜,通過腹膜后間隙擴張即可創(chuàng)建工作通道,能在封閉腹腔環(huán)境中實施手術,故可進一步降低手術對腹腔內環(huán)境的刺激,減輕腹腔損傷[8]。與經腹入路手術比較,經后腹腔入路進入術區(qū)難度較小、分離組織少,降低了對器官的干擾,減輕手術創(chuàng)傷,且由于操作環(huán)境封閉,引流物僅限于后腹腔,降低了腹腔污染概率,有助于患者術后恢復[9]。梁博等[10]研究指出,腎癌患者接受經后腹腔入路腹腔鏡手術后其疾病控制率可達93.3%,且術后疼痛明顯減輕。本研究結果顯示,經后腹腔組住院時間、進食時間短于經腹組,術后1、2 d VAS評分低于經腹組,SQOL評分高于經腹組,說明經后腹腔入路腹腔鏡腎部分切除術治療腎癌能減輕患者術后疼痛程度,促進恢復。但是行經后腹腔入路腹腔鏡腎部分切除術時需注意:腎游離時盡可能減輕腰肌表面肌膜損傷,有助于預防腰神經受損。
綜上所述,后腹腔入路腹腔鏡腎部分切除術可減輕腎癌患者的術后疼痛程度,縮短康復進程,提升術后生活質量,且安全性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