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鳴
關鍵詞:李可染;畫牛;筆墨;形象;意境
李可染先生是當代中國畫領域不可忽視的大家,其山水、人物在當代中國畫創(chuàng)作中占據著舉足輕重的地位,特別是其“李家山水”更是當代山水畫現(xiàn)代性轉型的一個標桿,影響甚巨。就可染先生的創(chuàng)作而言,除了山水、人物,牧牛圖、牧歸圖也是他最喜愛的題材。他對牛的喜愛是顯而易見的,甚至于他的畫室也稱為“師牛堂”。在王魯湘先生看來,可染先生如此喜愛畫牛有這么幾個原因:第一,牧歸圖最具牧歌情調,為李可染所喜愛;第二,可染先生開始畫牧童水牛題材時,正值抗戰(zhàn)最艱苦時期,牛有持久斗爭的寓意;第三,可染先生喜愛和尊重牛的品格;第四,童心使然;第五,筆墨語言探索的需要[1]。李可染在這一題材上所創(chuàng)作的作品實際代表了他在山水畫之外的最高成就,也是其人物畫創(chuàng)作中代表性的藝術形象。李可染曾經寫下過這樣的題跋:“牛也,力大無窮,俯首孺子而不逞強。終生勞瘁,事人而安不居功。純良溫馴,時亦強犟,穩(wěn)步向前,足不踏空,形容無華,氣宇軒昂。吾崇其性,愛其形,故屢屢不厭寫之?!痹谒墓P下,水牛的憨厚、耐勞、溫馴、強犟,代表了普通中國人的精神品格。因此,李可染畫??偸秋栒簼饽\筆緩慢,所畫的牛墨色力透紙背,極具筆墨深度。
在歷史上,以牛為題材的中國畫作品也不少見。如唐李嵩的《五牛圖》、宋劉履中《田畯醉歸圖》、南宋李唐的《百牛圖》、南宋李迪的《牧歸圖》、明張路的《老子騎?!罚F(xiàn)代徐悲鴻等人也畫過水牛,他們筆下的水??偵l(fā)出一種富貴氣。李可染筆下以水牛居多,且多以“牧歸”為題,背景多輔以茂林或柳絲,充滿質樸的生活樂趣。這其實與可染先生對民間生活的深入觀察和深厚情感離不開。觀其畫牛作品,如《春風圖》《榕蔭放牧圖》《柳溪歸牧圖》《看山圖》《柳塘牧牛圖》《秋郊放牧圖》《歸牧圖》《放牛圖》《浴牛圖》《杏花春雨江南》《放牧圖》《五牛圖》《綠雨圖》《孺子?!贰赌镣瘧蝤B圖》《清涼境》《雨勢驟晴山又綠》《柳塘渡牛圖》《牧童畫中行》《梅花冬季牧牛圖》《忽聞蟋蟀鳴》《松蔭放牧圖》《牛背閑話圖》,無不充滿對平凡生活的喜愛和向往之情。其中尤以“牧牛圖”為題者最多。綜觀李可染所作牧牛圖中之老牛,或行或臥,或仰首或低頭,或回望或遠眺,在樹下,在水中,在路邊,無不生動自然,充滿生活氣息。這與可染先生常年仔細觀察生活有著緊密的關系。早在20世紀40年代的重慶,他就常常去觀察住所附近的小牧童和水牛,及至抗戰(zhàn)勝利和新中國建立,他一直也沒有離開觀察這一最常見的農村景象,為其創(chuàng)作提供了無窮的源泉。
從語言上說,可染先生的牛在筆墨上與其山水一脈相承,其運筆緩而重,用墨深厚,在表現(xiàn)上也特別注意牛的神態(tài)和姿態(tài),使之有憨厚質樸的氣質。1978年創(chuàng)作的《春風圖》描繪的是一個牧童騎著前行的水牛,身后有綻放的梅花,預示著春的來臨。在這幅畫中,李可染用濃墨勾出牛的結構,再用濃淡不一的墨色暈染牛的腹部和背部,牧童以單線勾勒并留白,與墨色渾厚的老牛形成有趣的對比,而畫面上部的紅色為畫面帶來更多的生機。從這幅畫中可以看出,可染先生的牧牛圖以簡取勝,以濃淡的鮮明對比造成畫面上清新自然的感覺。這一創(chuàng)作方式在相同題材中也是顯而易見的。比如《榕蔭放牧圖》,牧牛和牧童的描繪手法幾乎與《春風圖》一致,但背景截然不同:前者背景是稀疏的幾枝紅梅,而這件作品背景以濃密的墨色暈染。在密林和牧童水牛之間,可染先生通過留白的方式來構建畫面,使畫面上下部分既有“氣”的聯(lián)系,又加強了畫面的空間感。與前兩者有所不同的是《看山圖》,此圖描繪一童子趴在水牛背上,遠眺青山。遠山清淡如黛,具有典型的李家山水特點,近處以濃墨畫就牧牛和牧童,在濃淡上形成變化,很有趣味。
李可染的牧牛圖占據了很大的比重,比如《柳塘牧牛圖》《放牛圖》《浴牛圖》《牧牛圖》《柳塘放牧圖》《清涼境》《柳塘渡牛圖》《忽聞蟋蟀鳴》《牛背閑話圖》等。在這類作品中,畫家巧妙使用留白,用濃墨寫就牧牛,畫出茂林、山石,留出大片空白作水面。畫家充分利用了“計白當黑”的手法,以最少的筆墨表現(xiàn)最豐富的場景,具有典型的寫意畫智慧。在《牛背閑話圖》中,作者以濃厚的筆墨繪出茂密的樹林,在畫面左下角以淡墨寫出在水中安歇的兩只水牛,兩只牛背上,兩個牧童正在交談,整個畫面充滿生活的寧靜趣味??扇鞠壬诋嬛辛粝铝舜笃陌?,但并不叫人感覺到空,反而讓觀眾在濃與淡、干與濕的對比中產生豐富的聯(lián)想,畫面的留白既有水的感覺,又有霧氣繚繞的感覺,可謂以簡勝繁,韻味無窮。鄧石如認為:“字畫疏處可以走馬,密處不使透風,常計白以當黑,奇趣乃出?!闭f到底,就是要求書畫家具備合理切割空間的能力,利用空白與形態(tài)不同的筆墨運動之間的辯證統(tǒng)一關系,取得虛實相生、“知白守黑”的效果。在這“實里求虛,虛中求實”的矛盾中,尋求黑白、虛實之間的對比,建構簡約而不簡單的藝術空間,在實與虛、顯與隱、有限與無限的高度統(tǒng)一中,獲得畫面的無窮之趣、不盡之意。
可染先生的牧牛題材作品,充分體現(xiàn)出中國傳統(tǒng)繪畫的特質和智慧。在山水畫之外,這些牧牛圖從另一個方面表達出可染先生的寫生觀和創(chuàng)作觀。從寫生和創(chuàng)作的關系來說,牧牛圖系列作品源自畫家對生活的深入觀察和深刻體味,但從寫生到創(chuàng)作還需要一個轉換的過程??扇鞠壬ㄟ^筆墨語言,將現(xiàn)實生活中目之所睹、心之所系的水牛轉化為藝術的牧牛圖。畫面融入了畫家的筆墨語言、藝術觀念、生活觀念,紙上的牛不再只是客觀的形象,而且是融入了人類情感和藝術感悟力的藝術形象。這就是寫生到創(chuàng)作的最大意義,而可染先生的牧牛系列作品正是這一意義的呈現(xiàn)。
行筆至此,想起少年時期在邢少臣先生引薦下數(shù)次攜習作前往師牛堂請教可染先生的情景?,F(xiàn)在回想起來,可染先生對藝術的理解和對藝術的敬畏心,的確不是吾輩所能及的。他在一個僅僅是愛好繪畫的孩子面前,沒有高高在上的說教,語速和緩,娓娓道來,讓筆者受益匪淺。可染先生說自己畫畫是屬于“苦學派”,是困而知之的,當時筆者很不理解?,F(xiàn)在才明白,只有隨著年齡的增長和學習的深入才體會到,可染大師所講的“困”實際喻示了他大智若愚的治學態(tài)度。他是以牛的精神從“困”字中走出,從而完成了將中國畫推向一個嶄新高度的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