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悅陽
程十發(fā)《竹報平安》成扇。
今年是海派畫壇一代宗師程十發(fā)先生百歲生辰。轟轟烈烈的紀念活動,高規(guī)格的大型展覽,勾勒出他飛揚多姿卻又落寞孤寂的一生。望著展廳內(nèi)數(shù)百件藝術精品,讓人深深感到,發(fā)老所創(chuàng)造的“程家樣”繪畫藝術,并沒有隨著歲月的更迭而湮沒、黯淡,相反光彩依舊,影響深遠。
對于“程家樣”藝術,有一種觀點,強調程十發(fā)畫得好,是因為曾經(jīng)“惡補”西畫。的確,學習借鑒西畫長處為己所用,特別是拉斐爾前派的一些長處,成就了程十發(fā)在造型、線條、構圖上的特點,是其形成個人風格的一個因素,但竊以為不能算是最重要的那個因素。程十發(fā)的智慧就是廣收博取,什么都學,但什么都不深入,不用某家某法來束縛自己,因為他追求自由和自我!他學古人,卻不拘泥于宋元或明清。他學西畫,卻也不會把自己的畫變成一張素描水彩畫。他學民間藝術,但他不會真的畫成一張楊柳青年畫。他也學電影、戲曲、攝影、敦煌壁畫……但都化于無形,不是簡單的模仿或者為了求學而學。歸根結底,程十發(fā)畫什么都是他自己。學什么都追求“不似之似”,為什么?因為他追求自由,追求屬于自我的表達。一旦深入某一種畫法,一定會陷入窠臼最終僵化。所以他什么都學,古今中外法,民間的廟堂的高雅的通俗的中國的外國的……無所不學,學而能化,但他聰明極了,用智慧去化于無形,并且守住了中國畫的底線,用筆墨和中國畫的藝術語言去表達。這才是大智慧,不可無一,不能有二,真正是獨一無二的。
正如畫家自己所言“千家萬法熔成我,我為千家哺萬生”。在他長達60多年的繪畫生涯中,觀察、思考、借鑒、學習始終貫穿一生,孜孜不倦。更難能可貴的是,程十發(fā)除了研究前賢、今人的筆墨長處,還常常從其他藝術中汲取養(yǎng)料:他從拉斐爾前派的構圖中找尋屬于個人風格的裝飾性、文學性插圖藝術追求,又從古典詩詞、文賦中求繪畫語言的獨特文學氣質;還從書法、雕刻中求筆底線條之轉折變化,枯濕對比,達到隨意生發(fā)卻又能應物象形,傳神達意;更從唐三彩、元青花、無錫泥人等民間工藝中求色彩、造型之古樸、大氣,甚至還從傳統(tǒng)的京昆藝術中找尋造型靈感,從西方藝術電影里找尋“蒙太奇”手法在連環(huán)畫畫面上的體現(xiàn)……遍求“古今中外之法”,留下了獨一無二的“程家樣”繪畫藝術,堪稱經(jīng)久不衰??梢哉f,它既是傳統(tǒng)的,又是民間的;既是寫實的,又是裝飾的;既是線墨分明的,又是色彩絢麗的。可以說,這簡直就是一個非凡多彩的藝術模式。
因此,后人學他,一旦走上形似的樣式,一定會學死,而只能學他的精神與智慧。追求形似,則極容易成為藝術的翻版與重復,體會精神,其前提條件是掌握扎實的基本功與擁有強大的消化、感知、融合之能力,方能真正做到所謂的“舍形取神”,其實真正舍棄的,是程式的重復與機械化的模擬,追求的,是藝術精神帶來的自由,融合與守正創(chuàng)新。
“唐宋元明夢一場,前人窠臼好商量?!逼鋵崳敾廴绯淌l(fā)本人,早就以“造房子不能把自己困死”為比喻,辯證地看待風格與追求之間的關系,又用“車子朝前開,還要經(jīng)??纯捶垂忡R”解釋了傳統(tǒng)與現(xiàn)代的關聯(lián),更以“不要把中國畫畫成一張西畫”來強調民族性與世界性的問題。換而言之,后人在學習、繼承“程家樣”藝術上會遇到的取舍、猶豫、進退等問題,其實發(fā)老早就為大家一一想到,并用自己一生的藝術智慧與創(chuàng)作經(jīng)驗,給出了最鮮明的態(tài)度與答案。
在程十發(fā)的收藏中,陳洪綬的作品是最多的,并且具有一個較為完整的體系。1996年6月,程十發(fā)將包括陳洪綬在內(nèi)的122件古代書畫珍藏無償捐獻給國家,他這種愛黨愛國的無私奉獻精神無不令人肅然起敬。作為紀念程十發(fā)誕辰100周年系列展的一部分,“高懷寄古——程十發(fā)藏陳洪綬書畫展”近日在程十發(fā)美術館開展。本次展覽共展出33件作品,除了集中展示程十發(fā)所捐獻的17件陳洪綬書畫精品外,還展出了丁云鵬、羅聘、任伯年、任熊、任淇、程十發(fā)的書畫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