黎少華
正所謂“萬丈高樓平地起”,低年段學生語言文字運用的能力是語文教學的起始年段,也是開展語文教學的重點年段。如果沒有語言積累作為基礎(chǔ),想提高語文能力根本是紙上談兵。因此,低年段的語文教學,一定要培養(yǎng)學生的語言積累和運用相結(jié)合,才能提高學生語文口語表述能力和寫話能力。如何提高低年段學生語言文字運用的能力,可以總結(jié)為以下幾點:
一、激發(fā)學生對語言文字積累的興趣
低年級學生的特點是:好奇心強,思維敏捷,模仿性強,愛表現(xiàn)自我;對這個絢麗多彩的世界充滿著無數(shù)的問號,總想去探索些什么。眾所周知,“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它是一種無形卻最有用的動力,當學生對積累語言文字產(chǎn)生興趣時,才會聚精會神地投入,這樣才能記牢。為了激發(fā)學生的興趣,筆者鼓勵他們在學習新課前就做好充分的預習。第一步是先在課文中找到生字條中的生字并圈出來;第二步是自讀拼音或請教別人來積累生字詞。到正式學習的時候,在課堂上開展小組誦讀比賽,一對一賽讀,哪一組學生的積分最高就給予獎勵。只有弄懂了生詞的意思,真正理解了詞語,學生才能深刻地記住詞語。
平時,筆者也會找一些有意思的圖片,例如,生字演變,從甲骨文慢慢到現(xiàn)代漢字,是怎么演變過來的,把生字的每種字體都展現(xiàn)出來給學生看,讓他們自由體會。又如,在一年級上冊《小書包》一課里,學生在預習詞語的時候就能從生活中找到對應的物品:橡皮、尺子、鉛筆……在上課時,教師除了可以實物展示以外,還能拓展不同類型的文具。在認識除課本外的學習用品時也積累了相關(guān)的詞匯。又如,學習“筆”字時,學生第一時間想到的是自己最熟悉的鉛筆,這時候就教師可以讓學生說說還有哪些類型的筆,看誰說得多。在比賽的過程中,學生在腦海中就會浮現(xiàn)各種各樣的筆:毛筆、粉筆、蠟筆、水彩筆……
這樣不僅能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還能擴充他們的詞匯量。如果我們總是一味地“灌墨水式”教學,學生的積累終有一天會枯竭,學習興趣也會慢慢消退。所以,我們要當學生前路的引領(lǐng)者,指引學生走向更開闊視野的道路。
二、在教學中強化熟讀背誦,在誦讀中積累語言文字
語文教學的目的就是要培養(yǎng)學生的語感,語感就是從“讀”和“背”中產(chǎn)生。低年段學生的心思純真,背誦能力相對較強,所以熟讀和背誦是強化語言的必經(jīng)之路。憑借這種略帶強制性的教學手段,正所謂“書中自有顏如玉,書中自有黃金屋?!睂W生從中得到一些感悟和啟迪。雖然讓學生的語言文字運用變得規(guī)范化是一個艱巨的教學任務,但此階段的學生正好處于記憶力旺盛的少年時期,只要多讀多背,一定能積累一筆終身受用的語文財富。
1.在課文學習中積累語言。在教學二年級下冊教材《11.我是一只小蟲子》時,原文“一不留神,小蟲子會蹦進很深很深得水里,被淹的昏頭昏腦?!蓖ㄟ^讀懂句意了解當蟲子不好,引入想象:一不留神,小蟲子還會怎樣?設(shè)下懸念。讓學生展開說話訓練,理解當蟲子的不易,再引導學生在生活上展開說話,了解生活中出現(xiàn)碰碰磕磕的事情。堅持讀與背相結(jié)合,再把好詞好句標記出來,然后進行摘抄,積累更多的好詞佳句或片段等,再進行模仿寫句。寫一段簡短的,通順的話是一大亮點。
2.在社會實踐活動中積累語言。教師要引導學生懂得在日常生活中做個有心人,能夠做到細心留意周圍的對聯(lián)、廣告語、歇后語等,養(yǎng)成隨看隨記的好習慣。把有用的信息好好背誦,儲存到大腦中,在運用起來時就能得心應手了。在教學二年級下冊教材《4 中國美食》時,可在課前先讓學生搜集五個本土美食(可以是菜,點心,主食)通過觀察,或品嘗,知道火字旁,四點底的字跟火有關(guān),再積累5個以上相關(guān)的字,課后作業(yè)中讓學生參與簡單的美食的制作。這樣,學中積累,品嘗中學習,給學生帶來了愉悅。
俗話說:“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作詩也會吟?!比绻寣W生多積累些,日子長了,到自己寫作文時便能呼之欲出,信手拈來,一氣呵成,這樣就不會再出現(xiàn)“書到用時方恨少”的現(xiàn)象了。
三、在教學中開展學法指導,在指導中傳授方法
學生是課堂的主人,教師要引導學生學會用適合自己的方法來學習,如,識字方法編成順口溜,再配上動作來說,學生就易記很多。把果實傳授給別人,還不如把種植果樹的方法傳授給他。果實是目的,種植是手段。一個果子能解一時之饑,但不能解長久之饑,如果想永遠有果實吃,那就要學會種植的方法。教師要在教學中做到以下兩點:
1.創(chuàng)設(shè)良好的課堂氛圍。良好的課堂氛圍有利于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和欲望,使學生能主動積極地思考問題,從而有所感悟,更能加深理解和體驗。
2.把教法和學法相結(jié)合。教與學是一個相輔相成的活動,教師的教法主要是為了調(diào)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以引導學生正確地、科學地運用學習方法,更好地掌握學習內(nèi)容。在低年段的語文教學中,筆者采用以下的識字方法:歸類、字理演變、猜字謎,另外還伴有編兒歌、順口溜,以及多媒體課件演示等,這些方法都可以讓學生在課堂上自主學習生字。
四、在閱讀中對學生進行語言文字訓練
低年級的學生由于認知水平的限制,獨立閱讀還存在一些困難,主要以閱讀繪本為主。筆者設(shè)下閱讀激勵機制,每天早讀課前要求學生閱讀一篇文章,可以是故事書、名人的書、科普書,早讀課時指名誦讀,再點評。這樣。不僅讓學生感受到閱讀的樂趣,也在潛移默化中進行了“語言文字運用”的學習。對于每單元都有的“我愛閱讀”文章,筆者采用“誦讀同一文”的方法,讓學生人人參與聽范讀來中,讓家長指導、分享,最后把錄音發(fā)在“釘釘”上。到了月末,每月評出三名“閱讀之星”,以此來激勵學生愛上閱讀,同時又訓練了語言文字。
總之,教師在閱讀教學中要能把握文本特色。低年段學生語言文字運用能力的培養(yǎng)并非僅僅局限于課堂,還應該貫徹在日常的生活中,讓學生真讀書、真思考、說真話、寫真事,讓學生的語文素養(yǎng)獲得全面提升,能好好地利用“語言文字”這個載體,活用語言,真正實現(xiàn)有效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