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海飛
(上海市東平鎮(zhèn)社區(qū)衛(wèi)生服務中心 上海 202178)
糖尿病是一種遷延難愈、病程較長的慢性內分泌系統(tǒng)疾病,隨著病情不斷發(fā)展,可導致患者腎臟受損,進而引起糖尿病腎病,以腎小球硬化、持續(xù)蛋白尿、水腫、高血壓為主要表現(xiàn),可累及多個部位,比如腎小動脈、腎小球、腎盂等等,是一種非常嚴重的糖尿病并發(fā)癥,同時也是糖尿病患者死亡風險不斷增大的主要病因[1]。一旦誘發(fā)糖尿病腎病,便無法逆轉,漸進性惡變,一直到腎功能完善喪失。糖尿病腎病的出現(xiàn),勢必會加重患者身心痛苦,加重其家庭經濟負擔以及社會負擔[2]。目前臨床對于該病的治療,尚缺乏特效的西醫(yī)治療手段,而隨著中醫(yī)研究深入,有報道發(fā)現(xiàn)中西醫(yī)結合療法或許可以幫助糖尿病腎病患者改善預后[3]。鑒于此,本研究特此以110例糖尿病腎病患者作為觀察對象,探討中醫(yī)分期辨治糖尿病腎病對血糖、腎功能指標的影響,以供臨床參考。
本研究對象為本院110例糖尿病腎病患者,納入于2019年11月—2020年11月。納入標準:參照WHO提出的診斷標準,證實為糖尿病,且24 h尿微量白蛋白6個月內檢測結果均超過30 mg;糖尿病腎病分期參照楊霓芝,劉旭生[4]提出的標準,分為早期、臨床期、終末期;根據(jù)《中藥新藥臨床研究指導原則》[5],分為脾腎兩虛、氣陰兩虛、陰陽兩虛。排除標準:近1個月內用過降壓藥;精神系統(tǒng)異?;蛞暵?、認知、意識障礙而不能正常配合;心肝嚴重障礙不全;腦部器質性疾??;哺乳或妊娠;惡性腫瘤。按照隨機對照原則要求,結合數(shù)字隨機表法,將觀察主體劃分成對照的兩個小組并分別命名為常規(guī)組、研究組,各55例。研究組包括31例男性和24例女性,年齡35~66歲,均齡(54.5±11.8)歲;糖尿病時長2~18年,平均(10.2±2.8)年;22例早期、17例臨床期、16例終末期。常規(guī)組包括30例男性和25例女性,年齡32~65歲,均齡(54.7±11.9)歲;糖尿病時長1~19年,平均(10.5±2.9)年;21例早期、18例臨床期、16例終末期。各組基礎資料經臨床統(tǒng)計學檢驗,結果無顯著差異(P>0.05)。本研究與《世界醫(yī)學協(xié)會赫爾辛基宣言》要求相符,且在知情同意下簽署研究知情書。
將患者接給予血壓控制、血脂調節(jié)、血糖控制等對癥處理措施,與此同時,常規(guī)組55例患者給予西醫(yī)治療,早期:口服胰激肽原酶腸溶片120 IU,每日3次;臨床期:在早期基礎之上加服10 mg雷公藤多甙片,每日3次;終末期進行血液透析治療。
研究組55例患者則在常規(guī)西醫(yī)治療的同時進行中醫(yī)分期辨治,早期:口服三黃益腎膠囊,每次4粒,每日3次;臨床期:提供固腎健脾化瘀湯,1劑/d,溫服,早晚各一次,包括30 g黃芪、30 g丹參、15 g茯苓、15 g熟地、15 g金櫻子、15 g芡實、15 g山藥、12山茱萸、12白術、12五味子、12當歸、10 g西洋參、10 g酒大黃、6 g水蛭。終末期提供補腎滌濁湯,溫服,1劑/d,早晚各一次,包括30 g丹參、30 g生地、15 g山萸肉、15 g大腹皮、15 g車前子、15 g山藥、15 g牛膝、10 g丹皮、10 g大黃、10 g茯苓、10 g砂仁、10 g澤瀉、6 g制附子、6 g肉桂;與此同時每日進行一次中藥灌腸,包括30 g牡蠣、30 g大黃、30 g蒲公英。
(1)臨床療效判定內容:用藥12周之后,24 h尿蛋白定量下降50%以上,主要體征以及癥狀表現(xiàn)徹底消退,視為顯效;24 h尿蛋白定量下降30%~49%且主要體征、癥狀顯著改善,視為有效;24 h尿蛋白定量下降不足30%且主要體征、癥狀無變化,視為無效。(2)血糖觀察指標包括餐后2 h血糖、空腹血糖、糖化血紅蛋白,分別在患者用藥前后采集5 mL空腹靜脈血,離心處理后進行全自動生化檢測。(3)腎功能觀察指標包括尿白蛋白排泄率、微量白蛋白、β2微球蛋白、24 h尿蛋白定量水平,分別在患者用藥前后的空腹狀態(tài)下采集清晨中段尿,離心處理后進行測定。
將本課題研究獲得的計數(shù)資料與計量資料導入SPSS 22.0統(tǒng)計學軟件中并進行數(shù)據(jù)檢驗處理,計量資料與計數(shù)資料分別以(± s)及%表示,組間比較分別采用t及χ2檢驗,組間差異經P值進行判定,檢驗水準α設置為0.05,統(tǒng)計學意義判定標準以(P<0.05)為限。
研究組總有效率為96.36%,顯著高于常規(guī)組的81.82%(P<0.05),見表1。
表1 研究組與常規(guī)組臨床療效對比(例)
用藥前以及用藥之后,研究組與常規(guī)組血糖指標高度一致,無顯著差異(P>0.05);但是兩組用藥之后的血糖指標均顯著低于用藥前(P<0.05),見表2。
表2 研究組與常規(guī)組用藥前后血糖水平對比( ± s)
表2 研究組與常規(guī)組用藥前后血糖水平對比( ± s)
小組 病例 餐后2 h血糖/(mmol·L-1) 空腹血糖/(mmol·L-1)用藥前 用藥后 用藥前 用藥后研究組 55 13.6±4.4 9.3±1.1 9.8±1.3 6.2±0.6常規(guī)組 55 13.5±4.7 9.3±1.2 9.8±1.5 6.2±0.8 t 0.156 0.965 0.783 0.164 P>0.05 >0.05 >0.05 >0.05小組 病例 糖化血紅蛋白/%用藥前 用藥后研究組 55 7.5±0.6 5.6±0.7常規(guī)組 55 7.5±0.9 5.6±0.8 t 0.552 0.326 P>0.05 >0.05
用藥之前,研究組與常規(guī)組腎功能指標無顯著差異(P>0.05);用藥之后,研究組腎功能指標改善情況優(yōu)于常規(guī)組,差異顯著(P<0.05),見表3。
表3 研究組與常規(guī)組用藥前后腎功能對比( ± s)
表3 研究組與常規(guī)組用藥前后腎功能對比( ± s)
小組 病例 尿白蛋白排泄率/% 微量白蛋白/mg用藥前 用藥后 用藥前 用藥后研究組 55 171.5±55.683.4±16.7 25.6±7.7 13.3±6.4常規(guī)組 55 171.6±55.5133.2±19.9 25.5±7.5 20.2±7.8 t 0.715 18.644 0.826 19.254 P>0.05 <0.05 >0.05 <0.05小組 病例 β2微球蛋白/(mg·L-1) 24 h尿蛋白定量/g用藥前 用藥后 用藥前 用藥后研究組 55 0.5±0.2 0.2±0.1 3.6±0.7 1.3±0.4常規(guī)組 55 0.5±0.1 0.4±0.3 3.5±0.5 2.2±0.6 t 0.357 9.600 0.412 6.785 P>0.05 <0.05 >0.05 <0.05
糖尿病腎病是因為多種因素共同所用所致,并在不同階段發(fā)揮著不同作用。祖國醫(yī)學認為糖尿病腎病與內傷七情、內虛損耗、六淫侵襲有關。糖尿病是因為陰虛、氣虛而淤阻血脈,長此以往便損耗腎精,堵塞三焦,進而濕濁內停所致,故而氣陰兩虛為糖尿病主要病機[6]。故而糖尿病腎病患者不僅脾虛、腎虛,而且虛實夾雜,而水濕、瘀血、痰濁是糖尿病腎病兼夾之邪。此次嘗試了中醫(yī)分期辨治,結果研究組總體療效96.36%高于常規(guī)組81.82%(P<0.05)。說明中醫(yī)分期辨治療效滿意。糖尿病腎病初期多為陰虛、氣虛,脾臟與肺部為主要病位,脈絡因為氣陰兩虛而瘀阻;發(fā)展至臨床期之時,表現(xiàn)為脾虛、腎虛,體內水濕潴留;終末期表現(xiàn)為陰虛、陽虛,體內濁毒無法排出體外而累及五臟六腑,導致患者腎功能不斷衰竭。根據(jù)客觀規(guī)律分析,發(fā)現(xiàn)氣虛血瘀始終貫穿全程[7]。因此,中醫(yī)分期辨治則主張泄?jié)峄?、補氣養(yǎng)陰,早期口服三黃益腎膠囊,旨在活血、益氣、化瘀、養(yǎng)陰;臨床期固腎健脾、疏通經絡;終末期加入瀉濁、通腑的車前子以及大黃等,旨在祛邪、補陽[8]??紤]到終末期具有較高的治療難度,所以本研究還嘗試了中藥灌腸,以改善患者血糖、腎功能,提高其預后恢復質量。此次研究組與常規(guī)組血糖雖然低于用藥前,但兩組之間無顯著差異(P>0.05)。說明中醫(yī)與西藥對患者血糖水平都具有積極的改善作用。就腎功能方面而言,研究組尿白蛋白排泄率、微量白蛋白、β2微球蛋白、24 h尿蛋白定量水平顯著低于常規(guī)組(P<0.05)。說明中醫(yī)分期辨治對患者腎功能改善作用更加突出。
綜上所述,中醫(yī)分期辨治療效確切,值得臨床將其作為治療糖尿病腎病患者的首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