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玉堂
摘要:為了形成課上的良好學風,營造實踐與思維齊飛的景象,我在教學中做了以下嘗試:一、無痕引導,巧用趣味誘惑;二、質疑引導,規(guī)范表達盡現(xiàn)思維的獨立性;三、整合引導,組裝親歷的鳳毛麟角;四、分析引導,使思維鍛煉深化。
關鍵詞:引導學習;學生思維品質;無痕;質疑;整合
學習的過程從來都沒有什么坦途,所以我們在學生學習過程的設計上就更應該遵循這一點,給他們設計一些曲折有創(chuàng)造性的挑戰(zhàn),同時以問題的創(chuàng)設引導學生搭建整個學習過程,以學定教,在過程中促成學生思維的深刻性,這就要求教師必須在課堂上明確主導地位,穩(wěn)扎穩(wěn)打,確保每一次出手都導向大概念的目標指向,并在其中不給學生現(xiàn)成的道路,而是讓他們學會手腦并用自主挖掘尋找思維的綠洲,路徑的形成或長或短,或粗獲細,怎么樣都沒有關系,那正是每一個孩子獨特的思維品質。唯有此,孩子們的頭腦才得以開發(fā),學習才真正發(fā)生。
一、無痕引導,巧用趣味誘惑
小學生對周圍世界具有強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這種好奇心和求知欲是推動學生科學學習的內在動力,課程伊始如若設法調動,事半功倍,為此我喜歡采用無痕教育,利用情景教學讓孩子們在解決問題的挑戰(zhàn)中進入探究思考的備戰(zhàn)狀態(tài)。以教科版六年級第一單元第一課《工具的使用》一課為例,本課重點是讓學生知道杠桿、滑輪、斜面等都是機械。難點是嘗試在實踐中解決指定的科學問題,發(fā)現(xiàn)做同樣的事情,用不同的工具效果是不同的。我對此進行思考,要想學生意識到工具和機械可以幫助我們做一些事情,恰當?shù)剡x用工具和機械可以提高我們的工作效率。必須讓他們把對工具的原始熱情激發(fā)出來,要想成功激發(fā)就必須給學生找點事情做,以此來喚起他們的學習熱情,于是我組織學生進行拔釘子的活動,讓他們在幫助老師解決困惑的成就感中不知不覺的進入到本課的研究進程中,當學生們試圖用自己的已有經驗解決問題的時候,他們要進行工具的選擇,要進行時效性的探究,在實踐中他們動手動腦,而這種行動力會帶動思維無聲的流走,在整個過程中,老師的引導是無痕的,因為這種拔釘子的活動是對學生充滿誘惑的,當學生發(fā)現(xiàn)用羊角錘可以很好的拔除第一顆釘子的時候,他們試圖拔第二顆結果卻行不通的時候就會有思維活躍的學生開始思考是不是縫隙太小的原因,緊接著開始認識到這種實踐沖突,開始認真起來,對待這一問題,整個課堂都陷入思考中,開始重新審視問題,重新選擇工具,一氣呵成,因為這是一個自發(fā)的過程。作為教師,我們就是要善于巧妙地設計這種小情景,將課的帶入無痕化處理,學生在自我挖掘的過程中逐漸養(yǎng)成良好的思維品質。
二、質疑引導,規(guī)范表達盡現(xiàn)思維的獨立性
獨立性的思維主要體現(xiàn)在學生大膽有邏輯的完整表達過程中。一個是猜想環(huán)節(jié),一個是對結論和現(xiàn)象的質疑思考,我是如何引導并使學生精彩表達,讓獨立的思維慢慢養(yǎng)成習慣的。在教科版三年級上冊《比較水的多少》一課的導入中我是這樣做的,親歷“比較水的多少”的科學探究的過程中三個不同的瓶子分別裝有一些水,比較哪個瓶子里的水多,哪個瓶子里的水少過程中學生的猜測中出現(xiàn)了差異,學生們發(fā)現(xiàn)了彼此的不同,并且當即提出質疑,在質疑中一些同學對自己熟悉的事物總是有自己的看法的,競相表達的過程中我發(fā)現(xiàn)孩子們的語言表達中思維的展露并沒有那么明顯,初步形成量筒的模型,建立毫升的概念,這對于三年級的學生是有一定難度的,這種抽象的概念在建立的過程中,教師要想給與正確的導向必須通過設計,讓學生把自己已經了解的問題表達出來,掌握學生前概念才能據(jù)此進行思維的深入引導,所以善于表達的孩子思維的獨立性是可以訓練的,當他比較兩個瓶子的時候可以滔滔不絕的敘述原因,當他比較三個問題的時候,沖突就會出現(xiàn),思維路徑的挖掘就會遇到瓶頸,這時候就是利劍出鞘的時刻,質疑就是利劍,其他同伴的質疑還有教師的提問就會讓學生開始思考自己表達觀點的可行性,進而推出抽象化的概念。這樣學生不但對比較液體多少的活動產生興趣,對比較的方法產生探究欲。在過程中培養(yǎng)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和小組合作的意識。獨立的思維表達也在整個小組合作探究中體現(xiàn)出來。
三、整合引導,組裝親歷的鳳毛麟角
在不斷探究和思考的過程中,有時候是片段,需要連接組合形成系統(tǒng)思維,這需要運用一現(xiàn)代技術手段把整個過程中的點留心記錄下來,再提綱挈領的整合,以期完整的展現(xiàn)曲折的推理過程,讓學生明確集體的思維板塊碰撞中形成的大陸板塊學說。換句話說,就是讓學生明確自己是如何想明白這些現(xiàn)象背后的本質的。教師就是要去幫助學生搭建這種思維自信。
在教科版五年級上冊《光和影》一課的導入中我是這樣做的,以下是我的教學設計:
(一)引導語:
今天老師邀請大家一起欣賞一段精彩的手影舞蹈。
2.現(xiàn)在老師來教你兩招,出示ppt影子圖片,老鷹和小狗,在實物投影儀上用手展示教給學生。那現(xiàn)在我們以小組為單位嘗試一下,我們今天的探究以燈光為信號,熄燈就開始,燈打開就整理坐端正,關燈。
預設:導入預設5分鐘結束,手影游戲控制在一分鐘左右,五年級學生的思維和探究力是完全可以完成的。
設計意圖:情景創(chuàng)設,動手游戲立竿見影的激發(fā)同學們的學習興趣,在游戲中自主的探究影子形成的條件。
3.今天我們就研究一下光和影。(板書)
(二)影子產生的條件
1.剛剛大家都玩了影子游戲,現(xiàn)在大家思考一下怎樣才能看到自己的影子?影子產生的條件是什么?
2.談論研究之后,開始匯報
預設:學生往往忽視“屏”這個條件,在實際操作、討論、交流的基礎上,學生知道影子的產生不僅需要陽光、擋光物體,還需要屏等,學生回答影子產生條件的時候或許用詞會很隨意,要抓住類似詞語在副板書處進行規(guī)范,使學生明確他們所說的紙、墻壁、桌面、地面都屬于屏,手等遮擋光線的物體都屬于遮擋物,光和手電筒的辨析也要有力的指出,并以此為契機提出手電筒等物體的名字稱為光源。
小結:影子產生的條件:屏、遮擋物、光。(板書)
(三)“光源”的教學
1.像手電筒這樣的物體叫光源,那么,什么是光源呢?出示ppt給出光源的概念,
2.引導學生進行分類,自己發(fā)光和反射其他物體的光
3.光源:像電燈這樣可以自己發(fā)光的物體叫做光源
4.學生交流有哪些光源
預設:學生普遍知道月亮是反射太陽的光芒而本身并不發(fā)光,沒有點燃的蠟燭不是正在發(fā)光可以排除。
設計意圖:科學概念的確立是容不得馬虎的,必須字斟句酌,讓學生對概念的理解上有明確的辨識度。
(四)影子的特點(略)
(五)板書設計
板書的設計就是鳳毛麟角的整合,思維導圖的呈現(xiàn),讓思維更加外顯化,深入的學習品質就是這樣養(yǎng)成的。
四、分析引導,使思維鍛煉深化
這種引導體現(xiàn)在兩端,一端是探究之前,利用已知的前概念去分析現(xiàn)象背后的原因,一段時間探究之后,引導學生在明確規(guī)律之后用規(guī)律去分析日?,F(xiàn)象,并且應用規(guī)律去創(chuàng)造創(chuàng)新展望未來。
在教科版五年級上冊《我們的小纜車》教學設計如下:
導入:
(一)認識纜車(略)
(設計思路:學生一定的經驗基礎,就是他學習的基礎。纜車這種交通工具在人們日常生活中很少見到,學生對此非常陌生。由于學生對纜車的感性認識很少,重點分析纜車——利用纜繩的拉力拉動車。)
(二)利用重力安裝一個小纜車
1、要研究小纜車,就讓我們先學著安裝一輛小纜車,并在安裝的過程中,注意書本上的3個問題。
(設計思路:很多課上我們都忽略掉了教科書的用途,其實細細品味,教材的每一句話,每一個問題都有它存在的必要性,本環(huán)節(jié)通過讓學生照著安裝一個小纜車,不是機械的安裝而是帶著思考去安裝小纜車的。)
2、同學們,你們在安裝的過程中有沒有遇到什么問題?
在制作的過程中,有的小組的小車跑偏了,那我們怎樣使小車沿著一定的方向前進,不跑偏呢?
3、現(xiàn)在我們桌上的小車會動起來嗎?那怎么辦呢?
4、最少需要用多少個墊圈才能讓小車運動起來???
5、那就趕緊讓我們動手試試吧!完成之后請把你的實驗結果記錄在表格的第一行。
6、同學們剛才你們用了多少墊圈才能使小車運動起來?。?/p>
7、那你們知道墊圈是怎樣使小纜車運動起來的嗎?
8、是的(掂墊圈),墊圈是有重量的,這個重量會產生一個向下的力,正是這個力,通過細繩拉動了小車。
那像墊圈這樣由于自身的重量所產生的一個向下的力,我們稱之為重力。
(設計思路:重力這一科學概念的理解和掌握是教學目標之一,教師讓學生在充分體驗的基礎上逐步建立重力這個科學概念。)
9、可墊圈一加多,小車就沖下了桌子。這可怎么辦是好?你們有辦法讓小車不掉下桌子嗎?
(三)研究拉力大小與小車運動關系
1、我們已經知道通過一定的拉力可以讓小車運動起來,那么大小不同的拉力怎樣影響小車的運動,會對小車產生一個怎樣的影響呢?
2、這些僅僅是我們的猜測,如何用實驗來驗證呢?
我們可以用墊圈的個數(shù)來表示拉力的大小,用秒表計時來觀察小車運動的快慢。
3、在這個實驗中什么條件是不變的?
4、那實驗中改變的是什么?
墊圈的個數(shù)怎么變化?
我們一般以倍數(shù)的關系增加墊圈,這樣更加容易測量。比如加2、4、8個墊圈。
5、那在每次加墊圈的時候,你們覺得要測量幾次?。?次行不行?
(設計思路:因為事先考慮周到,減少實驗的盲目性,學生目標明確,注意力集中,實驗效果好。)
6、接下來就讓我們2人一組,一個同學擺放車子,一個同學按秒表,測量后要及時記錄所用的時間!
(設計思路:讓小組同學自行分工,可以培養(yǎng)學生的合作、協(xié)調能力和自我解決問題的能力。小組討論問題,可以充分發(fā)揮各組員的智慧,培養(yǎng)學生的表達、交流的能力。)
7、哪個小組愿意上臺展示下你們的實驗結果?
8、現(xiàn)在你們知道拉力的變化會對小車的運動速度產生影響嗎?會,產生怎樣的影響???
是的,拉力越大,小車運動的速度越快。
9、那是不是有了拉力小車就會運動???
那你們小組剛才加了多少個墊圈才讓小車動起來的啊?如果加一個墊圈或者不加墊圈,小車會運動嗎?
要讓我們的小纜車動起來,一定要達到一定程度的拉力才行啊。
(設計意圖:小車的運動,除了和拉力大小有關,還和摩擦力等因素有關,通過教師的質疑,激發(fā)學生繼續(xù)探究《運動與力》的興趣。在本單元的第五課,學生就要研究“運動與摩擦力”的關系。一節(jié)課以問題開始,同樣也以新的問題結束,讓學生帶著新的問題中走出課堂,引導學生進行課外的自主學習。)
總之,讓思維在理性的制約中徒步前行,沒有導航沒有意義,教師要做燈塔引導思維的方向,各種思維的方式有孩子們自己創(chuàng)造,每一次思考都是能量在賽跑,綻放獨特的美。
參考文獻:
[1]孫媛媛. 淺析小學數(shù)學教學中如何提升學生的思維品質[J]. 數(shù)碼設計(上), 2019, 000(006):71.
[2]王琳. 淺談學生思維品質的提高[J]. 新東方英語?中學生, 2019, 000(002):188.
[3]羅小剛. 淺談小學生思維品質的訓練策略[J]. 考試周刊, 2019, 000(007):28.
[4]謝琴. 提問——培養(yǎng)學生思維品質的好方法[J]. 語數(shù)外學習:數(shù)學教育, 2019, 000(012):P.68-68.
蘇州科技城實驗小學校 江蘇 蘇州 215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