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金濤
摘要:葉圣陶先生說:“學語文,就是學做人。學好語文,就是學做好人?!币虼苏Z文教學不只是傳授學生們語文知識,培養(yǎng)語文素養(yǎng),還要對學生進行道德品質(zhì)的教育。筆者結(jié)合自身教學工作,認為應(yīng)該在教學中充分挖掘文本,找準切入點,即從教學重難點處、文本的矛盾點處、文本的留白處、文本的最美處切入,實現(xiàn)立德樹人的目標。
關(guān)鍵詞:語文教學? 立德樹人? 德育
韓愈在《師說》中這樣定義教師:“師者,所以傳道授業(yè)解惑也。”他把“傳道”放在首位。習近平總書記在北京大學師生座談會上明確指出:“人才培養(yǎng)一定是育人和育才相統(tǒng)一的過程,育人是本。人無德不立,育人的根本在于立德?!边@是對韓愈那句話的深刻詮釋,更是對廣大教師們的明確要求。
小學階段正是孩子們打牢根基、樹立“道心”的關(guān)鍵時期,所以小學語文教師,更要把立德樹人定為語文教學的首要目標。
為了這一目標的實現(xiàn),教師應(yīng)該在教學中把立德樹人的理念像春雨般灑向孩子們的心田,在引領(lǐng)學生涵泳文字、品悟文本中自然生成。這就要求教師在教學中找準以下幾個切入點:
一、于教學重難點處切入,滲透家國情懷
小學語文教材中的每一篇文章都蘊藏著豐富的德育內(nèi)容。作為一名語文老師,應(yīng)該有意識地挖掘文本中的德育內(nèi)涵,尤其要從教學重難點處入手,滲透家國情懷的教育。例如教學《晏子使楚》一文,我在備課時確立的重難點是“弄懂楚王為什么不敢不尊重晏子了”。教學中,學生通過學習,一致認為是晏子的能言善辯、機智勇敢贏得了楚王的尊重。我適時拋出問題:為什么《狼和小羊》故事中的小羊有禮有節(jié)地反駁卻仍被狼吃掉了?學生們恍然大悟:弱者會被強者欺負。他們也明白了晏子能贏得楚王的尊重,是因為晏子的身后有同樣強大的齊國,是強大的國家實力,讓他有了底氣,有了尊嚴。抓住這樣的切入點,我又出示1919年中國參加巴黎和會的相關(guān)資料和1997年7月1日中國政府恢復對香港行使主權(quán)的視頻資料,讓學生們閱讀和觀看。1919年中國代表團里的著名外交家顧維鈞在此次大會上的演說生動簡練,句句在理,論證嚴密,但絲毫不能挽回山東青島被瓜分的命運。然而七十多年后,1997年7月1日,我國成功對香港恢復行使主權(quán)。通過這些資料的補充,不僅突破了《晏子使楚》一文的重難點,同時也讓學生深刻地認識到:國富則民強,個人與國家息息相關(guān),國民必須自強,有擔當。抓住文本的重點,補充資料,拓展思維,引申思考,既注重了語文教學的廣度與深度,又于無形之中浸潤著家國情懷,讓孩子們增強強國意識、民族情懷和愛國熱情。
二、于文本的矛盾點處切入,點化人格之美
“矛盾點”的設(shè)計是文學作品中普遍使用的創(chuàng)作手法,尤其在表現(xiàn)人物品質(zhì)、表達文章中心方面,有著突出的效果。語文教材中的文本也是如此。教師要善于從文本的矛盾點處切入,實現(xiàn)立德樹人的目標。在教學《跨越百年的美麗》時,我引導學生找出文中描寫居里夫人外貌神態(tài)的語句,孩子們從“端莊美麗”“略顯疲倦”“淡薄”“眼花耳聾”等描寫中發(fā)現(xiàn)了矛盾之處:為什么居里夫人在巨大的榮譽面前如此“淡薄"?為什么把珍貴的諾貝爾獎?wù)陆o孩子當玩具?居里夫人美在哪里?孩子們從文本和補充的閱讀鏈接中找到了答案:居里夫人潛心于科學研究,淡泊名利,這樣的描寫真實地體現(xiàn)了她的人格之美——對科學執(zhí)著追求的美,為科學獻身的美,淡泊名利的美!抓住這個矛盾點,我又適時地出示我國當代“布鞋院士”李小文的資料,讓學生從李小文院士消瘦的外表、樸素的衣著與他在科研領(lǐng)域的偉大貢獻的強烈對比中受到震撼,從這些人物身上受到人格之美的點化——獻身科學,專注工作,淡泊名利。
三、于文本留白處切入,培養(yǎng)意志品質(zhì)
語文課本中許多文章和中國畫一樣講究留白,給讀者豐富自由的想象空間,從而使其產(chǎn)生審美的愉悅,同時也為師者提供立德樹人的契機。在《關(guān)尹子教射》一文中,“退而習之。三年,又以報關(guān)尹子”一句就是文本的留白之處。要知道三年背后凝聚著列子多少的努力和汗水呀!面對此處的留白,老師應(yīng)該引導學生聯(lián)系上下文和生活經(jīng)驗去品悟。我讓學生展開想象:這三年之中,列子是如何“退而習之”的?學生們興致勃勃,連班上最怕寫作文的學生也思如泉涌,說列子如何冬練三九、夏練三伏,如何練臂力、練眼力。當我問他為什么說得這么好時,他說:“我的跆拳道教練就是這么要求我的。只有苦練才能成功。”說得太好了!同學們用掌聲給予他鼓勵,同時也傳遞出同學們內(nèi)心對這句話的認同。在教學《地震中的父與子》一文時,課文對“父親”的描寫極為細致生動,充分體現(xiàn)了父親對兒子的愛,突出了“父親”的了不起,但對“兒子”的描寫卻極少,而這正是文本的留白處。于是我讓學生想象一下文中的“兒子”阿曼達在廢墟下是怎樣度過這漫長的38小時的。同學們積極發(fā)言,想象著阿曼達的堅強、樂觀和對他人的關(guān)愛,從而認識到阿曼達的了不起。言為心聲,這樣的練習不僅填補了文本的留白處,讓他們在想象中加深對文本的感悟,陶冶情操,也填補了孩子們意志品質(zhì)上的空白——優(yōu)秀的意志品質(zhì)已經(jīng)投射到他們心靈的底片上。
四、于文本最美處切入,滋養(yǎng)高貴的心靈
《義務(wù)教育語文課程標準》指出:“語文課程應(yīng)重視學生的品德修養(yǎng)和審美情趣,使他們形成良好的個性和健全的人格,促進德智體美的和諧發(fā)展?!睘榱寺鋵嵳Z文課標中的德育、美育目標,我認為老師要善于引導學生從文本的最美處切入,讓美滋養(yǎng)出高貴的心靈。在教學《丑小鴨》一文時,同學們帶著對丑小鴨的同情與喜愛齊讀最后一段。從他們的朗讀中,我知道孩子們感悟到了童話故事之美。但是作為一名老師,更應(yīng)該思考如何利用經(jīng)典文字之美為學生的生命奠基,為學生的未來著色?;谶@些思考,我認為不到500字的故事梗概式的課文不足以達到這一目標。于是我出示7000多字的原文讀給他們聽,使其從原文中認識丑小鴨的出生和成長。再與課文對比,讓他們說說這則童話中最觸動自己的地方。有的同學說:“丑小鴨受了很多苦,它很堅強?!庇械耐瑢W說:“丑小鴨從小就有夢想,再苦都沒有放棄。”還有的說:“它成了美麗的天鵝后,一點也不驕傲。”通過對比學習,學生們認識到丑小鴨的“丑”只是世俗的審美標準,丑小鴨的美,在于心靈的高貴!是的,丑小鴨的這種“逆境中堅忍,成功時謙卑”正是這篇世界著名童話傳遞出的美德內(nèi)涵,讓學生明白真正的高貴,應(yīng)該是心靈上的高貴。我深信:擁有這樣高貴的心靈,每個孩子都會從“丑小鴨”變成“白天鵝”!
北京大學博士生導師錢理群先生認為,中小學語文教育是為人打精神底子的。的確,語文教學尤其要與立德樹人緊密聯(lián)系,小學語文教師必須具有敏銳的眼光,豐富的德育智慧,找準育人的切入點,把立德樹人當作教育的首要任務(wù),抓住時機觸發(fā)孩子們向善向美之心,為他們的精神世界點亮燈塔,幫助他們實現(xiàn)惠及終身的成長。
參考文獻:
[1]杜草甬.葉圣陶論語文教育[M].鄭州:河南教育出版社,1986.
[2]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義務(wù)教育語文課程標準[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2.
[3]錢理群.我理想中的中小學教育和中小學教師[C]//我的教師夢——錢理群教育講演錄.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8.
[4]洪云.小學語文教學中的德育取向與實現(xiàn)路徑[J].教育科學,201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