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法是一門以漢字為載體的造型藝術,它富有形式美,同時可以表達人的性格和情趣,展現(xiàn)精神與氣象。學習漢字與書法的文化可以陶養(yǎng)品德、培育心性,推動人走向健康與高尚。書法在這方面的功用應該受到廣大書法教育工作者們的重視。
在書法課上,單純依靠講知識、講道理陶養(yǎng)學生品德、培育學生心性未免過于枯燥與形式化,效果不見得好。那么,如何生動而具有實效地實現(xiàn)陶養(yǎng)品德、培育心性的目的呢?筆者在“‘仁字的書寫”一課的教學設計中進行了嘗試。
“仁”字有四筆,由一個短撇、一個豎畫和兩個橫畫組成,其毛筆書寫難度適宜于學習過相關基本筆畫的學生。
“仁”在《顏勤禮碑》里出現(xiàn)7次,組成的詞語有“依仁服義”“仁孝”“仁厚”“仁和”“仁順”和“積德累仁”,其中“仁孝”出現(xiàn)2次。《顏勤禮碑》是顏真卿為他的曾祖父顏勤禮撰文并書寫的神道碑,碑文記述了顏氏先輩的功德與業(yè)績。這些帶有“仁”字的詞語是顏真卿用來褒獎、贊譽他的先輩的。“仁”作為一種價值觀念與道德準則在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孔子視“仁”為人的最高道德行為標準。
“‘仁的書寫”一課以《顏勤禮碑》的“仁”字為學習范本,旨在幫助學生在探究“仁”字形式美(結構美與筆畫的變化之美)的基礎上引導學生進行“仁”字書寫實踐并體悟“仁”字的文化與情感內涵,鼓勵學生做一個有仁愛之心的人。因此,它是一節(jié)面向三年級學生設計的書法與德育相融合的毛筆書寫實踐類課程。
豐子愷有一幅題為《仁且智》的漫畫,描繪了一只小牛犢將屠夫的刀具掩埋,從而拯救了它的母親的故事。母子親情是每位兒童深刻體驗過的情感,兒童又是天生喜愛聽故事的。上課初始,老師出示《仁且智》的漫畫,親切地講述這個故事。學生們立刻就提起了興致,注意力被漫畫與故事吸引住了!當老師提出“小牛犢為什么要救它的媽媽”“小牛犢對它的媽媽有著什么樣的感情”這兩個問題時,很多學生舉手搶答,并且有同學準確地說出“因為小牛犢不想它的媽媽死去”“因為小牛犢愛它的媽媽”這樣的答案。教師告訴學生這幅漫畫的名字就叫《仁且智》,“智”是智慧,接著詢問學生“仁”是什么意思并在黑板書寫課題“仁”。有學生反應很迅速,說出了“仁”就是愛的意思。
借用生動的漫畫形式和故事語言,以美好的母子親情之愛為例闡釋“仁”字,貼近學生的真實情感與現(xiàn)實生活,易于觸動學生的心靈,給學生留下深刻、彌久的印象。繼而教師再簡要介紹孔子“仁”的思想——“愛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時,學生就比較容易接受了。
接下來是本節(jié)課的重點環(huán)節(jié)——“仁”字的書寫研習。將只有四筆的“仁”字作為“一字一課”的主題,帶領學生分析它的形式美,分析的層次很重要。三年級的學習重點是筆畫,學生剛剛學習了部分基本筆畫的寫法,尚未系統(tǒng)地接受結構訓練。因此,本課在分析“仁”字的形式美時要兼顧結構與筆畫,并將筆畫分析的側重點放在幫助學生發(fā)現(xiàn)、體會、表現(xiàn)筆畫在字中的變化之美。
首先,教師出示“仁”字的各種字體,從字的構成上追溯“仁”的意義。這個環(huán)節(jié)只需要學生傾聽思考。接著,教師帶領學生從整體到局部分析“仁”字的結構,依次提出了如下三個問題,請學生作答:
問題1:“仁”字左右兩部件的位置關系如何?
答案:左窄右寬,左高右低,左右穿插。
問題2:長橫向哪個方向移動形成了穿插關系?
答案:長橫向左移動形成了左右穿插的關系。
問題3:請你仔細觀察,并說一說筆畫之間的位置關系。
答案:豎畫起于撇中點,短橫起于撇與豎的交點,長橫起于豎的中間左右。
在教師的引導下,學生比較輕松地給出了這三個問題的正確答案。
教師請學生試著臨摹兩個“仁”字。隨后,展示一名學生的試寫作業(yè),將作業(yè)與范字放在一起進行對比,請其他學生進行評價。學生在評價時會涉及到剛剛分析過的結構要點,也會涉及到筆畫的細節(jié)。比如,字帖中豎是向左彎曲的,同學寫直了;撇是直的,同學寫彎曲了……此時,教師再出示三個有關筆畫細節(jié)變化的問題,幫助學生對觀察到的信息進行梳理。
問題1:撇與豎的曲直是怎樣的?
問題2:兩橫的起筆形態(tài)有什么不同?
問題3:請給筆畫的粗細排排序。
其中,問題1與問題3,學生在評價時已經(jīng)提到,不再重復。教師針對問題2再次進行引導,最終得出“撇畫平直,豎畫彎曲;短橫方起,長橫尖起;撇最粗,兩橫其次,豎最細”的完整描述。此時,教師在黑板上雙鉤“仁”字,邊講解邊標注筆畫書寫時的筆鋒狀態(tài)變化圖。
教師在分析結構后引導學生試寫,讓學生通過試寫與對比評價去發(fā)現(xiàn)筆畫的細節(jié)變化。學生觀察到變化容易,用毛筆書寫出變化卻很難。他們對毛筆的性能、筆畫的書寫技法尚不能較熟練地掌握,很難從教師的一次書寫示范中捕捉到毛筆運行中的狀態(tài)變化。這里通過在黑板上描畫筆鋒狀態(tài)變化圖的方式,幫助學生在頭腦中形成較清晰的筆畫書寫方法。
三年級的學生年齡小,接觸毛筆書寫時間短,下面的書寫實踐練習,教師為學生安排的是從雙鉤到單鉤,再到對臨的臨摹方式,循序漸進,逐步加深學生對結構、筆畫形態(tài)、用筆方法的認識與理解,有效地降低書寫難度。
書寫實踐與評價環(huán)節(jié)過后,教師出示《元懷墓志》《董美人墓志》《九成宮醴泉銘》《顏勤禮碑》中的“仁”字,請學生從外形和細節(jié)上說出不同。這里,學生可以從上個環(huán)節(jié)教師引導觀察的角度去對比,找出各個“仁”字很多細小的差異。
想要保護、延續(xù)學生對書法學習的興趣,就需要不斷為他們補充新的學習素材,幫助他們感知更豐富的形式美,增廣見聞,激發(fā)審美意識,提升審美品味,感受書法學習的樂趣與成就感。
下一個環(huán)節(jié),教師出示《顏勤禮碑》中的6個“仁”字詞語的原拓圖片,向學生說明《顏勤禮碑》的由來,以及這6個詞語在碑文中的用處。接著拿出6種“仁”字集字作品紙,給每位學生發(fā)一張。學生各自完成集字作品,依據(jù)個人意愿將作品放置在黑板上展示將大概四分之三的學生作品展示在了黑板上。
由于學生年齡較小,學習書法時間尚短,教師可將作品設計為填字形式,將《顏勤禮碑》里的6個詞語復制下來,去掉“仁”字,放在米字格中做成填字作品。作品共6種,每位同學拿到的作品紙不盡相同,但任務難度一致,都是在米字格中填寫一個“仁”字。
設計完成一幅集字作品是書法課常用的教學手段,它的好處在于可以充分激發(fā)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本課這個環(huán)節(jié)設計的巧妙之處,主要在于學生所完成作品的詞語片段全部摘自原帖。將“仁”字的研習從書寫到文辭(字意)雙雙回歸到原碑帖,借機與學生介紹《顏勤禮碑》的由來,使本節(jié)課“仁”字的研習有根可尋。對這些“仁”字詞語的研讀與填寫,也會增進學生對“仁”字內涵的理解,對《顏勤禮碑》文辭以及書法價值的感悟。
課程結尾,教師再次出示《仁且智》這幅漫畫,為學生介紹這幅漫畫選自豐子愷的《護生畫集》,以及《護生畫集》的誕生與命名的緣由。此環(huán)節(jié)將學生對“仁”字的理解由“愛”自己的親人升華到“守護生命”,也就是孔子所說的“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愛的寬度由愛自己、愛親人擴展到愛他人、愛生命。最后,教師對學生提出期許,希望他們能夠成為一個有仁愛之心的人。
本課程設計采用多種藝術形式與教學策略,首尾呼應,層層遞進。從豐子愷《仁且智》漫畫里的母子親情之愛,到孔子對“仁”的闡釋,再到顏真卿在《顏勤禮碑》中用“仁”字贊譽他的先輩,最后回到豐子愷漫畫集《護生畫集》,使學生對“仁”字內涵的感悟與理解一次次得到深化。實現(xiàn)了書法課程陶養(yǎng)學生品德、培育學生心性,參與塑造學生美好人格的預期目標,是一次具有現(xiàn)實意義的課程探索。
蔡元培先生說:“人人都有感情,而并非都有偉大而高尚的行為,這由于感情推動力的薄弱。要轉弱而為強,轉薄而為厚,有待于陶養(yǎng)。陶養(yǎng)的工具,為美的對象,陶養(yǎng)的作用,叫作美育?!?歷史上流傳下來的書法經(jīng)典作品以及相關文化都是美的對象,陶養(yǎng)感情的工具,有挖掘出來作為書法課堂上美育素材的可能。如將之與其他領域的美學元素相融合,其美育的效用與深度不可小覷?!啊首值臅鴮憽币徽n的教學就是將書法美的素材與品德美的素材、漫畫美的素材相融合呈現(xiàn)給學生,收到了良好的效果。書法教育工作者們如能在日常教學中多做此類嘗試,定然會對學生品德的提升、人格的完善,乃至人生幸福的形成助力。
齊毅/北京市第五中學分校附屬方家胡同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