忍冬
魏國秋,國家級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項目(天津風箏魏制作技藝)代表性傳承人,天津市工藝美術(shù)大師,中國藝術(shù)研究院民間創(chuàng)作研究員,曾獲聯(lián)合國教科文組織授予的“民間工藝美術(shù)家”稱號。1961生于天津“風箏魏”世家,從事風箏技藝50余年,系統(tǒng)地繼承了“風箏魏”的制作技術(shù),并進一步提高創(chuàng)新。其制作的風箏最大可達千米,形象生動;微型風箏又可把玩于掌上,栩栩如生。攜帶作品先后出訪過美國、德國、澳大利亞等國,參加過各類文化和經(jīng)濟展覽,多件作品被博物館收藏。
制作風箏是魏國秋一生專注做的一件事。緣由自有其對風箏的興趣與熱愛,也有他從長輩手中承接的延續(xù)『風箏魏』的責任與擔當。傳承,是一種前赴后繼的使命,也是一份炙熱不倦的精益求精。
風箏的歷史在一眾傳統(tǒng)工藝中可數(shù)悠久。2000多年前,墨翟以木頭制成飛鳥,即為風箏最早的起源;其后公輸般以竹子替代木頭;東漢造紙術(shù)改進后又以紙相代,成為后人熟知的紙鳶。從最初用于軍事上傳遞信息,到唐宋以后日益成為人們喜愛的休閑娛樂活動,風箏的扎制和裝飾有了很大發(fā)展,制作風箏逐漸成為一項專門的手工藝門類。明清時期,各地風箏在大小、造型、制作、裝飾、放飛等環(huán)節(jié)上產(chǎn)生了巨大進步,并逐漸形成不同的地域特色。到如今,濰坊、天津、北京、南通已成為風箏的四大產(chǎn)地。而其中,提起天津風箏,最有名的就要數(shù)傳承百年的“風箏魏”。
百年傳承“風箏魏”
魏國秋開辦的工作室坐落在天津著名的鼓樓街道。曾經(jīng),他的曾叔祖魏元泰就是在這條街上創(chuàng)辦了“長清齋扎彩鋪”,以制作風箏聞名津門,自此誕生了“風箏魏”這一名號。其制作的10丈(約33.3米)長的蜈蚣風箏,開創(chuàng)了串式風箏的先河。1915年,他的11件作品被當時的北洋政府農(nóng)商部選送美國舊金山,參加在那里舉辦的首屆巴拿馬太平洋萬國博覽會,榮獲了金牌獎?wù)潞酮劆?。第一次,風箏在國際舞臺上嶄露頭角。
其后,代代相承,第二代魏慎行,第三代魏永昌、魏永珍,“風箏魏”在幾代傳承人手中走過坎坷百年,到了魏國秋已是第四代,而今“風箏魏”的風箏已有千余個品種。
出生并成長于風箏世家,魏國秋對風箏制作技藝耳濡目染,從小對風箏就抱有一種特殊的情感?!靶r候家里沒什么玩具,我做出的風箏就是我的玩具。”從小喜歡畫畫的他在父親的指導(dǎo)下,從瓦塊風箏學著做起,各種圖案、造型的風箏被他放飛天空,這讓他頗受鼓舞。雖然經(jīng)常割到手,但魏國秋從不在意,一心只琢磨怎么把風箏做輕,繪畫做美,讓風箏飛得更高。在不斷地學習和研究下,他的風箏制作技藝逐漸精進,陸續(xù)斬獲全國風箏大賽的獎項。
風箏結(jié)構(gòu)看似簡單,實則要制作一件適合放飛的風箏十分講究,需要經(jīng)過創(chuàng)意、設(shè)計、選料、扎架、彩繪、裱糊、總裝、試飛等眾多流程。與濰坊、北京等地區(qū)的風箏相比,以“風箏魏”為代表的天津風箏,極具特色地采用打眼扣榫的方法制作骨架。據(jù)魏國秋介紹,骨架通常選用生長于福建和四川地區(qū)2年至5年的毛竹,這樣的竹子纖維密度大,韌性好。然后經(jīng)過自然陰干,再歷經(jīng)火烤、削平等工序,進行彎制定型。其后以榫卯結(jié)構(gòu)進行連接,不用一針一線、一釘一鉚,無論多大的風箏都可以自由拆散折疊,方便攜帶和收藏。制好骨架后,便需要對風箏進行裝飾,風箏面多采用無紡布或綢面,在其上作畫與宣紙不同,墨跡容易暈染,對線條和色彩不好把握。魏國秋借鑒傳統(tǒng)繪畫手法,采用退暈法和動線勾線法,所繪圖案線條簡練,色彩豐富,造型逼真,一線一角都十分細膩,動可以放飛,靜可以觀賞。“每一只做好的風箏都像是我自己的孩子,每次賣出去后總感覺失去了什么?!蔽簢飳ψ约旱淖髌肥终湟?。
讓風箏翱翔于世界各地
與家中長輩一樣,魏國秋也一直致力于將風箏這門中國的傳統(tǒng)手工藝傳播到世界各地?!拔蚁群笞咴L過30多個國家,在外國人眼中,我們的風箏可折疊又輕便,在空中飛行軌跡平穩(wěn),對他們平時娛樂或工業(yè)制作都很有啟發(fā)?!蔽簢镎J為,民族的就是世界的,不僅要在國內(nèi)將這種純手工技術(shù)傳承下去,而且要積極地向外傳播,向世界友人展示中國精巧的風箏制作技藝和悠久的風箏文化。
在美國迪士尼樂園,兩名攝影記者負責拍攝魏國秋制作風箏的過程,這打破了以往他們認為這些風箏是由機器制作的錯誤印象。驚嘆于魏國秋制作工藝的精湛和所制風箏的栩栩如生,他們當即決定買下這些風箏。在北京慕田峪長城腳下,魏國秋受邀參加與法國航空公司的聯(lián)歡活動。起初,會場上的外國人沉浸于品酒聊天,對魏國秋和其風箏并不關(guān)注。魏國秋默默地在一旁拿出3米的大鷹風箏開始放飛,奇跡乍現(xiàn),山中一些野生的鳥竟被吸引而來,開始圍繞風箏飛翔。奇異的場景頓時吸引了許多外國人的注意,法航的老板表示要買下這只風箏,魏國秋帶去的其他作品也迅速被搶購一空。
這兩件小事讓魏國秋至今難忘。這是“風箏魏”又一次在國際上獲得認可,得到外國友人的喜愛?!敖┠?,外國朋友來買風箏、學做風箏的越來越多。我記得有位英國來的女士,特意來中國旅游,到我的店里學著親手做了個風箏,作為送給自己的生日禮物?!蔽簢锔锌卣f道。特別是最近通過網(wǎng)絡(luò)渠道的宣傳,許多國內(nèi)外的風箏迷慕名前來,有買走收藏的,有拿去送禮的,有放在房間作為裝飾的……這些情景讓魏國秋對自己所從事的事業(yè)更多了份榮譽感,每當有機會向外國友人宣傳中國文化時,他的心里都特別自豪。
傳承是使命也是擔當
“‘好風憑借力,送我上青云,我們做每一只風箏都必須做到橫平豎直,跟做人一樣,行得正走得端,才能把風箏做好。這一生,我們只做一件事?!边@是魏國秋從家中長輩處學到的道理。從小祖父就告訴他,風箏制作技藝是魏家的傳家寶,一定要好好地傳承下去,將它發(fā)揚光大。他始終謹記著祖父的話,堅守著“風箏魏”老字號的傳承,這不只是技藝的承遞,也是對家族精神的堅守。魏國秋并沒有把過多精力放在擴大經(jīng)營上,而是腳踏實地地做好自己的事。求精、求純,在他看來才是“風箏魏”發(fā)展的根本。
對于風箏,魏國秋始終堅持精工細作,一絲不茍,在繼承傳統(tǒng)之余也不乏創(chuàng)新?!皠?chuàng)新是‘風箏魏的生命”,自魏元泰起,“風箏魏”正是憑借做工精細和不斷迭新才承續(xù)至今。福字、壽字型風箏,9只大雁串聯(lián)到一起的“九九歸一”,用絲絹制成、獻禮祖國百年華誕的“百鳥朝鳳”,游戲里的機械鳥,具有室內(nèi)健身功能的鷹形風箏……最大的千米巨龍,最小的直徑僅幾厘米的蜻蜓風箏,魏國秋都勇于嘗試,大膽挑戰(zhàn)。
目前,魏國秋開辦的工作室除了面向大眾的風箏定制銷售,還針對技藝傳承,開展了面向兒童的手工課程?!昂⒆觽兒闷骘L箏是怎么飛起來的,傳統(tǒng)風箏是怎么制作的,為什么會有彎兒,用的材料是什么,等等,我特別樂意一一介紹給他們?!蔽簢锾寡缘?。與此同時,他也會不定期地到小學、中學、大學、社區(qū)等處講解風箏制作技藝,多方面地傳播和發(fā)揚我國的傳統(tǒng)工藝。
讓魏國秋感到高興的是,他的兒子魏博文大學畢業(yè)后,也跟著他從事風箏工作。魏博文不僅跟著父親一起制作風箏,還身兼財務(wù)、策劃、經(jīng)營、司機等數(shù)職??吹礁赣H對風箏的由衷熱愛,以及風箏在中外文化交流中所起到的作用,魏博文感動地表示愿意接過“風箏魏”的榮光和責任,將家族手藝傳承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