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省翼城縣西閆(閻)鎮(zhèn)曹公村是一座國家級歷史文化名村,該村的四圣宮則是國家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以同時供奉『堯舜禹湯』四位先王而名著于世,其內還遺留一座標有明確紀年的元代舞樓,為研究元雜劇提供了可靠的實物印證。
距山西省臨汾市翼城縣路程約75里,位于翼城、沁水兩縣交界處的西閆(閻)鎮(zhèn)曹公村是一個典型的山區(qū)小村落。村子雖小,名氣卻很大。該村于2019年1月入選第七批中國歷史文化名村。除了大量的明清時期古宅院,曹公村最負盛名的要數位于該村北入口處的四圣宮。
四圣宮是一座道觀,由三座并列的一進院落組成。道觀坐北向南,由西向東分別為道院、四圣宮院、關帝廟院。全院共有大小建筑24處,碑刻、經幢、影壁等31座(通)。2006年5月25日,四圣宮被國務院核定并公布為國家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據四圣宮內《重修堯舜禹湯之廟記》碑記載,四圣宮創(chuàng)建于元至正年間(1341—1368年),并曾于明嘉靖三十八年(1559年)、清乾隆十七年(1752年)重修,清嘉慶十五年(1810年)添建關帝廟院,民國七年(1918年)、1999年分別進行了局部修葺。2005年,翼城文物部門委托專業(yè)古建修繕單位對四圣宮進行了大修?,F存主體建筑中,大殿和舞樓為元代建筑,其它為清代建筑。
道教建筑
四圣宮的山門位于其西南角,坐東向西,為一層三門式殿閣建筑,面闊三間(長10.1米),進深四椽(寬6.86米),通高7.65米,單檐懸山頂。頂部的正脊使用了名貴的琉璃雕花筒子,正脊的中央樹立有寶瓶,左右兩側分別是琉璃獅、象。大門南北兩側的影壁上分別雕刻有青龍和白虎,作為鎮(zhèn)觀神獸,雕工古樸,花紋精美。
進入山門,便可見一道整齊的長廊,長廊的盡頭為一座長方形的琉璃影壁。據村中老者講述,影壁原本為琉璃壁畫,內容為《姜太公渭水垂釣圖》,可惜于動蕩年代被毀。長廊位于四圣宮的最南側,坐南向北,共有十二間(長30.96米),進深二椽(寬3.25米),單檐硬山頂,通高 5.375米,為清代建筑。
長廊的北側即為道院、四圣宮院、關帝廟院等三個連為一體的院落:東面為宮觀主持住宿修行的道院,中間為供奉“堯舜禹湯”四圣的中院,西面為清代續(xù)建的關帝院。
四圣宮規(guī)模較大,布局靈活,采用三條軸線,以院落的方式組織建筑布局,將山門放置在西南角處。中間軸線建筑高于左右兩條軸線上的建筑,反映出空間的主從關系和沿中軸線層層遞進的空間序列。三個院落布局完整,建筑宏偉,屬于典型的傳統(tǒng)道教建筑風格。
供奉四圣
四圣宮的一大出奇之處,在于這里同時供奉著堯、舜、禹、湯四位上古帝王。之所以要建廟祭祀四位先代帝王,主要是因為這四位先王和翼城都有淵源。
堯有德行,十五歲便受封唐侯,領地就在今天的翼城、曲沃、襄汾和浮山一帶。據明代嘉靖版縣志《翼乘》記載,里砦鎮(zhèn)的唐城就是堯帝作為諸侯的封邑,堯帝取代“帝摯”成為諸侯聯(lián)盟的大首領之后,遷都平陽(今襄汾陶寺)。
舜以“孝友”名聞諸侯,繼承堯帝職位之前,他一直躬耕于歷山。位于翼城、沁水和垣曲三縣交界處的歷山之上,與舜有關的地名與典故非常多,如舜王坪、舜王床、舜王谷等。此外,歷山還是上古歷法“二十四節(jié)氣”的誕生之地。
禹以治水名垂青史,為了治理水患,他曾“三過家門而不入”,公而忘私,被后世傳為佳話。大禹是夏王朝的始祖和開創(chuàng)者,他的兒子啟結束了禪讓制,開啟了“家天下”。據清光緒《翼城縣志》卷之二“星野”記載:翼,古晉地,號“參觜之次,大夏之墟”。翼城為夏朝的幾內領地,所以對于大禹的崇拜也比較盛行。
湯為商王朝的建立者,其在夏朝末年因夏桀暴虐起兵反夏。在討伐夏桀時,湯路經翼城,飲水甘泉,路居下亢。翼城現有甘泉村(原為鄉(xiāng)鎮(zhèn)),處中條山脈之中,地勢險要,為晉南通往晉東南的戰(zhàn)略要道,歷來皆為兵家必爭之地。
此外,古人崇尚“賢人政治”,將“堯之德、舜之孝、禹之功、湯之賢”并稱,故將四圣同時迎奉在一座廟宇之內。
元代舞樓
四圣宮的另外一個亮點,則是其廟內保存的元代舞樓。這座舞樓坐南向北,石砌臺基高約1.5米,面寬、進深各為一間,平面近方形,其面闊7.71米,進深7.21米,單檐歇山頂。臺前及兩側前部十分寬敞明亮,可供觀眾三面看戲,它的背面及兩側后部都筑有墻壁,臺上無前后場之分。
舞樓四角立角柱4根,兩側后半部分與背面墻內立撐柱4根,共有8根柱子支撐頂部載荷。四角柱之上設十字相交的替木,四面施大欄額結成井字形框架。普柏坊上施五鋪作出雙昂斗拱,形式粗狂。四面共施斗拱20朵,四角鋪作(斗拱的一種類型)各異,其上角梁疊構,概括起來說就是“斗拱繁華而粗獷,雀替柔美而輕靈”。
斗拱精密,多層的井口梁斜向交錯安裝,斗拱的承托與垂柱互相呼應。樓頂結架由8根大戧共同支撐中心雷公柱,從而形成一個造型龐大而又異常精巧的穹窿式斗八藻井,稱得上“玄玄乎雷公之柱,璨璨乎斗八藻井”,也是一大建筑奇觀!
兩山設平梁、叉手、侏儒柱承托脊榑,結成九脊式樓頂。樓頂舉折較平緩,飛檐挑出,翼角翚飛。正脊和垂脊采用名貴精致的琉璃雕花筒子脊,脊剎為琉璃寶瓶連珠,左右置琉璃獅、象,兩端各安放有一條琉璃龍,龍吻的尾部向上卷曲,氣勢雄偉,造型極佳。
尤其是該舞樓東北角柱的抱柱石上,工匠不僅在其上雕刻了各自的名字,也記載了舞樓的修筑時間—至正四年(1344年,為元順帝的年號)。這種于戲臺角柱抱柱石上記載舞樓誕生年代的建筑特征,在現今存世的8座元代舞樓中獨樹一幟。
簡言之,四圣宮內的元代舞樓,建筑粗獷豪邁,造型大方美觀,為元代建筑的佳作,對于研究中國戲曲發(fā)展史具有重要價值。
明代碑刻
四圣宮內保存有一通明代嘉靖年間的青石碑刻。碑為螭首,額題“重修四代明君廟記”。碑身高188厘米,寬84厘米,厚25厘米。
此碑文為楷書,陰陽兩面刻。碑陽首題“西閻曹公里重修堯舜禹湯之廟記”。正文18行,滿行56字,共1115字。碑陰鐫施財人姓名。侯九臣撰文,張鍲書丹,楊緯篆額,段刁、陳善刻。建碑日期為“大明嘉靖三十八年(1559年)歲次己未三月戊辰”。
因年代久遠,碑面有磨損,剝離較重,文字漫漶,解讀起來有一定困難。但是碑刻對于四圣宮的修建歷史、建廟初衷、集資情況、廟會盛況,尤其是戲曲演出都做了詳細的記載,內涵豐富。
從這通碑刻可以看出,四圣宮早在唐代就已創(chuàng)建。唐代官員狄仁杰曾奉命巡行天下,查毀“淫祀”。查到四圣宮時,因此處祭祀的是“堯舜禹湯”四位上古先王,故該處廟宇得以保留。
根據碑文記載,這座廟宇由曹公、堡子、上河、十河、核桃園五個村子的士紳官民一起集資重修,并且每年的迎神賽社也由五個村子輪流舉辦,進獻供品,請戲班子酬神唱戲,是為“春祈秋報,以百戲娛神”。可見,村民建立廟宇的初衷,除了深感先王德化,祭祀先王之外,還有祈求神靈庇護、風調雨順、五谷豐登之意。
至于具體的唱戲酬神,碑刻后半部分是這樣描述的:“音樂為之喧嘩,神馬為之縱橫,旗彩為之飛揚……既而底廟大賽三日,樂人動至百口,神筵輪以三甲,飯食樂錢依沠散而不違?!背獞虻膱雒鏌狒[壯觀。
寧靜的古村落,悠久的四圣宮,壯美的古戲臺,以及夕陽之下的那些古代碑刻,無不散發(fā)著傳統(tǒng)文化的光輝。與其說曹公村因為四圣宮而得名,或者說四圣宮因位于曹公村而得以保存下來,不如說二者相得益彰,互相成就。
石磊,供職于山西省翼城縣文化和旅游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