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曉鳳
摘 要 故事本身的多維意義空間讓課文主題教學難度增加,“大臣”形象的教育價值具有歧義性,原因在于故事語境與現(xiàn)實語境的差異,“大臣”形象本身的世俗文化人格。通過定向提問,超越思維設計引導學生正確理解文章主旨。
關鍵詞 大臣形象;教學價值;悖論
人教版初一課文《皇帝的新裝》(以下簡稱《新裝》)在主題教學方面頗有難度。在每年的教學中,幾乎每次都有學生質疑文中“大臣”形象的意義價值,有的學生甚至說,如果“我”是大臣,“我”就選擇明哲保身,不會站出來揭露真相。學生的這種生活化的價值選擇無疑對整個文章的教育價值產(chǎn)生影響,甚至是負面作用。如何引導學生正確理解“大臣”形象所包含的教育價值的歧義性,并超越這種兩難困境(是選擇揭露真相還是保全自己),是教學中需要解決的一個難點問題。
一、“大臣”形象的教學價值悖論性
選文的教育價值主要來自作品主題。作品主題和作品的教育價值是兩個問題,主題是作品本身所包含的意義內涵,往往是豐富多義的,有時需要深入理解和闡釋。而作品的教育價值,就是作品主題中與當代價值需求相呼應的意義內涵,它的意義范疇要小于作品的主題。有時,作品的主題范疇和教育價值取向是一致的,有時是偏離的,甚至是悖論、矛盾的。因此,作品教育價值的呈現(xiàn)需要老師來引導,需要老師從意蘊豐富的主題中選擇那些契合時代精神和學生精神建構的意義取向。
《新裝》本身就是一個主題內涵非常豐富的童話文本。童話這類文體故事內容看似簡單,實則往往將豐富的意義寄于故事之中,讓讀者通過故事本身去揣摩深藏的故事含意。有時童話故事會在文本層面提供一個明確的意義,但同時也存在潛在而隱晦的意義內涵,《新裝》就是如此。若從主體角度看,《新裝》揭示了人性的善惡與美丑問題;若從權力和主體的關系角度看,作品揭示了強權對人的異化與迫害問題;若從隱喻的角度看,它揭示了成人世界與兒童世界的對立和差異……故事本身所蘊含的豐富含意和多維意義空間讓《新裝》成為一個在主題教學方面很有難度的選文。
而“大臣”形象所包含的教育價值的歧義性給主題教學帶來更大的難度?!缎卵b》整個故事很容易產(chǎn)生“敢于揭露真相”“做人要真誠”“心靈要美好、純潔”之類的主題意向,但作品中兩個大臣所具有的意義內涵對上面的主題意義又構成了沖突和拆解:作為大臣,是勇于揭露真相還是明哲保身?……在故事語境中,倘若大臣勇敢地揭示了真相,他們很可能會丟官罷爵,甚至付出生命代價。是選擇揭露真相還是保全自己,這是一個關乎存在的宏大命題,是在課堂教學中不能繞開的問題。
二、教學價值歧義性原因分析
《新裝》中“大臣”形象所具有的教育價值的歧義性是由各方面原因造成的,老師須深入了解。
原因之一是故事語境和現(xiàn)實語境的差異。故事語境和學生的現(xiàn)實語境不同,前者更多的是一個虛構的、封閉的、審美體驗性的故事語境,后者則是一個真實的、開放的、有著切身體驗的生活語境。兩個語境的文化屬性也不同,前者體現(xiàn)的是落后愚昧的封建集權制文化屬性,后者則是進步文明的社會主義文化屬性。兩個語境的文化屬性不同,問題的癥結和解決途徑也有所不同?!缎卵b》中兩個大臣的身份屬性、所處困境和生存難題在當代是不存在的。所以,在課堂情境教學的換位思考中,老師要明白這兩個語境的差異,才能更好地進行教學引導。
原因之二是“大臣”形象本身的世俗文化人格。在《新裝》中,人物形象可分為兩類:道德型人物形象和世俗型人物形象。所謂道德型人物形象,指的是那種或善或惡、單一純粹、具有極端化的性格形式,而世俗型人物形象則是那種善惡兼有、豐富復雜、具有生活化的性格形式。在《新裝》中,皇帝、騙子、小孩子等形象屬于道德型人物形象,而兩個大臣則屬于世俗型人物形象。在作品中,盡管作者并沒有過多刻畫大臣的人物性格,但大臣的社會身份使他們攜帶的意義價值和當下生活更具有相通性。也就是說,學生不會從皇帝身上看到當代人的愚蠢,但能從大臣身上領悟到當代人生存的尷尬。因此,學生在課堂上對“大臣”這一形象的教育價值的思考和質疑也就在所難免了。
三、課堂教學設計與引導
筆者在課堂教學中,針對“騙子”形象本身的教育價值歧義性進行了如下教學設計:
1.主動拋出問題,引發(fā)思考
師:同學們,如果你穿越到《皇帝的新裝》中兩個大臣身上,你會怎么做?
在這個問題拋出后,經(jīng)過課堂討論或小組討論環(huán)節(jié),學生一般會提供兩類答案:一是勇敢地站出來揭露真相,二是像故事中的大臣那樣明哲保身。這種帶有爭議性的答案會很快引起學生對故事主題的關注。
2.定向提問,明確重點
師:假如你們選擇明哲保身,為什么?請說出其中的原因。
在這個問題之下,可利用小組討論的方式,充分調動學生的發(fā)散思維,并附之以老師的積極引導。在這一教學環(huán)節(jié),學生可能會有如下回答:
生1:保全自己的生命。
生2:保全自己的社會地位。
生3:保護自己的家庭。
老師對學生的這種回答,不能斷然否定,因為學生的回答也存在合理性。站在大臣的角度看,保全自己甚至比說出真相還要重要,這是一個人對自己生命近乎本能的保護。而從大臣面臨的問題本身來看,其實涉及一個價值悖論問題:是捍衛(wèi)真相還是保全生命?這個命題是個二難選擇問題,選擇任何一方都有道理,也有被充分反駁的理由。這是一個永遠沒有確定性和唯一性答案的問題。對于這個問題,老師不要讓學生陷進問題的怪圈停滯不前,要善于超越這個問題,引導學生繼續(xù)深入思考。
3.超越性思維,尋求良策
對于類似“大臣”的困惑,老師在課堂上不能一味地回避,需要找到一種更好的解決方案。對于故事中大臣的“要真相還是要生命”的困惑,我們可以跳出這種兩難思維的局限,用一種超越性思維來解決。所謂超越性思維,就是不再糾結于雙方的對與錯,跳出雙方的局限,從第三方獲得另一種解決渠道。對于故事中“大臣”問題的超越性解決方法,可先用下面的兩個問題進行引導:
引導問題1:(老師設問)魚和熊掌,你選誰?(老師自答)我誰也不選,我選燕窩(或:我選粗茶淡飯)。
引導問題2:(問)你喜歡開寶馬車,還是奔馳?(答)我喜歡低碳出行,騎行。
提問:對“大臣”的困惑,假如我們既不選擇揭露真相,也不選擇明哲保身,我們該怎么做?(學生討論)
師:我們選擇推翻封建王朝,建立一個文明、進步的國家。這樣,根本問題就解決了。既有人民愛戴的領袖,又有民主科學的建言獻策途徑,“大臣”的困惑就不復存在了。
這種引導與啟發(fā),實際上就是一種超越性思維的培養(yǎng),讓學生跳出原來問題的限制條件和框架,從一種更高、更新的角度來思考問題。
4.對接現(xiàn)實,加深理解
選文教育價值的實現(xiàn)還要和現(xiàn)實對接,只有讓學生產(chǎn)生情感的共鳴和靈魂的震撼,才能真正實現(xiàn)選文的教育價值。所以,在語文教學中,要站在當下的文化立場和精神維度去審視文體的主題意義。
師:若故事中大臣的困境放在今天,我們會有哪些建言獻策或是揭露真相的途徑?
通過小組討論的方式,老師會從學生那里得到以下答案:
建言獻策的方法:
生1:人民代表大會制度,通過提交議案的方式,為國家建設建言獻策。
生2:當面坦誠交流。
生3:用匿名郵件、電子郵件等方式。
揭露真相的方法:
生1:可通過公檢法等政府部門。
生2:可通過網(wǎng)絡媒體渠道。
生3:擺事實,講道理,以科學充分的依據(jù)告訴對方真相。
通過這種方法,不僅讓學生理解到揭露真相的重要性,而且讓學生意識到尋找揭露真相的途徑也很重要,實際上這在無形中培養(yǎng)了學生的創(chuàng)新思維。
總之,在課堂教學中,老師要善于處理像《新裝》中“大臣”這類形象的教育價值歧義性,引導學生正確地理解選文主旨,實現(xiàn)教學價值的最大化和最優(yōu)化。
[作者通聯(lián):山東濱州市濱城區(qū)第八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