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tr id="yyy80"></tr>
  • <sup id="yyy80"></sup>
  • <tfoot id="yyy80"><noscript id="yyy80"></noscript></tfoot>
  • 99热精品在线国产_美女午夜性视频免费_国产精品国产高清国产av_av欧美777_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老妇_亚洲熟女精品中文字幕_www日本黄色视频网_国产精品野战在线观看 ?

    注銷網貸賬號騙局法律問題研究

    2021-06-08 11:57:16姜霜冬
    學理論·下 2021年4期
    關鍵詞:個人信息保護

    姜霜冬

    摘 要:各種通信形式和網絡的交融反映了信息網絡社會的日臻成熟,與此同時,新型詐騙犯罪隨之產生。注銷網貸賬號騙局本質上屬于電信網絡詐騙的新型種類,此類詐騙表現為犯罪對象特定化、手段具有策略性、侵害法益多樣化、社會影響惡劣的特點,社會整體防范意識的薄弱致使公安等機關在打擊犯罪時面臨打擊難度大、法律規(guī)制缺位等難題,因而有必要多方面加強社會防范意識、多元化協(xié)同處理以及完善法律立法等配套措施,以期使注銷網貸賬號騙局問題一定程度上得到遏制與解決。

    關鍵詞:注銷網貸賬號;電信網絡詐騙;個人信息保護

    據360金融反詐實驗室發(fā)布的《注銷網貸賬戶電信詐騙分析報告》顯示,注銷網貸賬號騙局2019年呈明顯增長走向,七成以上的受害者為高校畢業(yè)生,30.4%的受害者被騙取數個網貸賬戶額度[1]。全國學生資助管理中心也于發(fā)布的2020年第1號預警稱該行為是新型詐騙手段[2],2020年7月8日360金融反詐實驗室又聯合360手機衛(wèi)士共同發(fā)布《2020年上半年注銷網貸賬戶電信詐騙分析報告》,并發(fā)現2020上半年注銷網貸騙局大幅激增,4月環(huán)比增長178%,其中約63%的受害者此前未注冊過網貸賬戶[3]。

    關于網貸問題,很多高校學生基于層出不窮的不良“校園貸”引起的社會事件已經內心有所防備,但令人措手不及的是以此為動機出現的“注銷網貸賬號”為套路的新型詐騙擾亂了其應有的戒備防范。對方打著某借貸平臺客服的幌子電話聯系所選對象,以國家政策整治校園貸為由,無論受害者有無在網貸平臺注冊,都告知其因曾經操作或身份信息被盜用而注冊網貸賬號,若不及時注銷將影響個人征信,隨后準確報出受害者詳細的個人信息使信以為真,拋出添加客服予以注銷賬號的話語,并以偽造的“平臺營業(yè)執(zhí)照”“客服工作證”等進一步打消受害者的顧慮。表面上是根據對方的指引走“銷戶”程序、清除所謂的“貸款額度”,實際上卻在系列環(huán)節(jié)中誤導受害者用借款額度套現將錢款轉移至其賬戶。上述話術的大肆宣揚讓多人陷入被騙的圈套,造成財產損失和個人信息泄露,因其導致的嚴重社會危害性表明防控該類犯罪成為當務之急,采取必要的防范與打擊措施勢在必行。

    一、注銷網貸賬號騙局的特征

    (一)對象的特定性

    針對的對象主要是90后、00后在校學生或高校畢業(yè)生,且逐漸由個體現象轉變?yōu)槿后w現象。通常此類人員的信用良好、貸款授信額度高,且社會經驗匱乏或者人際關系相對封閉,同時由于其對金融知識和網貸信息欠缺熟稔掌握,加之防范意識薄弱,個人信息的泄露使得詐騙者能更好地抓住其心理要害。量身打造的說辭伎倆與新型詐騙手法極易攻擊受害者的防線,故而使其對此深信不疑、防不勝防地墜入陷阱,因唯恐影響個人征信而進行“維護權益”的嘗試,甚至遭遇連環(huán)詐騙。

    (二)手段具有一定的策略性

    盡管披著“校園貸”的外衣,該變種本質上仍歸屬于電信網絡詐騙犯罪。鑒于國家依法打擊“校園貸”,詐騙者抓住該社會熱點,假裝響應政策精心策劃騙術,通過“注銷網貸賬號”進行手段翻新,借助電信等科技手段騙取財物。即采取的策略循序漸進,首先創(chuàng)設某種對受害者有影響的緊急情形,編造理由誘使其陷入恐慌做出不理性決定,如在注銷網貸賬號的電話通信中,以若不注銷則影響日后征信為情境壓力。其次,話術的連續(xù)性。因在不停斷高速對話的環(huán)境下,受害者所能利用的現有認知儲備有限,加之對方不停地催促造成心理狀態(tài)的緊張和焦躁,言語沖擊導致頭腦混亂動搖心理,為規(guī)避所謂的“風險”偏向于忽視信息的真實性做出本能的、未經深思熟慮的行為抉擇。最后,遠程作案固定話術愈加老練,偽裝源號碼、身份假冒等各種手段遞進讓有些受害者在被騙后仍渾然不知,甚至還為“規(guī)避”風險感到慶幸。

    (三)法益侵害的多樣性

    其一,侵害了公民合法的財產權益,詐騙者以非法占有或取得他人財產為目的,通過電話及網絡形式制造虛假信息等手段使被害者基于錯誤認識而處分自己的財產,甚至背負上沉重的債務代價。其二,犯罪者通過非法手段獲取個人信息數據,對個人信息安全法益構成嚴重侵犯。大數據下的互聯網時代中,個人信息極易被獲取,小至生活中丟棄的未經處理的包含個人信息的憑證、快遞單,大到黑客攻擊網絡服務商竊取信息、部分內部人員利用職務便利進行個人信息的非法交易等,進而滋生“暗網出售”的個人信息黑產業(yè)鏈,廣撒網的方式讓涉案范圍快速擴大。其三,侵犯了被冒名企業(yè)的名譽權。詐騙者假借企業(yè)之名公然實施詐騙行為,影響了社會對企業(yè)的看法,無形中降低了評價。

    (四)社會影響惡劣

    對于無經濟來源的高校學生或剛踏進社會的畢業(yè)生而言,所產生的潛在安全禍患以及造成的不良后果格外突出。受害者因尚在學?;騽偛饺肼殘霾痪?,缺乏足夠的經濟能力,被詐騙的財產損失和償還壓力無疑是巨大的,有的甚至因此心理遭受嚴重刺激,個人信息的泄露與維權困境讓個人至家庭都倍感艱難,也會牽扯學校陷入窘迫局面。詐騙者的行為是對司法權威的挑釁,法律懲治力度的不到位使很多犯罪者走上非法利用個人信息謀取利益的不歸之路,對社會治安構成重大威脅,缺乏安全的信息網絡環(huán)境也使得民眾人人自危,若受害者的損失利益不能得到及時維護更是直接踐踏法律的尊嚴乃至正義。

    二、防范和懲治注銷網貸賬號騙局的難點

    (一)社會整體的防范意識不足

    作為詐騙對象的在校學生或高校畢業(yè)生,在進行個人信息使用和保護的過程中安全意識較差,與之有關的法律意識淡薄,單純簡單的心態(tài)對社會上的詐騙行為手足無措,還抱有不會被自己遇上的僥幸心理,防范與保護自我的能力不強。而當前金融等平臺上信息泄露引發(fā)的信息詐騙問題并不鮮見,究其原因主要是信息系統(tǒng)缺乏有效的建設和監(jiān)管、管理人的風險意識較差,平臺更注重經營績效而疏漏技術維護,致使用戶信息更易被攻擊和截取,而在整個行業(yè)頭重腳輕的發(fā)展形態(tài)下會出現良莠不齊的平臺,最終誘發(fā)更多的詐騙問題。

    (二)打擊難度大,難以根除

    首先,信息泄露現象大肆泛濫。大數據時代中許多個人信息能被網絡或手機軟件收集,如2019年9月中國信通院對超13萬款金融行業(yè)App進行統(tǒng)計,發(fā)現超七成存在高危漏洞易被侵入捕捉用戶數據、實施App仿冒等[4]?,F階段我國信息網絡的相關監(jiān)管機制不完備,防控機制缺位形成多種隱蔽渠道倒賣信息的非法產業(yè)鏈;相關企業(yè)和職能部門也未做好充分防范和監(jiān)督,通信部門、支付平臺等都存在自身系統(tǒng)漏洞,即便未曾注冊網貸也會因其他平臺信息缺乏保障留有信息泄漏的可能。其次,隨著信息的承載類型和數量日趨龐大,保護范疇被顯著拓寬,且傳播的速度與廣度帶來的問題就是一旦信息泄露難以判斷傳播源和切斷危害后果。最后,由于該詐騙行為的非接觸和隱蔽性,存在諸如證據取證、源頭追蹤、技術支持、地域跨度大、輻射范圍廣、潛在受眾數多等系列難題,還因部分受害者礙于面子或法律成本會放棄用法律維護自己的權益,這不僅助長了詐騙者的囂張氣焰,也無形中增加了查處的工作困難。

    (三)法律規(guī)制缺位

    1.個人信息安全保護法律體系尚不完善

    目前我國有關公民個人信息保護法律分散且空白多,盡管《民法典》在民事基本法的層面?zhèn)戎刭x權與事后救濟,卻缺乏事前防范的規(guī)定,延續(xù)的“告知-同意”路徑使處于欠缺專業(yè)能力和技術知識的信息主體不能判斷處理信息的風險,且即便同意也不可知其個人信息是否被非法處理,無法真正完善個人信息的保護,引發(fā)公民對條款是否會流于形式的擔憂。因而全國人大常委會工作報告中指出要制定《個人信息保護法》,故而個人信息安全問題還需要進行不斷地實踐與理論探索。

    2.刑法缺乏對電信網絡詐騙犯罪的規(guī)定

    國外有國家已將電信網絡詐騙單獨定罪,而我國對此刑事立法存在滯后性,未對電信網絡詐騙犯罪予以專門的法律條例規(guī)定,更不用說對該類新型詐騙犯罪有具體的法律規(guī)制。當下對電信網絡詐騙犯罪及衍生的類型關注度尚不夠,從過去的實踐中可以發(fā)現是以普通詐騙罪作為兜底處罰。但考慮到電信網絡詐騙犯罪侵害法益的復雜性,現有法則不足以體現對其的威懾力,無法包含新型犯罪類型,導致出現應對該問題無法可依,不僅不能滿足民眾的維權需要、實際中的可操作性未達標,低違法成本也讓犯罪者鋌而走險。

    三、應對注銷網貸賬號騙局的處理建議

    (一)多方面強化社會防范意識

    成為犯罪目標的高校學生或畢業(yè)生群體,應提高安全防范意識和維權意識,關注社會相關事件和維權部門及方式。應當明確認識到個人征信是由中國人民銀行征信中心統(tǒng)一管理,任何人無權刪除或修改。對于找上門來的“利益幫助”要仔細甄別,尤其是涉及錢財交易時需提高警惕,在確認對方身份前勿輕易向不明人士轉賬。在現實及網絡中要注意保護個人信息,即使對方能輕易說出個人信息也需要多方面核實情況,如有疑問要向警方或者官方平臺進行情況求證,避免財產受到損失。若遭遇權益侵害或損失應及時報警,向當地公安部門或者其他相關部門進行舉報,留存相關證據材料以積極配合警方開展調查工作,挽回損失或將損失降至最低。

    高校應與公安、法院、金融等部門交流協(xié)作,通過選修課、講座、典型案例宣傳等方式強化高校學生防范意識,優(yōu)化對學生信息進行采集的安全和維護。針對受害者所具有的社會經驗少、認知尚不成熟的心理弱點,形成相關體系幫助不諳世事的高校學生提升思維分析、心理情緒調整和冷靜后做判斷的綜合能力,以便更清醒地辨別及抵制各種詐騙[5]。

    平臺需提高行業(yè)監(jiān)管、監(jiān)控信息保護工作,內設監(jiān)督機制。同時為了避免自身以及被假借企業(yè)名義進行詐騙的情況,企業(yè)內部可以考慮設立專門的信息監(jiān)管部門,由專業(yè)的技術人員定期進行檢評,提升預防和應對風險的能力,遇到諸如此類的行為應采取相應的處理措施。在預先的產品和服務中讓個人信息安全理念貫穿其中[6],特別是對學生群體予以明確重申,規(guī)避不法分子的假冒舉動,安全性基礎措施的完善能產生系列良好的連鎖效應。同時,需要嚴格行業(yè)規(guī)范來約束網貸平臺的運行,準入條件及操作流程應需經過規(guī)范的管控與審查。

    (二)多元化加強協(xié)同處理

    當前注銷網貸賬號騙局層出不窮,預示著今后此類詐騙犯罪將繼續(xù)成為增長點,高發(fā)不下的現實證實解決問題的根本不單在于公安機關,更取決于整個社會的共同整治。首先,在源頭上做好頂層設計與監(jiān)督管理工作。政府部門應健全信息安全保障體系,增加資金投入,強化個人信息安全的普法,規(guī)范大數據、相關企業(yè)等行業(yè)的職業(yè)道德與守法自律。注重構建打擊犯罪的網絡體系,著力從源頭解決,創(chuàng)造干凈的信息網絡氛圍,加大違法犯罪的成本。其次,運用高科技手段。為應對當前嚴峻的形勢,公安機關可以組建專門隊伍提高偵查技術水平,進而重點嚴打電信網絡詐騙犯罪。與高科技企業(yè)合作,借助互聯網優(yōu)勢進行技術反制精準發(fā)現潛在犯罪者,充分發(fā)揮區(qū)塊鏈技術在未來防范打擊電信網絡詐騙犯罪中的潛在作用[7],同時利用新媒體深入揭露作案手段,讓防詐反騙深入人心,并加強區(qū)域間的合作。對于存儲在電子介質中的電子數據需要由專業(yè)人員予以技術獲取,其脆弱性要求在取證過程中注意防止損害,最大限度地保證電子證據的完整性[8]。再次,優(yōu)化高校反詐隊伍的建設,公安機關內部可以設立專門針對高校學生的電信網絡詐騙咨詢求助平臺為其予以幫助和解答,在人員設置和隊伍編排上保證專人負責[9],與學校直接形成有效對接。最后,司法機關應牽頭多方合作共同打擊電信網絡詐騙犯罪。司法機關內部應形成工作合力,聯合刑事、行政和民事三方力量,與公安部門加強溝通協(xié)作,在新《民事訴訟證據規(guī)定》實施的背景下針對其中電子證據的規(guī)定來探索有關電信網絡詐騙犯罪的電子證據收集、舉證責任的認定等難題。同時還需要聯合相關數據企業(yè)強化司法辦案人員對大數據、網絡通信等知識的理解,提升其電子取證的甄別和審查的能力[10],不僅要打擊詐騙犯罪,也要追查個人信息是如何泄露的。

    (三)完善法律立法

    從發(fā)展趨勢看,電信網絡詐騙會在很長一段時間內持續(xù)蔓延,大數據下法律的制定應立足我國國情和社會特點,并具有可行性。在個人信息法律保護層面,后續(xù)要制定的《個人信息保護法》應與《民法典》有效銜接與協(xié)同,約束大數據行業(yè)審慎操作和保護公民個人信息,嚴厲制裁泄露和倒賣公民個人信息、利用個人信息對信息主體實施詐騙的行為。建立非法傳播個人信息的行為責任追究機制,完善處罰泄露和倒賣公民個人信息的條款,若平臺涉嫌泄露個人信息的或者造成個人損失的應當承擔法律責任,若個人信息披露規(guī)模大或范圍廣觸犯刑法的擔負刑事責任。還可以考慮設置個人信息安全監(jiān)管部門[11],界定歸屬責任范圍,加強對個人信息的監(jiān)管力度,如加拿大成立各級獨立于政府、直接向國會匯報工作的隱私專員辦公室[12]。

    在涉及詐騙的刑事層面,基于高犯罪率、低偵破率的現實,建議將電信網絡詐騙犯罪從詐騙罪大類中剝離出來賦予其單獨的法律地位,以增強其法律威懾力,為日后可能繼續(xù)出現的新型詐騙犯罪留有適用空間提供強有力的法律保障。在刑事立法中應注意去除法律適用的模糊性,降低案件入刑門檻,確保罪責刑相適應,同時應加大懲處力度,最大限度地剝奪其再犯能力。

    四、結語

    當前注銷網貸賬號這類新型電信網絡詐騙犯罪處于活躍上升期,給本已嚴峻的防范打擊形勢帶來新挑戰(zhàn)。為了確保個人信息的合法使用與健康發(fā)展以及嚴厲查處此類騙局,要強化社會整體防范意識,多元化協(xié)同合作治理,完善法律配套措施,從而對注銷電信網貸詐騙犯罪追查到底絕不姑息,盡可能實現全面而系統(tǒng)地打擊電信網絡詐騙及與之相關的違法犯罪行為,為社會營造安全的信息網絡環(huán)境。

    參考文獻:

    [1]360金融:注銷網貸賬戶電信詐騙分析報告[EB/OL].(2019-12-01)[2020-07-15].http://www.199it.com/archives/974071.html.

    [2]全國學生資助管理中心2020年第1號預警[EB/OL].(2020-03-28)[2020-07-15].http://www.xszz.cee.edu.cn/index.php/shows/6/3873.html.

    [3]注銷網貸騙局上半年分析報告:63%受騙者未注冊過網貸賬戶[EB/OL].(2020-07-08)[2020-07-15].https://www.sohu.com/a/406440224_162758.

    [4]2019金融行業(yè)移動App安全觀測報告[EB/OL].(2019-10-28)[2020-07-15].http://www.caict.ac.cn/kxyj/qwfb/ztbg/201910/t20191028_268058.htm.

    [5]趙雷,黃雪梅,陳紅敏.電信詐騙中青年受騙者的信任形成及其心理——基于9名90后電信詐騙受騙者的質性分析[J].中國青年研究,2020(3):49-54.

    [6]周漢華.探索激勵相容的個人數據治理之道——中國個人信息保護法的立法方向[J].法學研究,2018,40(2):3-23.

    [7]李亮.新時期電信網絡詐騙案件打防對策[J].中國刑事警察,2020(2):25-28.

    [8]安俊衡.電信詐騙犯罪防控路徑探析[J].警學研究,2020(2):50-59.

    [9]姚東升,鄔宏偉,沈彥驊.“校園無詐”何以可能?——高校電信網絡詐騙打擊防范困境破解[J].武漢公安干部學院學報,2020,34(2):72.

    [10]婁永濤,唐祥.大數據時代電信網絡詐騙犯罪的防控反思[J].重慶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2020,34(3):121-128.

    [11]方錦浩.大數據時代大學生個人信息保護分析——以251份調查問卷為文本的實證分析[J].法制與經濟,2020(5):127-131.

    [12]李曉秋.“需要知道”與“合理期待”——多倫多大學保護學生個人信息的實踐及啟示[J].中國高教研究,2009(4):40-43.

    猜你喜歡
    個人信息保護
    互聯網+大數據模式下的個人信息保護
    智富時代(2017年8期)2017-10-18 08:07:06
    論網購環(huán)境下消費者的個人信息保護
    山東青年(2017年5期)2017-10-09 12:45:42
    大數據時代的網絡搜索與個人信息保護研究
    魅力中國(2017年21期)2017-06-16 16:25:46
    謹防電信詐騙的研究
    從徐玉玉案反思我國的個人信息保護問題
    如何做好法律領域的個人信息保護
    東方教育(2016年3期)2016-12-14 20:18:10
    我國大數據時代個人信息保護研究綜述
    個人信息保護中的自律與監(jiān)督
    移動互聯環(huán)境中個人信息保護的調查與分析—以大學生為例
    大數據時代個人信息管理與保護
    軟件導刊(2015年8期)2015-09-18 12:33:28
    东山县| 新乡市| 阳江市| 武冈市| 镇宁| 原平市| 芦溪县| 苍溪县| 福安市| 舟曲县| 怀安县| 会理县| 抚顺市| 大安市| 封开县| 和顺县| 安吉县| 吴江市| 鹤山市| 宁安市| 磐石市| 山阴县| 天峻县| 景泰县| 大冶市| 四川省| 珲春市| 射阳县| 涡阳县| 建湖县| 广德县| 涟源市| 韶山市| 石城县| 阿拉善右旗| 开封县| 嘉鱼县| 七台河市| 龙川县| 汾阳市| 普宁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