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你站在那個萬人注目的領獎臺上,也才二十五六歲的年紀,還是一個沒見過什么世面的鄉(xiāng)野小伙子。說是萬人注目,似乎夸張了一些,頒獎典禮的現場也就幾百號人。然而,其時文學的熱度正高,高得出奇,說是全民皆心懷文學,似也不為過。
一篇文學作品,在人們荒蕪的心田滋生出一片綠洲,讓人們暢快呼吸的,有;溶化久積人們心底深處的寒冰,化作汩汩春泉的,有;直面人內心的灰暗、險惡,似匕首,似利劍,刺得人遍體鱗傷、鮮血淋淋的,也有。于是乎,一夜之間,傳遍大街小巷、鄉(xiāng)村田野,成為一種“現象”。當下,動不動夸言,現象級傳播。過來人都知道,當下的“現象級",放在當年,實乃“小巫”是也。
讓你火燒火燎、亢奮不已的,是自己的一篇小說,竟然也有了“現象級”之意味。那個階段,你每天接收著大量的讀者來信,還有不少登門來訪者。來信尚好處理,揀出一部分看似要緊的回復一下即可,來訪應付起來則比較麻煩。那時的農家,有多少能夠接待客人下館子的呢?這可為難了母親。至今印象都很深的是,她往往給登門來訪者下一碗面條,為不致太過失禮,在面碗里打上兩只雞蛋。要知道,其時兩只雞蛋,也不是尋常時候農家孩子能享受得到的。說到底,那時普通人家的日子還是過得緊了一些。不論你如何看重那面碗里的兩只雞蛋,來訪者并不在意。人家在意的是,吃完面之后,可以與你通宵達旦地交流文學。具體而言,那些生活中的人物,怎么就能夠在你作品里活靈活現地得到呈現,心中的如何才能成為筆下的?
讓你火燒火燎、亢奮不已的,是自己的一篇小說,竟然讓你第一次來到了首都。不止于此,那短短的幾千字,竟然讓你登上了人民大會堂的領獎臺。實在說來,還真有了“萬人注目”的意思。
“文學"這粒種子,什么時候在你心里播撒下的呢?
四十多年前,你多了一個稱呼:“高考落榜生”。你成了當年全國高考落榜生的五百七十萬分之一。
那年,你十七歲。從一所名叫“魯迅中學"的城郊中學高中畢業(yè),并參加了恢復高考之后的第二次全國高考。
其時,全國有六百一十萬考生,而被錄取的僅四十萬多一點,錄取率為百分之七。這與四十多年后的情形,真可謂天壤之別。當下,每年高考人數在九百多萬,其錄取率在百分之七十八左右,是四十年前的十倍以上。這真是青年學子之幸、時代之幸。
回想當年,恢復高考決定甫一作出,猶如在沉寂太久的天空炸響了一聲春雷。被封閉十年之久的通道,終于被打開了。人們內心的喜悅無法言說,那就手之舞之,足之蹈之。鑼鼓敲起來,花燈點起來,高蹺踩起來,龍獅舞起來,鞭炮放起來。經歷了漫長嚴冬的人們,終于可以敞開胸懷,張開雙臂,去擁抱期盼已久的春天。就連年邁的郭沫若都滿懷激情地驚呼,這是革命的春天,這是人民的春天,這是科學的春天。
如此重大的時刻,如此重大的意義,這是當時一名普通高中畢業(yè)生難以領會和把握的。然而,恢復高考,無疑給廣大民眾帶來了福音。對青年學子特別是面廣量大的農村青年而言,這確實是一條出路,讓他們的人生軌跡,不再囿于鄉(xiāng)村。
你理所當然地置身于這“面廣量大"群體之中。1977年的第一次高考,你沒能趕上。緊接著半年之后,便是第二次高考,你卻以三分之差惜敗,沒能成為四十萬團隊中驕傲的一員,而成了五百七十萬“落榜生”中的一個。
那條走了不知多少趟的十里鄉(xiāng)路,在你腳下蜿蜒而漫長,送你到一個叫“香河村”的地方。
這是一個在蘇北平原上并不起眼的水鄉(xiāng)小村。對你而言,“并不起眼”用得大錯特錯。這是你的衣胞地,用莫言先生的話說,是你的“血地”。在你的筆下,有這樣的描述——
“香河村,一村七個生產隊,一百三四十戶人家,靠龍巷兩邊住定。家前屋后,栽上幾棵楊樹、柳樹,間或,也會有幾棵榆樹、槐樹、苦楝樹。春來楊柳泛綠,濃蔭覆蓋,如煙似霧,整個村子全籠在綠蔭里,成了個綠色的世界。”
這雖然說小說中的文字,卻完全夠得上“寫實”二字。四十多年之后,“香河村”已不復存在,它只能以文學版圖的形式存在于你的作品中,成為你的精神家園。
區(qū)劃調整,似農婦鍋里的米飯餅。最近一次的區(qū)劃調整,“香河村”被劃歸新組建的“千垛鎮(zhèn)”,看似身價大升。這千垛鎮(zhèn),倒有兩處著名的所在——
先說水上森林?!八紖⑻欤謨纫黄鷻C,樹梢益鳥歡聚,溝內魚兒跳躍。這里是野生動物的天堂,野鴨、白鷺、黑杜鵑、草鸚鵡、山喜鵲、貓頭鷹等在此筑巢生息。林中鳥平時有三萬多只,最多時有六萬多只。黃昏時分,百鳥歸巢,遮天蔽日,景象蔚為壯觀?!边@是廣西作家喻紅所描繪的興化李中水上森林。
言稱其森林,似有夸大。然而,一千多畝垛田濕地之上,水杉蔥郁,群鳥飛翔。尤其是那長有潔白羽翼的白鷺,展開雙翅,時而盤旋升空,時而翔于林間,在翠綠杉樹映襯下,給人的是優(yōu)美之感。說來頗有意味的是,這樣一處純美生態(tài)之所,源于上個世紀八十年代初,人們無心插柳的收獲。當地民眾為合理開發(fā)利用荒灘資源,將原先的低洼荒灘,挑挖成一垛一垛,垛狀田塊,俗稱垛田,以抗水之淹沒。因種糧收成不佳,于是在垛田上種植了水杉之類適合水中生長的林木。之后,便再無人問津。幾十年過去,形成了上萬立方米的林木積蓄,一下子“驚"到了當地人,并以為奇。
再說千垛菜花?!把矍暗囊淮笃忠淮笃牟嘶ǎ欢庥忠欢獾娘h浮在水中的田,它既是水淋淋的,又是沉甸甸的,既空靈飄逸,又厚重沉穩(wěn)?!边@是江蘇作家范小青筆下的興化千垛油菜花。
“舉目四望,前后左右滿是菜花、菜花、菜花!在陽光的映照下,炫目的金黃、金黃、金黃!蝴蝶翩躚,蜜蜂嗡吟,一陣陣濃烈的菜花香氣,像酒一樣醉人,我也確像醉了酒似的萌生著一些睡意了?!边@是散文家憶明珠對興化千垛油菜花的切實感受。
“河有萬灣多碧水,田無一垛不黃花”,乃千垛菜花景區(qū)的真實寫照。每年四月油菜花盛開之際,萬畝之域,千垛之上,油菜花黃得燦爛,黃得妖嬈,群蜂蜂擁,游人如織,蔚為壯觀。這處全球重要的農業(yè)文化遺產,已經隨著攝影家的創(chuàng)作,漂洋過海,登上了美國時代廣場大屏。不止于此,在2018年全國“十大油菜花?!痹u選中,“千垛菜花”取得了名列第二的成績,可喜可賀。然而,這已經不是家鄉(xiāng)原本意義上的垛田。
眼前如此美好,尚不能彌補四十多年前,那一次高考惜敗帶給你的失落么?
在你生命最初的歲月里,你離不了一個人外祖母。一個讓你備感溫暖而又撕心裂肺的人!
河水潺潺,穿村而過。河邊生長著榆樹、楊樹、柳樹,千姿百態(tài),參差錯落。綠樹掩映之中,村舍沿河而筑。這樣的情形之于你,則是早年的童話世界。在這里,主角不是什么童話仙子,而是你的外祖母。現如今,這樣的童話世界,只能出現在你的夢里。夢境里的童話世界,多了一處小小的宮殿那村河邊的小屋。
那是家鄉(xiāng)人稱之為“丁頭府"的小屋。不論屋墻是多么低矮,不論土坯墻多么平常,也不論稻草蓋頂是多么簡陋,不論整個屋體多么狹小,它都是你心中的宮殿。伸手便觸及的屋檐,讓你氣宇軒昂縷縷炊煙從鉆墻而出的煙囪飄出,讓你置身夢幻就連小屋頂頭開設的那扇門,在你眼里都是那么特別,有著童話般的浪漫。門敞開時看似一覽無余,你總是無端覺得,有許多看不見的精靈借此藏身。盡管那時你還不知道,“丁頭府”之名,源出于此。
小屋坐北朝南。屋前有一小塊平坦的空地,頗具魔力。每天,你和外祖母都有溫馨和精彩在此上演。再往南,一處生長著眾多雜樹的小樹林,亦顯神秘。林間有眾多小鳥常棲,更有夏日里熱鬧的蟬鳴。還有那林間彎彎的小路,同樣的神秘。它送你出村,送你走向外面的世界。
屋后的小河邊生長著一片蘆葦。碧綠的葦葉,肥大的葦稈,每天都經受著“嘩嘩”河水的洗禮。緊挨著便是一處水樁碼頭,在你想來,它不僅是供人漿洗之用,月光灑滿水面的時候,那些隱身的小精靈們的童話劇,便會在碼頭上演。
生活在這間小宮殿里的外祖母,一人獨居,日子過得一如屋后的小河,緩慢而平靜。日復一日,年復一年。終于在某個夜晚,她老人家碰翻了床頭柜上的油燈。一把大火燒毀了小小的宮殿。被“嗶嗶卟卟”毛竹爆裂聲和映紅了半邊天的熊熊火光所驚醒的舅舅們,在小屋前看到了一只燒焦的門框。門框上赫然懸著一把小鎖,孤傲地懸著,近乎惡毒。
外祖母在燒毀的門框下被發(fā)現時,整個人已蜷縮成一團,極小,極小。
此番外祖母患小恙,在母親照料下已漸康復。誰曾想就在母親離開的當晚,就有意外發(fā)生。眾多舅舅當中的一員,當晚在照料過他們的母親之后,臨離開時在小屋的門上加了一把小鎖。
其后很長一段時間,你的腦海里總是出現外祖母在大火中爬行的畫面。然而爬行至門口的外祖母,卻被門外的一把小鎖要了性命。事實上,你的無端想象,在母親那里得到了證實。趕到火災現場的母親,摟著自己的母親,哭得死去活來。她發(fā)現了外祖母開裂的指甲。母親,心在滴血。
平日里就曾聽母親說過,你是外祖母帶大的。母親生你時,還是年輕了一些,抱著軟乎乎的你,似乎抱不上手,給小孩穿衣服、洗澡之類都不敢,加之奶水又少,便把你直接交給了外祖母。外祖母也曾告訴過你,多少個夜晚,你是吮吸著她的乳頭度過的,盡管早吸不出奶水。
童話世界瞬間破滅,你欲哭無淚。外祖母成了一個黑色天仙,飛翔在你的夢境。那是她老人家日常生活里總是一身黑,給你留下的印記。黑褂子、灰褲子、黑布鞋。通常,頭上還會頂著素凈的花紋頭巾,一身干干凈凈。
你忘不了,一到夏天,外祖母必干一件活兒吃麻紗。小屋的樹蔭底下,只見她從身邊水盆里拿出麻皮,放在腿上,用手指剔開,然后一縷接一縷,手指在接頭處輕輕一捻,幾乎是同時將捻好的麻絲在嘴邊“吃”過,原本一縷一縷的麻絲,便神奇地成了麻線。然后,麻線整齊地堆在身子另一邊的小扁子里。
“吃"好的麻線,還得繞成一個一個的團兒。外祖母不僅“吃”的技術好,繞團兒也很有一手。她繞出的團兒,個頭一般大,上秤盤一稱,幾兩一個團,其他不用再稱,數數個數,斤兩就出來了。這到織布師傅那兒驗過好多回,準得很。不僅如此,外祖母繞的團兒,還是空心的。那細細的絲線,繞成空心,難。外祖母告訴她的小外孫,剛“吃”好的麻紗,繞成空心好讓它晾干。
“那不會放到太陽底下曬么?小外孫覺得外祖母這樣做太為難自己。外祖母一聽小外孫的話就笑了,“呆扣伙(“扣伙"是小外孫的乳名,外祖母給起的),麻紗嬌得很,一曬就脆,一脆就斷,就織不成布了?!毙⊥鈱O似乎聽懂了外祖母的話,但終究沒看清她嘴里的“名堂”。
外祖母“吃”一夏麻紗,能織好多布的。于是,不僅她床上的蚊帳是用她“吃”的麻紗織的,小外孫家床上的蚊帳也是。外祖母和你母親身上穿的夏布褂子,同樣是用外祖母“吃”的麻紗做的。說來好笑,外祖母曾經送給你母親好幾匹夏布,說是留給她的小外孫結婚做蚊帳用。虧她老人家想得出。
你當然記得,再度與外祖母在一起生活,是自己十一歲時到鄰村讀五年級的那段時光。其時,村上只有三個人讀五年級,湊不成一個班,只得到鄰村去。正巧,外祖母家在你要去的學校中間,這樣一來,你就可以住在外祖母那里,不用天天回家。平日里,省去了好多鄉(xiāng)路,碰到刮風下雨,自然少受風吹雨淋之苦。何樂而不為呢?
對于你住到外祖母家,外祖母很是高興,“總算有人和我說說話了”。盡管外祖母生有五男四女,除了五舅夭折之外,其他八個子女長大成人后,都分開單過了,有的還不在本地。小外孫去了,外祖母多了個伴兒,也多了個小幫手,她能不開心么!
和外祖母住在一起,上學前,你都會跟她說一聲:“婆奶奶,我上學去啦。”外祖母有時在她的小屋里忙自己的事,在里邊應一聲:“去吧,一放學就家來呀。”
有時會走出她的小屋,幫小外孫整整書包,理理衣角,問一問上學用的東西帶齊了沒有,叮囑道:“上課要聽講,不要和其他細小的打鬧。回家的路上不準玩水,要記得啊?!奔亦l(xiāng)一帶,每年夏天都要死個把小孩子,多半溺水而死。外祖母的囑咐,要緊得很。
有時放學回來,人沒到,小樹林那頭便會傳來小外孫的叫喊起來:“婆奶奶,我放學啦。”立在小屋門口的外祖母,真如童話里的人物一般,高興得撿到什么寶貝似的,一邊從小外孫身上拿下書包,一邊笑瞇瞇地說:“我家大學生家來啦,快快,有好吃的等著你這個小饞貓呢。n
這時,外祖母便會從鍋里端出焐著的蛋茶。喝著放了紅糖的蛋茶,甜津津的,咬著嫩滑的雞蛋,那幸福勁兒就別提了。盡管這樣的待遇并不常有,因為外祖母家就喂養(yǎng)了一只寶貝蘆花母雞。蘆花母雞生的蛋,平日里多半送到村上代銷店里,換些日常用的火柴、鹽、醬油之類,她老人家也是舍不得吃的。每每吃著外祖母給煮的蛋茶時,小外孫都會在心底暗暗發(fā)誓:“將來工作了,第一個月的工資一定交給婆奶奶,一定要給婆奶奶買好多好吃的,買她從來沒吃過的好東西?!?/p>
外祖母沒等到小外孫給她第一個月工資,也沒有吃到小外孫構想中的那許許多多的“好吃的”。在小外孫離開家去外地剛讀了一年書的當口,她就離開了人世。
聽著母親的訴說,你欲哭無淚。母親早就淚流滿面,泣不成聲。你的心中卻充滿悲憤。你恨,真的恨,恨那無情的鐵鎖,恨上蒼為何如此不公,恨那些不孝子孫,恨自己的無能。
外祖母的離開,結束了她猶如收割時遺漏的一粒稻麥一樣不為人關注的一生。可在你這里,卻是收獲時節(jié)遇到了天大的災難。
“婆奶奶,你上哪兒去啊?帶我去吧?!鄙碇谝禄已?,挎一只半新竹籃子的外祖母,從你身邊飄然而過,一句話沒說。你拼命喊她,拽她。直至哭出聲來,才知道,你又做夢了。
塵世間,再也沒有疼你愛你的外祖母了。那河邊,再也沒有外祖母的小屋了。外祖母和她的小屋永遠留在了你的夢里。
有些東西,當你該去面對時,還得去面對,別人無法替代。
外祖母的意外離世,無論你有一千個、一萬個理由不愿接受,你還得去面對;無論你如何撕心裂肺地痛,痛不欲生,你還是得自己承受。
外祖母的意外離世是如此,當年高考的“落榜"之挫,亦是如此。
十里鄉(xiāng)路,在你的腳下,沒有了往常歸去的歡快,當然也不會有“報喜”的那份急切。你,腳步有些懶散,情緒似有失落。腳下蜿蜒的鄉(xiāng)路,是否在勾勒你人生的軌跡?
對于一個十七歲的鄉(xiāng)村少年而言,第一次的高考失利,還說不上有多深的憂傷。內心小小的失落,自然是有的。對父親可能會給予的責備,有那么一點擔心也是有的。
這畢竟是你十七年人生歷程中的第一次?,F在想來,自己僅以三分之差落榜,心里頭或許還潛在著些許小小的驕傲呢!要知道,按照當時的高考政策,如果屬城市戶口,則完全是達到錄取分數線的。
縮小城鄉(xiāng)三大差別,是當時喊得很響的口號。這農村戶口、城市戶口的差別,在高考錄取分數線上的體現,讓不少人不惜花重金去購買,以求擁有一個城市戶口,幾年之后,又變得一文不值,幾成笑談。如今,再無農村戶口、城市戶口之區(qū)分,人們只需按居住地造冊登記即可。真是此一時,彼一時。
無論自己的腳步多懶散,十里鄉(xiāng)路總有走盡的時候。歸來之后的少年,做好了被父親訓斥的準備。
唉,怎么就沒再用把力,何至于三分之差呢?也怪我沒把手表給你,答卷時間掌握不好,聽監(jiān)考老師講,你有一門考試,足足早交卷四十五分鐘,也影響成績呢!
父親雖然知道考試不比種地,但凡事用力一些總是好的。再說僅三分之差,能不惋惜么這可是改變一個人命運的呀!
父親并沒有過多責備他的兒子。相反,他倒是一個勁兒責備自己,沒想到給兒子手表,沒想到掌握考試時間對考試成績如此重要。否則,也不至于有三分之差。
父親從手腕上除下那塊老式鐘山表,說什么也要給自己兒子戴上,這讓作為“落榜生”的你頗為意外。其時,父親負責著一個村的全面工作,工作中一直以一絲不茍服眾,贏得了不少贊譽。掌握時間,對父親而言無疑是極其重要的。說實在的,手表那時在村子上還是個稀罕物,全村也就只有兩三塊。你記得很清楚,村小學的吳老師手腕上戴著一塊手表,還有一個從部隊回來的遠房叔子有塊表,輕易看不見他戴。再有就是父親,有塊老式鐘山表?,F在,父親卻堅持著,把手表戴到了作“落榜生”的兒子的手腕上。
一直在后屋廚房里忙碌著的母親,端上一碗蛋茶,遞到你跟前:“吃吧爸爸已經跟學校老師說好了,讓你復讀,明年繼續(xù)考?!?/p>
剛戴上鐘山表的手腕還有些不適應,也不敢細看表的模樣。接母親的蛋茶碗時,你險些失手。咬著滑嫩的蛋癟子,滿口盈香,卻難以下咽。
你當然知道,眼前四只雞蛋做成的一碗蛋茶,在家里是用來款待貴客的?,F在,母親竟端給了你這個十七歲的落榜少年。這一刻,你的鼻腔有點酸,眼角有點濕,懊悔猶如無數看不見的小蟲,在體內蠕動。你懊悔,懊悔高考答題時的隨意你懊悔,懊悔提前交卷時的輕率。唉,怎兒就沒再用把力,何至于有三分之差父親的話,反復在你心底縈回。
畢竟是不同年代的人,你的這種表現,恐怕很難獲得當下年輕的點贊。依現在的年輕人看來,十七歲,是一個多么年輕的年歲,充滿無限可能。年輕就可以任性,一次小小的落榜算什么?著名歌手劉歡怎么唱的?只不過從頭再來。是的,只不過從頭再來。
沒過多久,你又有了一個全新的稱謂:“復讀生”。
遙想當年,復讀幾乎是“普遍現象”。你最清楚了,當年那幫同學中,復讀兩三年、三四年,真的不在少數,甚至還有更多年的。你同窗中就有一位老兄,復讀得頗為夸張,高考落榜之后,選擇了從初中重新讀起。為了高考,他也是拼了。這么多年過去,再也沒能碰到此兄,不知重讀是否堅持了下來,也不知重讀的結果如何。
在父親的努力下,你重新回到原本已經畢業(yè)了的母校:魯迅中學。回母?!把a習",其目的十分明了,為的是來年高考能取得個好成績。由你這樣的“復讀生”組成的班級,學校給了一個專門的稱呼,叫“補習班”。學校在補習班師資選配上,是往“強”里配的。為高考落榜生辦補習班,在當時的城鄉(xiāng)中學均極為普遍。學校在造福無數學子的同時,也開辟了一條很好的財源。
正是在這補習的一年之中,你幸運地遇到了教補習班語文的朱老師。朱老師大膽地引進了新時期短篇小說的講解。這樣的舉動,放在現在可能并不覺得多特別、多難得,但在四十年多前,確實有點兒“吃螃蟹”的意思。劉心武的《班主任》、盧新華的《傷痕》……一篇篇散發(fā)著墨香的文學作品,進入了一座普通中學補習班的課堂,無疑訓練了你這個復讀少年的文學鑒賞力,在你的心底播撒下了一粒種子,一粒文學的種子。
第二年的考試,你考得頗為順利。
因為有父親的鐘山表,答卷時間掌握得很好,不再貿然交卷,當然也不擔心超時。每場考試都認真閱卷答題,最后成績當然非常理想。
最讓你得意的是,再次踏進考場,你的緊張之中生出了些許從容。你有了仔細端詳手腕上父親這塊老式鐘山表的念頭。表的背面,一圈弧形的漢語拼音,是“全鋼防震”的全拼。拼音下面勒刻著“全鋼防震"四個黑體漢字,霸氣得很。這也透露出了表的質地,鋼質。因為在父親手腕上戴了有些年,白色的鋼幾乎變成灰色。更耀眼的是表的正面,不再是灰白色,而是整體鍍金。雖有些磨蹭,不是十分的金光閃亮,倒也呈現出一種貴氣。戴上它,無疑是種身份的象征,能增強自己的氣場。表盤上的數字“12”下方,“鐘山”二字是繁體的毛體字,極顯眼。最為顯眼的,要數表殼內的三根指針,完全稱得上“金光閃亮”。因為多了一層保護,三根指針,嶄新、閃亮。隨著秒針“滴答滴答”的轉動,很容易就抓住了人的眼球。
你第二年考的,雖然不是大學而是中等職業(yè)學校,但能取得理想的考試成績,在當時也還是不容易的。你成了村子上考取學校的第一人!這讓你有了好男兒志在四方的心思。于是,你的第一志愿填寫的學校是,甘肅某鐵道學校。
果然,父母有了一份不舍,更不舍的還有當時健在的外祖母。當你遺憾自己有非常理想的成績,卻沒能如愿考上甘肅某鐵道學校時,父親坦陳了個中緣由。原來,父親私下找到了朱老師,作出了一個與你正好相反的選擇,以離家最近為目標,替你選擇了一所師范學校。當年,父親為兒子作出的近乎“無厘頭”的改變,竟然讓你又一次收獲了“幸運”。
進入師范學校的兩年,你幾乎都在泡圖書館。十八世紀、十九世紀的世界名著,幾乎伴隨著你的每一天。那兩年,你猛啃各種名著,完成了自身基本的文學積累。一粒文學的種子開始發(fā)芽,開始生長。
在師范學校,教現代文學的年輕的費老師,給予了你創(chuàng)作上最為直接的指點。你和幾個志趣相投者,牽頭組建了“陶然亭”文學沙龍。每周都有同學匯聚在校外的那座小小的“陶然亭”中,交流閱讀心得,進行文本分析。終于,幾年之后你的小說處女作在《中國青年》雜志發(fā)表,并獲得此次全國性征文的二等獎,前往北京人民大會堂領獎。
曾經十七歲的高考落榜少年,已儼然成長為一個文學青年。
劉香河,作家,現居江蘇泰州。主要著作有《香河三部曲》《香河紀事》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