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五四”紀念為分析對象"/>
作為中國近現(xiàn)代史上具有里程碑意義的歷史事件,五四運動與中國青年緊緊地聯(lián)系在一起,而青年是中國革命、建設和改革的生力軍,因此中國共產黨十分重視對青年的思想政治教育,包括幾乎不間斷地開展多種形式的“五四”紀念活動,并在紀念活動中表達對于青年的殷殷期待和囑托,實現(xiàn)對青年的指導和引領。站在建黨百年的歷史時刻,認真回顧、總結百年來我黨關于五四紀念的發(fā)展演變史,無論是對于傳承革命精神、弘揚紅色文化,還是對于教育青年健康成長、引領青年擔當社會責任,都具有特別的意義。
早在1919年五四運動爆發(fā)后不久,陳獨秀、李大釗等中國共產黨的創(chuàng)建者和早期領導人就曾公開發(fā)表過關于紀念五四運動的相關文章。1923年5月4日,北京學生聯(lián)合會舉行紀念“五四”大會,李大釗發(fā)表演講:“今天是‘五四紀念’日,是學生加入政治運動之紀念日,也是學生整頓政風的紀念日。因為政治不澄清,使我們不能不犧牲求學之精神,而來干涉政治?!彼嬖V青年,當下應該做的事情有兩種:一是“組織民眾,以為達到大革命之工具”;二是“對現(xiàn)政府立于彈劾的地位”[1]。這對于當時部分前途迷惘的青年、自覺救國熱情無處使用的青年,不啻是振聾發(fā)聵的方向指引。這次講話,堪稱是中國共產黨人引導青年開展五四紀念活動的開端。
1939年是五四運動二十周年,西北青年救國聯(lián)合會于陜甘寧邊區(qū)召開全國青年代表會議,提議將每年的5月4日作為中國青年節(jié),隨后,“中央青委決定每年5月4日為中國青年節(jié),并于本年5月4日號召全國各地舉行擁護中國青年節(jié)的運動”[2]。從此以后,我黨對于五四運動的紀念成為期許青年、教育青年、引導青年的重要契機和渠道,紀念的形式和內容也在隨著革命形勢的發(fā)展而不斷變化,深刻地反映時代特征,體現(xiàn)時代之需。1949年12月,新中國正式宣布“五四”為“中國青年節(jié)”?!拔逅摹奔o念的形式更加豐富。
第一,文本紀念。文本紀念,主要是指通過在重要報紙期刊上發(fā)表社論,開展相關新聞報道,出版發(fā)行相關紀念文集等,紀念五四運動,教育廣大青年。在此,《新華日報》《人民日報》《中國教育報》《中國青年》等報刊發(fā)揮了顯著的作用。眾所周知,發(fā)表社論是報紙傳遞上級尤其是黨中央聲音的基本做法,發(fā)表五四紀念的社論就成為文本紀念中最重要的形式。黨領導下的重要媒體發(fā)表社論,其實是代表中國共產黨的具有指導性的話語,跟學術論文截然不同,也不同于一般的評論文章,是帶有權威性的黨性原則的文章。
以《新華日報》為例,自1938年以來,直至1947年???,每年的5月4日都會發(fā)布關于五四運動紀念的相關社論。比如,1938年5月4日,《新華日報》發(fā)表《紀念五四》的社論,當時正值抗日戰(zhàn)爭初期臺兒莊戰(zhàn)役勝利,社論提出五四運動已經發(fā)展成為偉大的神圣的民族自衛(wèi)戰(zhàn),同時激勵中華兒女砥礪前行,奮勇抗敵。1939年5月4日的社論《弘揚五四運動精神》,一方面呼吁廣大青年共同回憶這二十年的歷史,繼承五四運動的光榮傳統(tǒng)、發(fā)揚五四運動的精神,另一方面充分肯定青年在重大事件中的重要地位。同時再次號召全國的青年本著一面參戰(zhàn)、一面學習的精神深入到軍隊和農村中去。1940年5月4日的社論《獻給英勇戰(zhàn)斗的青年》特別強調了青年學生的重要性,指出青年學生發(fā)揮的先鋒作用是其他團體不能代替的。在當時,進行罷課,推動罷市罷工的是青年學生;大聲疾呼號召聚起來反對日寇反對賣國賊的是青年學生;接受科學和民主思想,努力反對舊禮教的是青年學生。1941年5月4日《發(fā)揚五四革命精神》的社論提到,全面抗戰(zhàn)四年來,中國青年的責任是越來越重了,斗爭的領域也是擴大了,無論是在前方的作戰(zhàn)上,還是全國文化戰(zhàn)線上,在各種建設事業(yè)上,我們的青年,都展現(xiàn)了自己的力量和堅持自己民族氣節(jié)的精神。這些都是值得贊揚,值得學習的。直到1947年《新華日報》被國民黨勒令停刊,每年5月4日《新華日報》都要在當天發(fā)布社論,不僅緊密結合當時的革命斗爭實際,還在激勵鼓舞青年學生的同時,對青年提出新任務新期盼。
自1939年中央青委決定每年5月4日為中國青年節(jié)以后,每年除了社論以外,還會有許多黨內外人士發(fā)表重要的文章。通過這些紀念性的文章追述五四運動的歷史,闡述五四運動的內涵和重要性,激發(fā)、調動青年的革命積極性和創(chuàng)造性,教導青年繼承五四傳統(tǒng),發(fā)揚五四精神。1939年5月4日,鄧穎超發(fā)表《五四運動的片斷回憶》,通過一個經歷過五四運動的重要人物來講述五四運動的重要性,呼吁青年尤其是青年學生一定要團結起來。她號召“廣大群眾起來‘外爭國權,內懲國賊’、全中國青年學生親密團結、女學生的英勇苦干和紀念幾個共同奮斗的戰(zhàn)友們”[3]。1943年5月4日,劉少奇發(fā)表《感想與回憶》,指出五四運動爆發(fā)的時候正是他畢業(yè)之際,又恰在畢業(yè)考試之前,五四運動的反帝大浪潮很快就波及到長沙,長沙的學生也開始罷課了,并由各個學校各班派出了學生代表來討論北京學生運動及抵制日貨,組建學生聯(lián)合會,并加入到全國學生聯(lián)合會[4]。劉少奇的回憶文章更加強調了五四運動具有反帝反封建的意義以及五四運動與青年學生的特殊關系。
表1整理匯總了黨內外一些重要人士在5月4日發(fā)表紀念性文章的情況,這些文章通過不同的視角來追憶“五四”,闡發(fā)“五四”對時下的啟發(fā),同時還結合當時的實際背景,表達對于青年人的更多更高的期盼。
表1 1939~1946年黨內外部分重要人士在《新華日報》公開發(fā)表的“五四”紀念相關文章
《人民日報》作為中國共產黨的機關報,是最權威的中央聲音的表達工具,承載著最具有影響力的價值導向。通過梳理、分析《人民日報》每逢“五四”紀念十周年相關文章、報道的發(fā)文情況發(fā)現(xiàn),除了文革時期以外,其余每逢十周年的“五四”紀念日報道數量都相當高,并且在1999年達到了高潮(圖1)。1999年是五四運動80周年,也是新中國成立50周年的重要年份。當時明確非公有制經濟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通過憲法修正案,提出西部大開發(fā)的重要戰(zhàn)略。這80年來,我們面對新的任務新的挑戰(zhàn)就要重新認識“民主”與“科學”,繼承和發(fā)揚五四精神。梳理《人民日報》發(fā)表的“五四”紀念性文章,我們不僅可以一次又一次地追憶、感知五四運動的先驅精神,同時還可以清晰地體會到黨和國家對青年提出的理性勸導和精神植入。
圖1 《人民日報》“五四”紀念相關報道(1950~2019)情況
除此之外,出版“五四”紀念文集,發(fā)行“五四”紀念郵品郵票等也是重要的形式。這些形式不僅有助于營造紀念的氛圍,把大家?guī)Щ氐侥莻€情滿天下、擔當先鋒的時代,更有利于青年尤其是學生去收集、學習、思考、弘揚。2019年5月4日正值五四運動一百周年,紀念活動更是形式多樣,紀念的內涵也更為深刻,不僅《人民日報》發(fā)表社論,眾多名人作家發(fā)表紀念性文章,中國歷史研究院近代史所舉辦了“紀念五四運動一百周年國際學術研討會”,并編撰三部會議論文集,中國人民銀行發(fā)布“五四運動一百周年紀念章”,中國郵政發(fā)行了“五四運動一百周年紀念性郵票”。上海人民出版社專門整理再版了近代史學家陳旭麓先生的三部專著《五四后三十年》《近代史思辨錄》和《近代中國八十年》,作為紀念獻禮作品,更是具有嚴肅性和深層思索,對五四運動的歷史意義和時代價值進行了深刻的學理闡釋。
第二,活動紀念。開展各種各樣的紀念活動,緬懷前輩先賢、感悟奮斗艱辛、砥礪拼搏意志、凝聚奮進合力,是五四紀念的另一種重要形式。而活動類紀念多數以青年為主,且以群體性為主。各級黨組織組織青年學生參與活動,引導、鼓勵青年人進一步追憶、反思、警惕、自勵,增強歷史認同感和國家歸屬感。
活動紀念一般分為會議性紀念和游行、展覽、賽事等各種文體類活動等,其中會議性紀念主要有舉辦紀念大會、座談會、聯(lián)歡會、學術研討會等。有關五四運動最早的會議紀念發(fā)生在1921年5月4日,北平女學界聯(lián)合會在北京女子高等師范學校大禮堂開會,紀念五四運動兩周年。自1939年中央青委確立“五四”為中國青年節(jié)之后,各種活動類紀念逐漸增多。1939年5月4日,延安各界青年舉行紀念五四運動20周年大會,毛澤東同志到場并作講演。1941年5月4日,晉西北軍區(qū)司令部舉行紀念“五四”青年節(jié)大會,還進行了軍事、政治、體育、文化娛樂等學習研討和賽事。
新中國成立以來,中國共產黨除了召開官方會議、領導發(fā)表講話外,還有許多文體實踐類活動。以北京為例,1950年的“五四”期間,北京大學舉辦三個展覽會,展出蘇聯(lián)青年朋友的生活,舉行科學展覽會等,特別邀請駐京解放軍、郊區(qū)農民與附近工人、學生、市民參觀[11]。同時,組織九萬余名青年舉行慶祝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第一個“五四”青年節(jié)的大游行,劉少奇副主席、朱德副主席以及周恩來總理等出席隊伍檢閱。1952年的“五四”紀念活動空前盛大,在天安門廣場上舉行了航空模型表演,有185名熱愛航空事業(yè)的青年學生以他們精心制作的各種飛機模型參加表演。1956年5月12日,為紀念“五四”運動,北京大學舉辦“五四”科學研討會。1958年7月5日《人民日報》提出要著重研究五四運動以后的歷史。1979年為紀念五四運動六十周年,首都文藝工作者表演自“五四”以來我國部分優(yōu)秀話劇和音樂節(jié)目,其中話劇有我國革命戲劇運動奠基人田漢的《名優(yōu)之死》《獲虎之夜》,音樂節(jié)目有人民音樂家聶耳、冼星海的作品,也有著名民間音樂家阿炳的作品[12]。1997年首次頒授的“中國青年五四獎章”是團中央、全國青聯(lián)授予青年的最高榮譽。設立這一獎項,目的在于樹立和宣傳優(yōu)秀青年典型,激勵和引導廣大青年在新的歷史時期繼承和發(fā)揚“五四”光榮傳統(tǒng),積極投身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xiàn)代化建設[13]。自2014年起由共青團中央主辦推選“全國向上向善好青年”的活動,目的是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關于青少年培育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有關指示精神,引導廣大青少年健康成長。
革命先驅李大釗曾深情地表達對于五四和對于青年的殷殷期許,“我期待著中國的學生們,光大這種精神,本著人類自由的精神,爭取將所有的強權撲滅,讓正義、人性可以在全世界一天比一天站得更穩(wěn)。要把它當作一個廣義的愛國主義去紀念,而不是狹義的。從現(xiàn)在開始,我期待以后的每一年在這個特殊的日子里,都可以添加一些新的含義”[14]。事實上,如同李大釗指引和呼喚的一樣,對于五四運動的紀念,隨著社會的發(fā)展和時代的變化,總是染上鮮明的時代印記,并逐步被賦予嶄新的內涵。
第一,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五四運動作為中國新民主主義革命的開端,不僅是一次徹底的反帝反封建的愛國運動,更是一次偉大的思想解放運動,強烈沖擊了一味尊崇傳統(tǒng)封建文化的復古思潮,并形成針鋒相對的局面?!懊裰鳌焙汀翱茖W”的口號又把廣大人民群眾從愚昧落后的精神狀態(tài)中釋放出來,極大地解放了人們的思想,也為馬克思主義在中國傳播打開了大門。五四運動為中國共產黨的誕生創(chuàng)造了群眾基礎,讓馬克思主義深入工人階層。這些可謂是“五四”紀念的最本質的成分和最鮮明的底色。
1921年,五四運動二周年。北平女學界聯(lián)合會于5月4日組織開會,邀請李大釗出席。李大釗發(fā)表演講,一方面闡釋了五四運動的意義,另一方面熱情鼓勵青年關心國家和民族前途。之后隨著革命事業(yè)的推進和深入,“五四”紀念常常與當時社會主要矛盾的面向、革命形勢的轉變、斗爭戰(zhàn)略策略的調整等緊緊連接在一起,成為為之而動、為之鼓與呼的重要節(jié)點。尤其是到了抗日戰(zhàn)爭時期,“五四”紀念又和英勇頑強的抗擊外來侵略緊密地結合在一起,借助“五四”紀念,倡導同仇敵愾、一寸山河一寸血的社會責任感和民族擔當,激發(fā)調動廣大青年的抗戰(zhàn)熱情,增強廣大青年的抗戰(zhàn)信心和勇氣。
比如,1939年,在延安,毛澤東同志親臨各界青年紀念五四運動二十周年的大會現(xiàn)場,向全體與會人員作了演講,以《青年運動的方向》為題,在總結青年運動的歷史經驗的基礎上,號召廣大青年要積極投身革命,走同工農相結合的道路,整個青年運動也必須同工農群眾運動相結合。這是確保抗日戰(zhàn)爭取得勝利的需要,也是青年人更好地發(fā)揮作用的正確道路。而在1941年晉西北軍區(qū)司令部舉行的“五四”青年節(jié)紀念大會上,司令員賀龍同志發(fā)表講話,也同樣指出青年人必須勇敢走進抗日的戰(zhàn)場,成為殺敵衛(wèi)國的先鋒。
中國共產黨通過“五四”紀念,召開紀念大會、發(fā)表紀念文章、發(fā)表社論等形式,號召并引領、組織廣大青年積極深入工農群眾之中,和廣大工農群眾相結合;鼓勵深入前線參與抗戰(zhàn),深入工農群眾參加生產勞動,青年學生加強了與工農群眾的團結,也大大增進了對于家國安危和保家衛(wèi)國的理解與投赴,從而為民族統(tǒng)一戰(zhàn)線框架下的全民族抗戰(zhàn)注入了無窮的力量,最終通過中國共產黨的中流砥柱作用,完成了對于日本侵略者的勝利進擊,從而鑄就了中國近代以來極其珍貴的反對外來侵凌的榮耀與輝煌。
第二,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時期。新中國成立后,百業(yè)待興,調動全國人民尤其是青年的積極性參與重建家園、加快建設社會主義成為第一要務。紀念五四運動主要就是鼓勵青年發(fā)揚愛國主義傳統(tǒng),更加勇敢地走在建設新中國的最前沿。比如,1959年4月2日,《人民日報》發(fā)表共青團中央《紀念五四運動四十周年宣傳提綱》,號召青年繼承和發(fā)揚五四運動的精神,滿懷熱情地投身到建設社會主義的偉大行列中去[15]。中國共產黨對青年一代寄予極大的期望和關懷,倡導并明確所有青年在繼承五四精神的同時,必須在社會主義建設中發(fā)揮出先鋒作用,才能不辜負黨和人民的期望。1963年5月5日,《中國青年報》發(fā)表題為《論雷鋒》的社論,希望青年能在紀念“五四”運動的日子中,繼承和發(fā)揚“五四”革命傳統(tǒng),尤其是雷鋒這個平凡而偉大的共產主義戰(zhàn)士的出現(xiàn),是中國青年傳統(tǒng)的革命精神在社會主義時代的繼承和發(fā)展[16]。
第三,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xiàn)代化建設新時期。改革開放是近代以來中華民族發(fā)展史上的第三個里程碑,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yè)深入發(fā)展的新時期。“五四”紀念的主題從改革開放之初的突出強調解放思想,到之后的鼓舞青年大膽創(chuàng)新、勇于創(chuàng)業(yè),全力投入各行各業(yè)的社會主義建設,成為“五位一體”建設發(fā)展的生力軍。1978年12月13日,鄧小平在中共中央工作會議閉幕會上作了《解放思想,實事求是,團結一致向前看》的講話,強調只有解放思想,堅持實事求是,一切從實際出發(fā),理論聯(lián)系實際,我們的社會主義現(xiàn)代化建設才能順利進行,我們黨的馬列主義、毛澤東思想的理論才能順利發(fā)展[17]。在這樣特殊的時代背景下,1979年五四運動六十周年到來之際,解放思想就成為當時“五四”紀念的主題。黨中央在人民大會堂隆重舉行紀念五四運動六十周年大會,號召青年站在時代的前列,繼承和發(fā)揚五四運動的光榮革命傳統(tǒng),成為新長征的突擊隊,并決定在全國青年中開展紀念五四運動六十周年的一系列活動。為此,郵電部發(fā)行《紀念“五四”運動六十周年》紀念郵票一套,首都演出“五四”以來部分優(yōu)秀話劇音樂節(jié)目,中國社會科學院舉辦全國性的紀念五四運動六十周年學術討論會(也是新中國成立以來第一次紀念五四運動的專題學術討論會,此后幾乎每逢五四運動五或十周年都會舉行學術研討會),中國社會科學院近代史研究所編輯《五四運動回憶錄》和《五四愛國運動》在全國發(fā)行。當年的“五四”紀念,強調解放思想、百家爭鳴,堅持和發(fā)展馬克思主義理論,繁榮社會科學。1979年的“五四”紀念是在黨的偉大歷史轉折關頭開展的,同時又推動了偉大歷史轉折的進程,加深了人們對五四運動意義的認識。
進入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時代,我國社會主要矛盾已經轉化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fā)展之間的矛盾。緊跟時代主題,堅定理想和信念,致力民族復興偉業(yè),成為當前“五四”紀念的核心內涵。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十九大報告指出,“青年興則國家興,青年強則國家強”,實現(xiàn)青年的“興”與“強”,更重要的就是做好青年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這不僅是決定青年健康成長正確方向的根本保證,也是推動國家不斷向前發(fā)展的重要動力。因此,2020年5月3日,在“五四”青年節(jié)到來之際,習近平總書記代表黨中央,向全國各族青年致以節(jié)日的祝賀和誠摯的問候,指出面對突如其來的新冠肺炎疫情,全國各族青年積極響應黨的號召,踴躍投身疫情防控人民戰(zhàn)爭、總體戰(zhàn)、阻擊戰(zhàn),不畏艱險、沖鋒在前、真情奉獻,展現(xiàn)了當代中國青年的擔當精神,贏得了黨和人民高度贊譽[18]。
“五四”紀念作為中國共產黨紀念文化的一部分,無論形式的變化,還是內容內涵的拓展,都顯示出鮮明的歷史發(fā)展過程性特征,帶有社會發(fā)展的烙印。而每一次紀念,中國共產黨都對廣大青年寄予了諸多的期許,并實施了有效的引領,它們有多種多樣的具體表現(xiàn)方式。
“五四”紀念經歷了革命、建設和改革不同歷史時期。一直堅持下來的“五四”紀念,不斷地傳遞著中國共產黨對青年的期望和引領,具體表現(xiàn)在物質和精神兩個方面。
在物質方面,承載五四運動紀念的寶貴財富很多,主要形式有報紙期刊、場地場所、組織機構、設施設備、文本文獻等。這些物質財富保存到今天,都是我們可以看得見摸得到,是真實存在的物質財富,中國共產黨積累下來的優(yōu)秀文化,值得我們反復去品讀、去觀摩、去學習。在每年“五四”紀念之際重讀這些優(yōu)秀作品,去參觀當時留下的遺址遺跡,在不同時期不同條件下,都能獲得新的感悟。
在期刊媒體方面,五四運動促進了中國報刊事業(yè)的蓬勃發(fā)展,短時間涌現(xiàn)500多種,最為活躍的就是學生期刊,著名的有《湘江評論》《天津學生聯(lián)合會日報》《上海學生聯(lián)合會日報》和《學生周刊》等,它們成為傳播“五四”信息、弘揚五四精神的重要陣地。在場地場所、設施設備方面,主要有五四運動的策源地——北大紅樓,其中《新潮》雜志社舊址就是按照“五四”前夜的場景進行復原的;首都天安門廣場上人民英雄紀念碑浮雕有《五四運動》部分,生動再現(xiàn)了1919年5月4日北京3000多名學生在天安門前集會示威游行的場面。在組織機構方面,“五四”社團是具有代表意義的活動團體,“五四”期間影響頗大的社團主要有新民學會、少年中國學會、新潮社、馬克思學說研究會等。這些社團已經有了明確的行動綱領和較為完善的組織機構、規(guī)章制度。在文本文獻方面,“五四”時期發(fā)表的重要文章及著作起到了教育青年、引導青年的積極作用。蔡元培的《我在北京大學的經歷》和《我在五四運動時的回憶》,記載五四運動最早出版的一本書《五四》[19],魯迅的《吶喊》及《彷徨》小說集等等,都真實描繪了五四運動時期的社會生活。
在精神層面,我們常說的“五四精神”主要有愛國、進步、民主、科學等。對五四精神的理解和認識也是經歷了一個逐漸深入的過程。隨著社會的發(fā)展、時間的推移,五四精神總會隨著時代的變化被賦予一些新的內涵。在新民主主義時期,愛國主義是這一時期的關鍵詞,這也是五四精神中最突出最核心的內容。抗戰(zhàn)勝利以后,中國共產黨又運用五四精神中的“民主精神”引領青年,協(xié)力謀求解決國家發(fā)展出路問題。新中國成立以后,以愛國主義為重點,呼吁年輕人積極投身到社會主義建設中,強調知識分子要與工人、農民相結合。改革開放時期,希望能把五四精神融入到改革開放、社會主義現(xiàn)代化建設之中。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反復強調我們必須了解五四精神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內在聯(lián)系,深刻把握繼承和弘揚五四精神對構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現(xiàn)實意義。
建黨百年來,我黨依托“五四”紀念表達了對青年的諄諄教誨。今天,我們在新的時代背景下回頭再看五四運動,就會發(fā)現(xiàn)“五四”已經成為一個青春的象征。在每年的“五四”青年節(jié)前,共青團中央都會發(fā)布關于紀念“五四”青年節(jié)的通知,希望通過每年的紀念活動讓全國青年不忘初心,牢記使命。回顧102年的五四運動紀念史以及100年中國共產黨發(fā)展史,中國青年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已經成為追求國家獨立和民族復興的時代先鋒,沒有辜負黨的期待,沒有辜負人民的期待。
“五四”紀念期間,黨和國家領導人參與青年活動、與青年座談、發(fā)表重要講話等成為了慣例。一直以來,黨和國家最高領導人高度評價中國青年并對青年寄予厚望,每到“五四”紀念到來之際,他們都不會忘記在“五四”這個特殊的日子,對青年人提出新的殷切期盼,激勵廣大青年學習和弘揚五四精神,傳承愛國主義,肩負社會責任,讓自己的青春更有價值,更有意義。他們采取考察、出席紀念儀式、發(fā)表講話或文章、演講或訪問、座談等多種形式,與青年進行互動,直觀、生動地傳遞著黨中央的關心關切和期待祝福。
1939年,五四運動二十周年,毛澤東撰寫《五四運動》一文,希望全國的青年和文化界認清自己的責任,認識“中國革命的性質和動力,把自己的工作和工農民眾結合起來,到工農民眾中去,變?yōu)楣まr民眾的宣傳者和組織者。全國民眾奮起之日,就是抗日戰(zhàn)爭勝利之時”[20]。在對青年進行政治動員的同時,指明了中國青年前進的正確方向,明確了實現(xiàn)的路徑。
1983年“五四”青年節(jié),鄧小平為優(yōu)秀共青團員張海迪題詞:“學習張海迪,做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守紀律的共產主義新人”。她的事跡曾鼓舞和感動無數人,她奮力拼搏地學習文化知識的刻苦精神使她成為了一代中國青年的楷模。
1998年5月4日,在慶祝北京大學建校100周年大會上,時任中共中央總書記江澤民在大會上回顧北京大學愛國青年發(fā)起的五四運動,強調實施科教興國戰(zhàn)略,弘揚愛國主義精神,重視知識和人才對經濟發(fā)展與社會進步的突出作用,并寄語廣大青年,“希望你們堅持學習科學文化與加強思想修養(yǎng)的統(tǒng)一,希望你們堅持學習書本知識與投身社會實踐的統(tǒng)一,希望你們堅持實現(xiàn)自身價值與服務祖國人民的統(tǒng)一,希望你們堅持樹立遠大理想與進行艱苦奮斗的統(tǒng)一”[21]。大學生是科教興國的強大生力軍,不僅要強化自身的文化與思想修養(yǎng),更要投身于服務祖國的事業(yè)中去。
1999年,正值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50周年和五四運動80周年。時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國家副主席胡錦濤回顧五四運動以后中國共產黨領導中國人民爭取社會進步和推動歷史前進的奮斗歷程,重溫五四運動的精神內涵,明確指出,青年始終是我們社會中最積極、最活躍、最有生氣的一部分力量,并對廣大青年提出新的要求,“第一,要堅定理想,服務人民;第二,要深入群眾,投身實踐;第三,要勤奮學習,勇于創(chuàng)造;第四,要腳踏實地,艱苦奮斗”[22]。
自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高度重視青年發(fā)展,明確提出“青年是整個社會力量中最積極、最有生氣的力量,國家的希望在青年,民族的未來在青年”,并指出“今天,新時代中國青年處在中華民族發(fā)展的最好時期,既面臨著難得的建功立業(yè)的人生際遇,也面臨著‘天將降大任于斯人’的時代使命,新時代中國青年要繼續(xù)發(fā)揚五四精神,以實現(xiàn)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為己任,不辜負黨的期望、人民期待、民族重托,不辜負我們這個偉大時代”[23]。
“五四”紀念,不僅僅是讓青年追憶歷史,也是為了利用紀念活動傳播五四歷史、弘揚五四精神,增強國家認同感,凝聚青年學生的力量。當今世界正經歷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國際形勢復雜多變,我們面臨的風險挑戰(zhàn)之嚴峻前所未有,中國青年肩負著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重大任務。因此,將歷史記憶和五四精神與我國的社會主義現(xiàn)代化建設結合起來,樹立對馬克思主義的理想信念,堅定中國共產黨的領導,是面向未來的“五四”紀念的重要經驗。
五四運動是中國命運探索的重大歷史事件,先進的知識分子推動馬克思主義與工人運動結合,實現(xiàn)了自身的轉變,釋放了馬克思主義的生命力,給工人階級提供了嶄新的思想指南和精神武器,偉大的階級與偉大的理論相結合,成為中國革命的轉折點。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高度重視對黨的歷史的總結運用。在中國共產黨成立92周年前夕,習近平總書記在主持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七次集體學習時強調“歷史是最好的教科書”[24]。在西柏坡調研時,習近平總書記又指出“對我們共產黨人來說,中國革命歷史是最好的營養(yǎng)劑,多重溫這些偉大歷史,心中就會增加很多正能量”[25]。習近平總書記一次又一次深刻闡明了以史鑒今、資政育人的重要作用,對于賡續(xù)紅色血脈,傳承紅色基因,繼承和發(fā)揚黨的優(yōu)良傳統(tǒng)和作風,開辟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更加美好的未來,有著極其重要的意義。
中國共產黨利用重要節(jié)慶日開展紀念活動,不僅可以強化受眾對紀念對象的歷史記憶,也可以在不斷循環(huán)和強化之后使其銘記于心,成為不能忘記的歷史。借助每一次的紀念活動,客觀上都可以構建歷史記憶、歷史知識,充分挖掘精神內涵。自近代以來,中國青年在救亡圖存的道路上不斷探索,尤其是在中國共產黨的指引下,青年積極發(fā)揮青春力量,使中國的面貌煥然一新。
中國共產黨的重要節(jié)慶紀念活動有著與時俱進,與時代同發(fā)展的特點,新的時代會賦予新的內涵。比如,抗日戰(zhàn)爭時期的“五四”紀念活動,不僅要傳承愛國進步民主科學的精神,更要緊密圍繞奪取抗日戰(zhàn)爭勝利、爭取民族解放這一主題。解放戰(zhàn)爭時期,也是中國共產黨贏得革命勝利、謀劃新中國建設的重要時期,我們增添了“為人民服務,與工農兵結合”的新內容。新中國成立以后,開展大規(guī)模的社會主義建設,加快重建國民經濟,夯實社會主義基礎,這時期的“五四”紀念活動,賦予了社會主義建設“突擊手”新的內涵,團中央通過召開全國青年社會主義建設積極分子大會,表彰大批先進典型等,極大地調動了全國青年的勞動積極性和創(chuàng)造性,使青年成為社會主義建設中的一支英勇突擊力量[26]。改革開放時期,我們黨將工作重心轉移到以經濟建設為中心的現(xiàn)代化建設中來,在紀念五四運動六十周年的時候提出,中國青年必須要投身到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xiàn)代化建設中來,同時大力推進中國青年開展科技創(chuàng)新行動為科教興國戰(zhàn)略做好準備。
習近平總書記在多次講話中提出中國青年的重要性,他指出,“距離實現(xiàn)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目標越近,我們越不能懈怠,越要加倍努力,越要動員廣大青年為之奮斗”[27]。近年來,圍繞統(tǒng)籌推進“五位一體”總體布局和協(xié)調推進“四個全面”戰(zhàn)略布局,各行各業(yè)青年勇?lián)厝?、不懈奮斗,積極踐行新發(fā)展理念,在深化改革開放、促進經濟社會發(fā)展中充分發(fā)揮了生力軍作用。
為了促進青年更好成長、更快發(fā)展,2017年4月,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fā)《中長期青年發(fā)展規(guī)劃(2016-2025)》。這是新中國歷史上第一部青年發(fā)展規(guī)劃,首次提出了“黨管青年”的重要原則。2018年,團中央印發(fā)《共青團投身打贏脫貧攻堅戰(zhàn)三年行動的意見》,在全國開展青年扶貧志愿服務、青年文化扶貧等工作,進一步動員廣大青年成為脫貧攻堅的重要力量。在新時期,中國青年運動必將繼承百年傳統(tǒng)、煥發(fā)時代活力,在奪取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勝利、實現(xiàn)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征程中書寫新的光榮。
2015年12月30日,習近平總書記在主持中央政治局第二十九次集體學習時強調,“要充分利用我國改革發(fā)展的偉大成就、重大歷史事件紀念活動、愛國主義教育基地、中華民族傳統(tǒng)節(jié)慶、國家公祭儀式等來增強人民的愛國主義情懷和意識”[28]。自黨的十八大以來,黨和國家在重要的紀念日運用多種紀念方式,引導廣大青年把歷史與現(xiàn)在的生活緊密結合起來。例如,2014年舉行的全國人民代表大會成立60周年、紀念鄧小平同志誕辰110周年,2015年舉行的中國人民抗日戰(zhàn)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zhàn)爭勝利70周年,2016年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95周年、紀念紅軍長征勝利80周年,2017年紀念中國人民解放軍建軍90周年、香港回歸20周年,2018年紀念馬克思誕辰200周年、改革開放40周年,2019年紀念五四運動100周年、古田會議90周年、新中國成立70周年,2020年紀念中國人民志愿軍抗美援朝出國作戰(zhàn)70周年大會等等。通過這些重要節(jié)點的紀念活動,更好地發(fā)揮紀念日育人的作用。
首先,深化青年的歷史認同感。紀念活動“通過描繪和展現(xiàn)過去的事件來使人記憶過去。它們重演過去,以具體的外觀,常常包括重新體驗和模擬當時的情景或境遇,重演過去之回歸”[29]。歷史承載著培養(yǎng)和強化民族認同感的社會功能,中國青年必須從歷史中了解自己從哪里來,從歷史中學習愛國情操和民族精神。利用紀念日開展紀念性活動,不僅可以強化歷史記憶,而且可以構建關于紀念對象的歷史知識,滋養(yǎng)青少年的健康成長。
其次,為青年指明正確的道路,激發(fā)當代青年投身轟轟烈烈的社會主義現(xiàn)代化建設。歷史把重大責任賦予我們黨,人民對我們黨寄予厚望,中國共產黨成為實現(xiàn)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領導力量。我們黨必須帶領中國青年奮勇向前。因此,黨和國家領導人在每次重要的紀念日都要發(fā)表重要講話或文章,為當代青年指明前進的道路,指明正確的方向。習近平總書記在“五四”青年節(jié)的重要講話,都在勉勵青年努力在實現(xiàn)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中實現(xiàn)自己的青春夢想,寄語廣大青年堅定理想信念,練就過硬本領,勇于創(chuàng)新創(chuàng)造,矢志艱苦奮斗,錘煉高尚品格”[27]。紀念“五四”,發(fā)揮青年作用,引領青年發(fā)展,始終是我黨利用紀念日傳承革命歷史、傳承紅色基因的有效形式,必須進一步堅持和發(fā)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