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寧寧
關鍵詞:陶行知;小學;語文教學
【中圖分類號】G623.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8877(2021)34-0149-02
On the Enlightenment of Tao Xingzhi's Education on Chinese Teaching in Primary Schools
ZHU Ningning ?(Chengbei Central Primary School,Kunshan City,Jiangsu Province,China)
【Abstract】For primary school students,Chinese teaching can improve students' literary literacy,obtain a different aesthetic experience,enrich students' emotions,and guide students to form a correct outlook on life and morals. The application of Tao Xingzhi's educational theory in primary school Chinese teaching can deepen students' understanding of Chinese knowledge,clarify the status of students as the subject of learning,and then cultivate students' awareness of autonomous learning and promote the improvement of students' comprehensive literacy. This article will discuss three aspects: an overview of Tao Xingzhi’s educational theory,the current problems in primary school Chinese teaching,and the enlightenment of Tao Xingzhi’s education on primary school Chinese teaching.
【Keywords】Tao Xingzhi;Primary school;Chinese teaching
1.陶行知教育理念概述
陶行知先生是我國偉大的教育學家,他不僅提出了生活化實踐教育理論,同時還提出了創(chuàng)造教育理論與學生觀教育理論,其教育理論強調學生在學習中的主體性,以學生為核心不斷探索新型教育方法。創(chuàng)新教育模式能夠有效轉變學生的被動學習地位,發(fā)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進而促進學生思想以及個性的發(fā)展。陶行知的教育理念是一種先進的教育理念,革新了我國小學教育理念,同時還提升了我國小學教育的整體水平。生活化教育理念無論是從社會發(fā)展還是個人發(fā)展的角度都具有較強的促進作用,教師可以從語文閱讀生活化與實踐性教學方面進行入手,不斷豐富學生的情感體驗,為學生創(chuàng)造動手實踐的機會,將其專業(yè)技能與個人素養(yǎng)進行結合,這樣就能夠促進學生的全面發(fā)展。就目前的情況來看,小學教育本身就是教育的重要階段,根據(jù)陶行知理論不斷調整教學內(nèi)容與方法,能夠為國家培養(yǎng)出具有較強綜合能力的人才。除此之外,在小學語文教育目標的制定方面,陶行知理論也能夠幫助教師進行明確。經(jīng)過長期的教學探索與實踐能夠看出,我國當代的教育目標與陶行知理論是相符的,都更加重視小學生思維能力以及創(chuàng)新意識的培養(yǎng)與發(fā)展。就目前的情況來看,我國對小學生的教育更加偏重于對知識理論的學習,但是對學生其他方面能力的培養(yǎng)卻不夠重視,這對學生綜合素養(yǎng)的提升沒有益處。當前最嚴重就是有的小學對學生道德素質教育方面缺乏重視,對規(guī)則意識較為忽略,教師只關注學生知識能力的提升,這就不符合陶行知理論的教育目標,難以培養(yǎng)學生的綜合素養(yǎng)。
2.當前小學語文教學中存在的問題
(1)教學缺乏主體性
學生作為課堂教學的主體,只有深入了解學生的興趣以及學習需求才能夠豐富導入教學的內(nèi)容,充分發(fā)揮導入教學環(huán)節(jié)的作用。對小學生來說,語文本身是一門需要不斷積累和訓練的學科,對學生學習理解能力的要求較高,學生在接觸與學習的過程中難免會遭遇一些困難,再加上小學生的年齡較小,在無引導的情況下開展自主學習的興趣不足。而小學生對教師的依賴性逐漸影響了主體性,很多教師并未重視學生主體性的開發(fā),甚至在課程設計中完全忽略了學生的主體性。即使是在師生共導的語文課堂教學中,教師依舊容易忽略學生的主體性,并未增加與學生之間的互動,在環(huán)節(jié)設計方面也沒有充分考慮學生的需求。
(2)教學內(nèi)容碎片化
就目前的情況來看,小學語文教學內(nèi)容體系并不完善,很多知識點都是零散的,學生在學習的時候很難從整體框架的角度理解語文知識,導致學生無法形成語文知識系統(tǒng),這就增加了學生學習的難度。其次,盡管小學教育與初高中教育相比壓力較小,但同樣面臨升學,因此,很多語文教師將自己的教學重點完全放在語文知識教學中,進而忽略了語文知識與其他學科之間的聯(lián)系,導致學生不夠理解語文知識,同時弱化了學生的知識應用能力。這樣學科之間的割裂會導致學科出現(xiàn)嚴重的壁壘,這樣對學生之后的學習、生活毫無益處,甚至還會影響學生知識的應用,影響學生核心素養(yǎng)的提升。最后,就小學語文的教學評價現(xiàn)狀來說,當前語文教學評價存在嚴重的同質化現(xiàn)象。在日常的教學中,大多數(shù)教師使用的是終結性評價方法,過于看重學生的語文成績與升學率,對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表現(xiàn)并不重視,也沒有評價的標準。除此之外,當前小學語文教學采取的是統(tǒng)一教學的方法,這樣的教育方式忽略了學生個性的開發(fā),語文教學的內(nèi)容、進度以及目標都是一致的,這樣的教學模式很難促進學生創(chuàng)新意識的提升,而個性化教學模式的缺失也會影響學生數(shù)學核心素養(yǎng)的培養(yǎng)。
(3)教育模式缺乏創(chuàng)新
考慮到小學生的性格特點與認知心理,教師應該遵循趣味性的課堂教學設計原則,這樣才能夠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學生參與課堂的主動性。如果課堂教學模式缺乏趣味性,那么學生就很難提起學習參與的興趣,進而降低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學生興趣的缺失將會對后續(xù)新知識的學習產(chǎn)生消極的影響,因此,教師應該增加課堂設計的趣味性,提高后續(xù)課堂教學的效率。小學生有強烈的好奇心與求知欲特征,他們對創(chuàng)新性的事物有極大的興趣,因此,在教學導入中增加具有新意的內(nèi)容也能夠吸引小學生的注意,提高教學的效率。
3.陶行知教育對小學語文教學的啟示
(1)確立學生主體地位
受到傳統(tǒng)教育理念的影響,很多小學語文教師對學生的自主性與主體性不夠了解,認為學生必須在教師的管束與強制性引導下才能夠完成相應的學習任務,因此在課堂教學設計的時候并沒有體現(xiàn)出學生的主體性與獨立性。大多數(shù)語文教師在進行課堂設計的時候都是從教師的思維出發(fā),缺乏對學生的了解,其對于學生的實際學習情況以及需求并不了解。而在陶行知教育理論中,學生才是學習的主體,他認為學生個體同樣具備自主學習與研究的能力,教師的作用只是引導學生學習,為其探究指明方向,不應該進行過多的干涉與控制。因此,小學語文教師在設計教學之前應該加強與學生的溝通,了解學生的實際學習能力,并以此為基礎開發(fā)創(chuàng)新性的教育活動,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挖掘學生的創(chuàng)造潛力。
比如,當教師在進行《動物王國開大會》內(nèi)容教學的時候,教師可以組織學生進行角色扮演,并在第一則通知發(fā)布之后提問學生:森林大會是否能夠順利召開?此時學生都持反對意見。接著教師引導并帶動表演的進行,對狐貍提問不參加的理由,之后再對不同的動物進行提問。學生在踴躍回答的過程中就能夠感受通知發(fā)布的要素,獲取了知識,實現(xiàn)了快樂學習。
(2)提升學生思維能力
根據(jù)陶行知創(chuàng)造教育理論來看,少年具有較強的好奇心與求知欲,小學階段是培養(yǎng)其創(chuàng)造能力與思維的重要階段。如果在該階段中沒有落實解放教育,而是采用固化形式的教育模式,則少年、兒童的思維就很容易陷入困境,之后再難實現(xiàn)突破與創(chuàng)新發(fā)展。尤其是對小學生來說,其容易受到教師以及社會環(huán)境因素的影響,受到不良的社會習氣影響、缺乏教師與家長的有效引導時,容易形成不良學習行為。因此,要想提升學生的思維能力,教師就應該結合陶行知創(chuàng)造教育理論的內(nèi)容開展思維創(chuàng)新教育。首先,教師應該幫助學生解除其思維的限制,營造輕松愉快的學習氛圍。其次,教師應該更新自己的教育理念,改善只重視知識教育的傳統(tǒng)理念,明確自己的引導教學地位,促進學生思維能力的提高。
比如,當教師在進行《大青樹下的小學》課文內(nèi)容講解的時候,教師可以提問學生自己最喜愛的段落,并引導學生進行該段落的背誦。文中以細膩的筆觸描繪了日常生活的美好,此時教師可以引導學生觀察自己生活中的美,并在小組中交流自己認為美的日常景觀,將閱讀文章的情感與現(xiàn)實生活景象結合起來,并利用優(yōu)美的語言進行場景的描述,盡量感染人。在這樣的學習模式中,學生不僅能夠深化對文章內(nèi)涵的認知,同時還實現(xiàn)了文章知識的延伸,鍛煉了學生的創(chuàng)新思維以及文字組織能力。本文中通過對小學景象以及美好生活的描繪,表現(xiàn)出了不同民族小朋友之間的友情,學生通過誦讀更加能夠感受我國不同民族文化的豐富性。對此,教師還應該加強對學生思想情感的引導,深化學生對不同民族差異以及文化的認知,讓學生以開放友好的心態(tài)對待事物,在實踐學習的過程中收獲知識與滿足。
(3)培養(yǎng)學生實踐能力
只有實現(xiàn)知識的內(nèi)化與應用才能夠體現(xiàn)出知識學習的意義,而我國傳統(tǒng)教育中更加重視學科基礎知識的講解,受到教學條件與時間的限制,很多語文教師都不重視學生實踐能力的鍛煉。根據(jù)陶行知教育理論,要想提高學生對知識的認知就必須為學生創(chuàng)造實踐動手的機會,在實踐的過程中能夠加深學生對知識的理解與記憶,同時還能夠鍛煉學生應用知識的能力。小學生具有較強的好奇心與探究心理,小學語文教師應該針對這樣的心理為學生設計探索性實踐活動。這樣就能夠提高學生的動手能力,同時還能夠提高學生的語文學科素養(yǎng)。
比如,當教師在進行《秦兵馬俑》課程內(nèi)容教學的時候,教師可以帶領學生有感情地進行課文的朗讀,在朗讀的過程中想象兵馬俑的姿態(tài),體會文章包含的民族自豪感。西安地區(qū)之外的學生很難直接到現(xiàn)場參觀兵馬俑,此時教師就可以為學生創(chuàng)造其他形式的實踐活動,鼓勵學生在課后使用橡皮泥嘗試捏造兵馬俑人物。通過這樣的實踐活動,學生能夠感受到千年前我國勞動人民的智慧以及技術的精巧,同時產(chǎn)生強烈的民族自豪感。在這樣的心情驅使下,學生會對秦始皇以及我國歷史產(chǎn)生興趣,不斷探究和學習新的知識。學生在實踐之后,教師還可以引導學生查閱相關的資料,對文章中使用的詞匯進行記憶與積累,加強自己的閱讀體驗,同時理解兵馬俑的文化內(nèi)涵。
綜上所述,面對當前小學語文教學中存在的問題,教師應該融入陶行知教育理論的基本內(nèi)容,并立足于學生思維的培養(yǎng),通過確立學生主體地位、提升學生思維能力以及培養(yǎng)學生實踐能力等方法落實陶行知教育理論內(nèi)容,激發(fā)學生的創(chuàng)新思維,促進學生綜合能力的提升。
參考文獻
[1]鄭超.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論下的小學語文教學[J].小學生作文輔導(五六年級版),2021(02).
[2]孟東.在小學語文教學中如何運用陶行知教育思想探究[J].文理導航,2021,(12).
[3]猶婷婷.陶行知生活教育思想對小學語文教學的啟示[J].小學閱讀指南(教研版),2021(01).
[4]周延慶.陶行知教育思想如何運用于小學語文教學[J].語文課內(nèi)外,20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