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麗,張靜靜,李 爽,崔楊頡
(焦作市第三人民醫(yī)院 河南焦作454000)
艾滋病是感染人免疫缺陷病毒(HIV)誘發(fā)的免疫缺陷疾病,HIV 會攻擊破壞人體CD4+T 淋巴細胞,破壞免疫功能,威脅患者生命安全[1-2]。 艾滋病尚無根治方法,高效聯(lián)合抗反轉錄病毒療法可對艾滋病患者進行長期的抑制性治療,延長其生存期,改善生活質量[3]。 抗病毒治療需終身服用抗病毒藥物,良好療效依賴于患者良好的治療依從性,但實際臨床中患者耐受性、服藥依從性差,抗病毒治療效果并不理想[4-5]。 臨床治療、護理過程中給予患者有效的健康教育可提高患者疾病認知水平,使其積極配合治療與護理,在艾滋病抗病毒治療中發(fā)揮重要作用[6]。 近年來,在糖尿病、冠心病等治療、護理中常應用看圖對話交互式健康教育模式,借助圖像并運用啟發(fā)方式提問代替?zhèn)鹘y(tǒng)單向灌輸教育,臨床實踐效果滿意[7-8]。 為提高患者治療依從性,本研究將看圖對話交互式健康教育模式應用于艾滋病患者抗病毒治療中,取得滿意效果。 現報告如下。
1.1 臨床資料 選取2019 年1 月1 日~2020 年6 月1 日收治的100 例艾滋病患者為研究對象。 納入標準:①符合《艾滋病診療指南第3 版(2015 版)》[9]診斷標準者;②年齡18 ~75 歲者;③首次接受抗病毒治療者;④具備正常溝通交流能力與理解能力者;⑤患者或其監(jiān)護人對研究知情同意。 排除標準:①入組前病情不穩(wěn)定,急性期感染者;②機會性感染者;③合并其他影響免疫功能的疾病者;④肝腎功能障礙者;⑤有精神疾病病史者;⑥存在視、聽、說功能障礙者。 采用隨機數字表法將患者分為對照組和干預組各50 例。 對照組男36 例、女14 例,年齡20~58(32.56±8.74)歲;傳播途徑:血液傳播8 例,性傳播42例;婚姻狀況:未婚31 例,已婚10 例,離異5 例,喪偶4 例;受教育程度:初中及以下26 例,高中或中專14 例,大專及以上10例。 干預組男34 例、女16 例,年齡20~56(31.68±8.24)歲;傳播途徑:血液傳播10 例,性傳播40 例;婚姻狀況:未婚30 例,已婚12 例,離異5 例,喪偶3 例;受教育程度:初中及以下24 例,高中或中專12 例,大專及以上14 例。 兩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本研究經醫(yī)院醫(yī)學倫理委員會批準。
1.2 方法 對照組抗病毒治療期間給予常規(guī)健康教育,由護理人員發(fā)放健康教育手冊、進行口頭健康教育、組織講座等,每周1 次,每次45~60 min。 干預組給予看圖對話交互式健康教育模式。 ①設計看圖對話交互式健康教育工具。 科室內醫(yī)護人員以《艾滋病診療指南第3 版(2015 版)》《艾滋病臨床護理實踐指南》、艾滋病臨床護理經驗等為依據,以艾滋病抗病毒治療為中心,遵循交互式健康教育理念,設計艾滋病抗病毒治療的看圖對話交互式教育工具,教育內容包括抗病毒治療、日常護理,其中抗病毒治療包括疾病發(fā)病機制、抗病毒治療機制、抗病毒治療預期效果、達到一定治療效果的要求4 部分內容,日常護理包括安全性行為(正確使用安全套)、健康的生活方式與習慣(規(guī)律作息、合理飲食、加強運動鍛煉)、心理調節(jié)
(向專業(yè)醫(yī)護人員尋求心理疏導、自我心理護理)、并發(fā)癥及藥物不良反應防治(皮膚感染肺部感染、腹瀉等并發(fā)癥的預防與處理)、定期復查(預約就診流程及定期復查的重要性)、遠離毒品(不濫用毒品,嚴格避免血液接觸)6 個部分內容。 ②實施教育。 患者住院期每周定期組織2~3 次健康教育,每次1~2 h,患者住院后通過微信群組織線上健康教育活動,線上健康教育前2 d 提前預告活動,保證患者均能夠參加,每周2~3 次,每次1~2 h。 根據看圖教育工具內容分次進行健康教育,每次健康教育首先由護理人員根據看圖對話工具圖像進行簡單講解,調動患者學習的主動性與積極性;再組織患者對看圖對話交互式健康教育圖像進行討論、學習艾滋病抗病毒治療相關知識,進行患者間的交互式互動學習;再由護理人員以問題為中心引導患者思考抗病毒治療過程中遵醫(yī)用藥及服從醫(yī)療干預的重要性,進行護患間的交互式互動;討論完畢后進行患者間的分享,加深記憶,提高其疾病認知水平,以積極配合治療與護理。
1.3 觀察指標 ①治療依從性:分別于干預8 周、干預12 周時采用自制調查問卷評價患者治療依從性,問卷內容包括遵醫(yī)用藥、安全性行為、不濫用毒品、規(guī)律作息、合理飲食、情緒平穩(wěn)、定期復查7 項,分為完全依從(7 項全部遵守)、基本依從(遵守3~6 項)、不依從(遵守<3 項),依從率(%)= (完全依
從例數+基本依從例數)/總例數×100%。 ②心理彈性:于干預前后采用心理彈性量表(CD-RISC)[10]評價患者心理狀態(tài),包括韌性、力量、樂觀3 個維度共25 個條目,各條目5 級計分,分數越高表明心理彈性水平越高。 ③生活質量:于干預前、干預24 周時采用世界衛(wèi)生組織艾滋病生存質量測量簡表(WHOQOL-HIV-BREF)[11]評價患者生活質量,量表包括生理領域、心理領域、獨立領域、社會關系領域、環(huán)境領域、精神支柱領域6 個領域共31 個條目,各條目采用1 ~5 分評分法,分數越高表明患者生活質量越好。 ④治療效果:于干預前、干預24 周時采集患者空腹靜脈血4 ml,采用流式細胞計數單平臺法檢測CD4+T 淋巴細胞計數水平,采用聚合酶鏈式反應技術檢測病毒載量,評價治療效果。
1.4 統(tǒng)計學方法 采用SPSS 19.0 統(tǒng)計學軟件處理數據。 計量資料以±s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例、百分比表示,采用χ2檢驗。 以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1 兩組干預8 周、12 周后治療依從性比較 見表1。
2.2 兩組干預前后CD-RISC 評分比較 見表2。
2.3 兩組干預前后WHOQOL-HIV-BREF 評分比較 見表3。
2.4 兩組干預前后治療效果比較 見表4。
表1 兩組干預8 周、12 周后治療依從性比較(例)
表2 兩組干預前后CD-RISC 評分比較(分,±s)
表2 兩組干預前后CD-RISC 評分比較(分,±s)
組別 n 韌性力量樂觀干預前 干預12 周后干預前 干預12 周后干預前 干預12 周后干預組 50 25.34±4.36 29.69±5.29* 13.27±2.18 18.79±2.57* 7.86±1.49 12.93±2.56*對照組 50 25.27±4.24 27.48±4.68* 13.52±2.26 16.14±3.13* 7.43±1.54 11.38±2.31*t 值 0.081 2.212 0.463 4.627 1.419 3.179 P 值 0.935 0.029 0.644 <0.001 0.159 0.002
表3 兩組干預前后WHOQOL-HIV-BREF 評分比較(分,±s)
表3 兩組干預前后WHOQOL-HIV-BREF 評分比較(分,±s)
組別 生理領域 心理領域 獨立領域 社會關系領域 環(huán)境領域 精神支柱領域干預組(n=50)干預前 8.56±2.08 9.48±1.90 9.49±1.22 9.73±1.82 8.42±1.42 9.48±2.13干預24 周后 13.24±2.11*△ 12.74±2.43*△ 12.86±2.51*△ 13.32±2.11*△ 12.68±2.17*△ 14.34±2.87*△對照組(n=50)干預前 9.83±2.04 9.56±1.87 9.34±1.18 9.69±1.12 8.38±1.43 9.56±2.21干預24 周后 11.32±1.86* 11.53±2.02* 11.17±2.23* 11.48±2.16* 10.97±2.41* 11.64±2.52*
表4 兩組干預前后治療效果比較(±s)
表4 兩組干預前后治療效果比較(±s)
組別 n 病毒載量(拷貝/ml)CD4+T 淋巴細胞計數(個/μl)干預前 干預24 周后干預前 干預24 周后干預組 50 5.58±1.21 2.84±0.57* 160.73±31.72 315.68±56.43*對照組 50 5.62±1.24 3.32±0.73* 158.52±26.76 374.93±48.42*t 值 0.163 3.664 0.377 5.634 P 值 0.871 <0.001 0.707 <0.001
艾滋病是嚴重威脅人類健康的全球性公共衛(wèi)生問題,其患病率呈逐年增高的趨勢,艾滋病防治形勢不容樂觀[12]。 現階段艾滋病尚無徹底根治方法,高效抗逆轉錄病毒療法是目前最有效控制艾滋病的治療措施,可抑制HIV 復制,重建患者免疫功能,減少艾滋病相關疾病的發(fā)生及患者病死風險,延長艾滋病患者生存期,提高生活質量,使艾滋病成為可以控制的慢性傳染性疾病[13]。
良好的治療依從性是保證艾滋病抗病毒治療療效的關鍵環(huán)節(jié),有研究數據顯示,艾滋病患者保持95%以上的治療依從性方可保證抗病毒治療的有效性,但實際臨床中艾滋病患者因疾病本身及社會對該疾病的歧視、誤解等,承擔較大的心理壓力和社會壓力,精神負擔較重,缺乏對疾病的正確認識,存在負性情緒,心理彈性水平較低,難以適應現狀,不利于患者保持良好的治療依從性[14]。 健康教育是提高臨床患者治療依從性的有效干預手段,目前健康教育模式多種多樣,不同模式的教育效果也存在差異。 通過健康教育簡單地為患者提供信息并不能有效提高患者治療依從性,更重要的是通過有效的健康教育提高患者認知水平后能夠使患者掌握并運用教育知識,促進其行為改變,才能真正實現健康教育的目的。 而傳統(tǒng)健康教育主要為說教式、“填鴨式”灌輸的教育模式,施教者與教育對象缺乏必要的互動,難以激發(fā)教育對象的學習積極性與主動性,教育效果并不理想[15]。 看圖對話交互式健康教育模式側重于知識理解與運用的新型健康教育模式,融合蘇格拉底式教育理念、同伴互助式教育理念、構建主義學習觀點、跨理論模型理念,最早應用于糖尿病患者中。 看圖對話交互式健康教育能夠借助圖文對話交互式健康教育工具引導患者主動進行提問和討論,教育重點內容為患者最關心的問題,使患者主動學習,提高健康教育效果[16]。 林艷霞等[17]將這一教育模式運用于社區(qū)原發(fā)性高血壓患者中也取得良好教育效果,提高患者健康行為依從性。 本研究將看圖對話交互式健康教育模式用于接受抗病毒治療的艾滋病患者中,設計與艾滋病抗病毒治療日常護理兩大方面有關的看圖對話交互式教育工具,通過圖片、對話、文字3 種教育媒介形成交互式應用,圖文并茂,直觀形象,彼此強化形成積極效應,患者與患者之間、護理人員與患者間均形成積極互動,易于患者理解并接受的健康知識,提高學習主動性、積極性,掌握并運用知識,實現行為改變。 本研究結果顯示,干預8 周、12 周后,干預組治療依從率高于對照組(P<0.05),干預12 周后干預組CD-RISC 評分均高于對照組(P<0.05,P<0.01),表明看圖對話交互式健康教育用于抗病毒治療的艾滋病患者中,能提高患者治療依從性及心理彈性水平,使其較快接受抗病毒治療現狀。 本研究結果顯示,干預24 周后,干預組病毒載量、CD4+T 淋巴細胞計數水平及WHOQOL-HIV-BREF 評分均優(yōu)于對照組(P<0.05,P<0.01),表明通過看圖對話交互式健康教育模式的干預,能夠保證艾滋病患者抗病毒治療效果,提高患者生活質量,這與看圖對話交互式健康教育模式提高健康教育效果,從而提高患者治療依從性與心理彈性,使患者在抗病毒治療過程中主動、積極地配合治療,降低疾病本身及外界因素帶來的消極影響,保持相對穩(wěn)定的心理狀態(tài)有關。
綜上所述,對接受抗病毒治療的艾滋病患者給予看圖對話交互式健康教育模式,使患者保持良好的治療依從性,提高其心理韌性水平,從而保障抗病毒治療效果,改善生活質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