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丹,范守民,周靖航,胥 磊,劉江衛(wèi),董明明,張夢華,張曉雪,黃錫霞*,王雅春
(1.新疆農業(yè)大學動物科學學院,新疆烏魯木齊 830052;2.伊犁州畜牧科學研究所,新疆伊寧 835000;3.寧夏大學農學院,寧夏銀川 750021;4.新疆地方國營烏魯木齊種牛場新疆褐牛繁育中心,新疆烏魯木齊 830049;5.中國農業(yè)大學動物科學技術學院,北京 100193)
體型線性評定是根據牛只個體體型評定,由主觀評定向客觀描述轉化,體型評定根據奶牛個體不同體型性狀的實際表現進行觀察度量,可以直接或者間接地表現出奶牛的外貌特征,為育種工作提供可靠的數據。美國農業(yè)部于1980 年提出奶牛線性評定方法,1986 年師守堃等將奶牛線性評定方法引入中國[1]。體型性狀與奶牛泌乳性能、繁殖性能、長壽性等息息相關[2-6],良好的體型結構有利于高效的生產管理,牛的遺傳改良和養(yǎng)殖效益的提升也需要體型線性評定做指導[7]。美國荷斯坦協(xié)會在1976 年將體型性狀納入總性能指數(Total Performance Index,TPI),截 止2017 年,體型性狀總權重為26%;德國選擇指數(Relativ Zuchtwert Gesamt,RZG)包含產量性狀、長壽性狀、體型性狀、乳房性狀和繁殖性狀,其中體型性狀總權重為25%;北歐從2008 年6 月開始統(tǒng)一使用相同的選擇指數(Nordic Total Merit,NTM),其中體型性狀總權重為13%;在中國奶牛性能指數(China Performance Index,CPI)中體軀容量綜合部位權重為18%,尻部綜合部位權重為10%,肢蹄綜合部位權重為20%,泌乳系統(tǒng)綜合部位權重為42%,乳用特征綜合部位權重為10%[8]。
新疆褐牛是乳肉兼用品種牛,有西北第一牛的美稱。近年來,針對新疆褐牛的研究逐漸增多,主要涉及產奶性狀、抗性性狀、繁殖性狀、體尺性狀等[9-11],其選育效果也取得很大進展。目前,根據不同的飼養(yǎng)模式和生產方向,新疆褐牛的選育分為兼用型、乳用型和肉用型3 個方向。新疆褐牛作為乳肉兼用牛,其體型評定技術既不同于乳用品種也不同于肉用品種,因此,為配合新疆褐牛9 分制體型線性鑒定標準的制定,本研究以新疆地區(qū)5 個規(guī)?;龅男陆峙?9 個實測性狀的數據以及23 個描述性狀的評分記錄為基礎,分析不同飼養(yǎng)環(huán)境以及不同選育目標方向下新疆褐牛群體之間的差異與各性狀之間的相關性,了解新疆褐牛群體體型外貌各相關性狀的分布,以期為新疆褐牛9 分制體型線性鑒定標準的制定以及新疆褐牛的選育工作提供參考。
1.1 數據來源 本研究以新疆褐牛群體為研究對象,選擇5 家新疆褐牛核心育種場——1 號場(全舍飼,乳用)、2 號場(全舍飼,乳用)、3 號場(放牧加舍飼,兼用),4 號場(放牧加舍飼,肉用)、5 號場(放牧加舍飼,兼用)作為評定試點,對1 026 頭泌乳期相近的新疆褐牛成母牛進行評定;并對1、3 號場共計386 頭新疆褐牛進行體型線性評定,獲得23 個描述性狀的記錄。以上評定工作均由相同評定人員完成。
1.2 評定項目 19 個測量性狀:體高(十字部)、體斜長、胸圍、胸寬、腹圍、尻寬、尻長、坐骨端寬、前乳頭長度、后乳頭長度、前乳頭直徑、后乳頭直徑、后房高度、后房寬度、乳房深度、后腿寬度、后腿厚度、后腿高度、后腿半圍。體型線性評定性狀包括結構/容量部的4 個描述性狀(體高、胸圍、胸底寬和腹圍),尻部的2 個描述性狀(尻角度和尻寬),肢蹄部的3 個描述性狀(蹄角度、后肢側視和后肢后視),泌乳系統(tǒng)的4 個描述性狀(乳房深度、乳房質地、懸韌帶和乳房平衡),前乳房的3 個描述性狀(前乳房附著、前乳頭位置和前乳頭長度),后乳房的3 個描述性狀(后房高度、后房寬度和后乳頭位置),乳用特征的1 個描述性狀(乳用特征),及肌肉度的3 個描述性狀(腿圍、前肌肉度、后肌肉度)。
1.3 評定方法 參考《中國荷斯坦牛體型線性評定規(guī)程》進行現場測量與評定。測量性狀數據全部按實際測量結果記錄,線性評定性狀全部參考三河牛9 分制的評定方法進行評分。評定時,被評定的奶牛應自然地站立在寬廣且平坦的場地,評定人員根據線性外貌評分要求,首先對奶牛體型進行觀察,有輪廓的認識,然后走近牛體進行測量并按照線性外貌評定標準所列項目評出分數。評定前,要掌握被評定牛的年齡、胎次、產犢日期、產奶量、是否妊娠等情況。
1.4 統(tǒng)計分析 使用Excel 對收集到的數據進行整理與質控,剔除異常值,使用SPSS 19.0 軟件對數據進行描述性統(tǒng)計、單因素方差分析與相關性分析,利用GraphPad Prism 8.0 進行各性狀的離散程度分析與結果可視化。
2.1 各性狀的描述性統(tǒng)計 從表1 與圖1 可以得出,新疆褐牛群體體高為138.84 cm;后乳房高度均值為19.91 cm;體高、胸圍、胸寬、后腿高度相對于其他性狀分布不均衡,胸寬變異系數較大;乳房深度變異系數最大,為61.18%,1 號場新疆褐牛的乳房深度變異程度最高,其他乳房相關性狀變異系數也較高。
表1 新疆褐牛體尺性狀描述性統(tǒng)計
2.2 不同生產方向下新疆褐牛各體尺性狀差異對比分析由表2 可知,1 號場新疆褐牛的體高、體斜長、胸圍、胸寬、腹圍、尻長、坐骨端寬、后腿寬度、后腿厚度、后腿半圍指標都極顯著高于其他4 個場的新疆褐牛;前乳房長度、前乳頭直徑、后乳頭直徑、后房寬度4 個乳房相關性狀極顯著高于其他4 個場,但后房高度、后腿高度性狀上極顯著低于其他4 個場;2 號場的新疆褐牛胸寬、腹圍極顯著低于其他4 個場;4 號場的體高、坐骨端寬極顯著低于其他4 個場。
2.3 新疆褐牛各體尺性狀相關性分析 測量性狀之間相關性結果如表3 所示。新疆褐牛體軀容量相關性狀(體高、體斜長、胸圍、腹圍、尻寬、尻長、坐骨端寬)之間呈正相關,相關系數在0.053~0.691。乳房性狀間的前乳頭長度、后乳頭長度、前乳頭直徑之間呈較強的正相關。尻寬與前乳頭長度、后乳頭長度、前乳頭直徑、后乳頭直徑、后房高度之間存在正相關。腹圍與前乳頭長度、前乳頭直徑、后乳頭直徑、后房高度、后房寬度、乳房深度之間的相關性較高。
圖1 不同場新疆褐牛各體尺性狀分布情況
2.4 新疆褐牛各線性評定性狀對比 由于線性評分的高低不能反映出功能的優(yōu)劣,所以通常將各性狀實際評分的平均值與理想最優(yōu)線性評分進行比較說明。表4為2 種飼養(yǎng)模式與生產方向下的新疆褐牛線性評定性狀的平均數與標準差,除了腹圍,2 個場的體型結構相關性狀均存在顯著差異,此外3 號場的乳房深度極顯著高于1 號場。
表2 新疆褐牛不同場各性狀差異對比分析
表3 新疆褐牛各測量性狀相關性
表4 新疆褐牛線性評定性狀
3.1 新疆褐牛群體體型外貌均勻度 本研究結果顯示,3 號場的體高標準差為5.65,小于1 號場的8.14 和2 號場的6.02,說明3 號場的新疆褐牛在體高方面選育效果明顯,體高比較均勻;但3 號場腹圍標準差為24.92,高于1 號場的13.08 和2 號場的14.94,反映3 號場的新疆褐牛膘情差異較大。牛體型性狀的評定結果可以為牛群的體型改良指明改進方向[12]。牛群膘情均勻有利于飼養(yǎng)管理和生產,所以3 號場在保持體高選育的同時,還要加強膘情的管理。
1 號場新疆褐牛的平均體高(144.75cm)、體斜長(161.77cm)、胸圍(209.78cm)和腹圍(245.22cm)明顯高于2 號場和3 號場的新疆褐牛,2 號場和3 號場新疆褐牛的平均體高、體斜長、胸圍和腹圍相近,1 號場的飼養(yǎng)管理及選育工作做得比較好。通過觀察各場的飼草料情況發(fā)現,1 號場的飼料中精料比例明顯高于其余2 個場,約占總量的30%,且成分多樣化,有粉碎玉米粒、粉碎苜蓿青干草、麩皮、酒糟、青貯玉米及西域春預混料等,而2 號場和3 號場的飼料中精料含量較低,且成分單一,因此1 號場的營養(yǎng)狀況優(yōu)于2 號場和3 號場,從而體況膘情較好,與測量數據相吻合。牛體況的評估可為牧場主制定有效的飼喂計劃提供參考[18]。因而2 號場和3 號場應適當提高飼料中精料比例,并盡量使飼料成分多樣化。
此外,通過對各性狀進行相關性分析發(fā)現新疆褐牛體軀容量性狀(體高、體斜長、胸圍、腹圍、尻寬、尻長、坐骨端寬)之間呈正相關,與索效軍[13]、金爾光等[14]研究結果一致。乳房深度與前乳頭長度、前乳頭直徑、后乳頭直徑呈較強的正相關(0.237~0.331),與郭宏[15]、劉云芳[16]、張慧林[17]等研究結果存在差異。由于新疆褐牛是乳肉兼用牛,荷斯坦是奶牛,用途不同可能導致關于乳房系統(tǒng)的線性評定結果不同。胸圍乳房深度之間有較好的正相關性,利用上述相關性可利用容易且能準確測定的性狀來間接選擇不容易獲得表型數據的性狀,進而提高群體的均勻度。
3.2 新疆褐牛體軀結構對比分析 1 號場在體高、體斜長、胸圍、胸寬、腹圍、尻長、坐骨端寬、后腿寬度、后腿厚度、后腿半圍10 個性狀都高于其他4 個場。1號場新疆褐牛偏向乳用方向,且飼養(yǎng)方式為全舍飼,所以在體型上更加接近荷斯坦奶牛,比較高大。但是1 號場在后房高度性狀上顯著低于其他4 個場,今后應加強以上性狀的選育工作。劉松柏等[2]的結果顯示體型性狀遺傳力的變化范圍為0.03~0.37,其中體型總分為0.16。Mazza 等[19]估計的體型性狀遺傳力多為中高等遺傳力,最大的是體高(0.52),懸韌帶(0.18)最小,體型總分為0.26,分析涉及的測量性狀都會受遺傳和非遺傳因素影響,1 號場的飼養(yǎng)管理水平可能比與其他4個場好,也可能是不同場的育種目標不同,所以使用的公牛凍精品系不同,如德系或美系,因而導致5 個場各項測量值的差異顯著。3 號場在胸寬、腹圍2 個性狀上極顯著低于其他4 個場。3 號場新疆褐牛偏向兼用方向,飼養(yǎng)方式為半舍飼。胸寬和腹圍與高產和健康性狀相關,所以3 號場這2 個性狀測量值低。4 號場的體高、坐骨端寬極顯著低于其他4 個場。4 號場新疆褐牛偏向兼用方向,飼養(yǎng)方式為半舍飼。有研究表明[20],體高和坐骨端寬與產奶量有關,所以兼用方向的牛場測量值比乳用方向的牛場測量值低。
新疆褐牛體型性狀中體高均值小于荷斯坦牛的最佳體高(140~145 cm)[3]。胸寬、腹圍和尻寬小于荷斯坦牛的理想值[3]。新疆褐牛體斜長和胸圍都高于荷斯坦奶牛24 月齡的最低標準。新疆褐牛泌乳系統(tǒng)中乳房深度和前乳頭長度大于荷斯坦牛的理想值[3]。Rogers 等[21]研究發(fā)現美國荷斯坦牛體型線性性狀與體細胞數的表型相關為-0.12~0.05。Zink 等[22]報道乳房寬度與乳脂量有較強的遺傳正相關(為0.51),而與產奶量和乳蛋白量則是較強的表型正相關(均為0.32)。王小龍等[23]報道表明,奶牛產奶量與體高、體深、后乳房寬等之間顯著相關。新疆褐牛是乳肉兼用牛品種,經過長期選育,以及使用國外優(yōu)秀種公牛,通過對19 個實測性狀和23個描述性狀來看,新疆褐牛有很好的選育基礎和豐富的資源,同時新疆褐牛選育還有很大進展空間。
3.3 新疆褐牛泌乳系統(tǒng)差異分析 1 號場在前乳房長度、前乳頭直徑、后乳頭直徑、后房寬度4 個性狀極顯著高于其他4 個場,這4 個性狀更加接近奶牛的理想值[3]。2 號場在后乳房長度極顯著高于其他4 個場,與1 號場相同,2 號場新疆褐牛偏乳用方向,且飼養(yǎng)方式為全舍飼,但是由于常忽略對乳房相關性狀的選育,以及機械化擠奶設備尺寸不適或擠奶人員操作不當,導致乳房結構不均勻且乳房均一度差。5 號場前乳頭直徑、后乳頭直徑極顯著低于其他4 個場,該牛場新疆褐牛偏向肉用方向,飼養(yǎng)方式為半舍飼,乳房系統(tǒng)測量值都比較低。通過對不同飼養(yǎng)環(huán)境下新疆褐牛的19 個實測性狀測量值的差異性分析發(fā)現,新疆褐牛乳用、肉用以及兼用方向上體型以及泌乳系統(tǒng)結構的差異較大,在乳用和兼用方向上已經有了一定的選育基礎。
3.4 新疆褐牛9 分制體型線性評定實施建議 本研究體型評定參考三河牛的評定標準,其結果可為今后制定新疆褐牛9 分制評分標準提供參考。此次評定的牛場(1號場和3 號場)為新疆大型的新疆褐牛種牛場,飼養(yǎng)管理條件較其他場或散戶好,牛的體況和生產能力都優(yōu)于新疆大多數的新疆褐牛,所以未來在制定標準時可以將本研究數據定為較優(yōu)的標準。1 號場和3 號場評定分析結果表明,1 號場新疆褐牛的體況明顯優(yōu)于3 號場,但這2 個場都存在牛群均勻度不足的問題,尤其是乳房深度差異較大、乳頭位置不均勻,這些結果在一定程度上表明新疆褐牛不僅存在飼養(yǎng)管理問題(如生長發(fā)育不均衡、乳房結構不良等),同時在遺傳選育上也存在一定的提升空間(整齊度差)。本研究結果為今后新疆褐牛引進種公牛凍精、制定合理可行的選育方案,選育出優(yōu)秀的新疆褐牛品種提供參考。
本文發(fā)現新疆褐牛不同方向或品系之間在測量的19 個性狀之間存在差異,且乳用和兼用方向具有一定的選育基礎。同時發(fā)現容易獲得體型性狀與不容易獲得的乳房性狀之間存在著較好的相關性。本研究結果為制定新疆褐牛體型線性評定標準以及新疆褐牛的遺傳改良提供參考依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