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偉楠
摘要:小學數學作為基礎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對于強化小學生的思維能力和學習能力具有重要的作用,而要想最大限度的發(fā)揮出數學教學的作用與優(yōu)勢,廣大教師必須要充分認識到問題情境創(chuàng)設的重要意義。鑒于此,本文針對小學高年級數學教學中如何創(chuàng)設問題情境進行分析和研究,并提出了相應的有效策略,僅供大家參考。
關鍵詞:小學數學;問題情境;創(chuàng)設策略
引言:
近年來,情境教學法在基礎教育中的應用越來越廣泛,其重要優(yōu)勢也逐漸顯露出來,而問題情境作為情境教學法的一種有效形式,極大地滿足了數學教學的基本要求。這就要求廣大數學教師必須要掌握問題情境的創(chuàng)設原則和方法,基于小學生的特點,為他們創(chuàng)設出多種多樣的問題情境,促使學生能夠在有效問題情境中理解并掌握數學知識,從而為強化學生的數學素養(yǎng)奠定良好的基礎。
1.小學高年級數學教學中問題情境創(chuàng)設原則
1.1問題的針對性
所謂有效問題情境,指的是學生能夠在解決特定問題的過程中掌握數學知識的基本內涵,從而更好地將其應用于實際生活當中?;诖?,廣大教師在創(chuàng)設問題情境時,必須要遵循針對性原則,根據數學知識的基本特點設計出針對性的數學問題,引導學生利用所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從而加深學生的理論基礎,進而強化數學教學的有效性。此外,教師還需要引導學生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發(fā)現問題,讓學生根據自身的學習情況提出針對性的問題,這樣不僅能夠增強教學效果,而且還能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從而為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創(chuàng)造有利的條件。
1.2問題的趣味性
相較于其他教學方法,問題情境的創(chuàng)設更能吸引小學生的注意力,這是因為小學生具有強烈的求知欲和探索欲。鑒于此,廣大教師必須要抓住小學生的心理特點,不斷提高數學問題的趣味性,以便更好地激發(fā)學生的探究興趣,從而獲得事半功倍的效果。比如,在教學“二元一次方程組”時,教師可以將學生分為甲、乙兩組旅游團,假設兩組旅游團到黃山和五臺山旅游,已知甲團的人數是乙團人數的2倍多5人,讓學生分配旅游團人數。這樣不僅能夠突出學生的主體性,而且還能達到寓教于樂的目的。
1.3問題的層次性
對于小學高年級學生來說,他們已經掌握了一定的數學知識,因此教師在教學的過程中需要遵循循序漸進的原則,利用層次性問題引導學生進行自主探究,這樣不僅能夠增強教學效果,而且還能幫助學生構建系統(tǒng)的知識體系,從而提高問題情境的有效性和全面性。
2.小學高年級數學教學中的問題情境創(chuàng)設策略
2.1密切聯系實際生活,激發(fā)學生探究興趣
對于小學高年級的學生來說,他們已經具有了一定的生活經驗,對于生活中的實際問題有著強烈的探索興趣。因此,數學教師在創(chuàng)設有效問題情境時,必須要密切聯系實際生活,將抽象的數學知識轉化為生動的實際問題,以便降低學生的學習難度,從而更好地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例如,在講解長方形面積計算時,教師可以參考生活中常見的物體,如書本、黑板、門窗都是長方形,這樣學生就會覺得非常熟悉,在講解過程中更容易理解和掌握面積的公式。五年級數學的方程內容是教學的重點和難點,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從生活中的天平進行講解,方程的計算就是為了等號的兩邊左右相等,巧妙的轉化為天平問題,這樣就更生活化,讓學生更易于理解。數學知識來源于生活,用于解決實際生活中的問題,這就要求廣大教師必須要引導學生養(yǎng)成善于觀察生活的好習慣,讓學生在實際生活中發(fā)現更多的數學問題,從而為提高問題情境的實效性奠定良好的基礎。
2.2融入豐富實踐活動,提供解決問題機會
小學生具有活潑好動的特點,一味的理論教學只會增加學生的學習負擔,這對培養(yǎng)學生的學習興趣是極為不利的。為此,廣大教師在創(chuàng)設有效問題情境時,必須要融入實踐教學,根據教學內容創(chuàng)設豐富的實踐活動,以便為學生提供解決問題的機會和空間,從而促進學生解決問題能力和創(chuàng)新能力的提升。比如,在教學“百分數”時,教師可以利用課余時間組織學生展開社會調查活動,帶領學生到各個社區(qū)統(tǒng)計一下失業(yè)人口和孤寡老人的數量,利用百分數的知識將統(tǒng)計數據制作成圖表,以便更加直觀的發(fā)現問題。在調查的過程中,教師還需要引導學生發(fā)現問題并找出解決問題的方案,這樣不僅能夠幫助學生鞏固百分數的知識,而且還能強化學生的合作能力和解決問題能力。因此,廣大教師必須要將理論教學與實踐教學相結合,不斷拓展學生的實踐空間,以便為提高學生的數學綜合能力創(chuàng)造良好的條件。
2.3運用正確評價模式,掌握學生學生情況
小學數學運用問題情境教學模式能夠提高學生的學習積極性,能力的體現不能以試卷分數決定,主要考察學生的綜合運用能力,這就需要教師在日常教學中考察學生的運用能力,準確客觀的評價學生能力,運用過程評價方式才能分析出學生的能力和相關數學思維狀況。使用過程評價機制就是將學生的數學能力與日常訓練進行有機結合,綜合考察學生的問題參與程度和教學知識點的掌握情況,反饋出學生的學習能力。這種評價機制能夠全面總結出學生的學習狀況,對學生的全面發(fā)展更為有利。比如,在教學“折線統(tǒng)計圖”時,教師既要關注學生的制作結果,同時也要注重學生的制作過程,利用有效問題掌握學生的制作方法,進一步發(fā)現學生的學習問題。此外,教師還可以將學生的學習情況分為若干模塊,通過計分的形式引導學生進行查漏補缺,促使學生能夠全面掌握自身的學習情況。只有這樣,才能全面發(fā)揮出有效問題情境的作用與優(yōu)勢,從而為實現學生的全面發(fā)展創(chuàng)造有利的條件。
3.結語
小學數學教學作為培養(yǎng)學生思維能力和學習能力的有效途徑,對于實現學生的全面發(fā)展具有重要的意義和影響,而小學生綜合能力的培養(yǎng)主要是通過解決數學問題來實現的。這就要求廣大數學教師必須要認識到有效問題情境創(chuàng)設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全面掌握有效問題情境創(chuàng)設的原則和方法,結合學生的基本特點,為學生提供多樣性的有效問題,以便最大限度的發(fā)揮出數學教學優(yōu)勢,從而更好地實現小學數學教學的根本目標。
參考文獻
[1]宋雪梅.小學數學教學中創(chuàng)設有效問題情境的策略研究[J].創(chuàng)新教育,2020(08).
[2]王小林.小學數學教學中有效問題情境的創(chuàng)設[J].教育理論與實踐,2019(07).
[3]宋玲.探析小學數學教學中有效問題情境的創(chuàng)設[J].學校教研,2018(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