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小剛,羅培燕
(重慶市黔江中心醫(yī)院 1.普外科,2.控感辦,重慶 409000)
腹股溝疝是小兒的常見病,以斜疝居多,多發(fā)生于男孩,與患兒出生時發(fā)育不完善,鞘狀突未閉合有關。由于隨著患兒的生長發(fā)育,其腹壁組織不斷發(fā)育、變強,因此其治療與成人腹股溝疝不同,不需置入補片,采用疝囊高位結扎術即可獲得滿意的療效[1]。傳統的疝囊高位結扎術療效確切,但手術切口大、術后并發(fā)癥多,給患兒造成巨大的身心痛苦,患兒常因恐懼疼痛而不愿配合治療,導致康復進程受阻[2]。
近年來腹腔鏡技術得到飛速發(fā)展,在腹腔內疾病的治療中應用廣泛,在腹股溝疝的治療中也有所應用。在腹腔鏡下手術操作更精細、手術創(chuàng)傷更小,給患兒造成的創(chuàng)傷也更?。?]。腹腔鏡下小兒疝囊高位結扎術的臨床療效已得到臨床驗證,但其對患兒心理健康狀況的影響相關研究較少。本研究分析了腹腔鏡下小兒疝囊高位結扎術治療小兒疝氣對患兒康復速度和心理健康狀況的影響,現將結果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我院(2015 年1 月~218 年1 月)收治的小兒疝氣80 例,根據手術方法不同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對照組40 例,男30 例,女10 例;年齡2~11歲,平均(7.55±2.16)歲;疝囊直徑(2.94±0.72)cm;單側發(fā)病36 例,雙側4 例。觀察組40 例,男32 例,女8例;年齡2~11 歲,平均(7.45±2.19)歲;疝囊直徑(2.92±0.71)cm;單側發(fā)病35 例,雙側5 例。納入標準:(1)術前體檢均為腹股溝區(qū)可復性包塊,透光試驗陰性;(2)無嵌頓性疝發(fā)生;(3)患兒精神正常。排除標準:(1)合并鞘膜積液、隱睪的患兒;(2)合并其他嚴重并發(fā)癥者。兩組疝氣患兒疝囊直徑、發(fā)病方向等一般資料比較,具有均衡性(P>0.05)。
1.2 方法 對照組患兒采用傳統手術,行氣管插管全身麻醉,取腹股溝區(qū)橫切口,長約1.5~2cm,切開皮膚后在皮下脂肪、筋膜之間逐層分離,直至打開疝囊,游離疝囊外組織至顯露腹膜外脂肪后,予以高位結扎。皮內縫合切口。
觀察組患兒采用腹腔鏡下小兒疝囊高位結扎術,行氣管插管全身麻醉,于臍部做一5mm 切口,建立二氧化碳(CO2)人工氣腹,維持腹內壓 8~10mmHg。經套管置入STORZ30°腹腔鏡,在內環(huán)口體表投影處做穿刺,采用疝氣針帶線一端(另一端留于皮外)穿刺入腹膜外后,沿內環(huán)口內側避開精索血管、輸精管或卵巢圓韌帶完成半圈后穿入腹腔釋放所帶線,沿穿刺軌跡退針至腹膜外后沿內環(huán)口外側穿刺至原腹膜穿刺點穿入腹腔,固定線后退針把線帶出皮外后完成打結,結扎疝囊。
1.3 檢測方法 分別于術前、術后12h 、術后24h、術后72h 抽取患兒外周靜脈血,3000r/min 低速離心10min,取上清液檢測腫瘤壞死因子-α(TNF-α)、C 反應蛋白(CRP)、白介素-10(IL-10)水平,檢測方法為雙抗體夾心酶聯免疫吸附法,采用美國伯騰公司生產的ELX800 多功能酶標儀檢測,試劑盒是南京建成生物工程研究所產品,嚴格按照試劑盒說明書操作。
1.4 觀察指標 觀察兩組患兒術中出血量、切口長度、下床活動時間、精神恢復時間及住院時間。記錄兩組患兒并發(fā)癥的發(fā)生情況。檢測術前、術后12h、24h、72h時TNF-α、CRP、IL-10 水平變化情況。采用SF-36 量表對患兒心理(精神心理狀態(tài))和總體健康進行評價,每項滿分100 分,分數越高,健康情況越好。
1.5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 19.0 處理,切口長度、下床活動時間、精神恢復時間等計量指標采用mean±SD描述,組間兩兩比較采用獨立樣本t 檢驗,并發(fā)癥等計數資料采用χ2檢驗,P<0.05: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1 兩組患兒手術指標比較 觀察組患兒術中出血量少于對照組,切口長度短于對照組,下床活動時間、精神恢復時間及住院時間短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兒手術指標比較
2.2 兩組患兒手術不同時間點炎癥因子水平變化情況 術前,兩組患兒點炎癥因子水平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術后12h、24h、72h 時,觀察組患兒TNF-α、CRP、IL-10 水平低于對照組(P<0.05),見表2。
表2 兩組患兒手術不同時間點炎癥因子水平變化情況
2.3 兩組患兒手術前后心理、總體健康評分比較術前,兩組患兒健康評分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術后,觀察組患兒心理、總體健康評分高于對照組(P<0.05),見表3。
表3 兩組患兒手術前后心理、總體健康評分比較(分)
2.4 兩組患兒并發(fā)癥情況比較 觀察組患兒并發(fā)癥(5.00%)低于對照組(20.00%),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4。
表4 兩組患兒并發(fā)癥情況比較
腹股溝疝是小兒常見病,男孩的發(fā)病率高于女孩,多由于患兒的腹膜鞘突閉合異常所致。在患兒用力排尿、排便、咳嗽或大哭時導致腹壓升高,進而引起腹股溝疝[4]。小兒腹股溝疝包括直疝和斜疝兩大類,其中以斜疝比較常見[5]。小兒腹股溝疝一般首選手術治療,目前臨床常用的手術方式包括傳統開腹疝囊高位結扎術和腹腔鏡下疝囊高位結扎術[6]。
傳統的開腹疝囊高位結扎術的療效確切,但手術操作時可能損傷精索各層、周圍蔓狀靜脈叢、輸精管等組織,手術創(chuàng)傷大、術中出血量多、術后恢復慢、并發(fā)癥風險高,患兒及其家長往往不愿接受[7]。近年來,腹腔鏡下疝囊高位結扎術在小兒腹股溝疝的治療中發(fā)揮越來越重要的作用[8]。
腹腔鏡下疝囊高位結扎術選取臍下孔狀切口,通過穿刺針帶線進入腹腔,在腹腔內完成大部分內環(huán)縫合操作,在體外打結完成疝囊結扎,避免在腹股溝區(qū)操作造成的損傷[9]。腹腔鏡下可直觀地觀察疝囊附近的組織結構,可到達傳統手術所不能到達的高位,不僅可減少不必要的手術創(chuàng)傷,還有助于降低術后復發(fā)率[10]。
本研究中采用腹腔鏡下疝囊高位結扎術治療者術中出血量少于采用傳統疝囊高位結扎術治療者,切口長度、下床活動時間、精神恢復時間及住院時間短于采用傳統疝囊高位結扎術治療者。這一結果充分體現了腹腔鏡下疝囊高位結扎術的微創(chuàng)優(yōu)勢,術中出血量更少,術后恢復更快,大大降低了患兒的痛苦。
手術對機體造成的炎性損傷程度與手術創(chuàng)傷大小有關[11]。TNF-α是開啟機體炎癥反應的鑰匙,不僅本身可引起炎性損傷,還可刺激IL-6 等促炎因子的釋放,進而加重炎癥反應程度[12]。CRP 是由人體肝臟合成的急性時相蛋白,是反映機體創(chuàng)傷程度的敏感指標[13]。上述細胞因子水平與機體創(chuàng)傷程度相關,嚴重的炎癥反應還可影響機體免疫功能,增加術后感染、切口愈合不良等風險[14]。本研究中采用腹腔鏡下疝囊高位結扎術治療者在術后12h、24h、72h 時的TNF-α、CRP、IL-10 水平低于采用傳統疝囊高位結扎術治療者。這一結果提示,腹腔鏡下疝囊高位結扎術具有微創(chuàng)優(yōu)勢,對患兒造成的創(chuàng)傷更小。
巨大的手術創(chuàng)傷和劇烈的疼痛感可導致患兒產生恐懼、焦慮情緒,時常哭鬧不利于術后配合后續(xù)治療,甚至影響手術效果,進而影響其康復進程[15]。本研究中采用腹腔鏡下疝囊高位結扎術治療者術后的心理、總體健康評分高于采用傳統疝囊高位結扎術治療者這一結果提示,腹腔鏡下疝囊高位結扎術更有利于保護患兒的身心健康。這與腹腔鏡下疝囊高位結扎術的創(chuàng)傷更小、給患兒造成的痛苦輕微有關,可使患兒得到更好的恢復。
本研究還發(fā)現,采用腹腔鏡下疝囊高位結扎術治療者術后腹脹、陰囊腫脹、繼發(fā)鞘膜積液等并發(fā)癥發(fā)生率低于采用傳統疝囊高位結扎術治療者。這是由于腹腔鏡下疝囊高位結扎術在腹腔鏡的放大效應下進行操作,有助于減少或避免手術副損傷,進而降低術后并發(fā)癥風險。
綜上所述,腹腔鏡下小兒疝囊高位結扎術治療小兒腹股溝疝創(chuàng)傷小,對機體應激反應影響小,恢復快,可改善患兒心理、生理健康,且安全性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