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文娟
(鄭州市第二人民醫(yī)院兒科,河南 鄭州 450000)
支氣管哮喘簡稱哮喘,是兒科常見呼吸道疾病,該病反復發(fā)作,不但給患兒身體健康帶來嚴重影響,增加其家庭經(jīng)濟負擔,而且也大量消耗醫(yī)療衛(wèi)生資源,是臨床醫(yī)師重點關注的課題。相關研究表明[1],近年來世界多個國家和地區(qū)兒童哮喘發(fā)病率呈上升趨勢。相關調(diào)查資料顯示,近10年來我國兒童哮喘的累計患病率增加50%以上[2]。對于哮喘患兒,肺功能檢測是臨床診斷和療效判定的重要手段。哮喘兒童急性發(fā)作期的第1秒用力呼氣容積(forced expiratory volume in one second,F(xiàn)EV1)及用力肺活量(forced vital capacity ,F(xiàn)VC)等大氣道功能指標均顯著下降。也有學者發(fā)現(xiàn),哮喘兒童的小氣道功能指標在反映患兒疾病嚴重程度方面具有更高的價值[2]。為進一步探討哮喘兒童急性發(fā)作期氣道功能指標的變化情況,也為臨床評估患兒病情及療效提供參考,本研究以我院近五年收治的102例哮喘兒童為研究對象,急性發(fā)作期和緩解期均進行肺功能指標檢測,分析不同時期、不同分級哮喘兒童的氣道功能指標情況,現(xiàn)將研究結(jié)果總結(jié)匯報如下。
1.1 研究對象選取我院2012年6月至2017年6月間收治的102例哮喘兒童,所有入組患兒均符合《兒童支氣管哮喘診斷與防治指南》(2016年版)中的相關診斷標準[3],并結(jié)合輔助檢查結(jié)果確診者。按照分層隨機化法(患兒年齡、性別)選取同期在我院體檢健康兒童100例作為健康組,其中男58例,女42例,年齡7~13歲,平均年齡(7.45±2.16)歲,體質(zhì)量24~41 kg,平均(30.27±5.15)kg。病例組中男62例,女40例,年齡6~12歲,平均年齡(7.31±2.03)歲,體質(zhì)量25~40 kg,平均(30.21±5.28)kg,其中中度65例、重度37例。兩組研究對象基礎資料具有可比性(P<0.05)。本研究獲患者自愿簽署知情同意書,且研究相關資料獲相關部門審批。
1.2 納入排除標準(1)健康組納入標準:排除哮喘病史以及過敏疾病史者;年齡6~12歲,且入組時近1個月未發(fā)生呼吸道感染、發(fā)熱或喘息疾??;無心臟病、慢性肺疾病等任何可能影響肺功能指標評價的疾??;健康組排除標注:一級親屬存在慢性支氣管炎或哮喘病史者。(2)病例組納入標準:患者均明確診斷,符合哮喘診斷標準;就診時均處于哮喘急性發(fā)作期,且為初診患兒;患兒年齡范圍為6~12歲;患兒及其家屬對本研究知情同意,自愿參與本研究并簽署同意書,能夠配合完成相關肺功能檢查項目;確診后均在本院經(jīng)過14 d規(guī)范化治療,且患兒臨床癥狀及體征好轉(zhuǎn),進入緩解期。病例組排除標準:存在胸廓畸形、氣胸、慢性肺疾病、先天性心臟病、心力衰竭、胸膜病變等疾病者;治療期間不遵醫(yī)囑用藥或反復發(fā)作病情難以控制者;合并閉塞性細支氣管炎、胃食管反流疾病者[4]。
1.3 方法
1.3.1 資料收集及急性期分級 制定調(diào)查問卷,調(diào)查所有入選對象的基本信息,包括性別、年齡、體重、身高、有無哮喘家族史、有無過敏性鼻炎等信息。依據(jù)《兒童支氣管哮喘診斷與防治指南》(2008年版)關于哮喘急性發(fā)作期嚴重程度分級標準,重度患兒:大汗淋漓,呼吸頻率大于30次/min,常有輔助呼吸肌活動和三凹征,肺部哮鳴音響亮、彌漫,脈搏大于120次/min,PaO2<60 mmHg,PaCO2>45 mmHg,SaO2≤90%;中度患兒為:有汗,呼吸頻率有所增加,可有輔助呼吸肌活動和三凹征,肺部哮鳴音響亮、彌漫,脈搏100~120次/min,PaO2≥60 mmHg,PaCO2≤45 mmHg,SaO2為91%~95%,故據(jù)此標準,將本研究急性發(fā)作期患兒分為重度患兒(37例)和中度患兒(65例)。
1.3.2 治療方法 哮喘急性期患兒入院確診后均采取規(guī)范化哮喘急性發(fā)作期治療措施,所有患兒均給予吸氧、霧化吸入沙丁胺醇氣霧劑基礎治療,同時重度患兒給予布地奈德氣霧劑霧化吸入聯(lián)合全身性糖質(zhì)激素治療,并隨病情變化進行疾病評估,調(diào)整用藥方案;中度患兒基礎治療的同時給予布地奈德氣霧劑霧化吸入和(或)全身性糖皮質(zhì)激素治療。所有患兒經(jīng)規(guī)范化治療2周后臨床癥狀及體征好轉(zhuǎn),均轉(zhuǎn)入緩解期,然后給予沙美特羅氟替卡松粉吸入劑霧化吸入治療。
1.3.3 肺功能檢測 (1)檢測方法:采用Master Screen肺功能儀(德國JAEGER公司生產(chǎn))檢測所有入選對象的肺通氣功能。具體為:首先進行儀器準備,進行室溫、濕度、室壓等校正,定標;將受試對象的基本信息輸入,內(nèi)容含性別、年齡、體質(zhì)量、身高等,并進行規(guī)定動作訓練,直至其能正確完成相關動作后方可開始檢測;兒童取坐位或站位,頭保持自然水平狀態(tài),腰帶及領口避免過緊,牙齒咬緊口器;連接肺量計,然后作最大吸氣直至肺總量位,再進行最快速度、最大力量呼氣直至殘氣量位,測試過程中依據(jù)受試對象完成情況確定其測試次數(shù),記錄最佳值。(2)質(zhì)量控制[5]:①確保吸氣充分,以獲得滿意的肺總量(total lung capacity,TLC)、最大呼氣流量(peakexpiratory flow,PEF)以及用力肺活量(forced vital capacity,F(xiàn)VC);②吸氣達到肺總量后要迅速用力呼氣,呼氣時有一股爆發(fā)力,體現(xiàn)為上升斜率呈陡直狀態(tài);③確保呼氣充分。呼氣時間應不小于4 s,要用最大力量迅速呼氣,以確保受試者的最大呼氣流量容積(maximalexpiratory flow-volume,MEFV)所呈現(xiàn)的曲線降支可回到基線水平,出現(xiàn)平臺;④要保持呼氣平穩(wěn),呼氣時避免咳嗽、轉(zhuǎn)向呼氣和突然中斷。
1.3.4 觀察指標 觀察記錄所有受試對象的大氣道功能指標,包括FEV1、FVC、PEF以及FEV1/FVC;記錄受試對象的小氣道功能指標,包括呼出75%肺活量時呼氣流速(forced expiratory flow during the 75 percentage of FVC,F(xiàn)EF75)、呼出50%肺活量時呼氣流速(forced expiratory flow during the 50 percentage of FVC,F(xiàn)EF50)以及呼出25%肺活量時呼氣流速(forced expiratory flow during the 25 percentage of FVC,F(xiàn)EF25),記錄最大呼氣中期流速(maximal midexpiratory flow,MMEF)。
1.4 統(tǒng)計學方法釆用SPSS 22.0軟件處理分析本研究數(shù)據(jù),大小氣道功能指標等計量資料以“均數(shù)±標準差”表示,組間比較采用獨立樣本t檢驗,組內(nèi)比較采用配對樣本t檢驗。檢驗結(jié)果以P<0.05為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1 各組受試對象大氣道、小氣道功能指標比較急性發(fā)作期大氣道與小氣道功能各項指標顯著低于緩解期和健康期,差異均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表2。
表1 各組受試對象大氣道功能指標比較
表2 各組受試對象小氣道功能指標比較
2.2 急性發(fā)作期不同病情分級各組氣道功能指標比較急性發(fā)作期中兒童重度37例,中度65例,除FEV1/FVC外,兩組患兒的大氣道功能和小氣道功能各項指標之間均存在顯著性差異(P<0.01),且隨著病情嚴重程度的升高各項指標明顯下降;重度組患兒的PEF和FEF25、FEF50、FEF75及MMEF指標均明顯低于中度組,組間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3、表4。
表3 急性發(fā)作期不同病情分級大氣道功能指標比較
表4 急性發(fā)作期不同病情分級小氣道功能指標比較
哮喘患者的病理特征主要表現(xiàn)為氣流受限、慢性氣道炎癥以及氣道高反應性[6]。在哮喘患者的整個傳導氣道中均存在氣道重塑和慢性氣道炎癥現(xiàn)象,疾病反復發(fā)作和變化的過程中也伴隨著氣道壁結(jié)構(gòu)的改變[7]。研究表明,與無呼吸道疾病史者比較,有哮喘病史患者的大氣道的內(nèi)氣道壁(位于基底膜和平滑肌之間)增厚,而其小氣道(直徑<2 mm)的整個氣道壁也出現(xiàn)增厚,嚴重者其平滑肌和肺泡附件之間的氣道壁亦會發(fā)生改變[8]。有研究者對小于4歲哮喘兒童的活檢標本進行觀察發(fā)現(xiàn),哮喘早期其氣道重塑就已形成[9]。持續(xù)氣道炎癥以及氣道重塑成為哮喘病發(fā)生和發(fā)展的基礎,其重要臨床表現(xiàn)即肺通氣功能的損傷[10]。因此,肺通氣功能檢測是評估哮喘患者氣道功能狀態(tài)的重要手段,也是目前臨床上對哮喘患者進行診斷和療效判定的重要參考指標[11]。
本次研究中對哮喘急性發(fā)作期、緩解期以及健康兒童進行肺通氣功能檢測,結(jié)果顯示,急性發(fā)作期組患兒的大氣道、小氣道各項通氣功能指標均明顯低于緩解期組及健康組兒童,說明急性發(fā)作期哮喘兒童的氣道功能顯著下降;經(jīng)14 d規(guī)范化治療后,本組患兒臨床癥狀改善,均進入緩解期,此時患兒大氣道功能指標明顯提升,除FEV1/FVC指標外,其余大氣道功能指標與健康兒童組比較無顯著性差異,表明緩解期患兒的大氣道功能已基本恢復至正常水平,同時說明急性發(fā)作期患兒的大氣道功能損傷具有可逆性[12]。此外另有發(fā)現(xiàn),進入緩解期后,患兒小氣道功能變化并不明顯,其各項功能指標仍明顯低于健康組,說明發(fā)生于小氣道的功能損害可逆性較差,可能是小氣道為直徑較小的終末氣道,其內(nèi)無軟骨支撐且管道薄弱、數(shù)量繁多,更易受疾病侵犯且侵犯程度較深,從而導致其病理改變更持久[13-14]。近年來有研究者提出[15],小氣道在診斷和評估哮喘患兒病情嚴重程度中具有更高的敏感性,并指出小氣道功能的恢復可能是一個漫長過程,建議臨床醫(yī)師給予高度重視。為了解急性期患兒肺通氣功能是否與病情嚴重程度有關,特依據(jù)急性期哮喘兒童病情嚴重程度,將其分為重度和中度兩個級別,結(jié)果顯示,隨著患兒病情的加重其肺通氣功能各項指標呈下降趨勢,重度組患兒的FEV1、FVC、PEF指標以及小氣道功能各項指標均明顯低于中度組,說明隨著急性期哮喘患兒病情嚴重程度的加劇,其大氣道和小氣道功能損害程度逐漸加劇,且小氣道受損程度更大。有研究報道指出,哮喘急性發(fā)作期肺通氣功能與患者的病情嚴重程度相一致[16],與本研究結(jié)果觀點一致。此外,通過對比不同組及不同嚴重程度哮喘的患兒發(fā)現(xiàn),急性發(fā)作期哮喘兒童的FEV1/FVC雖然明顯低于健康組,但其處于正常范圍內(nèi)(預計值>80%)[17],而且不同嚴重程度分級各組間無顯著性差異,可能原因為哮喘急性發(fā)作期患兒的氣道阻塞導致其FEV1和FVC均明顯降低,表現(xiàn)在其比值上則無明顯改變,提示FEV1/FVC指標對評估哮喘患者氣道阻塞狀況無重要價值。
綜上,哮喘兒童急性發(fā)作期其大氣道、小氣道功能指標均顯著降低,且小氣道功能指標變化更明顯,其在臨床診斷評估方面具有較高的參考價值。對于進入緩解期患兒,臨床醫(yī)師應根據(jù)其小氣道功能參數(shù)進行病情評估,避免過早停止抗炎治療,以提高臨床療效,改善預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