卜正丹
(福建醫(yī)科大學附屬第一醫(yī)院,福建 福州350005)
冠心病診療時多采取冠脈造影、冠脈介入治療等,主要是利用造影劑對冠狀動脈病變進行定位,再進行治療,但由于造影劑具有一定的藥物副作用,部分患者在冠狀動脈造影及介入術后易出現(xiàn)遲發(fā)型過敏反應,影響到患者身心健康[1-2],還需對患者施行護理干預以降低造影劑遲發(fā)型過敏反應風險。預見性護理以“預防”為核心與護理目標,其護理措施具備前瞻性和針對性,本研究針對我院部分冠狀動脈造影及介入術患者進行研究,以探討預見性護理對冠狀動脈造影及介入術后造影劑遲發(fā)型過敏反應的影響,現(xiàn)報道如下。
將2018 年1 月至2019 年12 月我院接受冠狀動脈造影及介入術的120 例冠心病患者(隨機數(shù)字表法)納入,患者被隨機分組,各60 例。對照組:男33 例,女27 例;年齡40-71 歲,平均(54.79±10.42)歲。觀察組:男34 例、女26 例;年齡39-72 歲,平均(54.46±10.61)歲。兩組之間比較性別和年齡,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研究可比。研究符合《赫爾辛基宣言》中倫理學原則,患者在知情情況下同意加入研究。
納入標準:(1)確診冠心病,具備冠動造影、冠脈介入術指征;(2)年齡≥18 歲;(3)神志清醒,可配合完成研究。
排除標準:(1)意識障礙、精神障礙;(2)對造影劑存在過敏反應;(3)嚴重感染。
對照組實施常規(guī)護理,在冠狀動脈造影、冠狀動脈介入術前,為患者介紹冠狀動脈造影及冠狀動脈介入術的相關知識,說明需要配合的技巧,并在冠狀動脈造影結束后注意監(jiān)測患者各項生命體征。
觀察組實施預見性護理,成立預見性護理小組,小組成員為護士長、責任護士,在小組內展開討論,結合患者具體情況,制定護理方案,具體如下:(1)心理干預:面對面與患者進行交談,對于患者的傾訴進行認真聆聽,在聆聽過程中了解患者心理動態(tài),分析其不良情緒出現(xiàn)原因,根據不良情緒出現(xiàn)原因對患者進行安撫、開導,幫助患者調整心態(tài);對患者存在的非理性信念進行識別,詢問患者非理性信念是否具有客觀的依據,消除非理性信念,重建理性信念。(2)水化干預:在冠狀動脈造影前1h,取500ml 生理鹽水給予患者靜脈滴注,并在冠狀動脈造影結束后給予患者至少1000mL 溫開水分次飲用,注意對患者排尿情況進行監(jiān)測。(3)飲食干預:冠狀動脈造影結束后72h 內,對患者飲食進行控制,為患者選擇富含維生素、纖維素的流質食物,盡可能清淡,禁止選擇刺激性食物,并盡可能避免食用含有豐富蛋白質的食物,以免造成患者腎臟負擔過重而致造影劑代謝速度減緩。(4)環(huán)境干預:對患者病房環(huán)境進行改善,定期對室內空氣進行消毒,將室內光線調整至柔和狀態(tài),避免太陽直射;室內溫度控制在22-25℃,室內濕度控制在50%-60%;在室內墻壁張貼溫馨的宣傳畫,為患者創(chuàng)造獨立的空間,安裝圍簾,保護患者隱私。
比較兩組的造影劑遲發(fā)型過敏反應發(fā)生率、舒適度評分、不良情緒評分、護理滿意度。
舒適度評分[3]:選擇一般舒適度量表(GCQ)評估,總分在28-112 分之間,得分與舒適程度呈正比。
不良情緒評分[4]:焦慮程度選擇SAS 量表評估,總分100 分,得分越高越焦慮,臨界值為50 分;抑郁程度采用SDS 量表評估,總分100 分,得分越高越抑郁,臨界值為53 分。
護理滿意度:選擇自制調查問卷,效度為0.90,信度為0.88),總分100 分,0-59 分為不滿意,60-80分為一般滿意,81-100 分為很滿意,總滿意率=很滿意率+一般滿意率。
應用SPSS 22.0 軟件,χ2檢驗用于計數(shù)資料分析,以n(%)表示t 檢驗用于計量資料分析,以表示,P<0.05 時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觀察組中發(fā)生2 例造影劑遲發(fā)型過敏反應,包括1 例顏面部水腫、1 例皮膚瘙癢;對照組中發(fā)生9例造影劑遲發(fā)型過敏反應,包括3 例顏面部水腫、6例皮膚瘙癢。造影劑遲發(fā)型過敏反應發(fā)生率在觀察組中為3.33%,在對照組中為15.00%,觀察組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GCQ 評分組內比較,護理后兩組均高于護理前,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GCQ 評分組間比較,護理前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護理后觀察組更高,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
SAS 和SDS 評分組內比較,護理后兩組均低于護理前,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SAS 和SDS 評分組間比較,護理前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護理后觀察組更低,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護理總滿意率在觀察組中為96.67%,高于對照組83.33%,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3。
冠心病是心血管疾病中常見慢性疾病,是由冠狀動脈血流灌注減少而引發(fā)的心臟病變,高發(fā)人群以老年人為主,其發(fā)病率隨著當前老齡化趨勢的加劇而呈增高趨勢,嚴重危害到廣大居民的身體健康[5]。而冠狀動脈造影及介入術是臨床診治冠心病的主要手段,診療期間需采用造影劑,以非離子型造影劑為主,造影劑進入人體后較難被腎臟吸收,會對患者機體造成一定的損傷,易引發(fā)遲發(fā)型過敏反應,如顏面部水腫、皮膚瘙癢等,不利于冠心病患者恢復[6-7]。
表1 兩組護理前后舒適度評分比較(,分)
表1 兩組護理前后舒適度評分比較(,分)
注:與本組護理前相比,#P<0.05;與對照組相比,*P<0.05。
組別例數(shù)(n)GCQ 評分對照組觀察組60 60護理前74.52±9.08 74.86±9.17護理后85.07±10.54#96.72±11.69#*
表2 兩組護理前后不良情緒評分比較(,分)
表2 兩組護理前后不良情緒評分比較(,分)
注:與本組護理前相比,#P<0.05;與對照組相比,*P<0.05。
組別例數(shù)(n)SAS 評分 SDS 評分對照組觀察組60 60護理前52.31±5.87 52.10±5.92護理后46.52±4.27#41.86±3.94#*護理前55.69±6.52 55.42±6.57護理后49.03±5.39#43.17±4.80#*
表3 比較兩組的臨床療效[n(%)]
以往冠脈介入診療期間的臨床護理措施主要是對冠心病患者采取簡單健康宣教、生命體征觀察等措施,這些護理措施對患者的實際護理需求了解不夠充分和全面,未能針對護理問題和需求進行解決,在護理措施實施后的護理效果不夠理想。預見性護理以“預防”為目標,以“預見性”為特點,在該護理模式下,需對護理過程中存在的護理問題及潛在的風險因素實施針對性干預,相比于常規(guī)護理措施,預見性護理方案下的護理措施針對性更強,具有預見性,可有效規(guī)避護理風險因素,消滅潛在的護理隱患,避免出現(xiàn)護理問題。本研究中觀察組實施預見性護理,先成立預見性護理小組,再在組內根據冠脈造影及介入術患者術后造影劑遲發(fā)型過敏反應風險進行討論,制定針對性的護理方案,其護理方案涵蓋多個方面,如心理干預一方面可減輕患者心理壓力,調節(jié)心態(tài),另一方面可增強患者的信心和積極性,使其對護理干預積極配合;水化干預、飲食干預可減輕患者腎臟負擔,加快造影劑代謝,減少造影劑在體內的蓄積量;環(huán)境干預可提高患者的舒適體驗,使其放松身心。觀察組與實施常規(guī)護理措施的對照組進行比較后發(fā)現(xiàn):(1)造影劑遲發(fā)型過敏反應發(fā)生率觀察組3.33%低于對照組15.00%,說明預見性護理可切實減少造影劑遲發(fā)型過敏反應的發(fā)生;(2)護理后,舒適度評分在觀察組中高于對照組,SAS、SDS 評分在觀察組中均低于對照組,護理總滿意率觀察組96.67%高于對照組83.33%,說明預見性護理可間接提高患者的生理和心理舒適度,提升其護理滿意度,這主要是因為預見性護理減少了造影劑遲發(fā)型過敏反應的發(fā)生,間接提高了舒適度,避免過敏反應影響到患者心理狀況,同時,在預見性護理方案中,心理護理可調整患者心理狀態(tài),飲食干預、環(huán)境干預可提高患者舒適體驗,從而全面提高患者對護理服務的評價。
綜上所述,在冠狀動脈造影及冠狀動脈介入術患者中實施預見性護理,可降低造影劑遲發(fā)型過敏反應風險,促使患者感到更加舒適,有利于改善其心理狀況,提升護理滿意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