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瑩 楊沛 么倩文 胡宇賢
【關鍵詞】 椎體骨轉移癌;中西醫(yī)結合治療;疼痛程度;康復情況;臨床效果
骨轉移癌最常見的原發(fā)部位包括肺、腎、前列腺、乳腺及甲狀腺,消化道癌腫骨轉移的概率較少,有人稱為厭骨性轉移。成骨型轉移多為前列腺癌、膀肌癌或乳癌。末梢型轉移絕大多數(shù)為肺癌所引起。囊狀型轉移最多見者為甲狀腺癌、腎癌,也可見于肺癌,多見骨轉移部位為四肢骨的近端或脊柱,多見不規(guī)則骨,其中發(fā)生率最高的為椎體轉移[1]。目前國際公認放射治療時治療椎體骨轉移癌的首選治療方式,但是傳統(tǒng)的方式治療對患者機體的損害較大,且會造成過重的經(jīng)濟負擔,所以如今放射性I125粒子植入和經(jīng)皮骨水泥術成為了臨床認可度較高的一種治療方式[2-3]。而在中醫(yī)學中,臨床常應用中醫(yī)學的針灸來緩解椎體骨轉移癌患者的疼痛感[4]。為提高臨床療效,改善患者預后,本文特選取我院收錄并給予相應治療的24例椎體骨轉移癌患者,通過將兩種治療方式治療前后患者的疼痛程度、康復情況以及安全性進行比較,來探討和分析兩種治療方式治療椎體骨轉移癌臨床效果及有效率。
1 對象與方法
1.1 研究對象
選取2018年1月至2021年1月北京朝陽中西醫(yī)結合急診搶救中心收錄并給予相應治療的24例椎體骨轉移癌患者,隨機分為兩組,各組12例。再采用抽簽的方式,給予不同組別的患者不同的治療方式,組別名稱分別為對照組和觀察組。對照組患者中男性和女性均有6例,其中有8例肺癌患者,4例乳腺癌患者;觀察組患者中男性8例、女性4例,其中有9例肺癌患者,3例乳腺癌患者。兩組患者一般資料對比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納入標準:(1)經(jīng)病理檢驗均診斷為惡性腫瘤[5];(2)影像學檢查結果顯示均有較為明確的椎體轉移影像表現(xiàn)[6];(3)存在合適的穿刺路徑;(4)生存期≥半年;(5)接受至少半年的隨訪;(6)可耐受放射性粒子植入術和骨水泥手術患者;(7)自愿參與本次研究,且患者自身或其家屬已簽署知情同意書。
排除標準:(1)不接受隨訪或中途失聯(lián)患者;(2)原發(fā)性椎體惡性腫瘤患者;(3)椎體壓縮程度>75%無法建立穿刺路徑患者;(4)椎體轉移腫瘤類型為成骨性且合并椎弓根明顯成骨硬化預計穿刺困難患者;(5)有嚴重出血傾向患者;(6)凝血功能障礙患者;(7)心腎等功能不全患者;(8)穿刺點并發(fā)感染或有大面積潰瘍和壞死患者。
1.2 方法
對照組和觀察組患者所對應的治療方式分別為西醫(yī)治療和中西醫(yī)結合治療,西醫(yī)治療是指放射性I125粒子植入結合經(jīng)皮骨水泥術進行治療,術前行常規(guī)檢查,確定植入導針術、導針位置以及進針路和粒子數(shù),患者取臥位,常規(guī)麻醉后進針穿刺至病灶邊緣,退出針芯,套入穿刺針,CT核實位置后植入I125粒子,完全植入后送骨水泥填充。中西醫(yī)結合治療是指在西醫(yī)治療的基礎上給予患者溫針灸進行治療。溫針灸治療是指于術后第1 d開始,避開患者的穿刺點選取雙側的腎俞穴、膈俞穴、懸鐘穴和足三里穴,以及阿是穴進行局部消毒,然后采用針灸針進行直刺,將艾條切成2~3 cm的長度后插在針柄上,距離皮膚2~3 cm處,點燃艾條,留針施灸30 min,1次/d,5 d為1個療程,共治療4個療程[7-8]。
1.3 觀察指標
采用視覺模擬疼痛評分量表(VAS評分)對兩組患者的疼痛感進行評價,滿分為10分,分數(shù)越高則證明患者的疼痛感越強烈。根據(jù)患者臨床癥狀的完全緩解、部分緩解和未緩解將患者的治療效果評價為顯效、有效和無效。采用自理生活能力量表(ADL)評價患者生存質量,分數(shù)與患者的自理能力成反比。詳細觀察患者不良事件發(fā)生情況,發(fā)生率越低患者安全性越高。
1.4 統(tǒng)計學方法
采用SPSS 20.0進行數(shù)據(jù)處理。計數(shù)資料用[n(%)]表示,用χ2檢驗;計量資料用(x—±s)表示,用t檢驗,當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 結果
2.1 比較兩組患者治療前后的疼痛程度
治療前治療組間疼痛程度無明顯差異(P>0.05);治療后觀察組患者疼痛程度更輕(P<0.05),見表1。
2.2 比較兩組患者的治療效果
兩組患者組間治療效果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2。
2.3 比較兩組患者治療前后的病錐前緣高度和日常生活自理能力
治療前,兩組患者的病錐前緣高度和日常生活自理能力評分均無明顯差異(P>0.05);治療后,觀察組患者的各項指標更優(yōu)(P<0.05),比較具統(tǒng)計學意義,見表3。
2.4 比較兩組患者的治療安全性
兩組患者治療后不良事件的總發(fā)生率比較(P>0.05),見表4。
3 討論
椎體骨轉移癌在中醫(yī)中屬于“骨蝕”“骨瘤”的范疇,中醫(yī)認為該疾病多為癌病后期患者自身的機體虛弱,瘀血內(nèi)結。腎虛血瘀所致。溫針灸選穴:雙側的腎俞穴、雙側的膈俞穴、雙側的懸鐘穴和雙側的足三里穴,以及阿是穴,這幾處穴位配合溫針灸有行有補、補不留滯、行不傷氣,能夠有效的增強患者的體質,減輕患者的疼痛,從而改善患者預后。在本次研究中,實施治療前,兩組患者的疼痛程度并無明顯差異,組間疼痛評分比較可得(P>0.05);在治療后的第2 d、第7 d以及第30 d對患者進行疼痛評估,結果顯示觀察組患者的數(shù)據(jù)更低,組間疼痛程度比較有差異(P<0.05),觀察組患者疼痛程度更輕。觀察組患者的治療總有效率雖略高,但組間無差異(P>0.05),證明兩組患者的治療總有效率并沒有較為明顯的差異。在實施治療之前,兩組患者的病錐前緣高度和日常生活自理能力評分分別比較無差異(P>0.05),證明治療前兩組患者的基本狀況并無明顯差異;而在治療后的第3個月和治療后半年,觀察組患者的病錐前緣高度和日常生活自理能力的各項指標更優(yōu),組間恢復情況比較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證明中西醫(yī)結合治療更能有效改善患者的病錐前緣高度,提高患者的日常生活自理能力,預后更好。兩組患者治療后不良事件的發(fā)生率比較無差異(P>0.05),證明兩組患者的治療安全性相當。
綜上所述,在椎體骨轉移癌患者的臨床治療中,應用中西醫(yī)結合治療的方式進行治療能有效緩解患者的疼痛程度,改善患者的錐體功能和自理能力,有效促進患者康復,改善患者預后,同時還能保證治療的有效率和安全性,具有較高的臨床應用價值和可行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