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管理是自我管理的重要組成部分,對孩子今后的學習乃至人生發(fā)展都至關重要。對于時間觀念弱的孩子,不妨將時間這個抽象的概念與具體的任務相結合,從任務清單入手,幫助孩子提升時間管理能力。
時間管理的重要性不言而喻,管理時間就是管理人生,所以應該從小培養(yǎng)孩子的時間管理能力。孩子具備了時間管理能力之后,學習效率會提升,對他在未來的人生中養(yǎng)成自我管理和規(guī)劃的意識也很有幫助。
認識時間從時間點和時間段開始
孩子的時間管理差,是故意拖延、磨蹭嗎?還是故意和大人作對呢?并非如此。比如吃飯時,孩子磨磨蹭蹭,1個小時快過去了,看起來這是孩子缺乏時間管理,其實與孩子對時間的認識有很大的關系。我們大人知道時間與時間之間是相互連接的,如果在這個時間段沒有做完應該做的事情,就會影響另一個時間段的安排,但是孩子是缺乏這種認識的。所以我們需要讓孩子意識到完成每件事情的時間是有限的。
為了讓孩子更好地體驗這種有限性,洪明老師認為可以從時間點和時間段這兩個概念入手,所謂時間點是指什么時間做什么事情,時間段是指完成這件事情需要花費的時間長度。所以,父母在日常生活中要多使用與時間相關的詞語,在提醒孩子做事時,要把這兩個信息都告訴孩子,比如讓孩子吃飯時,不僅要告訴他8點鐘吃飯,還要讓他知道在20分鐘內把飯吃完。做好時間管理的一個重要因素就是了解每件事情需要花費的時間,對時間段的認識就是在強化孩子的這項能力,不僅有利于孩子更好地了解時間的概念,也為孩子提升時間管理能力奠定了基礎。
提及學習上的時間管理,父母首先想到的可能就是孩子寫作業(yè)磨蹭的問題,這甚至會成為家庭親子沖突的導火索。洪明老師認為在這個問題上,父母一定要認識到孩子的自我管理能力是需要逐步培養(yǎng)的,在這個過程中,確實要依賴父母和外在的監(jiān)督。
觀察孩子的時間使用情況,提供外在監(jiān)督
一位爸爸曾觀察并記錄了孩子寫作業(yè)的情況:第一階段(1分31秒),孩子寫作業(yè)時間只有16秒,其他時間則是扭頭、敲擊墻面、斜著身子拉身后的門;第二階段(1分51秒),孩子寫作業(yè)的時間是21秒,其他時間用來敲擊墻壁;第三階段(5分38秒),孩子寫作業(yè)的時間是51秒,其他時間發(fā)呆、摳手、上廁所。從這個記錄我們可以看到,在這位爸爸統(tǒng)計的9分鐘內,孩子寫作業(yè)的時間不足2分鐘。所以對于還處在自我管理能力較差階段的孩子,父母需要給孩子設置一定的外部監(jiān)督,幫助孩子更好地學會時間管理。但是洪明老師建議的外部監(jiān)督并不是嚴密監(jiān)視孩子,孩子一走神就斥責,而是可以通過一些提醒讓孩子能在跑神兒的時候自動回來,比如孩子寫作業(yè)時,父母可以在旁邊陪著,看自己的書,發(fā)現(xiàn)孩子走神時給以柔聲提醒;給孩子一個沙漏,告訴他等沙子漏完之后再停筆。
讓孩子成為時間的主人,用節(jié)省的時間做想做的事
有些孩子寫作業(yè)時磨蹭、拖延,另外一個重要的原因就是孩子非常清楚地知道,寫完這些作業(yè),還有更多作業(yè)在等他。所以父母一定要告訴孩子寫作業(yè)以外的時間是屬于他自己的,爸爸媽媽可以和孩子一起討論因為“磨蹭”而浪費的時間還可以用來做哪些有意義的事。當孩子意識到節(jié)約的時間可以用來做自己想做的事情,比如玩游戲、看書,孩子可能會自發(fā)地節(jié)約時間、提高效率。當然,節(jié)約下來的時間也是需要幫助孩子安排的,尤其不能一味地允許孩子玩電子游戲或看電子產品,閑暇時間也需要管理。
強化積極體驗,提高內驅力
時間管理意識和習慣的最終形成,一定要讓孩子認識并體驗到這個習慣帶來的好處,和因為缺少這個習慣帶來的不良之處。從行為主義的角度講,結果會影響行為本身:如果能得到正強化,行為就會加強;如果是負強化,行為就會削弱。比如,如果孩子能在周五晚上高效地寫完作業(yè),做好預習、復習,不妨周末兩天帶孩子外出痛快地玩,不再安排其他作業(yè)。讓孩子體會到因為做好了時間管理有所受益,他自己自然會加強時間管理的能力。
制作任務清單,用任務串起時間
為了更好地提升孩子的時間管理能力,洪明老師指出可以通過制作任務清單,用任務串起每天的時間,將時間這個抽象的概念與具體的任務相結合,孩子完成任務的同時,時間管理能力也會隨之改善。
隨著年齡的增長,學校生活成為孩子日常生活的重要組成部分,大部分時間是由學校安排的。對于在校時間,孩子必須遵守學校的安排,而且上學、上課、吃飯的時間都是相對固定的,這些固定的時間能加深孩子對時間的認識,有利于孩子做好時間管理。放學后的時間則是孩子可以支配的自由時間,在這段時間內,父母要從做家庭整體生活安排開始,幫助孩子養(yǎng)成良好的生活節(jié)律。父母可以通過制作任務清單,做好合理的時間安排,幫助孩子養(yǎng)成自我管理的習慣。
列出需要完成的事情
父母要和孩子一起先弄清楚從學?;丶液蟮剿X之前,需要完成哪些事情,并幫助孩子列出來。孩子要完成的事情可能涉及到這幾項:學校相關的任務,比如需要完成的活動性作業(yè)或任務;孩子感興趣的事情,比如看書、看動畫片、和小伙伴一起玩兒、吃飯、洗漱等。
和孩子一起確定任務清單
列出所有事情之后,根據(jù)事情的輕重緩急,制訂計劃表,同時將重要的計劃變成任務清單。計劃和任務清單,二者有何不同呢?洪明老師解釋說任務清單比計劃表更詳細,更具有可執(zhí)行性和可監(jiān)督性。計劃可能是早上9點寫語文作業(yè),10點寫數(shù)學作業(yè),而任務清單則要細化有哪些作業(yè),需要花費多長的時間,最后呈現(xiàn)的方式是什么樣的,比如首先列出作業(yè)內容,語文需要背誦兩首詩,再計算完成作業(yè)大概要用多長時間,背一首詩估計要用15分鐘,那兩首詩就預留35分鐘的時間,那爸爸媽媽就可以在35分鐘后再來看孩子完成的情況。如果孩子完成情況不理想,父母還要和孩子一起討論分析原因。
提供有效監(jiān)督
這時候孩子還依賴于外在的監(jiān)督,所以可以把任務清單寫出來,貼在顯眼的位置,讓孩子能看得到,從而起到良好的自我督促作用。同時也別忘了孩子在任務清單中的參與,很多時候孩子之所以抗拒,是因為在孩子看來這些都是父母幫他安排的,他是在完成父母的任務。任務清單有時候未必能夠完全按照預定執(zhí)行,但一定要有充分理由。任務清單最關鍵的作用是幫助孩子形成規(guī)劃意識和自我監(jiān)督意識,這就是學習時間管理的關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