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錦棠 ,杜偉清 ,池響峰
(1.廣州市花都區(qū)婦幼保健院,廣州 510000;2.廣州中醫(yī)藥大學,廣州 510006;3.東莞市清溪醫(yī)院,東莞523000;4.廣東省第二中醫(yī)院,廣州 510000)
排除代謝性或其他系統(tǒng)疾病,由胃及十二指腸功能紊亂引起的持續(xù)性上腹疼痛、腹脹、噯氣及腹部灼熱等癥狀被稱為功能性消化不良,又稱非潰瘍性消化不良。中國功能性消化不良發(fā)病率在25%左右,占胃腸道疾病一半。因其病程較長、病情反復,對患者生活具有一定影響[1-3]。中醫(yī)學中功能性消化不良屬“胃痛”“脘痞”范疇,主要病機為脾胃虛弱、胃失和降。有研究發(fā)現(xiàn)在功能性消化不良發(fā)生發(fā)展中胃動素、胃泌素、生長抑素扮演著重要角色。功能性消化不良發(fā)病機制較為復雜,且尚無根治辦法,主要是對癥治療。因此,尋找更加安全、高效的治療方法具有重要意義。香砂六君湯是治療功能性消化不良的傳統(tǒng)方劑,具有鎮(zhèn)痛、溫和腸胃功效[4-5]。本文旨在觀察溫針聯(lián)合香砂六君湯治療功能性消化不良的臨床療效及其對患者胃腸激素的影響。
納入2019年1月至2020年1月在東莞市清溪醫(yī)院和廣東省第二中醫(yī)院就診的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88例,隨機分為對照組和聯(lián)合組,每組44例。對照組中男22例,女22例;年齡25~34歲,平均年齡(30±4)歲。聯(lián)合組中男24例,女20例;年齡27~37歲,平均年齡(32±4)歲。兩組患者性別和年齡比較,差異均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1 西醫(yī)診斷標準[6]
出現(xiàn)惡心嘔吐、食欲不振、噯氣和早飽的臨床癥狀。
1.2.2 中醫(yī)診斷標準[7]
主要癥狀為早飽腹痛、勞累或饑餓后出現(xiàn)疼痛癥狀、納差食少、舌苔白膩。次要癥狀為乏力頭暈、口齒不清、泛吐清水。
①臨床癥狀持續(xù)時間3~5個月;②近1個月內(nèi)未服用抑酸性藥物;③符合中醫(yī)和西醫(yī)的診斷標準;④患者及家屬對本研究均知情并簽署知情同意書。
①病歷資料不全者;②胃潰瘍或糜爛者;③患有心腦血管疾病或肝腎疾病者;④患消化道腫瘤者;⑤精神疾病者;⑥胃腸道手術(shù)者;⑦妊娠及哺乳期女性。
對兩組患者進行健康宣教,囑其治療期間禁食辛辣、生冷食物,禁煙酒和濃茶。
采用口服香砂六君湯治療。中藥處方組成為黨參,半夏,白術(shù),茯苓,木香,甘草,砂仁,陳皮。所有藥材在水中浸泡 30 min,加水 400 mL,文火熬制 90 min。每日1劑,分早晚2次口服。連續(xù)治療4周。
在對照組治療基礎(chǔ)上聯(lián)合溫針治療。根據(jù)不同穴位取仰臥或俯臥位,患者仰臥位取足三里(雙)、關(guān)元、中脘、陽陵泉(雙)、太沖(雙);俯臥位取胃俞(雙)和脾俞(雙)。穴位局部皮膚常規(guī)消毒,用 0.4 mm×40 mm毫針進行針刺,輕捻緩進刺入皮下2寸左右,行平補平瀉手法,得氣后在針柄處加置長約2 cm艾炷,將艾炷上端點燃施溫針灸。留針30 min,待艾炷燃滅。足三里、中脘、內(nèi)關(guān)、胃俞、脾俞以補為主;太沖、陽陵泉以瀉為主。每日治療1次,連續(xù)治療4周。
3.1.1 中醫(yī)證候評分[8]
惡心、嘔吐和早飽主要癥狀均按無、輕、中、重度分別計為0、2、4、6分,其余次要癥狀按照無、輕、中、重度分別計為0、1、2、3分??偡譃橹饕Y狀評分和次要癥狀評分的總和。治療前后各評估1次總分和主要癥狀評分。
3.1.2 胃腸激素指標檢測
治療前后分別抽取兩組患者清晨空腹靜脈血5 mL,置于抗凝試管中,用2500 r/min離心機在4℃環(huán)境下進行離心處理15 min,靜置分離上層清液。置于-70℃環(huán)境中進行冷凍保存待檢。采用放射免疫法對血清胃動素、胃泌素和生長抑素進行檢測。加入適量緩沖液、乙二胺四乙酸溶液、標準液和標記物抗血清,震混搖勻,在4℃下放置24 h。取出后加入免疫分離劑,在4℃下放置15 min,離心后棄上清液,測沉淀物放射性計數(shù)。嚴格按照操作步驟進行。
3.1.3 胃動力學指標檢測
檢測前所有患者均禁飲3 h、禁食4~8 h,采用實時超聲顯像儀進行空腹B超對胃半排空時間、胃竇收縮幅度進行檢測。讓患者服用適當溫桔子水,5 min后對胃竇收縮頻率、胃竇面積收縮幅度進行檢測。
3.1.4 臨床癥狀改善或消失時間
觀察并記錄兩組患者上腹脹痛、惡心的臨床癥狀改善或消失時間,進行組間比較。
顯效:臨床癥狀消失,胃半排空率明顯提高,胃腸道功能恢復。
有效:臨床癥狀改善,胃半排空率略有上升,胃腸道功能好轉(zhuǎn)。
無效:臨床癥狀無改善甚至加重,胃半排空率下降。
臨床總有效率=[(顯效例數(shù)+有效例數(shù))/總例數(shù)]×100%。
所有數(shù)據(jù)采用SPSS21.0軟件進行統(tǒng)計分析。符合正態(tài)分布的計量資料以均數(shù)±標準差表示,組間比較采用獨立樣本t檢驗。計數(shù)資料比較采用卡方檢驗。以P<0.05表示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
3.4.1 兩組治療前后中醫(yī)證候評分比較
兩組治療前主要癥狀評分和總分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兩組治療后主要癥狀評分和總分均較治療前降低,差異均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聯(lián)合組治療后主要癥狀評分和總分均低于對照組,差異均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詳見表1。
表1 兩組治療前后中醫(yī)證候評分比較 (±s,分)
表1 兩組治療前后中醫(yī)證候評分比較 (±s,分)
注:與同組治療前比較1)P<0.05
組別 例數(shù) 主要癥狀評分 中醫(yī)證候評分總分治療前 治療后 治療前 治療后對照組 44 22.64±4.31 11.21±2.761) 28.66±4.32 15.85±2.641)聯(lián)合組 44 23.41±4.47 8.26±1.581) 27.97±4.19 10.37±2.071)t值 - 0.823 6.153 0.761 10.840 P值 - 0.413 0.001 0.449 0.001
3.4.2 兩組治療前后胃腸激素水平比較
兩組治療前血清胃動素、胃泌素和生長抑素水平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兩組治療后血清胃泌素和生長抑素水平均較治療前降低(P<0.05),而兩組治療后血清胃動素均較治療前升高(P<0.05)。聯(lián)合組治療后血清胃泌素和生長抑素水平均低于對照組(P<0.05),聯(lián)合組治療后血清胃動素高于對照組(P<0.05)。詳見表2。
表2 兩組治療前后胃腸激素水平比較 (±s,ng/L)
表2 兩組治療前后胃腸激素水平比較 (±s,ng/L)
注:與同組治療前比較1)P<0.05
組別 例數(shù) 胃動素 胃泌素 生長抑素治療前 治療后 治療前 治療后 治療前 治療后對照組 44 117.34±20.45 124.14±14.371) 40.51±6.74 36.82±3.731) 33.62±3.76 26.19±2.871)聯(lián)合組 44 118.17±20.88 131.63±11.261) 41.06±6.81 32.49±2.511) 33.24±3.94 24.24±2.111)t值 - 0.188 2.721 0.381 6.388 0.463 3.631 P值 - 0.851 0.007 0.704 0.001 0.645 0.001
3.4.3 兩組治療前后胃動力學指標比較
兩組治療前胃半排空時間、胃竇面積收縮幅度、胃竇收縮頻率和幅度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兩組治療后胃半排空時間較治療前縮短(P<0.05),而兩組治療后胃竇收縮頻率和幅度均較治療前增高(P<0.05);聯(lián)合組治療后胃半排空時間短于對照組(P<0.05),聯(lián)合組治療后胃竇收縮頻率和幅度大于對照組(P<0.05)。兩組治療前后胃竇面積收縮幅度均無明顯變化,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詳見表3。
表3 兩組治療前后胃動力學指標比較 (±s)
表3 兩組治療前后胃動力學指標比較 (±s)
注:與同組治療前比較1)P<0.05
胃半排空時間(min) 胃竇收縮頻率(次/min) 胃竇收縮幅度(mm) 胃竇面積收縮幅度(mm)組別 例數(shù) 治療前 治療后 治療前 治療后 治療前 治療后 治療前 治療后對照組 44 50.64±7.71 33.33±5.121) 1.77±0.26 3.54±0.481) 35.94±5.34 49.98±6.521) 84.44±11.51 86.10±12.02聯(lián)合組 44 51.12±7.34 24.86±3.971) 1.80±0.24 5.07±0.671) 35.66±5.41 64.76±7.991) 84.74±11.47 86.71±12.20 t值 - 0.299 8.672 0.562 12.310 0.244 9.507 0.123 0.236 P值 - 0.765 0.001 0.575 0.001 0.807 0.001 0.903 0.814
3.4.4 兩組臨床癥狀改善或消失時間比較
聯(lián)合組患者上腹脹痛、惡心的臨床癥狀改善或消失時間均短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詳見表4。
表4 兩組臨床癥狀改善或消失時間比較 (±s, d)
表4 兩組臨床癥狀改善或消失時間比較 (±s, d)
組別 例數(shù) 上腹脹痛 惡心對照組 44 5.34±1.61 4.47±1.63聯(lián)合組 44 3.16±1.24 2.19±1.06 t值 - 7.116 7.778 P值 - 0.001 0.001
3.4.5 兩組臨床療效比較
治療后,比較兩組臨床總有效率,聯(lián)合組為 93.2%,明顯高于對照組的 77.3%,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詳見表 5。
表5 兩組臨床療效比較 (例)
功能性消化不良屬于常見的多發(fā)性腸胃功能紊亂性疾病。在胃腸道疾病中功能性消化不良發(fā)病率占50%左右,具有復雜的發(fā)病機制,可能與精神因素、遺傳因素、幽門螺旋桿菌感染及胃腸道疾病感染等眾多因素有關(guān)。臨床癥狀為持續(xù)性和多發(fā)性的惡心、上腹脹痛及灼燒感,對患者造成的心理及生活的影響,甚至會導致疾病的加重,及時接受有效治療具有重要意義。
西醫(yī)治療主要以助消化類藥物治療為主,治療效果不夠理想,且存在較多的不良反應(yīng)。中醫(yī)學認為功能性消化不良屬于“胃脘痛”“噯氣”“痞滿”等范疇,主要由于體虛或飲食不節(jié)對脾胃造成損傷、外邪犯胃導致脾胃升降失職[9-10]?,F(xiàn)代生活方式主要因飲食不規(guī)律、飲食大量生冷類食物及過度勞累造成的胃消化受限、脾胃損傷導致的功能性消化不良,嚴重影響患者的正常生活。臨床治療應(yīng)以健脾理胃、補虛固本為主。香砂六君湯主要以黨參、半夏、白術(shù)、茯苓、木香、甘草、砂仁和陳皮組成。黨參、白術(shù)、甘草、茯苓溫益脾胃,有健運之功;半夏和陳皮燥濕除痰、理氣散逆;木香、砂仁可通氣消脹,有效恢復胃腸消化功能,以求標本同治的效果[11]。
溫針治療取足三里、關(guān)元、中脘、陽陵泉、太沖、胃俞、脾俞。足三里為胃之下合穴;內(nèi)關(guān)可通陰維、和胃降逆;中脘為胃募穴,可調(diào)理脾胃運行、理氣散逆;太沖疏肝解郁;胃俞和脾俞益氣升清、健脾消食。通過溫針可理氣止痛、溫中散寒[12-13],對脾胃病理狀態(tài)及生理功能進行調(diào)理和產(chǎn)生良好治療效果。中醫(yī)治療過程較為緩慢,但是固本培元的治療方法做到對癥下藥,對患者病因癥狀實施針對性治療,達到標本同治的療效[14-16]。本研究中采用溫針聯(lián)合香砂六君湯治療功能性消化不良,結(jié)果顯示患者下腹脹痛、惡心的臨床癥狀改善時間明顯縮短,中醫(yī)證候評分下降,腸胃功能恢復,說明聯(lián)合治療較單一香砂六君湯治療有更好的療效。
功能性消化不良的病機較為復雜,尚未研究清楚。近年來研究發(fā)現(xiàn)胃腸激素在疾病的發(fā)生發(fā)展中扮演重要角色,主要以胃動素、胃泌素、生長抑素研究為主[17-18]。主要由十二指腸和空腸黏膜在消化期間呈周期性分泌的多肽類腦腸肽被稱為胃動素,通過細胞內(nèi)鈣離子濃度的增加,導致腸胃蠕動速度加快,進而改善胃腸道的排空。胃泌素多由G細胞分泌,作為重要的胃腸激素可以有效促進胃腸道分泌,加快腸胃運動[19-23]。抑制胃酸分泌、間接抑制胃排空是生長抑素的主要作用,對調(diào)節(jié)胃動素、胃泌素和生長抑素水平表達具有重要意義[16,24-26]。本研究結(jié)果顯示,溫針聯(lián)合香砂六君湯治療功能性消化不良可有效地糾正胃腸激素的分泌,即胃動素水平升高、胃泌素和生長抑素水平降低,有效地促進腸胃運動,加快胃腸道排空。
綜上所述,溫針聯(lián)合香砂六君湯治療功能性消化不良的療效優(yōu)于單一香砂六君湯治療,能縮短臨床癥狀改善或消退時間,調(diào)節(jié)胃腸激素分泌,促進胃腸道功能恢復,對加快胃排空有明顯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