耿文磊 胡海波 呂建華 劉垚 徐亮 徐仲英 張戈軍 潘湘斌
動脈導管未閉(patent ductus arteriosus,PDA)是常見先天性心臟病之一,在先天性心臟病新生兒中的發(fā)生率約10%[1]。對直徑較大或有血流動力學意義的PDA行經導管介入封堵治療已經成為臨床常規(guī),技術上安全成熟;對無明顯血流動力學意義的細小PDA是否行介入治療,目前臨床存在一定爭議,但因其感染性心內膜炎(infective endocarditis,IE)的概率較正常人明顯增高,因此在技術安全的前提下仍然主張介入治療[2]。對于極細小PDA(直徑<1 mm),由于常規(guī)泥鰍導絲無法通過PDA的原因,臨床上封堵成功率低,國內外對此類型PDA介入封堵的經驗尚不足,目前尚缺乏一種安全、有效的介入技術來解決極細小PDA介入封堵問題。2017年4月10日至2019年12月20日,中國醫(yī)學科學院阜外醫(yī)院嘗試應用Amplatzer ductal occluder(ADO)Ⅱ封堵器配合微導管微導絲軌道技術對12例患兒極細小PDA進行了介入封堵治療,現(xiàn)報道如下。
2017年4月10日至2019年12月20日,應用美國AGA公司第Ⅱ代PDA封堵器(ADO Ⅱ)治療患兒極細小PDA共12例。入選標準:年齡大于6個月;體重>5 kg;術前超聲心動圖提示PDA直徑<3 mm,術中造影示PDA直徑<1 mm。排除標準:患者合并其他急性疾病,如急性感染等;合并其他嚴重心臟畸形;對對比劑過敏。
(1)微導絲、微導管建立半軌道法:全身麻醉下穿刺右股動脈,置入5 F Terumo兒童穿刺鞘管,送入5 F豬尾導管行降主動脈造影,明確PDA的位置、大小、形態(tài);然后將4 F ADO Ⅱ封堵器專用輸送鞘管送入PDA主動脈側附近,借鑒現(xiàn)有冠狀動脈介入技術和微導絲(BMW, 雅培),將0.014 in(1 in=2.54 cm)BMW微導絲(直徑約0.356 mm)預裝入1.9~2.4 F微導管(外徑0.627~0.792 mm)內,一起送入4 F輸送鞘管管腔內并遠端出頭。小幅度調整輸送鞘管位置、方向,操控微導絲微導管尋找PDA主動脈側入口并通過PDA,然后在微導管保護下將微導絲、微導管一同跨肺動脈瓣送入右心室-右心房-上腔或下腔靜脈,建立微導絲、微導管半軌道(不使用圈套器),在半軌道支撐下,再沿微導絲、微導管軌道導入4 F輸送鞘管通過PDA,然后經股動脈入徑導入和釋放ADO Ⅱ封堵器,完成逆向經股動脈入徑行PDA介入封堵。
(2)微導絲、微導管建立全軌道法:如果上述半軌道法4 F輸送鞘管仍然無法獲得有效支撐不能通過PDA狹窄端進入肺動脈(推送中切忌暴力強行通過),則選擇穿刺右股靜脈,送入5 F Terumo兒童穿刺鞘管,經股靜脈送入5 F MPA2導管及圈套器,在上腔或下腔靜脈抓取有微導管保護的微導絲,不拉出體外,建立全軌道,借用全軌道的支撐力,送4 F輸送鞘管從主動脈側通過PDA最狹窄端進入肺動脈,然后采用經股動脈入徑逆行封堵PDA。也可以將微導管微導絲拉出體外后,利用冠狀動脈延長導絲技術,由股靜脈側送入4 F輸送鞘管,從肺動脈側通過PDA進入降主動脈,然后完成順行經股靜脈入徑PDA介入封堵。無論哪種方法,封堵術后都要應用5 F MPA2導管進行升主動脈-降主動脈連續(xù)測壓,排除PDA封堵術后造成的弓降部壓差,如果壓差>20 mmHg(1 mmHg=0.133 kPa)可考慮介入回收封堵器。
術后24 h、1個月、3個月、6個月門診復查超聲心動圖、心電圖、X線胸片,主要觀察術后患者左心形態(tài)及是否存在殘余分流。
所有數(shù)據應用SPSS 18.0進行統(tǒng)計學分析。計量資料以均數(shù)±標準差(±s)表示。計數(shù)資料以頻數(shù)表示。術前、術后心功能比較采用配對t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12例患兒中男性4例,女性8例;年齡(3.7±1.5)歲;身高(103.1±13.9)cm;體重(16.4±5.4)kg。12例患兒均為單純PDA,無其他合并心血管畸形,均經超聲心動圖明確診斷,2例患兒(病例1、病例3)為外院封堵未成功的病例,臨床及術中資料見表1。
術中12 例患兒造影測量P D A 最窄處直徑(0.8±0.1)mm, PDA長度(17.1±6.1)mm。PDA按照Krichenko分型均為C型(長管型)。
12例患兒全部封堵成功,技術成功率12/12。共釋放ADO Ⅱ封堵器12枚,其中3 mm×4 mm 6枚,3 mm×6 mm 6枚。采用穿刺股動脈、股靜脈建立全軌道法經股靜脈入徑順行介入封堵1例,經股動脈入徑逆行介入封堵5例;采用穿刺股動脈建立半軌道法經股動脈入徑逆行介入封堵6例。12例術后即刻全部無殘余分流,即刻完全封堵率達12/12。病例8患兒的術中造影圖像見圖1。
術后24 h、1個月、3個月、6個月復查超聲心動圖、心電圖、X線胸片,均無殘余分流,未發(fā)生封堵器移位及其他并發(fā)癥。超聲心動圖評估顯示,封堵術前與封堵術后左心室舒張末期內徑[(32.1±4.1)mm比(32.5±4.4)mm,t= - 0.375,P=0.715]、左心房前后徑[(19.2±3.0)mm比(20.4±2.9)mm,t= - 1.529,P=0.155]、左心室射血分數(shù)[(70.4±3.4)%比(69.4±4.1)%,t=0.588,P=0.569]比較,差異均無統(tǒng)計學意義。
表1 患兒介入封堵相關資料
IE是PDA患兒的主要不良結局之一。早年文獻報道PDA患兒每年IE的發(fā)生率為0.14%~0.45%[3-4],近期流行病學統(tǒng)計數(shù)據報道正常兒童IE的發(fā)生率約為0.43/100 000[5],可見PDA患兒IE的發(fā)生率較正常兒童高。細小PDA一般指左向右分流量較小,沒有明顯血流動力學意義,心臟負荷無明顯增加的PDA[6]。臨床上習慣將最窄處直徑<1 mm的PDA定義為極細小PDA。細小PDA患兒每年IE的發(fā)生率約為0.01%[6],雖然發(fā)生率較低,但一旦發(fā)生IE死亡率約為2.8%[5],并且有學者認為IE的發(fā)生率與PDA大小可能無關,僅與PDA存在與否相關[7]。
細小PDA臨床聽診可無雜音,臨床上又稱為“沉默”型PDA,此類型也存在發(fā)生IE的風險,臨床報道并不少見[8-9]?,F(xiàn)今關于細小PDA是否應進行介入封堵仍存在爭議[10-11]。美國心臟協(xié)會的相關指南建議對患兒細小PDA行介入封堵(Ⅱb類推薦)[12]。有學者認為無論PDA大小,都應該早發(fā)現(xiàn)早治療,以預防IE的發(fā)生[11]。筆者認為,如果介入封堵治療技術安全有效,細小PDA也應該早發(fā)現(xiàn)早治療。隨著介入封堵技術及器械的發(fā)展,尤其是彈簧圈及ADO系列封堵器的臨床應用,對于細小PDA行介入封堵已十分安全、成熟。ADO Ⅱ是封堵長管型PDA最佳器械之一,已經廣泛應用于國內外,并且封堵效果良好[13-14]。
對于極細小PDA的介入封堵治療,既往采用的方法都有不足之處。(1)Cook可控彈簧圈法:存在殘余分流、彈簧圈移位、異位栓塞等問題,且普通彈簧絲直徑0.035 in,對泥鰍導絲不能通過的極細小PDA就不能用這種方法進行封堵[2]。(2)誘導血栓形成法:即將4~5 F導管頭端插入PDA內,阻斷血流,誘導PDA內血栓形成。這種方法療效不確定,遠期有再通的風險[15]。
本研究所涉及12例患兒PDA直徑造影測量均小于1 mm,原來對此類極細小PDA處理方法為先嘗試用直徑0.035 in普通泥鰍導絲通過PDA,但如果導絲通過失敗就無法置入輸送鞘管,只能放棄封堵。另外如果泥鰍導絲通過失敗,普通Cook可控彈簧圈同樣也無法通過,無法完成封堵。有學者嘗試采用4 F或5 F導管堵塞PDA口部,誘導PDA內血栓形成,但該方法療效不定,可能再通。針對以上問題我們采用了冠狀動脈介入治療所使用的BMW微導絲(直徑0.356 mm)和1.9~2.4 F微導管(外徑為0.627~0.792 mm),微導絲微導管可順利通過直徑<1 mm的PDA。但操作時需要注意幾點:(1)建軌道時,微導絲必須要有微導管在外保護,否則微導絲的切割效應容易損傷心臟或瓣膜,特別是在建立軌道時;(2)微導絲微導管依次送入4 F輸送鞘管內,建立軌道后4 F輸送鞘管直接通過PDA;(3)操作務必輕柔,切忌使用暴力通過PDA,以免造成PDA斷裂出血,尤其是PDA最窄部,需要建立半軌道或全軌道增加支撐力,4 F輸送鞘管才能通過。
本研究所針對的均為患兒PDA,經介入封堵后可降低患兒IE的發(fā)生率,解決部分家長的心理顧慮。本研究初步表明,該技術安全可靠,可完成絕大部分極細小PDA的介入封堵治療,值得進一步臨床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