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兒女英雄傳》所塑造的十三妹形象影響深遠,被后世諸多文藝作品所改編?!独L圖十三妹三刺年羹堯》鼓詞則是其中的一種,本文通過原著與鼓詞從故事情節(jié)、人物形象、主題思想三方面對比分析二者異同,進一步了解清末民初普通市民的審美趣味和審美需求。
關鍵詞:十三妹;形象;主題
作者簡介:馬珍珍(1994.3-),女,漢,陜西榆林人,延安大學2018級在讀研究生,研究方向:先秦兩漢魏晉南北朝文學。
[中圖分類號]:I20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2139(2021)-06-0-02
《兒女英雄傳》是清朝道光年間人稱“文鐵仙”文康所著的一部長篇武俠言情小說,原著所塑造的俠女十三妹形象為后世曲藝改編提供了無限可能性。鼓詞在清末至民國初年開始興盛,石印本鼓詞《繪圖十三妹三刺年羹堯》就是根據(jù)小說《兒女英雄傳》所改編和再創(chuàng)作的,本文則通過小說和鼓詞對比研究,從人物形象、主題等方面進行論析。
一、《繪圖十三妹三刺年羹堯》版本介紹
根據(jù)李豫、李雪梅、孫英芳等編《中國鼓詞總目》著錄,由《兒女英雄傳》所衍生的鼓詞有四種:
1、清,唐在田撰。上海校經(jīng)山房民國六年(1917)石印本,袖珍本,線裝,6冊,6卷(正集4卷,二集2卷)。上海圖藏。又名《繪圖新編兒女英雄傳說唱鼓詞》。[1]83
2、上海大成書局民國二十年(1931)石印本,袖珍本,線裝,6冊。據(jù)山西大學文學院藏民國二十年(1931)《大成書局圖書總目錄》著錄。又名《正續(xù)兒女英雄傳鼓詞》。[1]83
3、《十三妹大破能仁寺鼓詞》:上海江東茂記書局民國十八年(1929)石印本,袖珍本,線裝,有函套。據(jù)山西大學文學院藏民國十八年(1929)《江東茂記書局圖書目錄》著錄。[1]350
4、《十三妹三刺年羹堯鼓詞》:王塵影編。上海求石齋書局民國十三年(1924)石印本,袖珍本,線裝,4冊,4卷,19回,有函套。又名《十三妹鼓詞》、《繪圖十三妹三刺年羹堯》。[1]350
以上四種,上海校經(jīng)山房與上海大成書局出版的兩種鼓詞內(nèi)容文字相同,僅版式大小不同。民國時期,上海大成書局和校經(jīng)山房曾聯(lián)名新編鼓詞,二書局鼓詞書目多有重合,所以二者鼓詞內(nèi)容一致。茂記書局與求石齋所編鼓詞內(nèi)容各有側(cè)重,不過故事題材均取自小說《兒女英雄傳》,本文著重對鼓詞《繪圖十三妹三刺年羹堯》進行分析。
二、人物形象對比分析
在袁行霈主編的《中國文學史》指出:“(《兒女英雄傳》)人物描寫也有相當?shù)墓α?,安學海忠厚善良而不免迂腐,張金鳳內(nèi)剛外柔而深心周密,鄧九公豪爽拙直,張老夫妻又怯又土,各具風神?!盵5]465原著成功地塑造了一系列形象,十三妹這個形象最能體現(xiàn)兒女英雄這一特點,鼓詞則著重這一特點塑造的十三妹豪氣仗義,與安公子的軟弱無能形成鮮明的對比。本文則選擇十三妹和安公子兩個主角,逐一分析人物形象。
(一)十三妹
《兒女英雄傳》對于十三妹這一形象的塑造是非常成功的,影響深遠。林薇指出:“小說比較成功地塑造了英風俠氣的十三妹的形象,于明清以來大量才子佳人小說中花嬌月媚、翠香紅軟的女性形象之外,別開生面,獨標一格?!盵6]104繼文康之后,十三妹的故事被迅速改編戲曲和各種文藝樣式,如《繡像年大將軍平西傳》、《清代三百年艷史》(又名《清宮秘史》)、《繪圖十三妹三刺年羹堯》等各種新的十三妹故事。
十三妹是俠女中的佼佼者,如鼓詞序言就給予極高的贊美“有清一代以女俠稱者呂四娘外,十三妹一人而已。傳其事者,說部中固數(shù)見不鮮。惟三刺年羹堯一段事,客京津大鼓詞中有歌之者,韻人韻事,奇女奇聞記之殊,足為女界爭光,且足可振起女界尚武之氣。比之紅玉之助夫擊鼓、木蘭之代父從軍,有為過之。其大破能仁寺一事,以一女子之身,深夜殺盡眾盜,雖屬救一安公子,實為社會院大患。一身行事,有義俠風,而為父報仇,百折不回?!盵3]鼓詞側(cè)重表現(xiàn)十三妹的俠肝義膽,為父復仇而苦學武藝,安公子遇難敢于斗殺眾盜賊。鼓詞第十二回詳細敘述了十三妹的勇猛果斷,翩然一個卓越的女俠形象。后三次刺殺年羹堯時,從預謀到刺殺,每一步安排的詳細得當,這讓原本的俠女多了幾分智謀,使得形象生動。
原著中的十三妹形象得分階段而論,婚前是一個完全的俠女形象,而婚后則是封建社會標準的賢婦形象。這種形象得轉(zhuǎn)變引起諸多爭議,魯迅認為:“十三妹未詳,當純出作者意造,緣欲使英雄兒女之概,備于一身,遂至性格失常,言動絕異,矯揉之態(tài),觸目皆是?!盵7]172而鼓詞為塑造十三妹俠女風范,截取婚前的形象,刪去婚后故事,給讀者呈現(xiàn)一個完整的俠女。在原著中十三妹俠盜特點突出,劫富濟貧,而鼓詞則沒有描述這一特點,使得形象略遜色于原著。對于十三妹高超武藝的描述,鼓詞因其篇幅限制,沒有逐一展開細述,但是從飛彈擊殺惡僧,刺殺年羹堯等情節(jié)側(cè)面展示了十三妹的武藝。原著則對其動作、武器一一進行描述,使得打斗場面活靈活現(xiàn),故詞所塑造的十三妹較于原著的血肉飽滿形象略顯得單薄,而改編的三次刺殺情節(jié)驚心動魄,曲折離奇,豐富了這種單調(diào)復仇形象;突顯了一種執(zhí)著,側(cè)面反應十三妹內(nèi)心世界的復雜性與矛盾性。
(二)安公子
安公子在原著名“安驥”,是安家的獨子,自幼飽讀詩書,是典型的八旗子弟青年一代優(yōu)秀的代表,是文康為八旗子弟樹立的一個標桿。鼓詞里的安公子名為“安敏世”,沒有過多的外貌描寫,直接塑造了一個文弱書生的形象,同原著一樣安公子前后性格發(fā)生了很大轉(zhuǎn)變,都是歷經(jīng)波折后逐漸在成長,由文弱轉(zhuǎn)向機智強大。
前期的安公子,原著與鼓詞所描述的安公子都非常孝順,原著第三回“三千里孝子走風塵,一封書義仆托幼主”[2]39對應鼓詞“降職定罪充軍塞外,孝思尋親千里跋涉”共同描述了安公子不畏艱難險苦,千里尋親,孝心感人。除了孝順之外,愛哭也是共同特點,在能仁寺時,將要被惡僧殺害時,“公子一見,嚇得一身雞皮疙瘩,頂門上轟的一聲,只有兩眼流淚氣喘嘶的份兒,也不知道怎樣哀求才好?!盵2]78鼓詞中對安公子被強盜洗劫一空時“安公子嚇到地上不敢動。眼看見強人十數(shù)如虎畏,心中是雖然不免痛恨切。又安敢上前相勸與阻攔,正可比啞巴吃苦說不出。直等那強盜已去立起身,不由是放聲大哭上天叫?!盵3](第十回)原著與小鼓詞塑造的安公子前期都是膽小、懦弱,有幾分呆書生的形象,這一形象很好的襯托了十三妹的俠骨英風,男與女、強與弱,形成強烈的戲劇張力。
后期的安公子形象的轉(zhuǎn)變原著與鼓詞有很大的差異,原著中安公子在娶了十三妹后開始驕傲,沉迷享樂,后被張金鳳與十三妹激發(fā)斗志,考取功名。在博得功名之后的安公子開始走向成熟、穩(wěn)重,從談吐到處事都體現(xiàn)著一個穩(wěn)健。鼓詞中對于安公子具體成長細節(jié)沒有多提,著重在第十五回講述安公子入翰林,皆大歡喜。后在第十八回著重體現(xiàn)安公子的機智干練,巧審被擒的十三妹,最終夫妻團聚。鼓詞中的安公子是為了映襯十三妹而存在,沒有原著前后轉(zhuǎn)變的那么明顯。
三、主題探析
原著的主題是非常明確的,在“緣起回首”開篇八句提綱就點明主題,“俠烈英雄本色,溫柔兒女家風;兩般若說不相同,除是癡人說夢。兒女無非天性,英雄不外人情;最憐兒女最英雄,才是人中龍鳳?!盵2]1兒女情與英雄氣的結(jié)合就是文康理想中的“兒女英雄”。鼓詞則承接這一主題,著重突顯十三妹的女俠風范,最后一回以天子賜匾“忠節(jié)賢孝”四字點題。
原著在開篇“緣起回首”中對“忠孝節(jié)義”進行了詳細描述:
譬如世上的人,立志要做個忠臣,這就是個英雄心,忠臣斷無不愛君的,愛君這便是個女兒心;立志要做個孝子,這就是個英雄心,孝子斷無不愛親的,愛親這便是個女兒心。至于‘節(jié)義兩個字從君親推到兄弟、夫婦、朋友的相處,同此一心,理無二致。[2]5
這段話將“兒女英雄”的內(nèi)涵意義進行詳盡的解釋,即只要符合“忠、孝、節(jié)、義”就是兒女英雄的基本特征。原著十三妹與安驥前后兩種性情的轉(zhuǎn)變,說明兒女英雄只有兩者融合,才能剛?cè)岵?。鼓詞雖也圍繞“忠孝節(jié)義”而展開,但是側(cè)重點不同。鼓詞對于十三妹的英雄氣概進行詳細描寫,能仁寺大戰(zhàn)赤面鼠盡顯勇猛;只身一人三次刺殺年羹堯,不為所懼,誓報殺父之仇。鼓詞中塑造的安公子著重突出其孝順,長途跋涉千里覓親人,只為在父親身邊盡孝侍奉。孝的體現(xiàn),除了安公子、十三妹之外,鼓詞新增人物紀家姐妹紀靈花、紀賽花一線也展示了兒女英雄氣概,父親為年羹堯所殺,二人便開始復仇之路,與十三妹形象相同,只是開辟西番一條線來講述,都是對忠孝節(jié)義的體現(xiàn)。
對于原著“忠、孝、節(jié)、義”這個主題思想,游國恩主編的《中國文學史》認為:“書中的主要人物安驥、張、何等都是些忠孝節(jié)義的化身。他們被作者描寫成既有‘兒女之情,又有‘英雄至性的‘人中龍鳳,因而他們都能得到一個好結(jié)果,結(jié)局是作善降祥,二妻一妾,探花及第,富貴榮華,集中地反映了作者庸俗的封建思想?!睂τ谠凸脑~所宣揚的“忠孝節(jié)義”思想,在今天看來它有一定的封建社腐朽落后的一面,但是其有著非常深厚的文化淵源,根深蒂固在社會文化之中,因而在封建社會會被人們廣泛地接受,原著作者借此來感發(fā)讀者,鼓詞改編者則是為了博眾人廣泛閱讀,更加迎合民眾閱讀需求而創(chuàng)作,因而“忠、孝、節(jié)、義”這一主題在特定時期是具有其價值和意義的。
《繪圖十三妹三刺年羹堯》鼓詞在改編原著《兒女英雄傳》的基礎上增加新的故事線,將原著改編為說唱結(jié)合的鼓詞小說,是小說文本的再創(chuàng)作??陀^說,《繪圖十三妹三刺年羹堯》鼓詞無法跟原著相提并論,但我們可以從鼓詞的改編創(chuàng)作中了解到清末民初普通市民階層的審美趣味和審美需求,同時也使得十三妹的故事得到廣泛的傳播,豐富了鼓詞體小說的題材內(nèi)容。
參考文獻:
[1]李豫.李雪梅等編.中國鼓詞總目[M].太原:山西古籍出版社,2006.
[2][清]文康.兒女英雄傳[M].北京: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12.
[3]王塵影.繪圖十三妹三刺年羹堯鼓詞(4卷)[M].上海:求石齋書局,1924.
[4]張小山.繡像年大將軍平西傳(4卷)[M].上海:開文書局.
[5]袁行霈.中國文學史第四卷[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
[6]林薇.文化啟示與藝術(shù)靈犀[M].北京:北京廣播學院出版社,2000.
[7]魯迅.中國小說史略[M].山西:山西古籍出版社,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