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飛
《世紀江村——小康之路三部曲》,章劍華著,江蘇人民出版社,2020年10月
江村,自費孝通先生的《江村經(jīng)濟》發(fā)表后,早已聞名于世。百年江村是江南農(nóng)村的縮影,也是中國農(nóng)村的縮影。我們從《世紀江村》中看到的不僅是江村(開弦弓村)的百年,也是中國普通鄉(xiāng)村的百年。作者以江村為敘事對象,其典型意義不言而喻,且江村所具有的豐富歷史和人物素材,也為本書的寫作提供了重要的題材支撐。本書立意深遠,作者以江村的小康夢想為主線,敘述了從古代先民的“民亦勞止,汔可小康”的原始夢想,到費孝通先生提出的“不寒不饑,還有錢花”的東方小康思想,到鄧小平的小康構想,到新時代全面小康新藍圖的發(fā)展過程,梳理了千百年來小康的歷史脈絡和遞進關系,從而深刻揭示這一真理:只有在共產(chǎn)黨領導下才能實現(xiàn)中國人民的千年夢想——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由此大大地升華了本書的主題。作品對所涉及的費達生、費孝通、鄭辟疆、陳杏蓀等歷史人物形象的刻畫活靈活現(xiàn),他們的人生追求和人格力量,給讀者深深的震撼。而對江南水鄉(xiāng)農(nóng)村生活細節(jié)的描寫,更是讓人印象深刻,這在報告文學作品中尤其難能可貴。
以科學的精神召喚星際探索的使命感
□劉??英
《下一站火星》,毛新愿著,電子工業(yè)出版社,2020年4月
火星是太陽系內(nèi)與地球自然環(huán)境最相似的行星,因而,人們不僅在科幻作品中想象出了各種各樣的“火星人”,科學家們也以嚴謹?shù)膽B(tài)度對火星上是否存在生命做了大量研究,并把火星作為人類移居外星球的優(yōu)先目標。本書介紹了人類從古到今對火星的認識,特別是20世紀以來隨著航天技術重大進步而不斷突破的火星探測歷程。通過豐富的細節(jié),呈現(xiàn)了人類對火星探索的成果,以理性而客觀的態(tài)度回顧并總結了經(jīng)驗與教訓。又用相當?shù)钠接懥舜蟊婈P注的諸如在月球上能不能種菜、怎樣種菜等實際問題。在嚴肅而認真的文字背后,作者把火星作為一個重新定義人類的坐標而寄予厚望,那就是期待人類通過開發(fā)火星而升級為可以跨行星生存的生物。走向火星的道路必然充滿挑戰(zhàn),但理解了人之為人的內(nèi)涵,清楚我們從哪里來,明白要到哪里去,火星就是人類的下一站。
橫著看的中國歷史
□王天孜
《不變與萬變:葛劍雄說國史》,葛劍雄著,岳麓書社,2021年1月
以往的很多中國史,都是“豎著”來解讀歷史,即以時間為軸來闡明各個時代的人物和事件;如果換一個視角,“橫著”看中國歷史,會發(fā)現(xiàn)什么新意?這就是《不變與萬變:葛劍雄說國史》一書中要突出的內(nèi)容。本書是葛劍雄教授多年研習中國歷史的最新心得,與其說這是一本中國通史,不如更準確地說,這是一本中國歷史觀念史。作者將中國歷史具體化地比作一個“人”,進而講述“人”的三個方面:骨架、血肉和神經(jīng)中樞,也就是從國家、民族和政治三個方面講述中國歷史的源流和中華精神的傳承?!爸袊笔窃趺磥淼??你是哪里人?長城、運河、馳道、驛站都有什么用處?以什么標準評價一個歷史人物?憑借作者舉重若輕的功力,中國歷史中的這些微小細節(jié)都得到生動有趣的再現(xiàn)。希望讀者通過閱讀這本書,能夠蹚過歷史之河,領會中國歷史的血脈精神,進而成為一個真正現(xiàn)代的中國人。
基于元科學理念的科普寫作
□劉??英
《計量單位進化史:從度量身體到度量宇宙》,宋寧世著,人民郵電出版社,2021年1月
盡管在日常生活中人們普遍使用著秒、米、千克等常用計量單位,但一說到“國際單位制”,就好像遇到了一個知識屏障,司空見慣的概念突然變得陌生起來。這種障礙也是科普閱讀中的常見現(xiàn)象。本書通過全面介紹各種計量單位的前世今生,回顧了人類把“不可數(shù)”的事物以“測量”轉化為“可數(shù)”的歷史過程,以“精確度”來解釋“計量單位”的歷史演化。盡管這些基本單位貫穿了數(shù)學、物理、化學、生物等學科,但放到社會文化的背景下進行整體性研究,講述其產(chǎn)生與發(fā)展的社會歷史根源,使那些乍看起來高冷的科學概念從其基礎性質上與日常生活聯(lián)系起來。通過呈現(xiàn)這些基本科學概念演化的路線,讓讀者越過各學科的具體研究而看到一個綜合性的關于計量科學的理念,了解其在科學發(fā)展史上的意義和對未來發(fā)展的影響。更為難得的是,基于這種“元科學”的寫作理念,作者特意設計了兩種閱讀方式,以便于讀者切入。
《有生》的傘狀結構
□管??飛
《有生》,胡學文著,江蘇鳳凰文藝出版社,2021年1月
《有生》以接生了一萬兩千余人的祖奶為主干,以被祖奶接引到人世的眾生為枝葉,為我們構建了一個壯闊而又浩瀚的文學世界。在這部長篇小說中,作者采用了一種傘狀的敘述結構。小說中出場的核心人物并不多,祖奶是最重、最被強化的一個,作為傘柄。另外五個敘述者為傘骨,他們與祖奶之間構成了時間之網(wǎng)、命運之網(wǎng),他們都攜帶著自我故事的連線,他們彼此連接、相互糾纏。于是,這張有著強烈的嚴密性而環(huán)扣眾多的蛛網(wǎng)得以更大地延展。作者在突出祖奶的同時,不讓某個人的故事在敘述中太過突出而奪去祖奶的光,每一章敘述完一個視角人物后都要回到祖奶的章節(jié)再重新出發(fā),這樣的方式可以不斷地讓每個人的故事與祖奶的故事、祖奶的今日發(fā)生聯(lián)系,讓向心的線始終存在并且時不時提示一下。小說之所以能夠做到既厚重又不失空靈,很大程度上就在于這樣一種結構背景的運用,在歷史與現(xiàn)實之間來回穿梭,給人以目不暇接之感。
“故宮人”眼中的故宮
□王天孜
《故宮營建六百年》,晉宏逵著,中華書局,2020年10月
2020年12月,故宮迎來了六百歲的生日。如果說,建筑是流動的音樂,那么故宮無疑就是一曲恢宏大氣的交響樂。一方面,故宮以建筑規(guī)劃為語言,成為中國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典范;另一方面,故宮中蘊含的建筑藝術和意境,也是中國歷史上難尋的杰作。本書作者既是古建筑學家,又是故宮前副院長,在本書中,作者首先概述了元代大都城的規(guī)劃與特色,為明代建筑的介紹做了必要的鋪墊。然后,介紹了明代都城建設曲折漫長的過程和最終的成果。其實,明代改造大都城的工程,主要是修建了天壇、太廟、社稷壇等禮制建筑,其他則基本全盤繼承了先民創(chuàng)造的成果。本書的重點內(nèi)容是故宮建筑的格局和建筑藝術。作者不僅分析了明清北京城和北京宮城的格局,還闡釋了故宮的裝飾藝術和空間藝術。最后,作者回顧了紫禁城建筑維修的歷史,重點介紹了2001年開始的故宮“整體維修”。本書兼顧了學術性與可讀性、藝術性與科學性,寫出了故宮一草一木、一磚一瓦上凝結的過往和明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