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百利
【摘要】古詩詞是中華文化的瑰寶,也是中華文化的表現(xiàn)。古詩詞是小學語文教學的重要內(nèi)容,學生如何讀懂古詩詞,教師如何講好古詩詞是我們亟需解決的問題。本文細致介紹了利用詩畫結合的方式以及采用“興發(fā)感動”的理論來學習古詩詞,這不僅對小學語文教學起到積極作用,同時還為傳承中華優(yōu)秀文化,感悟文化之美,培養(yǎng)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帶來積極影響。
【關鍵詞】詩畫;小學;文化;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興發(fā)感動
一、背景及存在的問題
古詩詞語言生動精煉,含義雋永深遠,它承載著中華傳統(tǒng)文化的精神脈絡,傳承著中華文明的精神追求。小學語文教材中收錄了130多首古詩文,占課文篇目的30%左右。其中,古詩詞約110多首,可見古詩詞是語文課教學的重要內(nèi)容。學習古詩詞,更好地了解其蘊含的博大精深的中華文化,體悟韻律之美,意境之深,傳承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樹立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
不過,小學生對古詩的理解能力尚淺、審美能力不強、古詩詞學習方法單一、演繹能力較差。對于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導入也需要利用合適的方式使其接納。因此,我們在教學中采用詩畫結合的方式便于學生對古詩的理解,同時也發(fā)揮美育作用,讓小學生愛上古詩。
二、“詩畫融合”巧運用
古有文人畫,以山水、花木之畫抒發(fā)個人性情,將書法、文學融入畫作,筆墨情趣交相輝映。后人既可以通過畫作感受作者的閑情逸致,也可以通過書法和所題詩詞間接體悟作者本人的理想情志。
以詩畫結合的方式學習古詩,亦如此。畫作具有直觀性,學生可以直觀地從畫中領悟到詩詞所描繪的內(nèi)容,直觀地感受美、領悟美。而古詩含蓄雋永,理解起來帶有抽象性,但經(jīng)過抽象思維品讀品析,更能深入地理解詩詞背后所要表達的情感。直觀性和抽象性的結合,能使學生的抽象思維和形象思維相互轉化,提供支點利于掌握詩歌。
1.詩中有畫
詩中有畫,方法一即欣賞圖畫。學習《西江月·夜行黃沙道中》時,可以借助課本中的插畫。茅店、叢林、小橋都乃鄉(xiāng)村常見景物,空中若隱若現(xiàn)的星星,稀疏飄落的雨點,為月夜下的山村更添幾分自然恬靜。明月驚飛喜鵲,樹梢沙沙作響,動靜相宜的畫面,多了幾分悠閑。生動的場景再現(xiàn)了優(yōu)美如畫的月夜,一下子把學生拉入了那個情境中。激發(fā)了學生的學習興趣。
只有激發(fā)學生的興趣,學生才能自主去學習。詩畫結合的“畫”不僅僅局限于美術概念里的“畫”,還可以是一種畫面,利用音樂、圖畫、影視、動畫、短片、微課等媒體資源,讓學生置身于情境中。“蟬鳴”“蛙聲”“說豐年”,引導學生發(fā)揮想象:你還能看到什么?你還會聽到什么呢?這種愉悅輕松的心情與《天凈沙·秋思》中“小橋流水人家”中的向往之情略有不同,又能更好地感受詩歌意境,品味詩歌之美。
2.畫中有詩
畫中有詩,方法二即為詩配畫。詩情畫意,相互交融,激活形象思維。學習《登鸛雀樓》,老師吟誦,學生作畫,白日、青山、黃河、大海依次鋪開?!坝F千里目,更上一層樓?!碑嫾埳铣霈F(xiàn)了詩人,宏偉壯麗的黃鶴樓。學生也仿佛隨之站上黃鶴樓,極目遠眺,遙望著遠處的山川湖海。蘇軾的“詩畫本一律 ,天工與清新”明確討論了詩畫的同構關系。學習《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樓醉書》前,我讓學生還原畫面,云、雨、風、晴,轉瞬即逝的四幅畫,加深記憶,身臨其境地理解詩詞。詩配畫,文字與圖畫結合,表面與內(nèi)涵統(tǒng)一對立中顯多樣化。對于詩歌意蘊的個性化理解,每一個學生不盡相同,自主作畫,是對學生個人感受和個人見解的一種尊重,能發(fā)揮他們的主體作用,也能促進其想象力和表達力。
三、“興發(fā)感動”進課堂
古有“賦比興”詩詞寫作手法,今有“興發(fā)感動”的詩詞研究理論?!芭d發(fā)感動”的詩詞研究理論致力于讓學生理解古典詩詞的美感,培養(yǎng)學生的審美能力。在“興發(fā)感動”說中,要想理解詩詞的美感,就需要將心比心,貼近詩人內(nèi)心,由詩詞意象引發(fā)內(nèi)心觸動,流露自然真情,走向共鳴的境界。
古詩詞是小學語文課本不可缺少的內(nèi)容之一。利用“興發(fā)感動”學說讓小學生讀懂故事,理解情感,了解與傳承中國傳統(tǒng)文化,提升美育、德育水平。
1.“興發(fā)感動”進課堂的具體方式
“興發(fā)感動”需要留意讀者地位。學生與老師都是讀者,因此不光學生要與詩人心意相通,老師更要用真情實感品讀古詩,走進詩人內(nèi)心,才能引起興發(fā)感動,讓學生獲得良好的情感體驗。
其次,要重視感發(fā)和聯(lián)想。聯(lián)想的好處,是能夠讓生硬的古文字在腦海中呈現(xiàn)生龍活虎的形態(tài),讓冰冷的排列文字具有生命力。如果只是對學生講授字面意思,或者直接把這首詩翻譯出來,是無法讓學生真正理解詩歌主旨和詩人所要抒發(fā)的感情的。感發(fā)與聯(lián)想需要心靈與情感的碰撞,要求我們能從文字聯(lián)系現(xiàn)實,勾勒出古詩中所描繪的意境、人物,最終的目標是與詩人、詞人共情。六年級的學生對明月這一意象已經(jīng)有了感知,我們梳理教材中有“月”的古詩,如《出塞》《十五夜望月》《水調(diào)歌頭》,結合有關明月的詩,學生清楚地感受到詩人心中望月思鄉(xiāng)、借月思親的情愫。在分析整合中豐富學生的辨析能力。
引入吟誦法傳情達意。通過詩歌的節(jié)奏、韻律所構成的抑揚頓挫的聲音,體會語言文字所蘊含的情感,傳達詩詞魅力。師生情感產(chǎn)生共鳴,內(nèi)心受到感動和激發(fā)。帶領學生吟誦時,要特別注意平仄音調(diào),結合詩詞氛圍基調(diào)進行誦讀。
2.“興發(fā)感動”進課堂的意義所在
我們說古典詩詞是有生命力的,其實就是在說我們的文化是有生命力的,中華文化傳承千年而不曾斷絕,因為一代代的后人在品讀前人留下的文化遺產(chǎn),在浩如煙海的漢字中穿越時空,進行文化與精神的共鳴。
當我們完成誦讀,再回頭去欣賞書本插畫或者師生展示的古詩配畫,一定會有新的感觸。美學的形式是多樣的,可以是詩詞歌賦,也可以是水墨畫作,但它們都指向了共同的精神價值,用不同的美來表達詩人的心情。在教學中,我們希望學生可以從畫作或者詩詞中產(chǎn)生情緒,將這種情緒、情節(jié)感染到內(nèi)心,感知古詩所獨有的生命力。
四、古詩教學中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體現(xiàn)
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是全社會的價值追求,我們追求的國家是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的,我們追求的社會是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的,人是社會歷史的主體,理想的社會與國家需要愛國、敬業(yè)、誠信、友善的人民來建設。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融入古詩教學,是推動小學語文教學開展的有效途徑,也是語文教學的目標之一。同時,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融入古詩教學,有利于小學生自身身心健康的發(fā)展,一方面有利于引導小學生形成正確的思想觀念,另一方面有利于小學生培養(yǎng)正確的道德品質(zhì)和良好的行為習慣。
1.利用詩畫,營造氛圍
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融入不能過于生硬,也不能主次不分,我們的主要目標是教學。利用詩畫結合的方式可以讓學生在潛移默化中感受核心價值觀,在一個融洽的氛圍中凝聚情感。比如在學劉禹錫的《望洞庭》這首詩時,讓學生們欣賞洞庭湖的水墨畫,水墨畫對于視覺是有較強的沖擊,“遼闊的洞庭湖波光月色互相輝映,無風的湖面像一面鏡子未曾打磨。遙望那湖上青翠的君山,活像白銀盤里放一只青螺?!蹦X海中的洞庭湖有了具體的壯美景象,感受祖國的大好河山,從而對山河產(chǎn)生眷戀與深沉的愛意。在文學與美學的雙重刺激下,對祖國美麗風光的向往、贊美逐漸演化為愛國之情。在這一過程中,我們便在課堂里滲透了“愛國”的核心價值觀。
2.細品細鑒,讀懂詩詞
小學課本中的古詩詞或含蓄雋永,或直抒胸臆,其蘊含的道德情操、思想態(tài)度、價值觀念都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高度表現(xiàn)。因此,讀懂詩詞就是在融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讀懂詩詞需要我們細品細鑒,不光是對每一個詞的理解,每一句的釋義,更要把握整首詩所要表達的思想感情,結合時代背景、詩人背景理解作者想要抒發(fā)的感情?!堕L歌行》漢樂府中“少壯不努力,老大徒傷悲?!钡谋澈笫窃诟嬲]我們珍惜年少時光,奮斗不息;《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中傳遞的對親情的守望與真情;《靜夜思》“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xiāng)”流露的對家鄉(xiāng)的無限思念;《贈汪倫》中深千尺的桃花潭水映照的珍貴友情;《游子吟》中“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暉?”是我們對偉大母愛最深刻的記憶;《憫農(nóng)》中所展現(xiàn)的古人悲天憫人的情懷以及中國人傳承千年的勤儉節(jié)約的精神……親情、友情、愛情、家國情懷、哲理思辨……古人思考的問題,也是今人思考的問題,古人弘揚的品德,正是今人所傳承的價值觀。在品鑒古詩的過程中讀懂詩詞、領悟精神、端正價值觀。
3.調(diào)動學生主動性,強調(diào)課堂主體
課堂中,教師是引導者和領導者,調(diào)整課堂的走向與節(jié)奏,而學生是受教育者,他們才是課堂的主體。因此想要讓學生們有所收獲,就需要調(diào)動學生的積極性,充分發(fā)揮學生的主動性和創(chuàng)造性。比如在欣賞畫時,讓學生自己說他覺得什么地方是美的,什么地方震撼到了他,什么地方抓住了他們的眼球。欣賞美、分享美、體悟美。一樣的,在賞析詩詞時,引導學生獨立思考。五、結語
詩畫結合是跨學科教學的一種探索。詩中有畫,畫中有詩,教學中將文字轉為畫面,將畫面帶入到詩詞,不僅能豐富學生的古詩詞和繪畫知識,也能進一步弘揚中華傳統(tǒng)文化,知識的建構與內(nèi)化轉化為素養(yǎng)的提升,進一步樹立了正確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
參考文獻
陳宇思.研學后教理念下小學中高年級古詩教學中“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培育研究[J].創(chuàng)新創(chuàng)業(yè)理論研究與實踐,2019(18)
袁小平.由畫入詩、詩畫結合,提高古詩教學效率[J].教育科研論壇,2009(10)
鄧喬杉.葉嘉瑩詞學研究的“興發(fā)感動”說[A].中國韻文學刊2005(19)
王賢才.把審美教育融入小學古詩教學之中[J].甘肅教育,2009(14)
黃華鈞. 葉嘉瑩“興發(fā)感動”說在中學古詩詞教學中的意義及運用[D].海南師范大學, 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