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兆龍 徐惠苓
摘要:近年來,隨著我國社會的發(fā)展,國家對人們的全面發(fā)展愈加重視,并開啟了素質教育改革的新征程,音樂教學作為其中的有機構成,其有效展開十分關鍵。而樂器教學作為音樂教學的重要形式,加之豎笛本身多重方面的優(yōu)勢,將其引入小學音樂教學課堂可行且必要,相關方面的課題研究亦是引起了學術界的廣泛熱議。本文基于對豎笛之于小學音樂教學意義的解析,著重就小學音樂教學中豎笛進課堂的校本化進行了研究。
關鍵詞:小學 豎笛 音樂教學課堂 校本化
在新課程改革的體制下,根據義務教育需求,樂器演奏教學開始出現在音樂課程體系當中,旨在進一步深化學生對音樂的感知,并對學生智力啟迪、人格塑造、能力鍛煉等方面發(fā)揮了獨特作用。豎笛作為一種流行已久的樂器,因其攜帶方便、簡單易學、價格低廉等優(yōu)勢,成為小學音樂教學的首選。小學音樂教學中豎笛進課堂的校本化,對學校系列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
一、豎笛之于小學音樂教學的意義
根據《中小學音樂課程標準》:“器樂演奏對于激發(fā)學生學習音樂的興趣、提高對音樂的理解、表達和創(chuàng)造能力有著十分重要的作用”,而豎笛本身具有獨特的演奏特色,把其帶入音樂課堂,會產生多重方面的價值。豎笛作為一種歷史悠久的木管樂器,起源于15世紀的意大利,隨后盛行于歐洲各國,并出現了很多形制,包括高音豎笛、中音豎笛、次中音豎笛、低音豎笛等,奠定了其在獨奏中的顯赫地位。豎笛獨特的音樂氣質,加之其音樂清亮、攜帶方便、簡單易學等特點,是小學音樂教學理想的樂器之一。相比于其他樂器,在豎笛演奏中需要手腦并用,符合了小學生的年齡個性,能夠有效激活他們的參與興趣,并產生濃厚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使之在學習音樂知識的過程中陶冶情操、升華美感,對促進小學生綜合性發(fā)展作用顯著。正是基于此,豎笛成為引導孩子們走進音樂殿堂的橋梁,在素質教育價值的方面,為學生終身的發(fā)展打下了扎實的基礎。尤其對于農村小學音樂教學而言,基礎設施薄弱、教育資源短缺,與城市小學之間的差距客觀存在。所以價格實惠亦是豎笛的突出優(yōu)勢之一,容易被廣大農村家庭接受,對推動農村小學審美教育發(fā)展亦發(fā)揮了重要作用。因此,小樂器亦有大能量,小學音樂教學中豎笛進課堂可行且必行,其校本化過程要求探索教學新模式,盡量為學生綜合素質發(fā)展提供可能。
二、小學音樂教學中豎笛進課堂的校本化策略
正是基于豎笛之于小學音樂教學的多重意義,將之引入小學音樂教學課堂就尤為必要,并且要做好校本化工作,以使之價值得到最大釋放。作者基于上述認知,結合實際情況,提出了如下幾種小學音樂教學中豎笛進課堂的校本化策略,以供參考和借鑒。
(一)扎實師資保障
校本化的核心在于“為了學?!薄霸趯W校中”和“基于學?!?。其中,“為了學?!笔侵敢愿倪M學校實踐、解決學校所面臨的問題為指向;“在學校中”則是要求學校自身問題應由學校中的人解決,教師共同探討分析,并制定諸種可行方案;基于學校講求立足教學實際,將上述方案執(zhí)行于課程組織結構中。因此,小學音樂教學中豎笛進課堂的校本化,關鍵在于教師,要充分發(fā)揮他們的教學主導作用,強化他們的能動意識,深入探究在此工作中遇到的問題或困難,并通過教研的方式予以解決,同步實現自我能力素質的升華。另外,小學音樂教師亦需做好榜樣示范,注重自己的氣質和形象,善于通過精彩的演奏,引導學生的能動情緒,使之更加主動、積極地參與其中。小學音樂教學中豎笛進課堂的校本化,對相關從業(yè)的教師提出了較高的要求,唯具有專業(yè)的教學能力和綜合的教學素質,才能保證該項工作得以展開延續(xù)。為此,新時期,學校應當擺正師資戰(zhàn)略定位,意識到其在豎笛教學校本化中的價值,結合實際情況,組織深入專題教研工作,及時更新他們的思想理念,豐富其學識涵養(yǎng)構成,并為之提供外出交流培訓的機會,吸收有效實踐的工作經驗,繼而應用到相關工作組織中,為豎笛更好地進入小學音樂教學課堂奠定扎實的智力輸出保障。
(二)明確目標導向
科學、明確的導向目標,是小學音樂教學中豎笛進課堂校本化的基礎環(huán)節(jié),要始終秉持適度原則,把握好各年齡階段小學生的身心發(fā)育特征,根據他們的認知成長規(guī)律,結合現有的辦學條件,設計可行的、有效的課堂教學活動。具體而言,基于小學音樂課堂的豎笛教學,要圍繞發(fā)展以學生為中心,從音樂素質和非音樂素質兩方面切入,制定完善的導向目標體系。其中,音樂素質方面的目標包括了解豎笛的音色及特征,初步體會音色配置的對比規(guī)律,并掌握不同的豎笛演奏方法,可在不同性質的音樂場景中進行即興伴奏;非音樂素質方面的目標包括自覺遵守豎笛吹奏規(guī)則,能夠積極參加各類音樂活動,繼而養(yǎng)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并具備良好的動手能力、思維能力、創(chuàng)造能力以及審美能力等。同時,需要著重指出的是,小學生現有的成長經歷,使之對新鮮事物總是充滿好奇心,但是亦因此容易轉移注意力與興趣,音樂學習的熱情往往不能持久。為此,豎笛課堂教學目標要形成逐層遞進的關系,根據不同年齡階段學生的成長個性逐個安排,如小學低段以激趣為主、小學中段重視基礎、小學高端強調質的飛躍,緊密關注學生在整個動態(tài)過程中的能動性釋放,保持其良好的學習興趣,最終不斷向預期逼近并達成目標。
(三)優(yōu)選曲目內容
正確選擇豎笛學習曲目內容,才能真正滿足學生的發(fā)展需求,確保預期目標達成。在此過程中,教師要精準把握各類曲目的風格,有效契合學生的發(fā)展與成長需求。例如,小學低段學生正處在審美態(tài)度的“寫實階段”,對作品喜歡或不喜歡的評判標準是像不像。因此,應盡量挑選一些節(jié)奏輕快、旋律簡單的曲目,貼近學生的現實生活,以引起他們的情感共鳴,繼而培育他們對豎笛濃厚的學習興趣,如《賣報歌》;到了小學中段,學生對豎笛演奏有了一定的認知和了解,隨著智力水平提高,情感意志與個性亦有所發(fā)展,該階段選擇的作品品位要有所提升,引導小學生進一步學習深化;小學高段孩子的豎笛吹奏水平逐漸提高,技巧能力相對穩(wěn)定,需要吹奏大量曲目達到質的飛越。要安排不同梯度水準的曲目,盡量選擇節(jié)奏感較強、技巧要求較為嚴格的作品,如《雪絨花》等?;诖耍W音樂教學中豎笛進課堂的校本化,絕非一成不變,而是講求一個動態(tài)優(yōu)化的過程。教師要緊密聯系音樂教學實際,認真觀察學生在各階段的表現,有的放矢地調整教學內容,注重做好多聲部樂曲的訓練工作。對于豎笛校本化課程資源的開發(fā),可進一步深化校際聯盟建設,共享優(yōu)質資源和有效經驗,為推動教育公平做努力。
(四)創(chuàng)新組織方法
科學的方式方法應用是提高小學音樂教學實效的關鍵一環(huán)。據相關研究表明,小學生產生認知是感知學習、理解學習、鞏固學習、運用學習的逐層演進過程,所應用到的教學方法亦有所不同。在對小學低段學生的教學中,教師可通過變換節(jié)奏,把聲音賦予活潑可愛的小動物形象,抑或用豎笛講故事在“玩中學”,并使之獲得形象而感知。同時,教師還需充分發(fā)揮自身榜樣的示范作用,通過講解+示范演奏的方式,吸引學生注意力,并調動他們的思維活動,利用學生好奇、好動、模仿性強的特質,激發(fā)其濃厚的參與興趣。到了小學中段,學生的智力水平有所發(fā)展,但是整體水平不高,且彼此間的認知能力差異明顯。教師要發(fā)揮豎笛演奏能力突出學生的帶頭作用,使之扮演“老師”的身份角色,通過小組互助學習的方式,一對一地教學生演奏,并給予適當的獎勵,鼓勵他們廣泛參與其中。另外,隨著年齡的增長,小學高段學生的豎笛吹奏水平也在提高,則可以以視唱練習的方式深化教學。首先讓學生掌握曲目節(jié)奏風格,繼而以小組競賽的方式合奏一首曲目,激發(fā)學生的進取精神,并在潛移默化中培養(yǎng)他們的集體榮譽感和團隊協(xié)作力。如此,還有利于形成良好的班風文明,帶動整個班級學生的積極情緒,這是促進全體學生全面發(fā)展的有效手段。
(五)寓于豐富活動
豎笛作為一種極具表現力的樂器,唯有在實踐活動中才能彰顯其獨特魅力。小學生生性活潑,對各種游戲活動有著天然的親近感,將相關學習寓于其中,可起到事半功倍的學習效果。小學音樂教學中豎笛進課堂的校本化,亦需重視第二課堂的陣地開發(fā),組織展開豐富多樣的實踐活動,促進學生認知升華、能力提升,并拉近彼此間的交互距離,營造良好的校園文化氛圍。例如,學校可從課堂中抽取一定的曲目進行體驗式教學,利用“六一”兒童節(jié)等特殊的時間節(jié)點,搭建良好的演繹舞臺,鼓勵學生積極報名參與,并邀請家長進行觀賞,樹立學生的信心。同時,學校還可不定期組織各種類型的吹奏比賽,明確流程規(guī)則,設立一定的獎項表彰,吸引學生廣泛參與,肯定學生的學習成果,并起到良好的榜樣示范作用,帶動周圍學生的學習積極性、能動性,錘煉他們的進取精神。如此,通過系列實踐活動,與小學音樂教學課堂形成優(yōu)勢互補,可進一步促進學生全面發(fā)展,并有利于豐富他們的課余生活,從而以更加高昂的情緒投入到學習中。另外,實踐活動還是檢驗學生學習成果的重要媒介,教師要緊密關注學生的動態(tài)表現,包括演奏技能、心理素質等,給予客觀評價,適時鼓勵學生的行為,并針對他們的短板或不足,針對性地優(yōu)化小學音樂教學,開啟新一輪的豎笛進課堂校本化征程。
三、結語
總而言之,小學音樂教學中豎笛進課堂的校本化有著多重方面的現實意義,作為一項系統(tǒng)化工程,首先要有雄厚的師資隊伍,繼而結合科學的目標導向,優(yōu)選曲目內容、創(chuàng)新組織方法,并將之有機地結合于實踐活動,形成適合學校實際的校本教材并推廣應用,才會讓學生在愉悅、輕松的氛圍中感受到豎笛的音樂美,達到全面發(fā)展的教育效果。
參考文獻:
[1]吉雅靜.小器樂進課堂——豎笛在小學音樂課堂中的應用[J].戲劇之家,2020(10):182.
[2]陳穎盈.小學音樂生校本化課堂的構建策略[J].音樂天地,2019(08):27-29.
[3]夏靜.小樂器大能量——豎笛在音樂課堂中的作用[J].黃河之聲,2019(05):111.
[4]宋衛(wèi)忠.小樂器 大舞臺——豎笛進課堂初探[J].黃河之聲,2017(20):55.
[5]魯靜.小學音樂課堂實施豎笛教學的對策研究[J].才智,2017(17):53.
(作者簡介:張兆龍,男,本科,甘肅省蘭州市紅古區(qū)海石灣第四小學,高級教師,研究方向:小學音樂教育;徐惠苓,女,本科,甘肅省蘭州市紅古區(qū)海石灣第四小學,一級教師,研究方向:小學音樂教育)
(責任編輯 劉冬楊)